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初次与再次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眼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

顾恩华;赵娟;王淑珍;周婕

关键词:眼迷走神经反射, 眼心反射, 斜视矫正术, 小儿
摘要:目的 了解初次与再次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眼迷走神经反射(oculovagal reflex,OVR)的发生率情况及严重性.方法 斜视矫正手术60例,分Ⅰ组(初次手术),Ⅱ组(再次手术),每组各30例,全身麻醉,两组的术前用药、麻醉诱导与维持均相同.观察两组手术中眼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标准为心率瞬间下降或上升10%,或心率失常.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患儿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别为12/40、27/90(例/%);发生频率平均(1.78±0.44)、(3.45±0.78)次、例,心率下降幅度(12±4)、(18±6)次/min,停手术次数(1.24±0.23)、(3.08±0.66)次、例,手术时间(26.33±7.12)、(30.98±8.99) min,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率9/30、18/6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再次手术操作较初次眼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高.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传统遮盖疗法治疗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

    目的 探讨传统遮盖疗法对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41例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男23例女18例,在适宜的屈光矫正基础上,传统的完全遮盖与精细作业相结合,每月随访视力变化,弱视眼视力不再继续提高后3月改为每天遮盖4~6 h.结果 全部41例患儿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弱视眼视力平均0.21,治疗后平均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提高4.1行,提高明显的2例从0.2提高至1.0,提高了8行,平均遮盖时间9.1月,其中遮盖开始后的前5个月视力提高为明显,随后进入平台期,遮盖至12月部分患儿的视力仍有提高.12岁组视力提高程度与15~16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3岁组和14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健眼视力无1例下降,无1例因遮盖发生外伤,2例遮盖开始后,发生遮盖区皮肤轻度瘙痒,此后自行缓解.全部患儿在家长和学校老师帮助下能完成课业任务,无1例退学.结论 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仍有治愈的可能,传统遮盖疗法效果较好.

    作者:朱德海;李璀胜;庞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早期眼动脉溶栓治疗前后视力改变

    目的 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的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确诊并在发病12h内进行溶栓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记录年龄、性别、全身病史、发病至溶栓时间、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术后48 h复查视力、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后1月复查,记录视力及眼底检查,并进行对比.结果 24例患者发病至溶栓的平均时间(8.39±3.24)h,溶栓治疗前臂一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明显延长,平均(29.34±7.83)s,治疗48 h后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臂一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15.48±4.33)s,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月,复查荧光血管造影,臂一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平均为(15.76±3.12)s,与治疗48 h对比无差异.发病时视力低于0.05患者20例占83.3%,0.05~0.1者4例占16.7%,治疗48 h后视力低于0.05患者7例29.2%,0.05~0.1,6例占25%,高于0.1者11例占45.8%,其中2例高于0.5,占8.3%;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患眼视力获得提高的病人数量对比变化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月视力低于0.05患者5例占20.8%,0.05~0.1者6例占25%,超过0.1患者13例占54.2%,与治疗前患者视力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及时有效恢复早期阻塞的视网膜神经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但此研究缺乏与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研究,同时该治疗方法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对比.

    作者:吴航;刘大川;张旭香;杨慧清;宫丽萍;李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未选择Toric人工晶状体原因调查

    目的 探讨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未选择Toric复曲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lens,IOL)的原因.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合并角膜散关的老年性广白内障患者120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相关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及个人心理因素三方面,了解患者未选择Toric IOL的原因.结果 未选择Toric IOL的原因中医学相关因素占41.18% (126/306);经济因素占21.57% (66/306);社会及个人心理因素与37.25%(114/306).在各种原因中,位于前三位的依次为认为散光不会影响术后视觉质量25.49% (78/306);经济困难21.57% (66/306);白内障手术是复明,能看到即可19.61%(60/306).愿意术后配戴散光眼镜,年龄,学历及收入水平等对患者未选择Toric IOL均有影响.结论 在白内障患者中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加强屈光知识普及,是引导合并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正确选择人工晶状体,提高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史庆成;冯宇宁;周衍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

    目的 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探讨该技术在测量客观旋转斜视角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门诊160例(320只眼)非斜视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20岁,~40岁,>40岁3组,行免散瞳眼底照相后图片导入Auto CAD软件中测量FDA值,2眼所测夹角之和即为受检者总的旋转斜视角,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左右眼之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160例受检者眼底照相经分析,FDA为左眼(5.75±1.84)°,右眼(7.18±2.02)°,双眼差值为(1.43±1.20)°,双眼总FDA为(12.9±3.68)°.各年龄组F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者FD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软件作为一种客观测量旋转斜视角的方法,能有效测量FDA且可信度较高.

