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刘璐;孙丽平;丁利忠;王中天
目的 了解儿童脓毒症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8月至2016年6月禹州市人民医院PICU病房收治脓毒症患儿204例,分析其累及器官的情况,随访终点事件(90 d死亡或难免死亡),行趋势χ2检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和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 (1)204例脓毒症患儿共发生MODS者83例,发生率40.69%(95%.CI:33.89%~47.48%);不同年龄患儿的MODS发生率分别是:2 d至1个月68.75%(11/16),>1个月至1岁55.10%(27/49),>1~5岁39.62%(21/53),>5~12岁32.61%(15/46),>12~17岁22.50%(9/40),随着年龄的增大MODS的发生率逐渐降低(P<0.05)。(2)累及器官的频次依次是肺61例(29.90%)、心52例(25.49%)、血液41例(20.10%)、神经36例(17.65%)、胃肠19例(9.31%)和肾12例(5.88%)。发生2个、3个、≥4个器官功能不全者分别为19例(22.89%)、46例(55.42%)和18例(21.69%)。(3)无MODS、2个、3个和≥4个器官功能不全患儿的90 d生存率分别是87.6%、63.2%、41.3%和11.1%,Log Rank(Mantel-Cox)检验,χ2=92.59,P=0.000。Cox比例风险回归校正了年龄、氧合指数等混杂因素的干扰后,MODS仍然是影响患儿预后的显著因素,MODS的HR=2.573,6.579,12699,P<0.05。结论 低龄儿童是脓毒症并发MODS的高危人群,易受累的靶器官是肺脏、心脏和血液。MODS独立影响患儿90 d生存率,早期监测和预防MODS,切断MODS恶性循环,可望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闫小红;刘淑霞;刘云;李宗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支气管发育不良(BPD)患儿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河南宏力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BPD患儿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机械通气、吸氧治疗,观察组加用PS治疗.比较两组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肺功能.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结果 观察组吸氧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岁、2岁时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PS治疗BPD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轻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王青利;郭少辉;李圆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及病房收治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150例,按年龄分为新生儿组(0~28 d)、婴幼儿组(>28 d至3岁)和年长儿组(>3~14岁)各50例.分析其患病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感染部位.结果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新生儿主要以胃肠外营养因素、静脉置管因素和抗生素使用>7 d因素为主,婴幼儿主要以胃肠外营养因素和机械通气因素为主,年长儿主要以抗生素使用>7 d因素、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和肿瘤化疗因素为主,3组组间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新生儿中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要病原菌,婴幼儿中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年长儿组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3组病原菌分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菌感染部位新生儿组以肺部多见(66%),婴幼儿组以肺部(46%)和肠道(40%)为主,年长儿组每种感染部位均有患儿,以肺部多见(68%),3组感染部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其临床表现为患儿的肺部感染、肠道感染为主,在对儿童进行侵袭真菌感染治疗中需要结合病原菌类型及感染因素对患儿进行治疗.
作者:谷芬;罗如平;姚婷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应用传统方法与改良方法经气管插管内注入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住院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96例,其中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8例采用传统给药方法,为传统组.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48例采用改良后的方法经气管插管内注入珂立苏,为改良组.比较两组患儿推药过程中经皮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出现药物反流和皮肤发绀情况及两组病例推药后2 h的血气结果、推药后12 h内、48 h内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情况及机械通气、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用药过程中改良组血氧饱和度、心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出现面色发绀和药物反流的比例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 h改良组PaO2、pH值高于传统组、PaCO2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改良组12 h、24 h呼吸困难症状消失率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CPAP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总吸氧时间均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法经气管插管注入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患儿的干扰少,能够减少或避免操作过程中患儿缺氧等不适症状,提高了药物疗效,而且方法简便易行,值得在基层医院的新生儿病房推广.
