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443
  • 国内刊号:21-1348/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6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年11期文献
  • 外伤性下泪点外翻的手术治疗

    目的 分析外伤性下泪点外翻的原因和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1996年3月-2004年5月54例外伤性下泪点外翻患者均采用手术提高下睑张力,局部皮瓣或游离植皮修复组织缺损.结果 54人术后外观均明显改善,除15人下泪小管断裂阻塞外其余病例流泪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有6人术后仍有轻度睑球分离,再从睑结膜面行睑板-结膜梭形切除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提高急诊处理技巧,分层细致缝合,减少组织缺损,从而减少外伤性下泪点外翻的发生;提高下睑张力,修复组织缺损,是矫正外伤性下泪点外翻的关键.

    作者:孙英;计菁;罗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微切口人工晶体Acri.smart植入术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及Acri.smart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对22例(27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植入Acri.smart人工晶体.观察患者术后视力、超声乳化时间、角膜内皮丢失率、散光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术后1周、1月、3月裸眼视力≥0.5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5.2%,92.6%,96.3%,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8为82.5%.平均有效乳化时间(EPT)为(4.8±3.13)sec,平均乳化能量为(13.6±7.32)%.角膜内皮丢失率为14.95%,术后1周和1月的散光分别为(0.72±0.35)D,(0.77±0.37)D.所有患者术中均切口密闭,前房稳定,未出现角膜灼伤等并发症.2例早期患者术中出现晶体断裂.结论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及Acri.smart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通过1.2mm微切口实现白内障手术.

    作者:谈旭华;朱思泉;戚朝秀;李奇根;凌宇;郁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非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屈光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非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的屈光变化与矫治疗效分析.方法 对老年性白内障伴有屈光不正的68例(76只眼)行非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角膜缘10点处做1.2mm角巩膜隧道主切口,以快速晶状体核劈裂技术双手配合冷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用蓝宝石刀将颞侧主切口扩大至1.6mm,植入一体式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德国产Acri.Smart36A疏水性硅丙稀酸酯折叠式IOL).观察手术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屈光状态和远近视力及并发症.并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组78例(82只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角膜地形图手术后呈向非散光图形方向改变,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57,P<0.05).手术后形成散光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4,P>0.05).术后屈光波动1周与2周间治疗组有90%在0.20D±0.14D的变化.而对照组有40%在0.20D±0.14D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6,P<0.05).结论 非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安全、有效地通过<1.4mm的切口吸除白内障并植入卷折式人工晶状体,较常规超声乳化术屈光稳定快,两组用角膜地形图选择切口可降低散光度,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屈光矫正结合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周宏健;吴善君;许霞;吴国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应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人泪液表皮生长因子

    目的 将xMAP(flexible multi-analyte profiling)技术和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应用到人泪液中的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检测中,探讨xMAP技术在泪液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24例正常人(年龄18~33岁),在裂隙灯下取无刺激性泪液,用xMAP法检测泪液中EGF的浓度,与ELISA测定的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xMAP法检测泪液中EGF浓度为(4.32±2.57)ng/ml(范围0.96~9.76ng/ml),同一批样本经ELISA检测为(8.78±5.35)ng/ml(范围2.45~20.39ng/ml),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关系数R2=0.8508(p=0.000).结论 xMAP法与ELISA法相关性良好,可以用于泪液中多种微量蛋白的检测.

    作者:张艳莉;马璇;黄强;李兵;吴开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DCT眼压及OPA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 探讨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患者使用动态轮廓眼压计(Dynamic Contour Tonometer,DCT)测量时的影响因素.方法 POAG、NTG及正常对照组各3l例,测量了Goldmann 压平眼压(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GAT)、DCT眼压、眼脉动幅度值(Ocular Pulse Amplitude,OPA)、以及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等指标,评估GAT、DCT两种眼压计测量的一致性,分析测量中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三组被检者OPA的差异;结果 除HR以外(P=0.130),三组被检者的DCT眼压、OPA、GAT眼压、HR、SBP及DBP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正常对照组OPA为(2.85±1.15)mmHg,NTG组为(1.99±1.04)mmHg,POAG组为(3.00±1.07)mmHg,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P=0.568)无显著性意义,与NT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NTG组与正常对照组(P=0.003)比较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DCT眼压和GAT眼压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DCT的测量结果可信;POAG、NTG患者和正常人的OPA存在差异.

