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爆发性脉络膜下出血治愈二例

黄佩琳

关键词:爆发性, 脉络膜下出血, 内眼手术, 严重并发症, 现报道如下, 保守治疗, 发生率, 视力, 失明
摘要:爆发性脉络膜下出血是内眼手术罕见并常导致失明的严重并发症.据报道发生率在0.05%~0.7%,近年有增多的趋势[1,2].作者在经治的3000余例内眼手术中,遭遇两例,但经过保守治疗,都恢复了有用视力,现报道如下.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Orbscan角膜地形图鉴别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研究

    目的 了解早期圆锥角膜的地形图特点,寻找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地形图指标.方法 前瞻性应用OrbscanⅡ研究评价37例临床早期圆锥角膜患者、62例中高度近视(以下简称近视组)和43例中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以下简称接触镜组),了解早期圆锥角膜角膜地形图的参数改变特点,并进行判别分析.结果 早期圆锥角膜组和近视组及接触镜组比较,年龄、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角膜地形图参数中,Im-Sm值、I-S值、中央角膜曲率、角膜薄点厚度、角膜前表面高度、角膜后表面高度、模拟散光度数(SimK's Astig)、大模拟曲率(SimK's Max)、3.0mm区不规则性(3.0mm Zone Irreg)、3.0mm区平均度数(3.0mm Zone Mean Pwr)、3.0mm区散光度数(3.0mm Zone Astig Pwr)、5.0mm区不规则性(5.0mm Zone Irreg)等在早期圆锥角膜与近视组及接触镜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角膜厚度指数(CTI)、5.0 mm区平均度数(5.0MM Zone Mean Pwr)、5.0mm区散光度数(5.0MM Zone Astig Pwr)在早期圆锥角膜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判别分析显示Im-Sm、中央角膜曲率、角膜薄点厚度(Thinnest corneal thickness)、3.0mm Zone Irreg、3.0mm Zone Astig Pwr均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典则判别函数为:D=-6.560+0.274X1+0.177X2-0.005X3+0.182X4+0.224X5(Xl=Im-Sm;X2=中央角膜曲率;X3=角膜薄点厚度;X4=3.0mm Zone Irreg;X5=3.0 inm ZoneAstig Pwr),判别符合率为90.1%.结论 Im-Sm、中央角膜曲率、角膜薄点厚度、3.0 mm ZoneIrreg、3.0mm Zone Astig Pwr等参数有助于区分早期圆锥角膜和中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地形图指标.

    作者:姚勇;刘祖国;张梅;陈龙山;钟兴武;王智崇;黄挺;杨浩江;陈家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以眼部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一例

    患者 女 24岁 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1月,右眼瞳孔散大2天,于2006年3月31日收入我院.患者于元月中旬无明显诱因突感双颞部疼痛,以右侧为甚,呈阵发性,20-30min后自行缓解,并发现右眼上睑水肿及睑裂变窄,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偏头痛,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自觉好转.1月后逐渐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无畏光、流泪、眼痛、闪光感及流脓等现象,并多次出现头痛、头晕并感左手麻木、乏力,偶有心慌及呼吸困难,继续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

    作者:龙剑锋;陈百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A超生物解剖结构的比较

    目的 探讨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结构的异同.方法 采用美国Humphrey公司眼科专用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36例(36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3例(33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36例(36只眼)正常对照组的解剖结构(包括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计算晶体相对位置及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各项均值进行组间比较和分析.结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相比,除晶体相对位置外,各项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表现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更浅、晶体更厚、眼轴更短,提示这两类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

    作者:陈伟;闵宗英;罗曼;徐永根;朱凯;王达良;张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非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屈光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非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的屈光变化与矫治疗效分析.方法 对老年性白内障伴有屈光不正的68例(76只眼)行非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角膜缘10点处做1.2mm角巩膜隧道主切口,以快速晶状体核劈裂技术双手配合冷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用蓝宝石刀将颞侧主切口扩大至1.6mm,植入一体式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德国产Acri.Smart36A疏水性硅丙稀酸酯折叠式IOL).观察手术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屈光状态和远近视力及并发症.并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组78例(82只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角膜地形图手术后呈向非散光图形方向改变,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57,P<0.05).手术后形成散光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4,P>0.05).术后屈光波动1周与2周间治疗组有90%在0.20D±0.14D的变化.而对照组有40%在0.20D±0.14D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6,P<0.05).结论 非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安全、有效地通过<1.4mm的切口吸除白内障并植入卷折式人工晶状体,较常规超声乳化术屈光稳定快,两组用角膜地形图选择切口可降低散光度,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屈光矫正结合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周宏健;吴善君;许霞;吴国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眼压症的角膜厚度分析与临床处理

