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健;冯冲;朱立;张鹤;黄波
目的 利用角膜地形图评价LASIK治疗-2.0D以上散光疗效的准确性.方法 对25例(36只眼)散光度在-2.0D以上的近视散光患者于LASIK手术前后行角膜地形图和主觉验光检查,并将主觉验光测得的散光值换算成角膜平面的散光值,随访6月以上,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测得的角膜散光的改变情况以及主觉验光所得的散光改变.结果 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地形图散光大小分别为(-2.29±0.61)D和(-1.91±0.68)D,主觉验光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分别为(-2.22±0.61)D和(-0.46±0.43)D,两者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地形图散光轴位改变(3.19±3.04)度,手术前后显性散光轴位改变(29.61±29.49)度;术前角膜地形图散光和术前显然验光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轴位平均差异为(6.53±14.19)度,而术后角膜地形图散光和术后显然验光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角膜地形图测量术前-2.0D以上散光与主觉验光结果基本一致,但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往往高估术后的散光值.
作者:周少博;路晓明;洪海烽;苏小波;黎健菁;胡群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混浊的原因及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临床技巧及疗效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40例因植片混浊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对原发病、植片混浊原因和两次手术时间二次移植的植片的大小进行分析,随访观察植片透明度、视力及免疫排斥情况.结果 感染性角膜炎居原发病首位.免疫排斥反应为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植片感染性角膜炎复发、再发或继发.10例因植片感染于6个月及以内更换植片,30例因植片混浊于6个月以上更换植片.5例原直径过大而采用小直径植片;29例原直径≤8.25mm而采用等直径植片;6例因复发感染累及植片周边而扩大植片直径.随访32例植片(≤8.25mm)透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8例植片混浊,其中5例混浊由免疫排斥所致.结论 造成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主要原因为植片免疫排斥和感染性角膜炎复发、再发或继发,据植片混浊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直径的二次植片可有效减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原发病复发或再发,延长植片透明时间.
作者:刘军彩;史伟云;李素霞;赵海峰;高华;王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的不同对比度视力表(ZyQv视力表,美国Baush&Lomb公司)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为例,使用ZyQv视力表测量54例近视患者手术前后不同对比度和不同照明环境下的视力,并与标准对数视力表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得的术前BCVA和术后不同时间点UCVA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使用ZyQv视力表发现:术后1周时,三组患者明暗环境中90%对比度视力均有显著下降,术后1月时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三组患者明暗环境中10%对比度视力均于术后1周显著下降,其中低度近视组于术后1月恢复至术前水平,而中度和高度近视组在术后3月时仍低于术前水平(明环境中10%对比度视力除外).结论 ZyQv视力表操作便捷,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可用于完善术前检查,综合评价术后视觉质量,动态观察术后视力恢复,协助临床实验和相关研究.
作者:刘磊;栗静;李新宇;屈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观察乙醇松解在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分组对比研究.将176例(192只眼)初发翼状胬肉随机分A、B两组:A组(87例90只眼)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上皮移植;B组(B组89例102只眼)乙醇松解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上皮移植.对比观察两组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A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平均(5.47±1.33)d;B组平均(3.69±1.3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208;P<0.01).术后随访18~30个月,平均(22.5±5.6)个月,术后6月A、B组均无复发;A组术后6~12月复发3只眼;12~18月复发3只眼;18~24月后复发1只眼,复发率7.87%.B组术后6~18个月无复发,18~24月后复发2只眼,复发率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802;P<0.01).结论 乙醇松解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上皮移植从复发基础和原因两方面抑制胬肉复发,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绍峰;黄志强;方向阳;李家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异体巩膜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替代睑板修复眼睑全层大缺损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39例因肿瘤切除术或外伤造成的眼睑全层大缺损(超过睑长四分之一时)患者行异体巩膜联合羊膜移植替代睑板的眼睑重建术,并随访观察半年至5年.结果 39例患者经眼睑重建术后,植片生长良好,功能正常,对眼球无刺激,对视功能无影响,肿瘤未见复发.结论 异体巩膜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替代睑板修复眼睑全层大缺损远期疗效确切,术后眼睑形态、功能恢复良好,不影响视功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镇国;卢纯洁;王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化生是形成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以往研究了多种抑制后发障的药物,尽管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主要为促进细胞凋亡,因其安全性而未在临床应用.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则侧重于通过不同途径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与以往研究药物的出发点截然不同.此文就近几年研究较多的药物及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冯希敏;张凤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补体因子H(CFH)外显子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T1277C(Y402H)与国人东北地区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病关系.方法 选取2004~2007年沈阳何氏眼科医院确诊的83例散发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及91例彼此无关联的对照者,年龄、民族和性别相匹配且都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排除其他可能影响AMD的因素.抽取外周抗凝血4~6ml,提取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外显子9片断并进行直接测序.分别计算疾病组及对照组T1277C(Y402H)的发生频率及其比值比(oddsratio,OR),用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疾病组和对照组中Y402H发生频率和国外报道有明显不同,疾病组有3例阳性,频率为3.6%,对照组有3例阳性,频率为3.3%,X~2≈0.192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74,不能认为Y402H的变化与国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生有相关性.结论 现未发现CFH基因中9号外显子上Y402H的变化与国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生相关,但并不能否认CFH基因多态性与AMD有相关性,可能存在其他的单模标本多态性与国人AMD相关,这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来发现.