    作者:贠洪敏;傅培;袁劲松;张斌;黎晓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眼压症的角膜厚度分析与临床处理

    目的 评价高眼压症中角膜厚度的作用及其临床处理.方法 对39例(75眼)高眼压症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CCT及IOP测量,视野、房角镜、裂隙灯及眼底检查.根据CCT值对眼压进行校正,并对校正眼压>21mmHg者行药物干预,眼压降低25%~30%为靶眼压.结果 CCT厚为684.6μm,薄为532.5μm,均值为588μm.眼压值高为27.4mmHg,低为22.3mmHg,均值为23.5mmHg.校正后眼压大值为24.3mmHg,小为17.6mmHg,均值为20.1mmHg.校正后眼压均低于校正前.校正前后眼压变化值≥3mmHg.对校正后眼压>21mmHg的31眼行药物干预后眼压下降达到靶眼压,其眼压值为14.21~17.96 mmHg.随访时间1~4年.失去随访7例(12眼),2年后有2例(4眼)出现视野鼻侧阶梯状缺损.结论 对高眼压症者应测量其CCT并校正眼压,对校正眼压大于21mmHg者须行药物干预,使其控制在靶眼压水平并密切随访.

    作者:张龄洁;王超军;伍海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改良泪点成形术治疗泪点阻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治疗泪小点阻塞的改良泪点成形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27眼)单纯后天性泪小点阻塞患者行Nd:YAG激光联合植管治疗.结果 经治疗6个月~1年后观察疗效,其中治愈20例(26眼),治愈率为95.2%,失效1例(1眼),无效率为4.8%.结论 Nd:YAG激光联合植管治疗方法是治疗泪点阻塞患者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简单,无损伤,患者痛苦小,无明显并发症,治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代慧;柯秀峰;张晓俊;穆惠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泪腺炎(附1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长效皮质类固醇激素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泪腺炎的效果.方法 自2002年6月-2005年9月对10例不愿或不能接受全身激素治疗的患者采取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10例患者均为单侧泪腺炎.取曲安奈德混悬液20mg(0.5ml)加2%利多卡因0.5ml注射于眶外上缘泪腺组织内,局部加压20分钟,隔周后重复注射至病情稳定或局部肿块消失,多注射5次.结果 10例中5例(其中4例为第一次发病,1例曾有过2次复发)患者注射3-5次后治愈,观察6个月-3年未见复发;3例患者(均有过2次以上复发病史者)注射后好转,其中1例又复发2次在再次注射曲安奈德后病情稳定;2例有过多次复发史且多次不规律用口服激素治疗的患者局部注射5次无效,且因反复发作后接受手术摘除泪腺.结论 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泪腺炎对于不愿接受或全身情况不允许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为一可行而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初次发病的患者效果显著.

    作者:赵素焱;闵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远期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远期的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 through focusing,CMTF)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对发生屈光回退的35名高度近视患者的66眼,进行了随访观察及回顾分析.结果 屈光回退的度数与角膜曲率的变化值呈负相关(P<0.05);屈光回退的度数与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值呈负相关(P<0.05);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回退患者的基质层厚度为(403.14±22.30)μm,与对照组(347.58±42.64)μm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回退患者的前层基质细胞的数目为(704.50±35.9)个/mm2与对照组(1087.0±67.0)个/mm2相比,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LASIK术后远期的屈光回退与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变化有关,回退患者基质层的增厚可能引起角膜曲率的变化,从而产生屈光回退.前基质细胞的减少或许参与了此过程.

