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腺素E1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刘艳阳;陈翔

关键词:前列腺素, 辅助治疗, 支气管肺炎, 治疗组, 现报告如下, 综合治疗, 住院患儿, 临床资料, 疗效满意, 肺炎患儿, 儿科学, 对照组, 标准根, 诊断, 年龄, 基础
摘要:我们对60例肺炎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其中30例加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60例为1997年3~6月住院患儿。诊断标准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上册)肺炎有关章节。年龄<1岁32例,~2岁15例,~3岁10例,~5岁3例。分为一般治疗组(对照组)和PGE1治疗组各30例。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腺素E1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我们对60例肺炎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其中30例加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60例为1997年3~6月住院患儿。诊断标准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上册)肺炎有关章节。年龄<1岁32例,~2岁15例,~3岁10例,~5岁3例。分为一般治疗组(对照组)和PGE1治疗组各30例。

    作者:刘艳阳;陈翔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孕妇解脲支原体感染与新生儿肺炎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孕妇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新生肺炎的关系。方法对235例孕妇取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培养(UUC)以阳性为观察组,阴性为对照组,并于分娩后取新生儿口咽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培养,观察孕妇UU感染与新生儿肺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口咽分泌物UUC阳性率为14.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4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妇UU感染与新生儿肺炎显著相关。

    作者:岑赛宁;郭晓玲;谢庆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遗传代谢病的产前诊断

    绝大部分遗传代谢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则更为重要。产前诊断是防止遗传代谢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人类遗传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是优生的重要措施。遗传代谢病的产前诊断是生化遗传、分子遗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施惠平;黄尚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我国儿科免疫学临床的回顾与展望

    临床免疫学萌芽于牛痘预防天花的年代,是近40余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952年Bruton报道了首例免疫缺陷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引起了人们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关注。60年代后,随着对“免疫应答”的组织解剖学基础,即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及功能等认识的深化,不少基础免疫学的概念和理论急剧更新,构筑了现代免疫学。此后,医学界不仅不断地发现新的免疫缺陷病种,而且发现不少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与免疫相关,从免疫学角度为这类疾病的诊断、防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措施;同时也为开创器官(细胞)移植、亲子或人种鉴定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可能的方法,从而大大拓宽了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并使之向纵深迅速发展,作为儿科医学领域中的一个亚专业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

    作者:郭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新生儿羊膜粘连带综合征1例报告

    患儿女,1天。系第1胎第1产,孕38+6周顺产,出生体重3500g,身长50c m,羊水Ⅱ度混浊,胎盘脐带正常,胎膜早破23小时,Apgar评分1分钟8分,5分钟10分,10 分钟10分。孕母23岁,农民,孕期体健,无阴道流血、流水史。于产前4天B超检查提示羊水偏少。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史。 体检:精神佳,反应好,呼吸平稳,营养良好,前囟平软,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张力正常,各项生理反射正常。双手腕部及右足踝部皮肤呈被束扎状,形成环形凹陷,酷似橡胶带缠绕;右手手心部皮肤附着一直径约0.3cm、长约2.5cm的纤维索与右手中指根部相连,右手中指与无名指并指且短小,伴皮肤缺损;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均短小变形,粘连合并,伴皮肤缺损。右足呈马蹄内翻足畸形。出生后暂将右手附着的羊膜带剪除,住院5天随母亲出院。 讨论:新生儿羊膜粘连带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新生儿畸形。发病可能与妊娠早期羊膜破裂有关。当绒毛膜完整而羊膜破裂,羊水潜行剥离羊膜,胎儿进入绒毛膜腔,松脱的羊膜形成纤维带,呈环状包绕胎儿肢体、指、趾等部位,随着胎儿生长形成缩窄环,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疽,终形成畸形或截断。畸形多为多发性及非对称性,多数累及肢体,但也可累及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相应的畸形。本例患儿主要累及双手及右足,造成肢体多发性畸形。本例可行外科手术矫形治疗。

