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娜萍;陈运美
临床免疫学萌芽于牛痘预防天花的年代,是近40余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952年Bruton报道了首例免疫缺陷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引起了人们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关注。60年代后,随着对“免疫应答”的组织解剖学基础,即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及功能等认识的深化,不少基础免疫学的概念和理论急剧更新,构筑了现代免疫学。此后,医学界不仅不断地发现新的免疫缺陷病种,而且发现不少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与免疫相关,从免疫学角度为这类疾病的诊断、防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措施;同时也为开创器官(细胞)移植、亲子或人种鉴定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可能的方法,从而大大拓宽了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并使之向纵深迅速发展,作为儿科医学领域中的一个亚专业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
作者:郭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我们对60例肺炎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其中30例加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60例为1997年3~6月住院患儿。诊断标准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上册)肺炎有关章节。年龄<1岁32例,~2岁15例,~3岁10例,~5岁3例。分为一般治疗组(对照组)和PGE1治疗组各30例。
作者:刘艳阳;陈翔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年来我们遇到一家族3例患儿同患Louis-Bar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例1.男,10岁,因发热、咳嗽3个月于1995年4月就诊。患儿自幼经常发热、咳嗽,曾在某医院诊断IgA缺乏症。患儿系第2胎,第1产,孕8个月早产,2岁始会走路,步态不稳,进行性加重,6岁时完全不能走路。体检:体温38℃,呼吸36/min,脉搏120/min,身高103cm,发育营养差,表情痴呆,言语不清,对方向、数量概念不清,不能站立。双手持物震颤,背部可见色素脱失斑。球结膜血管扩张,牙齿排列不整,左外耳道溢脓。双肺满布湿性啰音。
作者:焦建平;曹嵘;袁朝芝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对人骨髓粒-单系祖细胞( GM-CFUc)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培养技术,以HCMVAD169持续攻击骨髓GM-CFUc,观察计数GM-CFUc集落、簇的产率及集落的大小和维持的时间。结果①HCMV感染组GM-CFUc集落和簇的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②HCMV感染GM-CFUc后,大集落的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③集落维持的时间缩短,而集落出现峰值的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体外HCMV对GM-CFUc生长、集落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HCMV感染患儿粒细胞减少可能与HCMV损伤GM-CFUc有关。
作者:刘文君;郭渠莲;王成才;邹艳;杨燕玲;郭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儿女,9个月。因发热10余天,右侧肢体软弱无力1周而就诊。10余天前,先有发热,体温38~39℃,无流涕、咳嗽、腹泻等病史,在当地用青霉素、病毒唑、氨基比林等治疗,5天后热退,此后无发热,但逐渐出现右侧上、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右手不能持物。左侧肢体活动正常。饮食、尿便均正常。既往无发热、抽搐及腹泻史。按规定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糖丸。第1胎、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000g。母乳喂养。患儿母亲分娩前1个月曾做PCR弓形虫DNA检查为阴性,分娩后3个月时,双侧乳头根部有条状皲裂,乳头周围10cm范围内散在分布表浅性皮肤溃疡,按一般抗炎治疗6个月溃疡未愈。经PCR弓形虫DNA检查为阳性,又经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治疗,溃疡很快痊愈。患儿母亲患有皮肤弓形虫病。
作者:杨健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绝大部分遗传代谢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则更为重要。产前诊断是防止遗传代谢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人类遗传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是优生的重要措施。遗传代谢病的产前诊断是生化遗传、分子遗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施惠平;黄尚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开始活化并清除抗原的过程为免疫应答或免疫反应。这一过程与神经系统的反射弧相似。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抗原递呈过程”相当于神经反射的传入阶段(上行性传导),“淋巴细胞增殖过程”相当于神经反射的中枢分析阶段,“效应过程”相当于神经反射的传出阶段(下行性传导)。正常的免疫应答维持机体内在衡定;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则可引起疾病;免疫应答过度时,可致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应答无力时,则出现免疫缺陷病。因此,了解免疫应答及其调节因素对掌握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均极为重要。