    作者:邸悦;周行涛;周晓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裂孔闭合意义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裂孔闭合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山东眼科研究所就诊的一组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连续性病例共49例49只眼,记录屈光度,佳矫正视力,眼轴,黄斑裂孔直径,剥除内界膜范围.统计分析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47只眼(95.92%)视网膜复位.18只眼(36.73%)黄斑裂孔闭合(A组);31只眼(63.27%)裂孔未闭合(B组).A、B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A组术后视力好于B组;原始裂孔大小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因素.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裂孔闭合几率低.裂孔闭合提高视功能预后.裂孔大小是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楠;董晓光;原公强;于滨;张珊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2例手术体会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32例(34只眼),采取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后,32例(34只眼)症状全部消失,冲洗泪道通畅,无分泌物返流;况且皮肤面无任何瘢痕,不影响患者美容.结论 采取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创伤小、效果好、手术安全且不影响患者美容的新方法.

    作者:唐绍荣;唐爱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与术后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终视网膜复位率,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患者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初次手术复位率为47.0%,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53.0%,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2.4%.患者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54,术后平均视力1.90,手术前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8.41 mm Hg,术后平均眼压13.88 mm Hg,手术前后有明显改善.除白内障及一过性眼压升高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于文贞;孙摇遥;赵敏;黎晓新;姜燕荣;赵明成;梁建宏;尹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

    目的 探讨复杂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术后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固定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6只眼复杂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3~6个月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 24个月.结果 36只眼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所有患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并发症主要有玻璃体积血、高眼压、人工晶状体偏斜、残留硅油颗粒粘附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暴露、侵蚀等.结论 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固定术安全可靠,是无晶状体眼屈光不正较好矫正方法.

    作者:张玉明;秦程;王芳芳;秦云峰;孙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成人睑缘部血管瘤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成人睑缘部血管瘤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瘤体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治疗成人睑缘部血管瘤患者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观察注射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瘤体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注射后第2天所有患者均出现注射部位肿胀,1~12个月随访观察,12例患者注射局部瘤体完全消失,皮肤未出现瘢痕及挛缩表现,2例患者注射后8个月局部瘤体复发,但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并予再次治疗后未再复发.结论 睑缘部血管瘤通过局部注射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避免了手术治疗对睑缘部生理结构的破坏.

    作者:于丰萁;镡鲁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联合虹膜激光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观察

    目的 观察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在治疗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59眼,诊断后首先药物降压,然后行氪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同时行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观察激光治疗前后超声生物显微镜监测下的房角开放度数及眼压的变化.结果 术前眼压为(27.14±18.49) mm Hg,术后2周眼压为(16.64±5.23) mm Hg,术后半年眼压为(18.24±6.17) mm Hg,术前与术后2周及术后半年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角开放情况:平均房角开放度数:术前平均3点位(4.08±5.79)°,6点位(1.84±3.43)°,9点位(3.13±5.12)°,12点位(1.26±3.35)°,术后3点位(12.79±10.13)°,6点位(10.06±8.31)°,9点位(11.99±5.65)°,12点位(7.48±8.11)°.激光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下的各方位房角开放度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氪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加深患者房角,降低患者眼压.

