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趾;邹音
例1.男,15天。因高热、咳喘4天,伴皮疹3天于1998年5月15日入院。患儿为第1胎,足月,剖宫产娩出。母乳喂养。其母26岁,未接种麻疹疫苗,否认麻疹病史,产后第5天出现发热,第8天周身皮肤出现较密的充血性皮疹,卡他征(+),经本溪市传染病医院确诊为麻疹。患儿入院体检:T39.5℃,发育及营养正常,精神状态良,周身皮肤满布充血性皮疹,腹股沟区融合成片状,颊粘膜见Koplik's斑,双肺有痰鸣及少许湿口罗音,腹软,肝脾未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3.1×109/L,中性0.41,淋巴0.59。1周后采静脉血查麻疹特异性抗体阳性(酶法检验,试剂盒购自北京高达公司)。治疗8天热退,皮疹消失,遗有轻度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
作者:郭素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对人骨髓粒-单系祖细胞( GM-CFUc)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培养技术,以HCMVAD169持续攻击骨髓GM-CFUc,观察计数GM-CFUc集落、簇的产率及集落的大小和维持的时间。结果①HCMV感染组GM-CFUc集落和簇的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②HCMV感染GM-CFUc后,大集落的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③集落维持的时间缩短,而集落出现峰值的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体外HCMV对GM-CFUc生长、集落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HCMV感染患儿粒细胞减少可能与HCMV损伤GM-CFUc有关。
作者:刘文君;郭渠莲;王成才;邹艳;杨燕玲;郭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索血氧深入图像分析技术对患儿组织缺氧的判断作用。方法按照氧的摄入、运送、释放功能的变化,采用各类血氧状态指标分类方法,对220例患儿动脉血氧深入图像分析资料进行统计。结果发生氧摄入功能障碍74例次(33.6%),氧运送功能障碍135例次(61.4% ),氧释放功能障碍123例次(55.9%),氧效应分析判断组织缺氧144例次(65.5%)。结论血氧深入图像分析技术能反映氧的摄入、运送、释放功能变化;综合氧摄入、运送、释放功能的代偿效应,能准确判断组织氧供状态。
作者:朱宁强;吉芸;葛传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运用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新生儿窒息多脏器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简介。1 常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①峰值血流速度(PSFV,cm/s):收缩期高流速,即心动周期上血流频谱高点所对应的速度。②舒张末血流速度(EDFV,cm/s):为心动周期上舒张期血流频谱低点所对应的速度。③时间平均流速(TMFV,cm/s):血流频谱上某一瞬间各点峰值流速的平均值[注:TMFV≠(PSFV+EDFV)/2]。
作者:刘敬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儿男,1小时。因生后即发现右下肢皮肤缺损而于1998年6月16日收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1产,孕40周枕左前位阴道顺产。出生时Apgar评分10分。母孕期体健,否认性病史,否认服药史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入院时体检:体温36.3℃,脉搏135/min,呼吸42/min,体重2800g,右下肢从足背起经过小腿前面直至膝关节处皮肤缺如。缺损呈带状,境界清楚,易出血,创面低于周围正常皮肤,尼氏征(-)。右足趾甲缺如,左足趾甲基本正常。右手除小拇指、左手除无名指外,其余手指指甲板均增厚变形,呈黄褐色。患肢X线检查示骨骼未见异常。皮肤缺损创面渗液细菌培养(-)。
作者:池美珠;帅茨霞;陈云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儿女,7岁,因抽搐7年,面部皮损3年于1997年10月7日入院。该患儿系足月剖宫产,生后10个月无明显诱因反复抽搐,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头后仰,口吐白沫,四肢抽动,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发作时无热或低热,多次脑电图检查正常。3岁后未再发作。1岁5个月后,在体检时心脏听诊发现心律不齐,无颜面苍白、多汗等症状,心电图多次示“频发房性早搏”、“短阵室上速”,早期心脏彩超未发现异常。3岁半开始出现鼻翼两侧红斑,渐波及至额部、颈部、胸前部。父母身体均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詹娜萍;陈运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开始活化并清除抗原的过程为免疫应答或免疫反应。这一过程与神经系统的反射弧相似。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抗原递呈过程”相当于神经反射的传入阶段(上行性传导),“淋巴细胞增殖过程”相当于神经反射的中枢分析阶段,“效应过程”相当于神经反射的传出阶段(下行性传导)。正常的免疫应答维持机体内在衡定;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则可引起疾病;免疫应答过度时,可致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应答无力时,则出现免疫缺陷病。因此,了解免疫应答及其调节因素对掌握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均极为重要。
