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成像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激光光凝前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刘豫;许雪亮;刘双珍;唐仁泓;陈国平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激光光凝术, 彩色多普勒成像
摘要:目的 以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激光治疗前后患者视网膜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利用CDFI检测激光治疗前后DME患者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的血流速度与CRA阻力指数.结果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格栅光凝治疗后患者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有所下降,阻力指数增加,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或保持不变.结论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激光治疗后,改善了视网膜氧的供给,视网膜血管收缩,对于改善和稳定患者的视力以及减轻水肿方面疗效显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临床关系的分析

    目的 对50例单一视神经炎患者进行头部MRI检查并跟踪随访观察,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其他部位病损,证实部分视神经炎可发展为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CDMS).方法 对50例视神经炎行头部MRI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纵向射频重复时间为30~500ms,横向射频重复时间为80~2000ms,层厚5mm.全部患者进行了1年~10年的随访.结果 38%的视神经炎患者有脑MRI异常.显示视神经异常的5例,脑白质有异常改变的16例,脑MRI正常的31例.其中9例随访中证实发展为CDMs.MRI异常的19例12例发展为cDMs,发展为cDMs的总比例为(21/50)42%.结论 通过脑MRI检查及临床随访,证实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可以发展为CDMS.

    作者:钱志敏;金凤琴;周爱春;张艳梅;山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2例(62只眼)进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对其中合并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的22只眼同时进行局部光凝.光凝后平均随访20个月,对光凝前、后的视力变化及视网膜病变进展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激光治疗后绝大多数病眼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有所提高.合并黄斑水肿的22只眼中有21只眼(95.45%)视力得以维持或有所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在激光治疗后大部分病变表现稳定(87.10%),加重者仅为12.90%.结论 对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进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对合并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者同时进行局部光凝,可使大多数病眼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提高,并具有稳定视网膜病变进展的作用.

    作者:金庆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Q值调整个性化在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Q值调整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CAT)治疗中高度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德国Wavelight公司的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对36例(53只眼)中高度散光进行F-CAT手术治疗,术前等值柱镜度数-2.00~-6.00D,平均(-2.65±0.93)D.结果 术后12个月的平均裸眼视力为1.01±0.24,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48只眼(90.6%).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明显改善,除2只眼因角膜厚度所限,分别残留-1.5D、-1.75D散光,其余患者术后1年复查散光度均<1 D,且一直较为稳定.术前Q值介于-0.05~-0.50,其中Q1值-0.29±0.10,Q2值0.33±0.12.目标Q值-0.15~-0.45,平均-0.29±0.09.术后12月角膜中央30度范围内Q值与术前球镜和柱镜之和相关性较强 .结论 F-CAT治疗中高度散光安全有效,视觉质量较好.

    作者:林文;易文殊;吴寒冰;蓝丹锋;林景明;童晨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动脉海绵窦瘘眼科误诊分析

    硬脑膜颈动脉海绵窦瘘即颈动脉与海绵窦的直接沟通[1].患者常因结膜充血及眼球突出首先就诊眼科.但由于接诊医师经验不足、检查不详细,极易误诊、漏诊并延误治疗,应引起眼科医生及相关科室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王娟;刘敏兰;刘成娥;冯雅莉;盛迅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中影响复位因素

    很多研究表明,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导致的视网膜脱离方面,单纯注气与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相比,对病人的视力预后没有显著性差异[1].

    作者:楚艳华;赵秉水;刘蓓;韩泉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一例

    患者 男 23岁 主因双眼视物模糊、变形5d就诊.患者全身无其他异常症状,否认其他病史.测血压120/80mmHg(1 mmHg=0.133kPa),血常规、血沉、胸片检查均正常.眼科检查:(矫正)视力,右眼0.6,左眼0.4.双眼无充血,角膜透明,KP(-),前房深浅适中,闪辉(-),浮游体(+).虹膜纹理清晰、色泽正常,瞳孔正圆3mm大小,对光反应灵敏.晶体透明,玻璃体内可见炎性浮游细胞.