    目的 评价高眼压症中角膜厚度的作用及其临床处理.方法 对39例(75眼)高眼压症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CCT及IOP测量,视野、房角镜、裂隙灯及眼底检查.根据CCT值对眼压进行校正,并对校正眼压>21mmHg者行药物干预,眼压降低25%~30%为靶眼压.结果 CCT厚为684.6μm,薄为532.5μm,均值为588μm.眼压值高为27.4mmHg,低为22.3mmHg,均值为23.5mmHg.校正后眼压大值为24.3mmHg,小为17.6mmHg,均值为20.1mmHg.校正后眼压均低于校正前.校正前后眼压变化值≥3mmHg.对校正后眼压>21mmHg的31眼行药物干预后眼压下降达到靶眼压,其眼压值为14.21~17.96 mmHg.随访时间1~4年.失去随访7例(12眼),2年后有2例(4眼)出现视野鼻侧阶梯状缺损.结论 对高眼压症者应测量其CCT并校正眼压,对校正眼压大于21mmHg者须行药物干预,使其控制在靶眼压水平并密切随访.

    作者:张龄洁;王超军;伍海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Eales'病合并活动性肺结核三例报告

    Eales'病又称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是一种累及视网膜静脉的炎性疾病,引发反复的视网膜玻璃体出血,继发新生血管、无灌注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作者:赵军;魏世辉;马成;方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泪道激光联合微孔支架治疗复发性泪道阻塞的疗效观察

    泪道阻塞其病因复杂,分为特发性,感染性,先天性,外伤性,医源性及肿瘤压迫等[1].泪道阻塞治疗后又复发在临床十分常见,并且再通方法少,效果差,治疗次数多,病人终放弃治疗的不在少数.

    作者:朱蓓菁;刘南琳;郑一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应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人泪液表皮生长因子

    目的 将xMAP(flexible multi-analyte profiling)技术和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应用到人泪液中的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检测中,探讨xMAP技术在泪液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24例正常人(年龄18~33岁),在裂隙灯下取无刺激性泪液,用xMAP法检测泪液中EGF的浓度,与ELISA测定的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xMAP法检测泪液中EGF浓度为(4.32±2.57)ng/ml(范围0.96~9.76ng/ml),同一批样本经ELISA检测为(8.78±5.35)ng/ml(范围2.45~20.39ng/ml),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关系数R2=0.8508(p=0.000).结论 xMAP法与ELISA法相关性良好,可以用于泪液中多种微量蛋白的检测.

    作者:张艳莉;马璇;黄强;李兵;吴开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前路开眶术治疗泪腺恶性混合瘤一例

    患者 男31 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年,发现左眼睑肿块2月余入院.入院时全身检查:一般情况好,体温正常,未见耳前、颌下和腋下淋巴结肿大.视力:右0.25,左0.05.左眼上睑轻度浮肿,左眼球向鼻下方突出,前方注视时上睑缘呈S形,眼眶泪腺窝位置深处可触及一肿物边缘,表面呈颗粒状、质韧、无压痛、不移动,眼球上转及外转受限.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晶体、玻璃体透明.

    作者:刘新颜;蒙艳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眼底血管样条纹的眼底及FFA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眼底血管样条纹(angioid streaks,AS)的眼底表现、FFA特点、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分析9例(18只眼)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结果 ①眼底表现:18眼后极部均可见类似血管样的放射状条纹,11眼的后极部条纹通过黄斑,占61.1%,其中8眼眼底可见黄斑部出血、水肿、渗出等改变,占44.4%.②FFA:14眼浅棕褐色的条纹均表现为强荧光带,4眼桔黄色的表现为条纹中心区弱荧光,周围强荧光边;有出血、水肿等改变的区域FFA表现为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出现边界清晰强荧光,晚期增强;或静脉期逐渐出现强荧光团,边界不清.结论 大多数眼底AS患者的眼底所见非常典型,FFA结果有助于其病因分析、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

    作者:耿燕;徐朝晖;孙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外伤性下泪点外翻的手术治疗

    目的 分析外伤性下泪点外翻的原因和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1996年3月-2004年5月54例外伤性下泪点外翻患者均采用手术提高下睑张力,局部皮瓣或游离植皮修复组织缺损.结果 54人术后外观均明显改善,除15人下泪小管断裂阻塞外其余病例流泪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有6人术后仍有轻度睑球分离,再从睑结膜面行睑板-结膜梭形切除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提高急诊处理技巧,分层细致缝合,减少组织缺损,从而减少外伤性下泪点外翻的发生;提高下睑张力,修复组织缺损,是矫正外伤性下泪点外翻的关键.

    作者:孙英;计菁;罗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影响薄瓣LASIK治疗近视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角膜切削深度、术前角膜厚度、切削比、眼压等因素对薄角膜瓣LASIK治疗近视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薄角膜瓣LASIK对379例746只近视眼进行治疗.根据术中角膜切削深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即角膜切削比)比值分成三组,观察术后裸眼视力与角膜切削比值、术前角膜厚度、眼压等因素之间关系.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4.5~5.2,平均4.99±0.11,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术后裸眼视力与角膜切削比间进行相关分析提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负相关(r=-0.435,P=0.000);与术前眼压之间存在负相关(r=-0.101,P=0.006),与术前角膜厚度之间无相关性(r=0.032,P=0.385).结论 薄角膜瓣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矫正高度或超高度近视,但对此类病人适度控制角膜切削深度减少切削比,剩余屈光度日后配戴低度眼镜矫正,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的发生.