作者:杨锡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遗传代谢病又称先天代谢异常,是一组先天性人体生化紊乱所致的疾病,多数为酶缺陷所致,属单基因遗传。随着医学遗传学,特别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遗传代谢病已由“不治之症”变成“可治之症”。1 治疗原则 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发现、尽快治疗。①出生前确诊后进行产前治疗或产后立即治疗。如患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胎儿,母亲于分娩前服用小剂量苯巴比妥可防止患儿发病。②典型症状出现前予以确诊,并尽早治疗。如苯丙酮尿症(PKU)可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患儿的脑损伤。
作者:喻唯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新生儿硬肿症的出凝血功能改变,为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5项出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不同病情之间比较:凝血酶原时间、3P试验、血小板计数和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试管法凝血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5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生儿硬肿症存在出凝血功能改变,病情越重改变越明显,越易合并DI C、肺出血,病死率也越高。硬肿症早期血液多呈现高凝状态,晚期多呈现低凝状态。早期肝素治疗,不仅可改变血液的出凝血状态(高凝状态),而且是防治DIC、肺出血,提高治愈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郭铭玉;郭杰;常克萍;赵德安;高丽;姜秀菊;郭学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为了解催乳素(Prolactin,PRL)水平与新生儿惊厥的关系,本文观察了新生儿惊厥患儿血浆PRL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对象:惊厥组36例,为我院新生儿室1997年1月至1998年10月收治的3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男21例,女15例,入院日龄4小时至14天。基础疾病为围产儿脑损伤21例(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1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5例),代谢紊乱7例(低血钙4例、低血糖3例),感染5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例、破伤风2例),其它原因3例(核黄疸2例、原因不明1例)。惊厥持续时间从1分钟至1.5小时。惊厥发作类型:轻微型18例、多灶性阵挛型6例、强直型5例、局灶性肌阵挛型4例、全身性肌阵挛型3例。对照组:为15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男8例,女7例。
作者:李占魁;李瑞林;黄绍平;宋厂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本文对8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进行血阴离子间隙(AG)测定。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选择1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我院儿科NICU的HIE患儿85例,诊断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入院前未作正规治疗。其中男56例,女29例,平均日龄8.6小时,平均胎龄39.2周,平均出生体重3580g。临床分度:轻度20例,中度37例,重度28例。呼吸次数:轻度平均38.6/min,中度平均40.4/min,重度平均81.2/min 。
作者:林新祝;刘学艺;郑淑敏;蔡东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现将我院母婴同室中1995年9月至1998年9月间出现的13例新生儿脱水热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脱水热诊断条件:生后2~4天出现发热,母亲乳汁量不足,婴儿水分摄入少,环境温度较高(室温32~38℃),并除外围产期感染性疾患和颅内出血等。13例患儿中男5例,女8例;足月儿9例,早产儿4例;剖宫产8例,自然分娩5例;出生时Apgar评分8~10分。出生时间为5~9月份;发病日龄2~4天。母孕期无患病史。 喂养情况:按爱婴医院母乳喂养正规方法及程序操作,几乎无母乳3例,其余母乳量少,手法挤奶和(或)吸奶器吸双侧乳汁每次10~25ml,每日2次;均喂少许葡萄糖水,每日20~30ml。 临床表现:所有患儿都有发热,体温38.5~39.8℃,烦躁不安,哭闹,皮肤潮红,唇干燥,尿量减少,不腹泻,无呕吐,无惊厥,无感染中毒症状;2例前囟稍凹陷,张力不高。8例查电解质,2例血钠>145mmol/L,血钾、血氯正常,余例均正常。 治疗及转归:7例静脉补充1/5张含钠液(葡萄糖液4份、生理盐水1份)50ml/kg,6例喂5%温糖水每2小时1次,每次15~30ml,共200~300ml。经治疗4~12小时,所有病例体温降至正常,上述症状消失。24小时复查2例血钠恢复正常,鼓励继续母乳喂养,对母乳仍不足者,加母乳化奶粉喂养,未再出现发热等症状。 讨论:近年来,母乳喂养的优越性越来越被认识。母婴同室为促进母乳喂养的先决条件,但对初生数天的新生儿,不能因母乳不足而又过分强调纯母乳喂养致水分等摄入不足。对于母婴同室者,医务人员应经常巡视,了解母亲的乳汁量是否充足,不足者应及时在人乳库中取奶或以其他方式喂养,注意掌握室内温度,预防脱水热的发生。
作者:幸娟;曾小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索血氧深入图像分析技术对患儿组织缺氧的判断作用。方法按照氧的摄入、运送、释放功能的变化,采用各类血氧状态指标分类方法,对220例患儿动脉血氧深入图像分析资料进行统计。结果发生氧摄入功能障碍74例次(33.6%),氧运送功能障碍135例次(61.4% ),氧释放功能障碍123例次(55.9%),氧效应分析判断组织缺氧144例次(65.5%)。结论血氧深入图像分析技术能反映氧的摄入、运送、释放功能变化;综合氧摄入、运送、释放功能的代偿效应,能准确判断组织氧供状态。