作者:何伟;胡兰;卢山;蔺云霞;徐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角膜内皮细胞(CECs)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共培养后,细胞形态、中心体表达及细胞骨架形态、结构情况.方法 对CECs与OCM-1 Transwell体系共培养后,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观察CECs生长及形态变化;通过抗中心体γ-tubulin蛋白抗体和抗α-tubulin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皮细胞中心体形态和数量,细胞骨架形态和结构.结果 实验组(CECs与OCM-1共培养)CECs形态基本规则,较空白对照组(CECs单独培养)和阳性对照组(CECs与基质细胞共培养)细胞密度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贴近细胞核边缘有清晰的一到两个中心体,细胞显示结构形态规则的细胞骨架.结论 CECs与OCM-1共培养后细胞形态、中心体、细胞骨架形态和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黎颖莉;吴静;侯光辉;李永平;陈剑;徐锦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42岁.因左眼视力下降34年加重1年,于2007年3月5日入院.6年前因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在我院先后行右眼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切割+重水+光凝+巩膜外环扎冷凝+注气术、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愈出院.
作者:苗培建;李文生;徐明;孙刚;吴荣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60岁.2009年7月24号因右眼异物感、眼痒、眼红、流泪、畏光,来我院眼科就诊.检查:右眼结膜囊内数条白色线虫活动.立即用0.5%地卡因表面麻醉后,在裂隙灯下用镊子取出线虫8条,白色,半透明,长者约14mm,短者长约7mm.线虫取出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点用抗生素滴眼液.诊断为眼结膜吸吮线虫.
作者:白高峰;刘志才;白云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光镜与电镜观察人角膜,Bowman层(Bowman'slayer BL)的超微结构,并精确测量其厚度.方法 应用常规方法将角膜片制成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BL的超微结构,并测量其厚度.结果 BL位于上皮基底膜和基质层之间,在光镜下为一层相当均匀的非细胞层,在电镜下可见其主要由排列不规则的胶原纤维所组成.测得平均厚度为(10.61±1.22)μm.其中男性(10.65±1.30)μm,女性(10.56±1.20)μm.结论 BL是人角膜的共有结构,其厚度为(10.61±1.22)μm.
作者:曾祥云;刘晶;黄倞;罗瑛;刘琳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对大kappa角患者进行多处数据分析,发现其异常之处,探讨大kappa角形成的原因.方法 测量异常大kappa角眼的kappa角、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横径,眼轴,眼底照像并测量视盘-黄斑间距.结果 与对侧正常眼比较,大kappa角患眼视盘-黄斑间距增大.均值为5.084mm;其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值为580.58μm以及角膜横径平均值为12.13mm,均大于正常眼;眼轴与正常眼相似.结论 大kappa角患眼存在多处结构发育异常,可能是造成这一异常外观的成因.