    作者:赵春娟;费安裕;林咸平;叶晓玲;周玲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眼科首诊确诊AIDS病例临床分析

    获得性免役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ne,AIDS)又称为爱滋病.常常发生于性混乱、同性恋、静脉注射毒品、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者.本病不同时期均可以累及眼部,引起视力损害或丧失[1].现将我院2000年3月-2006年3月眼科首诊确诊的6例AIDS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有亭;赵晏黎;程红松;胡宏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侵及眼眶、额窦、筛窦巨大骨瘤一例

    我科收治一例蒂生长于筛窦内同时侵及额窦及眶内且体积较大的骨瘤病例,报导如下:患者 男 1988年出生,未婚,2005年9月20日以左眼眶内占位病变收治眼科,该患者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眼内眦一圆形硬性肿物,眼部胀感,无其他不适,近日增大.全身检查无异常,左内眦较对侧宽,可见圆形膨出,约3cm×3cm,表面光滑、质硬与周围无粘连,无压痛.

    作者:关旭东;黄超斌;王翌;曾昭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内因性眼内炎继发颅内感染死亡一例

    眼内炎是眼科常见的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和眼球结构的疾病,多由外伤引起,内因性眼内炎较少.现报告因眼内炎继发颅内感染死亡一例如下.

    作者:张子兴;张起越;张建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后极部小眼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波检查对后极部小眼征眼球生物值测量的意义及其生物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通过对21例(42眼)后极部小眼征患者行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角膜直径、眼压、角膜曲率、眼底照相及用眼科A超行眼球生物值(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玻璃体腔轴长)测量,再通过医学统计软件对眼球生物值进行分析.结果 21例(42眼)患者屈光不正平均(+9.88±1.96)DS,42只眼角膜直径、眼压、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测量值均在正常范围.眼轴长平均(19.96±0.98)mm,玻璃体腔轴长(13.12±0.91)mm,玻璃体腔轴长明显短小.屈光不正(RE)与前房深度(AC)相关系数(r=0.1925,p=0.2219,p>0.05),无统计学意义;RE与晶状体厚度(LT)相关系数(r=-0.4257,p=0.0049,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E与玻璃体腔轴长(AVL)相 关系数(r=-0.3923,p=0.0102,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极部小眼征因眼球后极部玻璃体腔短小,造成眼轴长较正常人短,常合并有高度远视,临床上可用超声波检查诊断之.若能及早得到视力的矫正,可能促进视力的正常发育.

    作者:赵广健;张汉君;夏江胜;童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远期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远期的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 through focusing,CMTF)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对发生屈光回退的35名高度近视患者的66眼,进行了随访观察及回顾分析.结果 屈光回退的度数与角膜曲率的变化值呈负相关(P<0.05);屈光回退的度数与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值呈负相关(P<0.05);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回退患者的基质层厚度为(403.14±22.30)μm,与对照组(347.58±42.64)μm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回退患者的前层基质细胞的数目为(704.50±35.9)个/mm2与对照组(1087.0±67.0)个/mm2相比,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LASIK术后远期的屈光回退与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变化有关,回退患者基质层的增厚可能引起角膜曲率的变化,从而产生屈光回退.前基质细胞的减少或许参与了此过程.

    作者:郭慧;赵少贞;袁佳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6例(48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外环扎、加压、冷凝、放液等手段治疗,对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复位情况和视力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月以上,48眼中有44眼1次手术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91.7%),术后矫正视力0.05以上34眼(70.8%).结论 巩膜扣带术治疗某些类型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有效.

    作者:柯根杰;王林;顾永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改良泪点成形术治疗泪点阻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治疗泪小点阻塞的改良泪点成形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27眼)单纯后天性泪小点阻塞患者行Nd:YAG激光联合植管治疗.结果 经治疗6个月~1年后观察疗效,其中治愈20例(26眼),治愈率为95.2%,失效1例(1眼),无效率为4.8%.结论 Nd:YAG激光联合植管治疗方法是治疗泪点阻塞患者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简单,无损伤,患者痛苦小,无明显并发症,治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代慧;柯秀峰;张晓俊;穆惠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以眼动脉栓塞为首发症状的颈总动脉栓塞一例报告

    患者 男 52岁 左眼突然视物不清9天,到我院就诊.患者自述9天前无何原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无眼痛、头痛症状,曾在当地个体诊所检查未确诊,并且病情逐渐加重,今日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经检查以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收住院.既往无眼病史、冠心病及肾病史,高血压病史3年,未发现药物过敏史.全身检查,血压22/14kpr.

    作者:任广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