学术投稿

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96例分析

缪敏芳;洪丽华

关键词: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持续性异位妊娠宫内妊娠率重复异位妊娠率
摘要: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近期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对96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中的77例行输卵管线型切开术,19例行输卵管伞端胚囊挤出术.绒毛种植部位注射甲氨蝶呤20~30rng.结果2.4%的患者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均为行伞端挤出术患者.宫内妊娠率为41.5%,重复异位妊娠率为25.6%.对侧输卵管正常者,宫内妊娠率及重复异位妊娠率分别为70.5%和22.8%;当对侧输卵管异常或已被切除者,宫内妊娠率及重复异位妊娠率为7.9%和28.8%.结论绒毛种植部位注射甲氨蝶呤可降低持续性异位妊娠率,而伞端绒毛挤出术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可能性较大,应尽量避免.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妊高征与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分析,寻求对妊高征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的措施.方法将68例妊高征孕妇与正常妊娠60例及非孕育龄妇女65例作对照,分析三组之间四项参数的变化.结果妊高征孕妇与正常妊娠组及非孕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妊高征孕妇产后各参数值与产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常规血小板四项参数的测定,对评价血小板凝血功能及预测妊高征病情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万波;甘玉杰;王冬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子宫动脉灌注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22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子宫动脉灌注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副反应.方法对22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用PLE行子宫动脉灌注,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子宫缩小程度和副反应的发生.结果20例完成灌注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6例得到影像学随访者,子宫体积平均缩小50.5%;主要副反应为下腹疼痛,严重者与误栓有关.结论PLE子宫动脉灌注是一种以保留子宫为特征的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彪;李彦豪;黄伟浪;吴广球;孟海燕;邓玉桃;曾庆乐;陈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剂量分析

    近年来,有不少报道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分析,而剂量各家报道不一.为了探讨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适宜剂量,我们对68例足月妊娠孕妇采用阴道置米索前列醇引产,剂量分别为25μg或50μg,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金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筋膜内电刀旋切行子宫全切术术式探讨

    目前子宫良性病变需全子宫切除术术式仍以经腹手术为主.常用的经典式全子宫切除术使盆底结构变化大、阴道短缩,并时而并发膀胱、直肠脱出,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96年初我们对一些盆腔粘连重的患者施行了传统的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经数例实践证明,钝性分离宫颈筋膜易出血、损伤大、损伤复杂.于是我们参考相关资料,在筋膜内全子宫切除的基础上,改钝性分离为电刀旋切子宫,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秀云;高欲静;陈淑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新生儿快速连续同步换血法

    对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或其他原因所致之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水平或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前兆,以及胎儿水肿伴严重贫血时,换血疗法是目前唯一的有效抢救手段.此外,还用于治疗多种危重新生儿疾病.对溶血病换血可及时移去抗体和致敏的或有酶缺陷的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同时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其效果立竿见影.但换血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故应严格掌握指征.近年来,由于产前处理、光疗和药物治疗的进展,需换血者明显减少,但对以上方法难以控制的危重病例,仍不失为防止胆红素脑病、救命防残的后一招.本文重点介绍新生儿快速连续同步换血法及其在母儿血型合溶血病时的应用.

    作者:陈自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的遗传

    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是研究早的抗原,迄今已发现23个血型系统(表1).除Xg血型和XK血型为X连锁遗传外,其余均为常染色体遗传.其中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在人类遗传学及临床医学中意义大.1 ABO血型系统

    作者:张贵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母儿血型不合母儿血型不合的类型及其特点

    母儿血型不合溶血性疾病是一种与血型有关的同种免疫性疾病,发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早期,是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中重要的病因,围生儿溶血性贫血、心衰、水肿是其主要的症状.由于胎儿红细胞携带来自父体的抗原,表现为胎儿的血型不同于母体.当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后,诱导母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系统,结合胎儿红细胞,使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导致胎儿和新生儿溶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往往需要二次以上抗原的接触.第一次机体接触抗原,发生原发免疫反应,发展缓慢,历时2~6个月;所产生的抗体常较弱,多为IgM,不通过胎盘,此时发生的新生儿溶血较轻,或不发生溶血.当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所产生的抗体较强,均为IgG抗体,滴度很高,且能通过胎盘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导致溶血.人类红细胞血型有26种,但能引起母儿血型不合溶血性疾病的血型以Rh血型和ABO血型为常见,其他血型抗体有抗M、抗Lew、抗Kell和抗Fya等抗体.