作者:朱宁强;吉芸;葛传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遗传代谢病的诊断 遗传代谢病的种类多,危害大,有些已有较可靠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已发病的患者,早期发现症状前患者,对杂合子进行诊断,对不能治疗的疾病进行产前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诊断1.1 常见遗传代谢病的临床特点 新生儿、乳儿时期发病的遗传代谢病多为急性发病,病情严重,多以哺乳困难、呼吸障碍、呕吐、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黄疸、痉挛、嗜睡为主要症状。上述症状多见于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代谢异常。很多遗传代谢病伴有智力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苯丙酮尿症(PKU)、高丙酸尿症、粘多糖贮积病(MPS-Ⅰ、Ⅱ、Ⅲ型)、脂质代谢异常、岩藻糖贮积症、肝豆状核变性、Lesch-Nyhan综合征等。
作者:董贵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儿男,1小时。因生后即发现右下肢皮肤缺损而于1998年6月16日收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1产,孕40周枕左前位阴道顺产。出生时Apgar评分10分。母孕期体健,否认性病史,否认服药史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入院时体检:体温36.3℃,脉搏135/min,呼吸42/min,体重2800g,右下肢从足背起经过小腿前面直至膝关节处皮肤缺如。缺损呈带状,境界清楚,易出血,创面低于周围正常皮肤,尼氏征(-)。右足趾甲缺如,左足趾甲基本正常。右手除小拇指、左手除无名指外,其余手指指甲板均增厚变形,呈黄褐色。患肢X线检查示骨骼未见异常。皮肤缺损创面渗液细菌培养(-)。
作者:池美珠;帅茨霞;陈云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室改变与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因素、病情、病型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42例脑瘫婴儿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并与头颅CT比较。结果脑瘫患儿脑室扩张率81.0%(34/42),且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P<0.01),脑室扩张与病型及并发症无关,但与高危因素有关,有颅内出血高危因素的患儿脑室扩张率达100%,且多为重度扩张。超声与头颅CT诊断符合率为87.0%。结论超声检查婴儿脑室系统是早期诊断脑瘫较灵敏的辅助手段。
作者:张玉兰;潘玉琴;姜维广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小儿多囊肾又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国外报道很少,国内罕见报道。现将我院1992~1998年收治的10例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文10例中男6例,女4例。确诊年龄7天至11岁(中位数7岁)。此10例的父母均非近亲结婚。10例中3例有家族史:例6的父母及患儿姐妹3人均有腰痛、肾炎史;例1的姐姐现年12岁,1岁时发现肝脾大,10岁起每年呕血1次;例2的姐姐6个月时发现腹部膨大,12岁时因肝大、呕血死亡。
作者:吴敏媛;张永红;赵敏;贾立群;胡亚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对儿童T-淋巴细胞DNA、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用14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4C-TdR)、3H-酪氨酸(3H-Tyr)掺入法观察。结果在5及10cGy低剂量辐射下14C-TdR、3H-Tyr掺入均有显著增加。婴幼儿组在5cGy辐射下增加为显著。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则在10cGy辐射下增加为显著。营养不良患儿与婴幼儿组相比较在自然状态下14C-TdR掺入明显下降,不同低剂量辐射作用趋势相似,但强度偏低。结论适宜的低剂量辐射可刺激儿童T-淋巴细胞DNA、蛋白质合成。对营养不良患儿的刺激效应低于正常儿童。
作者:张建华;盛锦云;苏燎原;刘芬菊;杜泽吉;田海林;孔向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运用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新生儿窒息多脏器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简介。1 常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①峰值血流速度(PSFV,cm/s):收缩期高流速,即心动周期上血流频谱高点所对应的速度。②舒张末血流速度(EDFV,cm/s):为心动周期上舒张期血流频谱低点所对应的速度。③时间平均流速(TMFV,cm/s):血流频谱上某一瞬间各点峰值流速的平均值[注:TMFV≠(PSFV+EDFV)/2]。
作者:刘敬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所谓单亲双体(uniparental disomy,简称UPD)是指在一染色体核型中,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均来源于双亲中的一方,而没有另一方该染色体存在[1]。例如,某病人诊断为15号染色体父源性单亲双体(UPDpat)是指此病人的两条15号染色体均来源于父亲,也就是说没有母源性15号染色体存在。随着新的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病例的发现,这一概念又进一步扩展。目前单亲双体不仅仅是指整条染色体而言,而可能是指某号染色体的长臂或短臂,或染色体上的某一片段(segmental UPD)来源于双亲中的一方[2]。
作者:李孟蓉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