作者:杨锡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原发性肾性尿崩症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我们调查一家系5代54人中有13例患病,现报告如下。 先证者(图1中V2)男,3岁。因多饮、多尿近3年于1998年11月19日入院。患儿生后3个月开始喜饮水,饮水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现日饮水量6000~7000ml,尿量多,尿色清亮,食欲不振,曾在外院按尿崩症给予双氢克脲噻12.5mg,每日2次口服,症状明显改善,日饮水约2000ml,停服后症状又加重。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产后1分钟Apgar评分10分,智力正常,头部无外伤史,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史。
作者:李宏向;张纪芸;孙念政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孕妇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新生肺炎的关系。方法对235例孕妇取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培养(UUC)以阳性为观察组,阴性为对照组,并于分娩后取新生儿口咽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培养,观察孕妇UU感染与新生儿肺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口咽分泌物UUC阳性率为14.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4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妇UU感染与新生儿肺炎显著相关。
作者:岑赛宁;郭晓玲;谢庆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儿女,9个月。因发热10余天,右侧肢体软弱无力1周而就诊。10余天前,先有发热,体温38~39℃,无流涕、咳嗽、腹泻等病史,在当地用青霉素、病毒唑、氨基比林等治疗,5天后热退,此后无发热,但逐渐出现右侧上、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右手不能持物。左侧肢体活动正常。饮食、尿便均正常。既往无发热、抽搐及腹泻史。按规定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糖丸。第1胎、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000g。母乳喂养。患儿母亲分娩前1个月曾做PCR弓形虫DNA检查为阴性,分娩后3个月时,双侧乳头根部有条状皲裂,乳头周围10cm范围内散在分布表浅性皮肤溃疡,按一般抗炎治疗6个月溃疡未愈。经PCR弓形虫DNA检查为阳性,又经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治疗,溃疡很快痊愈。患儿母亲患有皮肤弓形虫病。
作者:杨健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年来我们遇到一家族3例患儿同患Louis-Bar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例1.男,10岁,因发热、咳嗽3个月于1995年4月就诊。患儿自幼经常发热、咳嗽,曾在某医院诊断IgA缺乏症。患儿系第2胎,第1产,孕8个月早产,2岁始会走路,步态不稳,进行性加重,6岁时完全不能走路。体检:体温38℃,呼吸36/min,脉搏120/min,身高103cm,发育营养差,表情痴呆,言语不清,对方向、数量概念不清,不能站立。双手持物震颤,背部可见色素脱失斑。球结膜血管扩张,牙齿排列不整,左外耳道溢脓。双肺满布湿性啰音。
作者:焦建平;曹嵘;袁朝芝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所至动脉粥样硬化(AS)的早期报警指标。方法对32例中重度肥胖及20例健康正常体重儿童内皮素(ET)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进行测定。结果肥胖组ET及OX-LDL值分别高于对照组,P均<0.01;肥胖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大于对照组,但P均>0.05。其中10例肥胖儿童经6周综合减肥治疗,自身对比体重下降,P<0.01;ET水平降低,P<0.05;OX-LDL水平下降,P<0.01。结论肥胖症儿童血ET与OX-LDL增高并随体重减低而减少;ET可作为早期AS的示警指标。
作者:卢静鸣;王郁文;王柳;袁柏香;丁文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由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南片协作组联合举办、广西医科大学协办的《全国儿科临床用药学术会议》第5次会议,于1999年10月14~19日在广西南宁南鹰宾馆召开,200多位与会代表在会上充分地交流了临床用药的经验与教训,专心地听取专家们所作的学术报告,部分代表还获得了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关于普瑞博思征文活动的奖励。应邀在会上作学术报告的专家有吴季俭、黄绍平、董宗祈、夏经、方鹤松、卢竟、杨锡强、赵祥文、胡皓夫和马贤才等教授。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CAVM)在儿童脑血管畸形中占50%左右[1],多数无临床症状。CAVM病灶可不断发展,以至在成人阶段出现破裂出血的症状;此外,可由于脑内“盗血”影响脑组织发育及诱发癫痫。对儿童CAVM的危险性作出判断,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于阻断病变的发展、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尤显重要。本文就目前儿童CAVM风险性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苏正;李铁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脑电图变化,自1996年以来,我们对4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了脑电图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1996年7月至1997年11月我院新生儿室及NICU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46例(称高胆组),其中男27例,女19例,日龄≤3天22例,4~7天24例,胎龄38~42周,体重2500~4000g。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216~388μmol/L,其中≤342μmol/L33例,>342μmol/L13例。