    作者:李笑天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重症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428例孕期监测及处理

    目的探讨重症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孕期监测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28例重症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产科临床资料.结果428例孕妇,治疗前获存活儿158个,经孕期和新生儿期监测和治疗后获存活儿416个.结论对于高危人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孕期及新生儿期监测及处理,可明显改善围生儿结局.

    作者:陈延琴;王谢桐;徐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母儿血型不合的病理生理

    胎儿从父亲和母亲各接受一半基因成分,因此可能与其母亲有不同的血型而发生母儿血型不合.缺乏某种胎儿血型抗原的母体被该抗原致敏后产生相应的抗体,母亲的有些血型特异性抗体有透过胎盘的能力,然后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发生免疫反应,使红细胞凝集破坏,引起胎儿、新生儿溶血性疾病(ha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m,HDFN).

    作者:王谢桐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胎儿心脏异位伴心血管多发畸形1例

    患者27岁,孕l产0妊娠31+5周,住院号11692.因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心脏部分从腹腔膨出,于1999年6月17日入院要求引产.患者末次月经1998年11月9日,月经规律,停经30余天出现恶心、不适,停经4个月自觉胎动.

    作者:张允洛;肖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母儿血型不合与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观察

    母儿血型不合是孕妇与胎儿的血型不同,母体产生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母体内的免疫性抗体再随胎盘血循环进入胎体内,造成胎儿红细胞破坏、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可发生胎芽停育、胎儿畸形、流产、早产、死胎和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者胆红素结合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底神经节,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症(胆红素脑病)或死亡.偶尔幸存,也常有智力低下、神经系统及运动障碍等后遗症.现将我们对母儿血型不合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刘海棠;米延;刘凤华;孙秀丽;刘杰;赵素珍;王淑荣;徐春岚;卢艳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胎儿宫内输血及其进展

    1胎儿宫内输血的途径胎儿宫内输血的临床应用已有近40年的历史.宫内输血主要有经腹腔途径与经脐静脉途径.1963年,Liley首次进行胎儿腹腔内输血治疗严重Rh溶血性贫血获得成功.80年代初期,Rodeck报道了在胎儿镜下成功地穿刺脐静脉进行宫内输血.1983年,Daffos在超声介导下行胎儿脐静脉穿刺取得纯胎儿血.这一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宫内输血的发展.1985年后,脐静脉输血开始用于临床.1986年,Jacquetm在B超下经胎儿脐静脉换血成功.随后有报道经胎儿心脏输血以及经胎儿肝门静脉输血.这两种途径对胎儿损伤较大,很少采用,仅在脐静脉穿刺困难或失败时才应用.虽然换血疗法仍为抢救严重新生儿溶血的重要方法,但在胎儿期,由于宫内换血操作繁琐、费时,容易造成宫内感染等原因,现已极少应用.而宫内输血则应用得越来越普遍.腹腔输血主要靠膈膜和腹膜表面淋巴管吸收红细胞,而后通过胸导管进入血循环.当胎儿出现腹水时,经腹腔输血效果不佳.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脐静脉输血已经成为宫内输血的主要途径.该途径将血细胞直接输入胎儿血循环,输血前可取血检测血型及贫血程度,输血后可检查贫血纠正情况.也有提出两种输血途径结合应用,先行脐静脉输血,再行腹腔内输血,可减慢输血后红细胞压积下降速度.

    作者:方群;许玉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影响Rh溶血病的相关因素

    1妊娠与Rh溶血病1.1妊娠期间,由于母-胎Rh血型不合等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可以引起胎儿宫内受累,流产、死胎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即妊娠期同种免疫性疾病.Rh同种免疫是因母-胎间Rh血型不合所引起的妊娠期间特殊的免疫反应[1].