    作者:郭慧;赵少贞;袁佳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28只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采用IVTA治疗,剂量为4mg/0.1 ml.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平均随访6个月.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3.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处理(秩和检验、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视力由术前0.08±0.04分别提高到0.15±0.12、0.16±0.13、0.14±0.1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CT检查黄斑视网膜厚度术前平均为(599.89±135.65)μm,治疗后各时点分别为(249.70±74.69)μm、(243.18±73.19)μm和(245.54±69.33)μm.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5只眼(17.9%)接受2次IVTA,第一、二次注药时间平均间隔为3个月.9只眼(32.1%)眼压升高(>21mmHg),局部或全身应用降眼压药,眼压均能控制正常.结论 IVTA是治疗DME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改善黄斑水肿和提高视力,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但部分黄斑水肿复发,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需进一步观察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王丽丽;宋虎平;王海燕;朱忠桥;薛晓辉;王睿;黄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央角膜偏厚的高眼压症患者临床观察

    目的 预测中央角膜厚度在高眼压症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将门诊用非接触眼压计检测的高眼压症患者做超声角膜厚度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大于及等于575μm的患者60例(120只眼)纳入本研究,不予降眼压治疗,追踪观察眼压、视乳头、视野变化.结果 随访36~76个月,平均48个月.其中1例1只眼出现视野改变,发生率为0.83%(1/120).结论 角膜厚度是判断高眼压症是否发展为青光眼的有力的预测因素.常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对高眼压症患者的合理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中央角膜偏厚且眼压低于28mmHg的高眼压症患者不需要抗青光眼治疗,仅需定期观察.

    作者:施爱群;陈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6例(48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外环扎、加压、冷凝、放液等手段治疗,对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复位情况和视力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月以上,48眼中有44眼1次手术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91.7%),术后矫正视力0.05以上34眼(70.8%).结论 巩膜扣带术治疗某些类型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有效.

    作者:柯根杰;王林;顾永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海德堡视网膜地形图检测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评价应用海德堡视网膜地形图分析仪(Heiddberg retina tomograph,HRT)检测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可行性.方法 对14只正常眼和14只黄斑水肿(diabetic mac山ar edema,DME)眼分别检测眼底图像,获得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半径为0.5mm、1.0mm和1.5mm区域内的e值,每只眼检查3次.结果 正常组半径0.5mm、1.0mm和1.5mm三个区域内每三次检查标准差与平均e值的大小并无相关性(P>0.05);DME组,半径0.5mm区域内标准差与平均e值的大小无显著相关性(P=0.06),但半径1.0mm和1.5mm区域,标准差与平均e值的大小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2和0.007).正常和DME两组间平均e值、合并标准差和95%可信区间差异都有显著性,DME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两组内检测半径变化对结果无显著影响.结论 HRT对于观察随访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病情发展将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康;王艳玲;黄映湘;高立新;李明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探讨

    目的 探讨2mm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技术及可行性,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我们对86例(117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施行了双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2mm微切口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灌注劈核器进行了相应改造,对超声乳化仪技术参数进行了筛选调整.于3点和11点方位角巩膜缘分别行1.2mm×1.2mm、1.5mm×1.2mm切口,灌注劈核器、超声乳化无套管探头分别通过双切口进入前房,超声能量采用间歇释放/强度线性调整模式,采用快速劈裂法乳化核组织,扩大切口至2mm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观察手术中超声能量应用情况、乳化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追踪观察术后视力及散光情况.结果 超声能量和乳化时间:核硬度为Ⅱ级者平均应用能量(3%)/平均乳化时间为(0.57±0.37)min;Ⅲ级核平均应用能量(8%)/平均乳化时间为(068±0.58)min;Ⅳ级核平均应用能量(11%)/平均乳化时间为(1.35±0.95)min.术后首日裸眼视力≥0.5者占94.3%,≥1.0者占40.5%;术后一周,平均散光(0.76±0.59)D,与术前散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17只眼中,9只眼(7.7%)术后切口周围浸润水肿,1-2天后恢复透明,无角膜切口灼伤、严重水肿、后囊破裂、切口漏液、前房异常等并发症.结论 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为更新人工晶体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具有临床的可操作性和开拓价值.