    作者:魏玉斌;张京宏;韩德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在结膜囊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组织补片在结膜囊成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胎植入术后结膜囊狭窄的患者进行结膜囊成形术.随访观察6~i8月,平均11月.结果 26例均获得满意效果.半年后组织补片呈正常结膜色泽外观,且稳定.无感染、坏死及排异等发生.配戴义眼片后患眼外形满意.结论 采用ADM组织补片进行结膜囊成形术,取材方便、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作者:李援东;侯习武;刘德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眶蜂窝织炎并发中间葡萄球菌败血症一例

    杨×× 女 19岁 土家族因右眼肿痛3 d,左眼肿痛1 d于2007年11月4日入院.伴头痛心慌,并曾呕吐两次,在当地门诊部予阿奇霉素、双黄连、地塞米松静滴,阿昔洛韦等眼液局部滴眼,无缓解加重来诊.体检:神志清楚,言语清晰,自主体位,急性病容,颈胸部可见大片红色斑疹.

    作者:孙红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样瘤继发白内障一例

    患者 男 32岁 因右眼视力下降20年,视物不见1年,于2007年1月7日来我院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曾在当地医院治疗,但未明确诊断,治疗情况不详.近1年来右眼视力下降明显,但无眼红、眼胀、疼痛症状.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手动仅眼前,左眼视力1.0.

    作者:王红梅;秦育万;刘雪莲;徐红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视网膜变坏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过程中视网膜变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空腹血糖>11.1 mmol/1或随机血糖>13mmol/l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强化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糖达标进行眼科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程度采用Wisconsin scale分级,DR加重2级及以上定义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变坏,分析比较视网膜变坏组和无视网膜变坏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强化治疗显示出快速稳定的降血糖效果.与无视网膜变坏组比较,视网膜变坏组糖尿病病程长,合并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强化治疗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变坏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强化治疗前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强化治疗过程中发生视网膜变坏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严重程度与视网膜变坏呈正相关.

    作者:卢彦;于强;蓝育青;严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21例多孔聚乙烯义眼座眶内植入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高密度多孔聚乙烯义眼座(Medpor)HN内植入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眶内植入多孔聚乙烯义眼座121例,男性91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9岁(6~53岁).其中眼球摘除术后Ⅰ期植入20例,眼球内容剜除术后Ⅰ期植入54例,Ⅱ期植入47例.结果 随诊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2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膜创口愈合好,义眼座无脱出,无暴露及感染.义眼座植入眼眶后活动度较好,所配带的义眼外观满意.结论 Medpor义眼座眶内植入可明显地矫正眼窝凹陷,可采用自体巩膜包裹或者直接眶内植入,术后义眼座活动度好,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眶内植入物材料.

    作者:黄丹平;卢蓉;杨华胜;曹乾忠;刘金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治疗和预后,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在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具有完整随诊资料的儿童患者(年龄≤14岁)67例(80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6月至13年,平均2.7年.结果 44只眼(55.0%)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免疫排斥反应41.3%,继发性青光眼10.0%,并发性白内障5.0%,缝线松脱3.8%,植片溃疡3.8%,虹膜前粘2.5%,植片哆开2.5%,植片上皮缺损2.5%,伤口漏水1.3%和视网膜脱离1.3%.及时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后18例植片恢复透明或部分透明,26例植片完全混浊.结论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是导致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免疫排斥反应是常见的并发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术后并发症对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李曼;史伟云;高彦;明春平;谢立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人与正常人搏动性眼血流量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搏动性眼血流量病变规律和特点.方法 糖尿病人40例.其中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各40只眼,应用POBF仪测量的脉搏周期内眼压变化值、平均眼压、心搏周期内眼内容积变化幅度(PuleeAmplitudeofVolumePV)等参数,并与年龄、性别、屈光度相匹配的正常人群作比较.结果 BDR组的POBF、PA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和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DR组的POBF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DR病人的POBF值在PDR、BDR病变阶段其搏动性眼血流的变化特点不同.PDR的POBF值增高而BDR的POBF值降低.