    作者:刘黎明;沙英;王绍飞;吕晓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儿童干眼与过敏性结膜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干眼的临床特点及与过敏性结膜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诊治的105例(210只眼)儿童干眼患者的资料,分析病史、症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过敏原检查结果.结果 (1)症状:儿童干眼患者中主要症状为瞬目次数增加95例(90.48%),眼红43例(40.95%),干涩38例(36.19%),眼痒24例(22.86%),以及分泌物增多,异物感,眼痛等.(2)干眼检查:基础泪液分泌结果为右眼(10.81±8.36) mm/5min,左眼(10.85±7.50) mm/5min,泪膜破裂时间为右眼(4.33±2.15)s,左眼(4.52±2.23)s,泪液分泌量与泪膜破裂时间二者无相关性.(3)过敏原检查:89例(84.76%)过敏原检查阳性,过敏原中植物花粉和尘螨尘土类居多,其次是多价兽毛,再次是霉类.结论 过敏性结膜炎是引起儿童干眼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症状为瞬目次数增加.

    作者:范玉香;赵俊华;冯雪艳;陈海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初次与再次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眼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

    目的 了解初次与再次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眼迷走神经反射(oculovagal reflex,OVR)的发生率情况及严重性.方法 斜视矫正手术60例,分Ⅰ组(初次手术),Ⅱ组(再次手术),每组各30例,全身麻醉,两组的术前用药、麻醉诱导与维持均相同.观察两组手术中眼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标准为心率瞬间下降或上升10%,或心率失常.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患儿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别为12/40、27/90(例/%);发生频率平均(1.78±0.44)、(3.45±0.78)次、例,心率下降幅度(12±4)、(18±6)次/min,停手术次数(1.24±0.23)、(3.08±0.66)次、例,手术时间(26.33±7.12)、(30.98±8.99) min,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率9/30、18/6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再次手术操作较初次眼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高.

    作者:顾恩华;赵娟;王淑珍;周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共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例(16只眼).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或真菌培养阳性者)经及时,规范的抗真菌药物治疗4~6周,角膜溃疡病灶仍存,荧光素染色上皮缺损至少2 mm角膜浸润病灶未累及角膜深层(裂隙灯检查浸润病灶深度<1/3角膜厚度,无内皮斑、前房积脓)者,行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68.8%)病变处于活动期(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及10%氢氧化钾涂片检查:阳性),5例(31.2%)病变处于非活动期(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及10%氢氧化钾涂片检查:阴性)术后平均愈合时间(13.21±6.35)d(7~26)d;其中活动期病变组平均上皮愈合时间(14.22±7.05)d;非活动期病变组平均上皮愈合时间(11.40±5.03)d.两组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对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有着良好的疗效,是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的又一方法.

    作者:张军;王丽娅;刘森玉;伟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改良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改良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3例63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先在直肌下留置牵引线,预置环扎带,然后经巩膜排出视网膜下液、视网膜冷凝,环扎带下放置加压块,利用间接眼底镜观察硅胶填压块顶压裂孔位置是否正确,必要时修正加压块位置.术后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中显微镜直视下冷凝视网膜裂孔清晰可见,通过间接眼底镜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裂孔顶压位置全面,术后63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结论 改良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具有简单、方便、直视、可靠和效果良好等优点.

    作者:周国宏;张东昌;范永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特殊双路置管治疗难找断端的下泪小管断裂鼻泪管阻塞

    目的 介绍一种难找断端的下泪小管断裂合并鼻泪管阻塞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2007~2010年泪小管断裂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12例,女2例,男10例,平均年龄41岁,使用记忆合金丝探针,通过自上下泪点向鼻腔留置双引线,然后以引线引导引线型硅管的手术方法实现双路置管,术后平均4月拔管,拔管后随访3~6月.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拔管后泪道通畅情况.结果 该方法成功实现双路置管及吻合下泪小管,手术时间短40 min,长1 h 20 min,平均55 min.2例术后1周上泪小点撕裂(未处理),1裂术后5d下泪点撕裂给予局部显微缝合.10例拔管后,溢泪消失,随访期内泪道冲洗通畅,1例通而不畅,溢泪症状缓解,1例冲洗不通伴溢泪.结论 结合特殊器械猪尾探针可以实现难以寻找断端的下泪小管断裂合并鼻泪管阻塞双路快速吻合,不影响外观,而且留管时间长,并发症少,方法简便实用.