作者:刘向荣;边藏艳;李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疗法对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恩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感染性休克患儿50例.随机分为液体复苏疗法组和传统扩容组各25例.入院后即进行生理盐水联合20%人血白蛋白复苏疗法和传统扩容疗法.比较两组初始1 h输入生理盐水量,初期复苏治疗目标(一期复苏成功率),ICU住院治疗时间、pH值、Na+、Cl-水平,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 液体复苏疗法组ICU住院时间低于传统扩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液体复苏疗法组初始1 h输入生理盐水量高于传统扩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肺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疗法组死亡率为16.0%(4/25),低于传统扩容组48.0%(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疗法组一期复苏成功率为80.0%(20/25),高于传统扩容组52.0%(1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疗法组患儿治疗后心率低于治疗前,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液体复苏疗法组患儿复苏24 h pH值、Na+浓度高于治疗前,Cl-浓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生理盐水联合白蛋白对儿童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效果明显,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陈小娟;冯惠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儿童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其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脾的关系密切.脾虚既是紫癜发生的内因,又是紫癜迁延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故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辨治不可仅从热邪着眼,而应注意到脾的影响,适时地从脾论治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占科;曾思瑶;朱卫娜;喻闽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典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方法,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不典型、迟发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0例,收集患儿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诊断明确者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商品名:罗氏芬)静脉注射,50 mg/(kg?次),每日2次,疗程3~4周.结果 患儿入院时发热60例,嗜睡、激惹39例,皮肤花斑41例,前囟饱满27例,前囟紧张27例,肌张力高32例,肌张力低19例,无惊厥、尖叫、拒奶、凝视、呼吸衰竭等症状;治疗后全部患儿发热、激惹、皮肤花斑等症状消失,前囟变平软,肌张力恢复正常,表现为症状缓解的状态.患儿经过罗氏芬治疗后,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C反应蛋白浓度,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潘氏试验阳性率、血培养阳性率和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MRI显示异常者11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增宽11例,脑积水8例,硬膜下积液1例,脑积水伴脑室管膜炎1例.后遗症发生率为18.3%(11/60).结论 发热、嗜睡、激惹是不典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早期表现;皮肤花斑、前囟饱满、紧张、肌张力改变为其重要体征,入院及时予脑脊液检查,可以及时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给予罗氏芬治疗可以及早控制病情,预防惊厥等严重脑水肿的发生,降低后遗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率.
作者:冯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在脓毒症患儿心肌早期损伤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2016年1月至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收治住院的脓毒症患儿64例,为脓毒症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普通感染患儿64例为普通感染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4例为正常对照组.通过Elisa法和免疫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TNF-α和IL-2水平,并观察比较脓毒症患儿经治疗12 h、24 h及48 h后二者水平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测脓毒症患儿心功能指标(包括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压),分析脓毒症患儿血清TNF-α和IL-2水平和心功能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 3组儿童血清TNF-α与IL-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脓毒症组患儿血清TNF-α与IL-2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普通感染组又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经48 h治疗后脓毒症患儿血清TNF-α与IL-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12 h和24 h,治疗后24 h显著低于治疗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NF-α和IL-2均与脓毒症患儿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压呈正向相关,而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向相关(P<0.05).结论 脓毒症患儿存在显著的血清TNF-α与IL-2高水平,并与治疗时间、心功能损伤的程度关系密切,对患儿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德胜;罗兰;曾方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分析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信宜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88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38例,病毒性脑膜炎50例.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儿童75例作为对照组.3组研究组对象均进行实验室检验,对比3组血清C反应蛋白、脑脊液C反应蛋白检测水平.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血清C反应蛋白、脑脊液C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化脓性脑膜炎组血清C反应蛋白、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组恢复期血清、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急性期,并且病毒性脑膜炎组恢复期血清、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C反应蛋白检测有利于鉴别诊断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因血清标本比较容易获得,单独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可作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重要生化检验指标.
作者:李先平;黄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麻子仁丸治疗小儿功能性慢性便秘肠胃积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4年7月至12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确诊的100例慢性便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麻子仁丸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主要症状体征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高于对照组78.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中大便干、排便周期延长、口干口臭、面红身热和心烦不安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胀痛、排便困难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子仁丸治疗小儿慢性便秘属肠胃积热证疗效显著.