作者:卢秀珍;毕宏生;潘雪梅;王桂敏;袁明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追踪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泪液中IL-6、IL-10mRNA动态表达规律,探讨炎症因子在角膜移植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吸取术前1d、术后1周及3周的泪液,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L-6、IL-10mRNA表达水平,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手术组病例患者术前1d、术后1周及3周泪液中IL-6的CT值分别为18.471±2.698、18.723±2.640、20.706±2.445,对照组泪液中IL-6的CT值为22.801±2.834.IL-10在相应的CT值检测点分别为15.178±1.640、16.042±2.516、16.690±2.296,对照组IL-10的CT值为21.251±3.111.经统计学t检验分析证实手术组患者术眼泪液中IL-6和IL-10的CT值含量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3周患者术眼泪液中IL-6及IL-10的CT值明显高于术后早期检测值(P均<0.01).说明PKP术后患者泪液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强度呈下降趋势.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患者泪液中炎症反应高于正常人,IL-6和IL-10可作为评价术后炎症反应强烈程度的检测指标,指导术后抗炎药物的规范使用.
作者:陈兹满;邱波;袁进;陈家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性,31岁.主因眼红、眼痛视力下降一周于2009年6月29日来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患者自述自幼(10岁左右)右眼即经常出现虹视,视物模糊,经常发作,但未曾治疗.
作者:杨云东;徐深;卢丽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57岁.因右眼视力下降3月于2009年5月4日来院求治.既往体健.查体:全身未见异常.眼部专科检查:视力:右 0.2,矫正无提高,左眼1.0.眼压:右 16mmHg,左18mmHg.
作者:周才喜;李瑞峰;苑志峰;张胜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迟发性弥漫性层间角膜炎产生原因、临床特点、预防办法、处理原则及预后.方法 2008年9月收治准分子激光术后5周,停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3~7d后出现弥漫性层间角膜炎5例(10只眼),炎症反应持续时间1~9周(平均2.6周).经局部使用激素、抗生素等眼药水对症治疗,观察临床经过及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刺激症状迅速减轻,弥漫性层间角膜炎逐步消退,仅1眼因反应严重而迁延9周痊愈,视力均恢复良好.结论 ①本组病例发生弥漫性层间角膜炎的原因推测为角膜板层刀所致,选择品牌刀片、做好刀具的消毒、清洗等工作,可减少或有效预防此类反应的发生.②临床表现以角膜刺激症状为主,伴层间沙漠样改变以下方层间为重.③对激素类眼药反应敏感.④反应期间和反应消失后对视力均无明显影响,预后良好.
作者:党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手术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实验室、角膜共焦显微镜及眼B超确诊的氟康唑治疗无效的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64例(64只眼)(溃疡直径>5mm),其中合并前房积脓34例(34只眼),合并前房积脓继发青光眼18例(18只眼),合并前房积脓并发眼内炎12例(12只眼)(波及前1/2玻璃体9只眼,波及后部3只眼).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全身及局部药物治疗,分别联合自体结膜瓣遮盖术、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性眼前段重建等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行自体结膜瓣遮盖术16例;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39只眼;治疗性眼前段重建手术治疗9例.所有病例均同时进行两性霉素B脂质体前房冲洗,其中联合玻璃体注药7例.角膜溃疡、前房积脓34例中,无效3例;角膜溃疡、前房积脓并继发青光眼18例中,无效8例(其中3例治疗中途放弃);角膜溃疡、前房积脓并发眼内炎12例中,无效4例(其中2例治疗中途放弃).临床总有效率76.57%.结论 手术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缩短病程、挽救患者眼球,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强调真菌性角膜溃疡早期快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重要前提.
作者:吴洁;高伟;朱海峰;刘先宁;朱秀萍;程燕;程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碘酊烧灼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对15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采取碘酊烧灼联合那他霉素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碘酊烧灼联合那他霉素治疗,轻度者治愈率100%,中度者70%,重度者33%.结论 碘酊烧灼联合那他霉素对轻中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效果较好,对重度者效果欠佳.
作者:张玉明;王芳芳;韦育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例1 女,36岁.以右眼失明10多天为主诉于2009年6月15日求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指数/50cm,左眼0.8,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视乳头水肿,境界不清,视乳头周围及颞下方网膜有大片黄白色渗出灶,其问有散在小片状出血灶,沿血管旁分布,血管鞘少许,黄斑部中心反光不见,周边有小星芒灶(图1),左眼底无特殊.
作者:庄淑流;童绎;徐莉;陈积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