    作者:张铭志;傅智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的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近年来,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将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用于早期诊断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黄斑病变的诊断与分型等.毫无疑问,应用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能更透彻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能增加其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安玮;郑根主;向金明;郑琦;王友芝;许燕红;林肯;辛泽梅;李友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肥大细胞在甲状腺相关眼病脂肪组织中的分布

    目的 研究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眼眶脂肪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10例TAO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的眼眶脂肪结缔组织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和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法染色.结果 TAO患者较对照组的脂肪结缔组织有韧性,脂肪结缔组织中偶见肥大细胞、可见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而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结论 静止期TAO患者的球后脂肪结缔组织中仍然有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还存在轻微的炎症反应,反应中的肥大细胞与其免疫性炎症的特点相符合.

    作者:刘桂琴;应方微;陈静;周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不同晶状体眼视觉质量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自然晶状体眼和4种不同材质人工晶状体眼的对比敏感度及波前像差,分析不同晶状体眼视觉质量的差别.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期间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57只眼)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4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ALCON SN60AT,ALCON MZ60BD,AMO SENSAR AR40e和Canon-Staar AQ-310NV.对照组为自然晶状体眼10例(15只眼).术后2个月回访病人,行对比敏感度和波前像差检查.结果 在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中频区),自然眼组的对比敏感度明显优于手术组(P<0.05);自然眼的球差明显低于SN60AT组或MZ60BD组或AQ-310NV组(P<0.05),自然眼的球差与SENSAR AR40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60AT组的彗差明显大于MZ60BD组、SENSAR AR40e组及AQ-310NV组(P<0.05).结论 自然眼的视觉质量明显优于人工晶状体眼.4组人工晶状体眼之间的视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宫贤惠;赵梅生;唐丽萍;赵丽虹;赫曼玲;张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儿童远视性弱视治疗前后屈光状态的变化

    目的 探讨远视弱视儿童经综合治疗后屈光状态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42例73只眼远视弱视儿童配镜、常规遮盖治疗及远压抑治疗,红色闪光仪治疗,强迫弱视眼做精细工作,随访2~7年,对比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屈光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均下降屈光度轻、中度远视与重度远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月数轻、中度弱视组间及轻、中、重度远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弱视儿童配镜、常规遮盖治疗及远压抑治疗后促进重度远视屈光度明显下降,弱视程度明显下降,弱视治疗疗效与初诊时的年龄、弱视程度、远视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张颖;张晓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的方法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的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共12例(14只眼),病程为15 d至2年(平均3.5月).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5~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溃疡愈合及羊膜组织转归,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明显缓解,表层羊膜于3~7 d开始脱落或自溶吸收,内层羊膜与角膜组织牢固愈合.角膜溃疡在1~3周修复,角膜融解得到控制,角膜厚度增加.14只眼中首次手术9只眼治愈,3只眼好转,治愈及好转率为85.7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徐旭;高明宏;禹海;周润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大视杯发生率探讨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大视杯的发生率,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4例208只眼,进行视盘眼底彩照,图像分析仪测定其C/D比值,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分组,C/D≤0.3组和C/D≥0.6组.比较两组间的眼压和视网膜循环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C/D≤0.3的占51.92%;C/D≥0.6的占14.90%.C/D≤0.3组和C/D≥0.6组的眼压分别为(14.91±2.15)mmHg;(13.70±2.73)mmHg(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0.6组的视网膜循环时间为(2.69±1.58)S,较C/D≤0.3组(1.90+0.58)S明显延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C/D比值大于0.6的比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造成C/D比值增加的因素考虑以视网膜缺血为主,而非眼压增高所致,说明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对C/D比值的扩大有一定影响.

    作者:李德姣;王宁利;陈术;李爱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一例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临床上不常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脉络膜良性肿瘤,占所有脉络膜血管瘤的50%[1].作者在临床发现1例予以报道.

    作者:邱新文;李定章;周朝晖;汤宪辉;王贞;陆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