作者:李树青;王福民;徐爱晶;张成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本文对8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进行血阴离子间隙(AG)测定。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选择1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我院儿科NICU的HIE患儿85例,诊断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入院前未作正规治疗。其中男56例,女29例,平均日龄8.6小时,平均胎龄39.2周,平均出生体重3580g。临床分度:轻度20例,中度37例,重度28例。呼吸次数:轻度平均38.6/min,中度平均40.4/min,重度平均81.2/min 。
作者:林新祝;刘学艺;郑淑敏;蔡东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儿女,1天。系第1胎第1产,孕38+6周顺产,出生体重3500g,身长50c m,羊水Ⅱ度混浊,胎盘脐带正常,胎膜早破23小时,Apgar评分1分钟8分,5分钟10分,10 分钟10分。孕母23岁,农民,孕期体健,无阴道流血、流水史。于产前4天B超检查提示羊水偏少。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史。 体检:精神佳,反应好,呼吸平稳,营养良好,前囟平软,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张力正常,各项生理反射正常。双手腕部及右足踝部皮肤呈被束扎状,形成环形凹陷,酷似橡胶带缠绕;右手手心部皮肤附着一直径约0.3cm、长约2.5cm的纤维索与右手中指根部相连,右手中指与无名指并指且短小,伴皮肤缺损;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均短小变形,粘连合并,伴皮肤缺损。右足呈马蹄内翻足畸形。出生后暂将右手附着的羊膜带剪除,住院5天随母亲出院。 讨论:新生儿羊膜粘连带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新生儿畸形。发病可能与妊娠早期羊膜破裂有关。当绒毛膜完整而羊膜破裂,羊水潜行剥离羊膜,胎儿进入绒毛膜腔,松脱的羊膜形成纤维带,呈环状包绕胎儿肢体、指、趾等部位,随着胎儿生长形成缩窄环,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疽,终形成畸形或截断。畸形多为多发性及非对称性,多数累及肢体,但也可累及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相应的畸形。本例患儿主要累及双手及右足,造成肢体多发性畸形。本例可行外科手术矫形治疗。
作者:王华;樊莉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临床免疫学萌芽于牛痘预防天花的年代,是近40余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952年Bruton报道了首例免疫缺陷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引起了人们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关注。60年代后,随着对“免疫应答”的组织解剖学基础,即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及功能等认识的深化,不少基础免疫学的概念和理论急剧更新,构筑了现代免疫学。此后,医学界不仅不断地发现新的免疫缺陷病种,而且发现不少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与免疫相关,从免疫学角度为这类疾病的诊断、防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措施;同时也为开创器官(细胞)移植、亲子或人种鉴定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可能的方法,从而大大拓宽了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并使之向纵深迅速发展,作为儿科医学领域中的一个亚专业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
作者:郭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遗传代谢病的诊断 遗传代谢病的种类多,危害大,有些已有较可靠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已发病的患者,早期发现症状前患者,对杂合子进行诊断,对不能治疗的疾病进行产前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诊断1.1 常见遗传代谢病的临床特点 新生儿、乳儿时期发病的遗传代谢病多为急性发病,病情严重,多以哺乳困难、呼吸障碍、呕吐、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黄疸、痉挛、嗜睡为主要症状。上述症状多见于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代谢异常。很多遗传代谢病伴有智力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苯丙酮尿症(PKU)、高丙酸尿症、粘多糖贮积病(MPS-Ⅰ、Ⅱ、Ⅲ型)、脂质代谢异常、岩藻糖贮积症、肝豆状核变性、Lesch-Nyhan综合征等。
作者:董贵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小儿多囊肾又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国外报道很少,国内罕见报道。现将我院1992~1998年收治的10例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文10例中男6例,女4例。确诊年龄7天至11岁(中位数7岁)。此10例的父母均非近亲结婚。10例中3例有家族史:例6的父母及患儿姐妹3人均有腰痛、肾炎史;例1的姐姐现年12岁,1岁时发现肝脾大,10岁起每年呕血1次;例2的姐姐6个月时发现腹部膨大,12岁时因肝大、呕血死亡。
作者:吴敏媛;张永红;赵敏;贾立群;胡亚美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