    作者:王华;樊莉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诊治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998年11月于湖北省宜昌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小儿感染疾病及第二届全国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学术会议上制订了《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已刊于中华儿科杂志1999年第7期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在本期也予转载,希望通过《诊断方案》的刊出,能对小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有所规范。我们在此还想就诊治CMV感染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强调如下。 a.实验室检查是诊断CMV感染和判明抗CMV治疗效果的基础,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必须试剂可靠、操作严格、结果可信。尤其做血清学检测抗CMV抗体及PCR法检测CMV基因时更需注意。

    作者:方峰;董永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新生儿与母亲同时患麻疹2例

    例1.男,15天。因高热、咳喘4天,伴皮疹3天于1998年5月15日入院。患儿为第1胎,足月,剖宫产娩出。母乳喂养。其母26岁,未接种麻疹疫苗,否认麻疹病史,产后第5天出现发热,第8天周身皮肤出现较密的充血性皮疹,卡他征(+),经本溪市传染病医院确诊为麻疹。患儿入院体检:T39.5℃,发育及营养正常,精神状态良,周身皮肤满布充血性皮疹,腹股沟区融合成片状,颊粘膜见Koplik's斑,双肺有痰鸣及少许湿口罗音,腹软,肝脾未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3.1×109/L,中性0.41,淋巴0.59。1周后采静脉血查麻疹特异性抗体阳性(酶法检验,试剂盒购自北京高达公司)。治疗8天热退,皮疹消失,遗有轻度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

    作者:郭素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风险性与治疗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CAVM)在儿童脑血管畸形中占50%左右[1],多数无临床症状。CAVM病灶可不断发展,以至在成人阶段出现破裂出血的症状;此外,可由于脑内“盗血”影响脑组织发育及诱发癫痫。对儿童CAVM的危险性作出判断,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于阻断病变的发展、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尤显重要。本文就目前儿童CAVM风险性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苏正;李铁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人骨髓粒-单系祖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对人骨髓粒-单系祖细胞( GM-CFUc)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培养技术,以HCMVAD169持续攻击骨髓GM-CFUc,观察计数GM-CFUc集落、簇的产率及集落的大小和维持的时间。结果①HCMV感染组GM-CFUc集落和簇的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②HCMV感染GM-CFUc后,大集落的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③集落维持的时间缩短,而集落出现峰值的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体外HCMV对GM-CFUc生长、集落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HCMV感染患儿粒细胞减少可能与HCMV损伤GM-CFUc有关。

    作者:刘文君;郭渠莲;王成才;邹艳;杨燕玲;郭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血氧深入图像分析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血氧深入图像分析技术对患儿组织缺氧的判断作用。方法按照氧的摄入、运送、释放功能的变化,采用各类血氧状态指标分类方法,对220例患儿动脉血氧深入图像分析资料进行统计。结果发生氧摄入功能障碍74例次(33.6%),氧运送功能障碍135例次(61.4% ),氧释放功能障碍123例次(55.9%),氧效应分析判断组织缺氧144例次(65.5%)。结论血氧深入图像分析技术能反映氧的摄入、运送、释放功能变化;综合氧摄入、运送、释放功能的代偿效应,能准确判断组织氧供状态。

    作者:朱宁强;吉芸;葛传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儿童T-淋巴细胞DNA、蛋白质合成及低剂量辐射效应的研究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对儿童T-淋巴细胞DNA、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用14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4C-TdR)、3H-酪氨酸(3H-Tyr)掺入法观察。结果在5及10cGy低剂量辐射下14C-TdR、3H-Tyr掺入均有显著增加。婴幼儿组在5cGy辐射下增加为显著。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则在10cGy辐射下增加为显著。营养不良患儿与婴幼儿组相比较在自然状态下14C-TdR掺入明显下降,不同低剂量辐射作用趋势相似,但强度偏低。结论适宜的低剂量辐射可刺激儿童T-淋巴细胞DNA、蛋白质合成。对营养不良患儿的刺激效应低于正常儿童。

