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醒华
目的评估妇科疾病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35例妇科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统计手术时间,观察侧支循环的建立,栓塞术后病理变化及监测术中患者所受X线辐射量.结果①手术时间:平均(40.3±6.1)min;②病理检查:部分病例子宫内膜(2/15)、子宫浅肌层(12/15)出现少量的坏死;③患者术中所受X线辐射剂量:骶尾部皮肤处32.88cGy、卵巢16.64cGy、肾上腺腰部皮肤投影处12.44cGy,均在正常安全剂量范围内;④侧支循环:经卵巢DSA造影及三维彩超证实术后卵巢动脉向子宫体提供少量的血流.结论对妇科疾病实施介入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刘萍;陈春林;梁立治;马奔;刘佩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是研究早的抗原,迄今已发现23个血型系统(表1).除Xg血型和XK血型为X连锁遗传外,其余均为常染色体遗传.其中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在人类遗传学及临床医学中意义大.1 ABO血型系统
作者:张贵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母儿血型不合是孕妇与胎儿的血型不同,母体产生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母体内的免疫性抗体再随胎盘血循环进入胎体内,造成胎儿红细胞破坏、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可发生胎芽停育、胎儿畸形、流产、早产、死胎和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者胆红素结合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底神经节,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症(胆红素脑病)或死亡.偶尔幸存,也常有智力低下、神经系统及运动障碍等后遗症.现将我们对母儿血型不合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刘海棠;米延;刘凤华;孙秀丽;刘杰;赵素珍;王淑荣;徐春岚;卢艳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妊娠与Rh溶血病1.1妊娠期间,由于母-胎Rh血型不合等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可以引起胎儿宫内受累,流产、死胎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即妊娠期同种免疫性疾病.Rh同种免疫是因母-胎间Rh血型不合所引起的妊娠期间特殊的免疫反应[1].
作者:赵黎;黄醒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胎儿宫内输血的途径胎儿宫内输血的临床应用已有近40年的历史.宫内输血主要有经腹腔途径与经脐静脉途径.1963年,Liley首次进行胎儿腹腔内输血治疗严重Rh溶血性贫血获得成功.80年代初期,Rodeck报道了在胎儿镜下成功地穿刺脐静脉进行宫内输血.1983年,Daffos在超声介导下行胎儿脐静脉穿刺取得纯胎儿血.这一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宫内输血的发展.1985年后,脐静脉输血开始用于临床.1986年,Jacquetm在B超下经胎儿脐静脉换血成功.随后有报道经胎儿心脏输血以及经胎儿肝门静脉输血.这两种途径对胎儿损伤较大,很少采用,仅在脐静脉穿刺困难或失败时才应用.虽然换血疗法仍为抢救严重新生儿溶血的重要方法,但在胎儿期,由于宫内换血操作繁琐、费时,容易造成宫内感染等原因,现已极少应用.而宫内输血则应用得越来越普遍.腹腔输血主要靠膈膜和腹膜表面淋巴管吸收红细胞,而后通过胸导管进入血循环.当胎儿出现腹水时,经腹腔输血效果不佳.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脐静脉输血已经成为宫内输血的主要途径.该途径将血细胞直接输入胎儿血循环,输血前可取血检测血型及贫血程度,输血后可检查贫血纠正情况.也有提出两种输血途径结合应用,先行脐静脉输血,再行腹腔内输血,可减慢输血后红细胞压积下降速度.
作者:方群;许玉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本研究采用多种检测手段,观察三苯氧胺对卵巢癌细胞系HO-8910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以期寻找卵巢癌治疗的有效方法.1材料与方法
作者:陈红;胡琢英;邓晓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子宫动脉灌注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副反应.方法对22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用PLE行子宫动脉灌注,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子宫缩小程度和副反应的发生.结果20例完成灌注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6例得到影像学随访者,子宫体积平均缩小50.5%;主要副反应为下腹疼痛,严重者与误栓有关.结论PLE子宫动脉灌注是一种以保留子宫为特征的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彪;李彦豪;黄伟浪;吴广球;孟海燕;邓玉桃;曾庆乐;陈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对卵巢化疗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以TRAP-PCR-ELISA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以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对CDDP、ADM敏感.结果22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阴性者3例(13.64%),阳性者19例(86.36%).8例端粒酶活性高于2U者,PAC方案化疗有效者5例(62.5%),11例端粒酶活性低于2U者,化疗均有效(100%).端粒酶活性高于2U者,进展与复发或死亡5例(62.5%),而端粒酶活性低于2U者仅1例出现复发,无死亡.结论随着端粒酶活性增高,卵巢癌对CDDP、ADM敏感性下降.
作者:糜若然;瞿全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适时采用手法旋转,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降低剖宫产率.本文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在不同时期施行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使难产转为顺产,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作者:邱要儿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26岁,住院号244576.因停经40周于1999年5月1日入院待娩.该产妇有先天性骶尾部畸胎瘤病史,出生时骶尾部有一核桃大肿块,2岁时肿块如鸡卵大,行手术切除,肿块约500g.术后病理报告(病理号75121):畸胎瘤.