    作者:田艳明;许正华;乔磊;闫希冬;郭宁;李鹏;薛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抗氧化营养素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5岁以上老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原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可靠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大量研究显示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防治,此文就其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娟;姜永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频域OCT定性定量分析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

    目的 观察葡萄膜炎患者黄斑水肿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与临床的关联,探讨频域OCT在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定性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临床病例横断面研究.对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在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就诊的葡萄膜炎并黄斑水肿169只眼进行频域OCT检查,分析黄斑水肿的类型及各参数与视力的相关性,并与FFA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1)黄斑水肿分型:囊样水肿占43.19%,弥漫性水肿占34.91%,单纯神经上皮脱离占10.06%,11.83%同时出现3种改变;囊样水肿发生率高.(2)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体断裂者54只眼(31.95%),玻璃体后脱离者33只眼(19.53%);存在明显玻璃体视网膜牵拉者15只眼(8.88%),黄斑前膜者33只眼(19.53%).(3)囊样水肿组平均黄斑厚度高于弥漫性水肿组,两组视网膜厚度均与视力呈负相关;连接体断裂组视力较完整组低;存在黄斑前膜组视力较低.(4) OCT与FFA对黄斑水肿的检出一致率为86.39%.结论 葡萄膜炎所导致的黄斑水肿其形态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类型,OCT可以对这些改变进行有效观察,其中有些改变与视力密切相关.

    作者:李漫丽;牛超;王志立;武文忠;王丽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白血病的眼底改变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可浸犯视网膜、视神经、脉络膜、虹膜、睫状体、巩膜、眼睑、眼眶等,但以视网膜病变多见.眼底损害有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内出血(IRH)、白色中心出血(WCH)、棉絮状斑(CWS).此文概述眼底损害发病机制及其与血液参数(高白细胞计数,低血小板数和红细胞压积减低)的关系.

    作者:佟柏楠;肖骏;杨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性玻璃体积血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致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因不明原因大量玻璃体积血病人,经术中眼底检查及术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明确诊断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10例(10只眼).所有患眼均行23G (Guage)联合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治疗,其中2例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入全氟乙烷(C2F6)气体.术后随访(18.6±10.03)月(3~32个月).观察佳矫正视力、眼压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03±0.02(手动/20 cm ~ 0.06);所有患者术后l周及末次随访佳矫正视力均提高,分别为0.24±0.14 (0.05~0.4)、0.36±0.21 (0.1~0.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 =-4.72,P<0.01; t=-4.94,P<0.0l).末次随访佳矫正视力恢复至0.3及以上者7只眼(70%).术前1天、术后1d、3d、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9.87±3.23)、(11.91±4.66)、(10.47±2.83)、(11.94±2.89) mmHg,四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95,P>0.05).所有病例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随访期内未见动脉瘤体再次破裂出血等复发情况.结论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致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敏;陈春丽;宋宗明;杨嘉嵩;毕秀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脉络膜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脉络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核磁共振、超声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1CGA)等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作者诊治住院的22例脉络膜肿瘤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全部病例行眼部B超和(或)彩色超声波检查,屈光间质透明者行FFA和ICGA检查;部分病例行双眼MRI或CT检查.所有原发性恶性肿瘤病例均行眼球摘除术;眼内转移癌患者治疗原发病,或加作眼局部外放射治疗;脉络膜m管瘤则经临床检查确诊后,行眼内激光或光动力治疗.结果 12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外观和影像检查多表现为眼内棕黑色磨菇形或球形隆起肿物,MRI检查均特征性地表现为TlWI高信号,T2WI低信号.7例脉络膜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后极部扁平桔红色肿物,ICGA/FFA表现为早期即见强荧光,具有诊断性特征;MRI检查表现为T1WI低或中等信号,T2WI与玻璃体等信号或高信号,可被明显强化.3例脉络膜转移癌表现为后极部灰黄色扁平隆起肿物,均有原发肿瘤病史,其中1例为双眼发病.结论 屈光间质透明者,常规眼底检查即可基本明确脉络膜肿瘤的诊断.FFA/ICGA检查对明确脉络膜血管瘤意义重大.屈光间质混浊时,核磁共振和超声检查在脉络膜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晓鹏;颜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