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输卵管炎的介入治疗

孟英奇

关键词:慢性输卵管炎, 妇科常见病, 输卵管阻塞, 治疗途径, 生殖器官, 介入治疗, 发生率, 专家, 医生, 炎症, 头疼, 盆腔, 交流, 疾病, 安全
摘要: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阻塞是妇科常见病,是盆腔生殖器官炎症中常见的一种,也是令妇科医生头疼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生率不断上升,所以,妇科专家们一直努力探寻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途径,而其中介入治疗越来越引人关注.现就有关问题浅谈拙见,以资交流.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介入治疗在妇产科中的应用及前景

    介入放射学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主要由介入器材和方法学、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三部分组成,平常我们所说的介入治疗就是指介入放射学三大部分之一的介入治疗学.妇产科介入治疗学是介入治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指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通过导管等器材对妇产科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系列诊疗技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妇产科介入治疗起步较晚,目前已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产后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输卵管妊娠、胎儿宫内治疗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作者:陈春林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氨甲喋呤与米非司酮局部应用治疗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

    为寻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手段,我们选择了抗代谢药物氨甲喋呤(MTX)及抗孕激素药物米非司酮(Ru486)在SD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及周围局部注射,观察疗效及全身反应,以证明这种治疗手段的可能性.

    作者:洪颖;胡娅莉;吕翔;张葵;周祀乔;恽时锋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经腹彩色多普勒显像对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定位和血流曲线形态对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8例卵巢恶性肿瘤和41例良性肿瘤,测定肿瘤的血管定位、舒张期切迹、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将PI和RI与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以此预测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性、特异性.结果卵巢恶性肿瘤PI是0.54±0.15,良性为1.48±0.65;恶性肿瘤RI为0.40±0.094,良性为0.85±0.099(P<0.001).卵巢恶性肿瘤100%可见血管,并定位于肿瘤中心(96.4%),92.9%无舒张期切迹;良性肿瘤46.3%可见血管,并定位于肿瘤周边(94.7%),89.5%可见舒张期切迹.以0.76为PI界值,其预测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2.9%、94.7%、96.3%和90.0%;以0.56为RI界值,其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89.3%、94.7%、96.2%和85.7%.结论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定位、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舒张期切迹是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有参考价值的方法之一.

    作者:谢守珍;宋成文;夏力;顾美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动静脉留置套管针进行腹腔穿刺化疗19例体会

    腹腔化疗是卵巢癌治疗的重要途径,我科自1998年1~3月为19例卵巢癌术后患者应用动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给药进行腹腔化疗,共34例次,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毅;伍凤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妇产科疾病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利用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CT)、核磁共振(MRI)、X射线等现代医学影像导向技术,定向地对病变所在器官和组织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它属于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范畴.目前此种治疗方法已成为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体系.近年来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已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妇产科疾病中常用介入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加以阐述.

    作者:汤春生;穆玉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治疗多种妇科疾病

    介入性超声是指在实时超声显像引导下将穿刺针、导管、药物或操作器械等正确地放置到所要到达的病灶、囊腔、体腔或其它特定部位,而达到定性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新技术,在妇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与剖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快速、简便、无放射性、可重复使用、病人可不住院等优点,是一种相对安全可靠的妇科治疗手段,尤其是阴道内超声引导下穿刺,为介入性超声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郝敏;杨燕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腹腔镜下63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外观表现及组织学分析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各种外观形态表现及相应的组织学特点.方法对88例不孕症患者在腹腔镜二氧化碳人工气腹下进行盆腔检查,对典型或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病损拍照记录,病损部位行组织学检查或行内凝热-色试验(heat-colourtest,HCT).结果腹腔镜下发现的盆腔EM外观表现有以下类型:①典型病损:包括色素型病损、出血型病损及腺体样结构.②不典型病损:包括水泡病损、微细病损及血管增生病损.③隐匿性病损:在腹腔CO2充气(约30分钟)后方可显示出点状或斑片状出血灶.④疤痕性病损:白色斑块及腹膜缺损.39例盆腔EM患者的44处病损行活组织检查,28处见子宫内膜上皮、腺体和间质或含铁血黄素,组织学检查诊断EM的阳性率达64%,未行组织学检查的上述病损HCT均阳性.结论盆腔EM的形态具多样性,腹腔镜放大作用及CO2气腹有助于不典型和隐匿性病损的发现和显示.组织学证据表明EM的多种外观表现与病损在发生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及活动性有关.