作者:常玉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畅迪试剂脱敏疗法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和对患儿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收治过敏性鼻炎患儿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儿给予畅迪试剂脱敏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指标得分和EOS、ECP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52/54),显著高于对照组81.48%(4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鼻灌洗液中EOS阳性率为75.93%(41/54),显著低于对照组92.59%(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鼻灌洗液中EC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畅迪试剂脱敏疗法对提高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明显降低患儿EOS、ECP水平,减少患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次数,降低对患儿的影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毛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郑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住院的脑瘫患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共治疗12周,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价精细运动发育商(FMQ)、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88、FMQ及WeeFIM评分依次是(74.66±14.83)分、(74.63±8.56)分、(58.36±8.56)分,均高于对照组(57.82±14.73)分、(70.54±9.84)分、(53.62±13.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神经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刘冬芝;尚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介入治疗与开胸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住院的小儿室间隔缺损患儿150例,依据治疗方案将接受介入治疗的50例患儿为观察组,接受开胸手术治疗的100例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14/100),显著高于观察组2%(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开胸手术,介入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疗效理想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作者:刘剑;罗金文;王敬华;黄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药醒鼻凝胶剂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及对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收治变应性鼻炎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儿童志愿者10例为健康对照组.中药治疗组采用中药醒鼻凝胶剂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进行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4、IL-13、TSLP水平,评估症状总分、视觉模拟量表,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血清IL-4、IL-13、TSL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血清IL-4、IL-13、TSL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血清IL-4、IL-13水平显著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血清TS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中药治疗组症状总分、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药醒鼻凝胶剂对变应性鼻炎患儿血清IL-4、IL-13及TSLP起下调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平衡机制,以此干预变应性鼻炎,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邱彩霞;郑健;艾斯;马安阳;翁珂涵;李旭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高压氧结合药物综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5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抗病毒、退热、镇静、止吐、营养支持等药物综合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进行3个疗程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如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β-内啡肽以及髓鞘碱性蛋白的检测结果比较等.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1%(73/77),显著高于对照组82.89%(6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治疗后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β-内啡肽和髓鞘碱性蛋白的检测值与观察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先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结合药物综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较单纯药物对症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胡文静;方红军;王平;杨赛;冯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年龄对尿道下裂Duckett术后尿瘘发生的影响.方法 2013年5月30日至2016年11月30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行尿道下裂Duckett术的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年龄段Duckett术后患儿尿道缺失长度及不同年龄段Duckett术后患儿尿瘘发生率.结果 不同年龄段Duckett术后患儿尿道缺失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岁患儿尿瘘发生率为41.67%(10/24),显著高于1~3岁4.55%(1/22)和>3~6岁4.55%(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年龄对尿道下裂Duckett术后尿瘘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其随着年龄的增加,表现越为明显.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患儿建立术后尿瘘治疗方案,从而降低尿道下裂Duckett术后尿瘘的发生率,优化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作者:尹智峰;何军;郑为;雍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治疗对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轻、中度喘息性疾病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观察组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肺功能[大用力呼气流量(PEF)、计算PEF测定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及免疫学指标[IgE与外周嗜酸性粒细胞(EOS)].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高于对照组81.6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气喘、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EF、PEF%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E、EOS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治疗儿童哮喘疗效确切,能够加快患儿的恢复速度,对改善患儿肺功能、免疫功能等指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赖华基;林世江;李永华;何高锋;饶慧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腹泻病血锌水平检测的意义.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腹泻病患儿9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儿童9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不同年龄段锌缺乏率,腹泻患儿不同年龄、不同病程、不同病情的血锌水平,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的血锌水平.结果 不同年龄段患儿与同龄健康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年龄段之间血锌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之间血锌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腹泻患儿血锌水平为(56.71±12.11)μmol/L,低于非感染性腹泻患儿(67.99±14.5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型腹泻患儿血锌水平为(57.88±13.46)μmol/L,低于轻型腹泻患儿(69.01±15.1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腹泻病患儿血锌水平低于同龄健康儿童,应常规进行血锌水平检测,其中年幼患儿、感染性、重型腹泻病及病程长的患儿是检测重点.
作者:廖景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功能成像T2*在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脑组织铁过载的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6年9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长期高量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10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进行核磁共振成像T2*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5例为对照组.根据血清铁蛋白水平将观察组分为两个亚组:轻度组(1.0~2.5 g/L)57例,重度组(>2.5 g/L)43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行核磁共振功能成像T2*检查,比较两组脑组织不同部位T2*值.比较轻度组与重度组脑组织T2*及脑脊液铁代谢蛋白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脑组织不同部位T2*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脑组织不同部位T2*值从低到高依次为苍白球<红核<黑质<壳核<齿状核<尾状核<灰质<白质<小脑.重度组脑组织T2*值、转铁蛋白、亚铁转运膜蛋白1、血红素氧化酶1显著低于轻度组,铁蛋白、铜蓝蛋白、铁调素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铁蛋白、亚铁转运膜蛋白1、血红素氧化酶1与T2*值呈正相关(r=0.309、0.617、0.326,P<0.05),与铁蛋白、铜蓝蛋白、铁调素呈负相关(r=-0.512、-0.474、-0.639,P<0.05).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T2*技术有助于评价β-地中海贫血患儿脑组织铁过载及评估疾病程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龙琦;陈光福;王舞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