作者:毛旭华;王舜华;唐淑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在男性不育患者中,少、弱、畸形精子以及不液化精液、精子抗体阳性等因素所占比例为76.8%.我院从1997年8月至1999年12月中,对药物未能治愈的这部分患者采用体外处理和上游技术相结合,然后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以提高妊娠率,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作者:李肖甫;程国梅;唐琳;郭瑞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对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或其他原因所致之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水平或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前兆,以及胎儿水肿伴严重贫血时,换血疗法是目前唯一的有效抢救手段.此外,还用于治疗多种危重新生儿疾病.对溶血病换血可及时移去抗体和致敏的或有酶缺陷的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同时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其效果立竿见影.但换血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故应严格掌握指征.近年来,由于产前处理、光疗和药物治疗的进展,需换血者明显减少,但对以上方法难以控制的危重病例,仍不失为防止胆红素脑病、救命防残的后一招.本文重点介绍新生儿快速连续同步换血法及其在母儿血型合溶血病时的应用.
作者:陈自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45岁,孕4产2,住院号231421.因停经48天,阴道出血5天伴腹坠痛3天,于1998年3月3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妇科检查:阴道通畅,有血迹,宫颈光滑,宫口容一指,可触及一肿块,质软,不活动,子宫后位,略大.尿妊娠试验(+).B超检查:子宫正常大小,宫颈厚4.2cm,宫颈管内强光团约4.4cm×4.3cm×2.8cm,边界清内显较强回声,实性不均质.入院诊断:难免流产,宫颈肌瘤?入院后立即行刮宫术,常规消毒后扩开阴道,见宫颈外口松,颈管内有陈旧凝血块,并有活动性出血.卵圆钳钳夹出颈管内物质,为凝血块及胚胎组织.查宫颈管扩张呈囊,颈管内口未探及,颈管内仍有活动性出血,用刮匙搔刮管壁数周,但仍见少量出血,用无菌纱布填塞压迫胚胎覆着宫颈处,20min后血止.术后病理回报凝血块其中见多量绒毛(病理号980326).观察3天未见异常,病人出院嘱随诊.
作者:宋玲;刘金舫;李凤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分析,寻求对妊高征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的措施.方法将68例妊高征孕妇与正常妊娠60例及非孕育龄妇女65例作对照,分析三组之间四项参数的变化.结果妊高征孕妇与正常妊娠组及非孕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妊高征孕妇产后各参数值与产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常规血小板四项参数的测定,对评价血小板凝血功能及预测妊高征病情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万波;甘玉杰;王冬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小剂量米非司酮25mg用于紧急避孕的效果及可接受性.方法征集无保护性交或避孕措施失败后72小时内来院就诊的健康妇女100例,单次口服米非司酮25mg,服药后按时随访并观察药物副反应及下次月经情况,保证月经复潮前禁欲或采用避孕套避孕.结果根据Dixon方法计算,预期妊娠数为8.845,实际妊娠数为2例,避孕有效率为77.4%.实际妊娠与预期妊娠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是非常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晓艳;胡伦颖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前子宫良性病变需全子宫切除术术式仍以经腹手术为主.常用的经典式全子宫切除术使盆底结构变化大、阴道短缩,并时而并发膀胱、直肠脱出,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96年初我们对一些盆腔粘连重的患者施行了传统的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经数例实践证明,钝性分离宫颈筋膜易出血、损伤大、损伤复杂.于是我们参考相关资料,在筋膜内全子宫切除的基础上,改钝性分离为电刀旋切子宫,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秀云;高欲静;陈淑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胎儿水肿症是指胎儿全身水肿,并伴有体腔渗出液潴留,常表现为全身明显皮下水肿和浆膜腔积液.胎儿水肿系由胎儿、胎盘和母体疾患所造成.无论病因如何,胎儿水肿大多预后不良,严重水肿者围生儿病死率可高达500‰~1000‰.
作者:董彦亮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母儿血型不合引起的围生儿溶血病是妊娠同种免疫病之一,其中以ABO及Rh血型系统为多见.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如Dienst在1905年,Mc Quarrie在1923年,Qttenburg在1923年提出,妊娠期母体和胎儿的某些疾病可能是母-胎间血型不合造成的.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对母儿血型不合的围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黄醒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1997年8月至2000年8月收治子宫内膜癌37例,均无使用激素史,并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年龄46~68岁,平均(51.6±3.8)岁.患者临床分期均在Ⅱb以内,无内科合并症及手术禁忌证.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分别采用1982年及1989年FIGO分期法.
作者:陈文妹;刘恩令;才艳玲;许玉珍;刘东满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在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任何程度的糖耐量降低[1].GDM因伴有明显的代谢改变,如不能及时筛查诊治,则胎儿和新生儿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必将增加.且GDM妇女产后再孕时,50%GDM可复发,亦有25%~70%的GDM妇女在以后16~25年内可发生真性糖尿病(DM)[2],故对GDM应重视及早诊治.本文为威海地区GDM前瞻性研究.1资料与方法
作者:张亦文;唐翠燕;周勇姿;徐明彩;于丽霞;刘新民;林亚琳;周玉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