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的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邓予;周志伟

关键词:直肠癌,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淋巴结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CD31抗体和VEGF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1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并取10例直肠正常组织对照. 结果有淋巴转移组直肠癌MVD、VEGF表达强度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正相关(r=0.93). 结论直肠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强度与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均可考虑作为预测直肠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BIPAP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体会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双气道正压通气(BIPAP)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了20例COPD Ⅱ型呼衰患者应用BIPAP通气,观察通气过程中症状体征变化,监测血气变化.结果除2例须中途停机转院治疗外,其余18例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气促减轻,呼吸频率减慢,辅助呼吸肌活动均减轻或消失.PaO2明显上升(p<0.01),PaCO2降低(p<0.01).18例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结论 BIPAP通气可改善缺氧,纠正二氧化碳潴留及呼吸性酸中毒,缩短住院时间,增加抢救成功率.

    作者:黎教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急性白血病血细胞形态学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血液形态学改变的特点及发病情况. 方法 302例确诊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和周围血片进行分析. 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2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82例,ALL:ANLL为2.68:1, ALL1占62.3%,各亚型所占比例主要依次为:L1>L2>L3,M5>M2>M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和极度活跃占81.5%,骨髓幼稚细胞>50%的占92.4% .红系统比例<10%者, ALL占93.2%,ANLL(除M6外)占74.4% ,未见巨核细胞者,ALL占72.7%,ANLL(除M7外)占57.8% .有16例(5.3%)外周血未见幼稚细胞 ,其中ALL 15例 ,ANLL仅1例. 结论小儿急性白血病主要为ALL,且以L1 型多见.骨髓表现以极度增生,幼稚细胞超过50%以上为主.红系和巨核系抑制程度ANLL较ALL轻, 外周血未发现幼稚细胞的小儿白血病应先考虑ALL .骨髓细胞学的检查仍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区小冰;张力;余一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华眼镜蛇毒组份J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眼镜蛇毒(Naja naja atra venom) 组份J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方法用氯胺-T法对眼镜蛇毒组份J进行125I标记,以放射性核素示踪动力法检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药-时数据用3P87程序处理. 结果与结论兔静脉注射眼镜蛇毒组份J 3个剂量后,药-时曲线经拟合符合三房室模型特征:快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37.4~41.6min,慢分布相半衰期T1/2β为15.3~16.9hr,消除相半衰期T1/2γ为20.9~21.8hr,三个时相的半衰期各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曲线下面积AUC与剂量成正比,表明药物在兔体内的分布和消除为一级线性动力学过程.

    作者:卢旭辉;吴贻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直肠癌的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CD31抗体和VEGF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1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并取10例直肠正常组织对照. 结果有淋巴转移组直肠癌MVD、VEGF表达强度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正相关(r=0.93). 结论直肠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强度与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均可考虑作为预测直肠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作者:邓予;周志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尿道外口矫形术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

    用H形切开尿道外口成形术治疗尿道处女膜融合症引起尿道综合征60例.59例(98.3%)随访6月~8年,54例(90.0%)术后症状消失,6例(10.0%)无效.该手术简单方便,疗效确切.

    作者:陈宁;余祖辉;李辉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子宫肌瘤动脉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对2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随访复查子宫、瘤体大小变化和临床症状、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子宫动脉栓塞后随访3~18个月,有效率为92.6%(25/27).月经过多的改善率89.5%(17/19),痛经改善率88.9%(8/9),子宫体积减少48.9±15.6% (t=13.3921,p<0.001),肌瘤体积减少56.8±17.9%(t=14.6403,p<0.001);并发症发生情况:轻中度发热20/27(74.1%)、中重度腹痛5/27(18.5%)、月经周期缩短10/27(37.0%)、短暂性停经4/27(14.8%)、闭经2/27(7.4%).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损伤小.但栓塞前需行活检术排除恶性病变.

    作者:郭文波;杨建勇;陈伟;庄文权;姚书忠;余深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DR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DR胸部影像中对支气管扩张症病灶进行计算机图像后处理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100例经临床或CT确诊的支气管扩张症的DR胸部影像.①采用影像对照方法,评价DR平片、影像增强片对支气管扩张病灶的显示能力.②对DR影像增强前后的囊状透光区进行灰度测量,比较其囊壁囊腔平均差值,观察其灰度轮廓的特征. 结果①DR平片、影像增强片对支气管病灶的显示,有显著差异. ②DR胸片影像增强前后囊状病灶灰度轮廓线呈凹形城墙样曲线,而正常支气管管腔轮廓线无此改变.③DR胸片影像增强前后囊壁囊腔灰度平均差值具显著差异. 结论 DR胸片经数字化影像增强技术处理,对显示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灶明显优于处理前的DR平片.灰度轮廓线与影像增强技术有助于提高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陈苓;曾庆思;谢念危;邹鲁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并为其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106例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股骨头置换术6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7例),随访6个月~3年.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出现并发症14例(13.1%),其中感染3例,脱位4例,髋部疼痛5例,骨折2例. 结论近期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适应症的掌握、手术操作、围手术期工作、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如能注意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

    作者:曾勉东;李健;高梁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内科急症?

    作者:CMBE编辑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同类型的HBsAg真核表达质粒在EBV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3种不同类型的HBsAg真核表达质粒在EBV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用3种不同类型的质粒载体分别构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真核表达质粒(pCI-S、pMEP4-S、 pLXSN-S);然后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分别转染正常人EBV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经G418或Hygromycin B筛选出抗性细胞克隆,用RT-PCR检测抗性细胞总RNA中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用ELISA检测抗性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HBsAg的含量. 结果 3种不同类型HBsAg重组表达质粒转染的EBV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在转录水平上,可检出HBsAg mRNA的表达;在蛋白水平上,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裂解液均可检出HBsAg;而以EB病毒表达质粒pMEP4-S表达高,真核表达质粒pCI-S和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pLXSN-S表达HBsAg的量无明显差异. 结论 3种不同类型的HBsAg真核表达质粒均可在EBV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中稳定表达,EB病毒表达质粒pMEP4-S表达的HBsAg明显高于真核表达质粒pCI-S和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pLXSN-S.