    作者:姜伟;林金芳;朱慧庭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晚期产后大出血的介入治疗

    晚期产后大出血为妇产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也为产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后至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或异常阴道出血.据报道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28%[1],本院曾统计31.8万例中,晚期产后出血66例,其发生率为0.21%,与文献报道大致相符.

    作者:何福仙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剖宫产术前补钙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我院对剖官产术前有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以增强子宫收缩力,防治产后出血,收到显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晶;沈思宏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双侧卵巢先后发生黄体破裂1例

    患者38岁,孕2产2,住院号990358.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史,产后置宫内节育器(IUD)3年.

    作者:郭华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妊高征孕妇血浆神经肽Y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妊高征孕妇血浆神经肽Y(NPY)的含量变化.方法运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妇女(正常组,17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妊娠组,36例)以及妊高征孕妇(妊高征组,43例)血浆中PHY的含量.结果妊高征组患者血浆中NPY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晚孕妇女(P<0.01).结论神经体液因素在妊高征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顺建;陈建国;翟军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卵巢浆液性癌光镜与电镜酶细胞化学观察

    卵巢浆液性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而存活率低,不易早期诊断.目前病因不清,有关癌细胞膜活性的研究报道甚少.我院1999年5月至2000年1月应用光、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在超微结构方面观察了肿瘤细胞膜酶的分布及酶活性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威;张淑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宫腔镜在诊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官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4月至1999年2月206例具有临床症状伴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行宫腔镜检查病例.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可疑癌37例(18.0%),经病理证实为癌者22例(10.7%),19例进行了手术,术后病理证实宫颈管受侵4例,未受侵15例,与之相比,手术前宫腔镜诊断符合率为94.7%.术中腹水细胞学检查15例,阴性13例,阳性1例,可疑1例.206例中经病理证实Ⅰ~Ⅲ级非典型增生12例,而宫腔镜下诊断为可疑癌4例,增生4例,正常或萎缩子宫内膜3例,内膜结核1例.结论官腔镜检查直观病灶,准确活检,适用于早期诊断,同时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提高宫颈管受侵与否的诊断率,但是官腔镜下难以区别各类型子宫内膜增生性质.

    作者:白萍;孙建衡;李晓光;刘玉霞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评价

    目的评价官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和判断宫颈是否受累的可靠性.方法对64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官腔镜检查和分段诊刮,将结果与术后病理相比较.结果64例子宫内膜癌中,官腔镜检查无一例漏诊,而分段诊刮漏诊率为12.5%;宫腔镜检查判断宫颈受累情况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率为96.9%,而分段诊刮相符率为84.4%(P<0.05).结论官腔镜检查结合定位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癌和判断宫颈是否受累的可靠方法.

    作者:欧阳云;罗启东;李先锋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关于两地生活探亲夫妇不孕症诊断标准的探讨

    本文对探亲夫妇首次受孕和不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试图探索两地生活夫妇自然受孕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两地生活探亲夫妇不孕症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闫素文;孟培;孙延芝;钟湘华;蒲力力;丁桂荣;鲁海鸥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妇产科的应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传统X线血管造影与计算机数字处理功能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项崭新的医学诊疗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大大推动了介入医学的发展,为各种介入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和保障,为临床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以下简述DSA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概况.

    作者:谢宗贵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宫颈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1999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5例宫颈鳞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并对其肿瘤组织进行了HPV16E7检测.结果1992年1月至1999年10月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逐渐减小;HPV16的感染率由25.00%上升到48.71%.年轻宫颈鳞癌患者HPV16的感染率(85.71%)明显高于年龄较大者(28.00%)(P<0.01).结论随着HPV16感染率的升高,官颈鳞癌患者年轻化趋势愈明显,HPV16感染与官颈鳞状细胞癌年轻化有关.因此,对HP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监测、随访,作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李筱梅;郑英;张庆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双腔导尿管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我们从1999年10~11月对10例需作碘造影病人采用双腔导尿管(下称双腔管)进行造影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朴明玉;苑丽华;于福长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妇科良性疾病的动脉介入治疗

    早在1976年Miller等[1]首先运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控制盆腔恶性肿瘤导致的大出血取得成功,从此将动脉介入技术引入妇科疾病的治疗领域.到目前为止,已从妇科恶性肿瘤的动脉灌注化疗、止血扩展到妇科多种良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发展前景良好.现将妇科良性疾病的动脉介入治疗简述如下.

    作者:姜陵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妇科电视腹腔镜手术150例分析

    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日渐广泛,我院1997年9月至2000年4月行电视腹腔镜手术15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丽莉;左绪磊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