    作者:张建华;盛锦云;苏燎原;刘芬菊;杜泽吉;田海林;孔向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新生儿惊厥血浆催乳素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为了解催乳素(Prolactin,PRL)水平与新生儿惊厥的关系,本文观察了新生儿惊厥患儿血浆PRL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对象:惊厥组36例,为我院新生儿室1997年1月至1998年10月收治的3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男21例,女15例,入院日龄4小时至14天。基础疾病为围产儿脑损伤21例(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1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5例),代谢紊乱7例(低血钙4例、低血糖3例),感染5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例、破伤风2例),其它原因3例(核黄疸2例、原因不明1例)。惊厥持续时间从1分钟至1.5小时。惊厥发作类型:轻微型18例、多灶性阵挛型6例、强直型5例、局灶性肌阵挛型4例、全身性肌阵挛型3例。对照组:为15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男8例,女7例。

    作者:李占魁;李瑞林;黄绍平;宋厂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黄疸患儿血清胆汁酸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黄疸患儿血清总胆汁酸(TB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996年9月至1998年6月我们对本院收住的94例黄疸患儿进行了有关检测,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黄疸患儿94例,其中男62例,女32例。出院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婴肝)34例,各类感染29例。根据胆红素测定情况分为3组。A组:仅间接胆红素(间胆)升高[血清总胆红素(总胆)90~320μmol/L,直接胆红素(直胆)<10μmol/L],其中新生儿21例,婴儿6例。

    作者:丘国琨;何启志;周炯英;黄卫良;刘俊;熊怀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母婴同室新生儿脱水热13例报告

    现将我院母婴同室中1995年9月至1998年9月间出现的13例新生儿脱水热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脱水热诊断条件:生后2~4天出现发热,母亲乳汁量不足,婴儿水分摄入少,环境温度较高(室温32~38℃),并除外围产期感染性疾患和颅内出血等。13例患儿中男5例,女8例;足月儿9例,早产儿4例;剖宫产8例,自然分娩5例;出生时Apgar评分8~10分。出生时间为5~9月份;发病日龄2~4天。母孕期无患病史。 喂养情况:按爱婴医院母乳喂养正规方法及程序操作,几乎无母乳3例,其余母乳量少,手法挤奶和(或)吸奶器吸双侧乳汁每次10~25ml,每日2次;均喂少许葡萄糖水,每日20~30ml。 临床表现:所有患儿都有发热,体温38.5~39.8℃,烦躁不安,哭闹,皮肤潮红,唇干燥,尿量减少,不腹泻,无呕吐,无惊厥,无感染中毒症状;2例前囟稍凹陷,张力不高。8例查电解质,2例血钠>145mmol/L,血钾、血氯正常,余例均正常。 治疗及转归:7例静脉补充1/5张含钠液(葡萄糖液4份、生理盐水1份)50ml/kg,6例喂5%温糖水每2小时1次,每次15~30ml,共200~300ml。经治疗4~12小时,所有病例体温降至正常,上述症状消失。24小时复查2例血钠恢复正常,鼓励继续母乳喂养,对母乳仍不足者,加母乳化奶粉喂养,未再出现发热等症状。 讨论:近年来,母乳喂养的优越性越来越被认识。母婴同室为促进母乳喂养的先决条件,但对初生数天的新生儿,不能因母乳不足而又过分强调纯母乳喂养致水分等摄入不足。对于母婴同室者,医务人员应经常巡视,了解母亲的乳汁量是否充足,不足者应及时在人乳库中取奶或以其他方式喂养,注意掌握室内温度,预防脱水热的发生。