    作者:梁增伟;李用国;兰英华;任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松动人工髋关节界膜显微和超显微结构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松动人工髋关节界膜的组成及其内在成分的显微和超显微结构来探讨人工关节松动的生物学因素. 方法选择2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术中观察界膜的肉眼形态及人工假体的改变,取界膜送病理检查,有 8例患者界膜行扫描和透射电镜检查. 结果界膜主要细胞成份处于激活状态,巨噬细胞吞噬和包绕磨损颗粒,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结论松动人工髋关节界膜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对磨损颗粒反应的结果,界膜内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人工关节的生物学因素中起重要作用,淋巴细胞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卢伟杰;余楠生;廖威明;白波;林志雄;李晓林;顾莹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方法利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52例,均采用开放复位、静力型固定.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 结果 52例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为5~12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髓内钉断裂1例,锁钉断裂1例,胫骨上段后壁骨折1例,骨折成角畸形2例,锁钉过长引起疼痛1例,锁钉误穿2例.根据Johner Wruh评分标准,优43例,良4例,中3例,差2例. 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可靠,但因操作技术原因,会产生一些并发症,在基层医院应用中,应注意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作者:郭志荣;张健荣;李晓林;余楠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因素分析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采用1∶1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9所综合性大医院141对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资料单因素用EP16分析,多因素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肝炎史(OR=9.57,p<0.005),手术史(OR=10.95,p<0.05),注射史(OR=3.99,p<0.001),输液史(OR=11.95,p<0.005),是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危险因素,而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OR=0.27,p<0.05),乙肝疫苗接种史(OR=0.064,p<0.001)是保护因素.提示广州市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主要途径是血液传播,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减少肝炎多重感染的机会.

    作者:姚伯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内放射治疗肝恶性肿瘤

    内放射治疗肝恶性肿瘤有其独到之处,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手段.本文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碘化油、放射性微球、放射性粒子3种内放射治疗手段的特点、临床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叶亮;陈萍;刘衍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其后的癫痫发作是否具有保护和预防作用以及可能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GM1治疗HIE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E模型,用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氧缺血后脑损害的形态学改变、兴奋性氨基酸Glu阳性(Glu-IR)神经元和抑制性氨基酸GABA阳性(GABA-IR)神经元表达和GM1对上述变化的影响. 结果盐水处理组与GM1治疗组相比病变较重, Glu-IR神经元和GABA-IR神经元数目减少与GMI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GM1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病损灶,保护Glu-IR神经元和GABA-IR神经元,尤其是对GABA-IR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提示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的癫痫发作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作者:孙砚辉;陆雪芬;易咏红;郑德枢;孙卫文;邓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巨大纵隔肿瘤影像学与手术病理

    目的探讨巨大纵隔肿瘤影像学与手术难点及病理诊断. 方法分析了12例巨大纵隔肿瘤的术前临床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要点. 结果 12例中胸腺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畸胎瘤2例,神经鞘瘤1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脂肪肉瘤1例.12例均成功行肿瘤全切除术.术后出现复张性肺水肿7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手术治疗是巨大纵隔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术中行肿瘤分块切除或先行瘤内减张的方法,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切除率.切除肿瘤后缓慢胀肺,并在术后24小时内行人工辅助通气对防治复张性肺水肿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雄斌;陈汉章;钟源波;吴哲凡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含量及与肝功能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各型肝炎患者113例,对照组30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GF-I含量,同时检测有关肝功能指标. 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患者血清IGF-I含量分别为637.6±178.3 ng/ml、458.6±276.4 ng/ml、601.7±276.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316.1±109.1 ng/ml (p<0.001).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患者血清IGF-I含量为224.5±168.2 ng/ml 和120.5±94.4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GF-I含量与部分肝功能指标相关(p<0.05). 结论检测IGF-I对估计慢性肝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曾颖玲;叶晓光;于宪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神经毒毒蛇咬伤急诊救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毒毒蛇咬伤致呼吸衰竭的急救方法. 方法分析了神经毒毒蛇咬伤128例是否获得正确救治与呼吸衰竭的关系和血液灌流的疗效. 结果发生呼吸衰竭60例(46.9%),6小时内发生呼吸衰竭获得救治9例(7.0%),超过6小时为51例(39.8%);正确救治组呼吸衰竭发生率12.0%(9/69)明显低于不正确救治组86.4%(51/59),(p<0.001);血液灌流治疗者使用呼吸机及住院平均时间均明显少于无使用者(p<0.05). 结论开始救治越早并能正确救治,呼吸衰竭发生率越小,临床症状也轻.使用血液灌流技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未使用者.

    作者:郭锻强;李平;林俊敏;张作鹏;梁子敬;苏雪娥;吴少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早期溶栓并清开灵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分析了40例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加清开灵治疗的疗效.基本治愈24例、显著进步12例、无变化3例、恶化2例,治愈率为90.0%.溶栓结合清开灵治疗能较好改善脑组织血液、促进脑功能恢复,具有较好临床效果,而且安全.

    作者:梁耀强;徐灶妹;李进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血小板值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监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重症CAP预后的意义. 分普通CAP组40例,重症CAP组36例对比分析.发现重症组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早期进行性降低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差.

    作者:容永璋;孙玉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