    作者:赵黎;黄醒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三苯氧胺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采用多种检测手段,观察三苯氧胺对卵巢癌细胞系HO-8910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以期寻找卵巢癌治疗的有效方法.1材料与方法

    作者:陈红;胡琢英;邓晓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96例分析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近期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对96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中的77例行输卵管线型切开术,19例行输卵管伞端胚囊挤出术.绒毛种植部位注射甲氨蝶呤20~30rng.结果2.4%的患者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均为行伞端挤出术患者.宫内妊娠率为41.5%,重复异位妊娠率为25.6%.对侧输卵管正常者,宫内妊娠率及重复异位妊娠率分别为70.5%和22.8%;当对侧输卵管异常或已被切除者,宫内妊娠率及重复异位妊娠率为7.9%和28.8%.结论绒毛种植部位注射甲氨蝶呤可降低持续性异位妊娠率,而伞端绒毛挤出术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可能性较大,应尽量避免.

    作者:缪敏芳;洪丽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5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结果,术前诊断性刮宫结合宫颈赘生物活检确诊率为66.7%(6/9);临床分期为Ⅰ期11例,Ⅱ期2例,Ⅲ期1例,Ⅳ期1例;行全子宫(含次广泛)及双侧附件切除术8例,行全子宫切除或全子宫及单侧附件切除术6例,行宫颈赘生物摘除术1例;术后11例全身化疗,3例辅以盆腔放疗;随诊2例死亡,13例已存活7~21年.结论对此类患者,术前诊断性刮宫是必要的.疑有恶性应送冰冻病理检查;以采用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辅以化疗者疗效好.

    作者:李军;邓小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母女共同患先天性骶尾部畸胎瘤1例

    患者26岁,住院号244576.因停经40周于1999年5月1日入院待娩.该产妇有先天性骶尾部畸胎瘤病史,出生时骶尾部有一核桃大肿块,2岁时肿块如鸡卵大,行手术切除,肿块约500g.术后病理报告(病理号75121):畸胎瘤.

    作者:毛旭华;王舜华;唐淑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宫颈妊娠误诊为难免流产1例

    患者45岁,孕4产2,住院号231421.因停经48天,阴道出血5天伴腹坠痛3天,于1998年3月3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妇科检查:阴道通畅,有血迹,宫颈光滑,宫口容一指,可触及一肿块,质软,不活动,子宫后位,略大.尿妊娠试验(+).B超检查:子宫正常大小,宫颈厚4.2cm,宫颈管内强光团约4.4cm×4.3cm×2.8cm,边界清内显较强回声,实性不均质.入院诊断:难免流产,宫颈肌瘤?入院后立即行刮宫术,常规消毒后扩开阴道,见宫颈外口松,颈管内有陈旧凝血块,并有活动性出血.卵圆钳钳夹出颈管内物质,为凝血块及胚胎组织.查宫颈管扩张呈囊,颈管内口未探及,颈管内仍有活动性出血,用刮匙搔刮管壁数周,但仍见少量出血,用无菌纱布填塞压迫胚胎覆着宫颈处,20min后血止.术后病理回报凝血块其中见多量绒毛(病理号980326).观察3天未见异常,病人出院嘱随诊.

    作者:宋玲;刘金舫;李凤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端粒酶激活与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敏感性及其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对卵巢化疗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以TRAP-PCR-ELISA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以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对CDDP、ADM敏感.结果22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阴性者3例(13.64%),阳性者19例(86.36%).8例端粒酶活性高于2U者,PAC方案化疗有效者5例(62.5%),11例端粒酶活性低于2U者,化疗均有效(100%).端粒酶活性高于2U者,进展与复发或死亡5例(62.5%),而端粒酶活性低于2U者仅1例出现复发,无死亡.结论随着端粒酶活性增高,卵巢癌对CDDP、ADM敏感性下降.

    作者:糜若然;瞿全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