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娟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胃脘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予以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98例患者中包括肝胃郁血热型35例、肝胃不和型27例、寒热错杂型12例、胃阴亏虚型11例、脾胃虚寒型8例、胃络瘀血型5例.经过治疗,98例患者中显效58例,有效32例,无效8例,分别占59.2%、32.6%、8.2%,总有效率为91.8%.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李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究中药特征图谱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特征图谱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材鉴定方法比较,特征图谱法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在准确率方面意义深远,药物鉴定过程不会受到药品形态的限制,稳定性、精准度、可靠性能够得到极大的保证.结论:中药特征图谱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培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前,临床耳穴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有耳穴贴压法、电疗法、放血疗法及综合疗法.对近十年来耳穴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结果显示耳穴疗法治疗高血压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小朵;李荣;邓彬;余翔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多发于颜面部.资料显示,多数中青年女性惠有黄褐斑,约70%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容大障碍包括面部雀斑、黄褐斑、老年斑等.对近年来黄褐斑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中医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胡刘玉;叶明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优化选取小建中片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 4)正交试验法,以芍药苷含量、甘草苷含量及干膏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统计学分析优选小建中片的佳提取工艺.结果:小建中片的优提取工艺为药材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h.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为小建中片的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颜晓玲;金杨巧;戴娟;熊恩智;季巧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外敷联合物理治疗闭合性骨折早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复位及固定治疗,对照组予以局部物理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熏洗(每天1次,共1周)及中药外敷(每天1次,共1周),比较治疗前后1周两组患者的疼痛、压痛、瘀斑、功能障碍、肿胀评分及软组织疗效,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44/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34/4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3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外敷联合物理治疗闭合性骨折早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化解早期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等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春光;李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介绍茯苓的性状、采收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配伍,为深入研究茯苓提供依据.对近年来国内外期刊中有关茯苓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综述,总结茯苓的性状、采收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配伍的研究进展,认为中药茯苓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作者:马玲;尹蕾;王兵;赵欣;付雪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制备消食导滞散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粉粹混合法制备内服散剂消食导滞散,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有效成分山楂进行定性分析,并观察其消食导滞的效果.结果:该制备工艺简便易操作、稳定可行,所制得的消食导滞散对小儿厌食症的总有效率为84.76%,对小儿积滞的总有效率为88.62%.结论:采用传统工艺制备消食导滞散质量可控,疗效确切,适合于大规模生产,满足医院临床用药的需求.
作者:李海波;谢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索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针灸在小儿臂丛神经损伤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4例臂丛神经损伤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患儿运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针灸、按摩及运动疗法等治疗,对照组21例患儿采用针灸、按摩及运动疗法等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按摩及运动疗法等治疗臂丛神经损伤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恢复损伤肌肉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努思热提;韩庆;马海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电针治疗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均明显减缓(P<0.05),治疗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亮;刘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不同贮藏条件对黄芪饮片中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低温非真空塑包、低温非真空铝包、阴凉非真空塑包、阴凉非真空铝包、室温非真空塑包、室温非真空铝包、低温真空塑包、低温真空铝包、阴凉真空塑包、阴凉真空铝包、室温真空塑包、室温真空铝包等方法对黄芪饮片进行贮藏,间隔3个月按2010版《中国药典》黄芪中有效成分黄芪甲苷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条件进行含量变化测定,分析选择合理的贮藏方式.结果: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有效成分降低,6个月后HPLC测定含量低于药典标准;与其他方式比较,室温下有效成分损失影响程度较大;塑料与铝箔纸含量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真空包装方式黄芪甲苷含量高于真空包装方式;与其他方式比较,阴凉非真空塑包贮藏方式黄芪甲苷含量较高.结论:非真空塑包方式对黄芪饮片有效成分的影响程度较其他方式低,同时贮藏阴凉干燥处对黄芪饮片质量影响小,是适合黄芪饮片贮藏的佳条件.
作者:扎西翁姆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益胃片治疗胃阴虚型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8例胃阴虚型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胃片治疗.结果:经治疗,实验组痊愈68例(80.9%),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痊愈55例(65.4%),总有效率为84.5%.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胃片治疗胃阴虚型胃炎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曲桂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针灸理疗联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17)和对照组(n=16).观察组采取针灸理疗联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取针灸理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高于对照组6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针灸理疗联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治疗,并同时给予利多卡因溶液冲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按摩、口服解痉汤、艾条雀啄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痉挛疼痛程度、痉挛次数、膀胱痉挛疼痛持续时间及膀胱持续冲洗时间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膀胱痉挛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尚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应用.方法:选取156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5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进行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利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超微针刀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接受超微针刀方案治疗,B组接受超微针刀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程度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B组患者头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A组,生活质量总评分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头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蒲地蓝口服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4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方法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方法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各27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3%)明显高于对照组(74.1%),且患者咳嗽消失、体温正常、流涕鼻塞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低于对照组的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蒲地蓝口服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可缩短患者症状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秀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医古籍书名英译应本着忠信原则,意在传达原书名的真实含义.从《黄帝内经》书名的来源出发,对常见《内经》英译书名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合适的《内经》英译名,为中医古籍英译名提供参考.
作者:张霖;文娟;蒋基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基础,总结并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对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韦南山;杨继波;牙廷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清肺解毒片中的小檗碱和黄芩苷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HederaODS-2柱(4.6mm×200mm,5μm),流动相为A(0.1%磷酸)∶B(乙腈)=50∶50,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小檗碱和黄芩苷分别在0.0251~0.251μg和0.0365~0.36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和0.998;小檗碱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RSD为1.95%(n=6),黄芩苷为99.6%,RSD为0.94%(n=6).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清肺解毒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贾云云;罗士香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