    作者:幸娟;曾小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甲型副伤寒24例临床分析

    现将1998年11~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男13例,女11例。发病年龄:3~6岁4例,~12岁20例。入院时病程:2~3天5例,~6天9例,~10天10例。高热23例,中等热1例;弛张热型13例,稽留热型8例,不规则热型3例。有消化道症状13例,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厌食等。有呼吸道症状5例,表现为咳嗽、咽痛等。有精神症状12例,表现为头痛、精神萎靡等。体格检查中肝脾同时肿大8例,单纯肝肿大6例,单纯脾肿大4例,肝脾无肿大6例。心音低钝7例。相对缓脉6例。全部病例未见玫瑰疹。

    作者:夏玉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

    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infection)是由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CMV)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CMV感染在我国广泛流行,且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生。CMV属疱疹病毒科,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征。病毒在受染细胞内复制时,可产生典型的巨细胞包涵体(cytomegalic inclusion)。CMV在复制早期(1~3小时内)产生前早期抗原(immediate early antigen,IEA),3小时后产生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然后于6~24小时产生晚期抗原(late antigen,LA)即结构蛋白,如pp65等。CMV一旦侵入人体,将长期或终身存在于体内,在绝大多数免疫正常个体,常呈无症状感染;但在免疫抑制个体,胎儿和幼小婴儿可出现明显病症。CMV感染的靶器官与宿主年龄密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各种先天畸形仅见于先天性宫内感染的胎儿。婴幼儿以肝炎、肺炎多见,而较大儿童多无症状。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免疫学与儿科临床第二讲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开始活化并清除抗原的过程为免疫应答或免疫反应。这一过程与神经系统的反射弧相似。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抗原递呈过程”相当于神经反射的传入阶段(上行性传导),“淋巴细胞增殖过程”相当于神经反射的中枢分析阶段,“效应过程”相当于神经反射的传出阶段(下行性传导)。正常的免疫应答维持机体内在衡定;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则可引起疾病;免疫应答过度时,可致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应答无力时,则出现免疫缺陷病。因此,了解免疫应答及其调节因素对掌握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均极为重要。

    作者:杨锡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脑室超声检查对婴儿脑性瘫痪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脑室改变与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因素、病情、病型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42例脑瘫婴儿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并与头颅CT比较。结果脑瘫患儿脑室扩张率81.0%(34/42),且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P<0.01),脑室扩张与病型及并发症无关,但与高危因素有关,有颅内出血高危因素的患儿脑室扩张率达100%,且多为重度扩张。超声与头颅CT诊断符合率为87.0%。结论超声检查婴儿脑室系统是早期诊断脑瘫较灵敏的辅助手段。

    作者:张玉兰;潘玉琴;姜维广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重症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中的监测与处理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安全的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重症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实施双通道同步换血治疗,并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脉搏、呼吸频率、肛门温度、中心静脉压。结果全部病例同步换血过程中,体温随手术时间的延长和换血量的增多而逐渐下降,中心静脉压随换血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换血前后电解质、血糖无明显变化。结论①安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可满足换血治疗的要求;②经脐静脉插管及外周套管针双通道配合三通装置,方便安全;③监测换血过程中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具有指导换血速度及换血量的作用。

    作者:骆明恩;刘菊英;肖峰;罗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遗传代谢病的诊断

    遗传代谢病的诊断 遗传代谢病的种类多,危害大,有些已有较可靠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已发病的患者,早期发现症状前患者,对杂合子进行诊断,对不能治疗的疾病进行产前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诊断1.1 常见遗传代谢病的临床特点 新生儿、乳儿时期发病的遗传代谢病多为急性发病,病情严重,多以哺乳困难、呼吸障碍、呕吐、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黄疸、痉挛、嗜睡为主要症状。上述症状多见于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代谢异常。很多遗传代谢病伴有智力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苯丙酮尿症(PKU)、高丙酸尿症、粘多糖贮积病(MPS-Ⅰ、Ⅱ、Ⅲ型)、脂质代谢异常、岩藻糖贮积症、肝豆状核变性、Lesch-Nyhan综合征等。

    作者:董贵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