    作者:李建平;夏文清;郑敏;满晓飞;刘焕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后极部小眼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波检查对后极部小眼征眼球生物值测量的意义及其生物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通过对21例(42眼)后极部小眼征患者行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角膜直径、眼压、角膜曲率、眼底照相及用眼科A超行眼球生物值(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玻璃体腔轴长)测量,再通过医学统计软件对眼球生物值进行分析.结果 21例(42眼)患者屈光不正平均(+9.88±1.96)DS,42只眼角膜直径、眼压、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测量值均在正常范围.眼轴长平均(19.96±0.98)mm,玻璃体腔轴长(13.12±0.91)mm,玻璃体腔轴长明显短小.屈光不正(RE)与前房深度(AC)相关系数(r=0.1925,p=0.2219,p>0.05),无统计学意义;RE与晶状体厚度(LT)相关系数(r=-0.4257,p=0.0049,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E与玻璃体腔轴长(AVL)相 关系数(r=-0.3923,p=0.0102,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极部小眼征因眼球后极部玻璃体腔短小,造成眼轴长较正常人短,常合并有高度远视,临床上可用超声波检查诊断之.若能及早得到视力的矫正,可能促进视力的正常发育.

    作者:赵广健;张汉君;夏江胜;童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Orbscan角膜地形图鉴别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研究

    目的 了解早期圆锥角膜的地形图特点,寻找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地形图指标.方法 前瞻性应用OrbscanⅡ研究评价37例临床早期圆锥角膜患者、62例中高度近视(以下简称近视组)和43例中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以下简称接触镜组),了解早期圆锥角膜角膜地形图的参数改变特点,并进行判别分析.结果 早期圆锥角膜组和近视组及接触镜组比较,年龄、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角膜地形图参数中,Im-Sm值、I-S值、中央角膜曲率、角膜薄点厚度、角膜前表面高度、角膜后表面高度、模拟散光度数(SimK's Astig)、大模拟曲率(SimK's Max)、3.0mm区不规则性(3.0mm Zone Irreg)、3.0mm区平均度数(3.0mm Zone Mean Pwr)、3.0mm区散光度数(3.0mm Zone Astig Pwr)、5.0mm区不规则性(5.0mm Zone Irreg)等在早期圆锥角膜与近视组及接触镜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角膜厚度指数(CTI)、5.0 mm区平均度数(5.0MM Zone Mean Pwr)、5.0mm区散光度数(5.0MM Zone Astig Pwr)在早期圆锥角膜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判别分析显示Im-Sm、中央角膜曲率、角膜薄点厚度(Thinnest corneal thickness)、3.0mm Zone Irreg、3.0mm Zone Astig Pwr均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典则判别函数为:D=-6.560+0.274X1+0.177X2-0.005X3+0.182X4+0.224X5(Xl=Im-Sm;X2=中央角膜曲率;X3=角膜薄点厚度;X4=3.0mm Zone Irreg;X5=3.0 inm ZoneAstig Pwr),判别符合率为90.1%.结论 Im-Sm、中央角膜曲率、角膜薄点厚度、3.0 mm ZoneIrreg、3.0mm Zone Astig Pwr等参数有助于区分早期圆锥角膜和中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地形图指标.

    作者:姚勇;刘祖国;张梅;陈龙山;钟兴武;王智崇;黄挺;杨浩江;陈家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眼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眼眶和泪腺等部位M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断要点,影像学检查特征与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5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眼科确诊的45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及病理结果与预后情况.结果 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23例发生于眼眶,10例发生于眼睑,8例发生于泪腺,4例发生于结膜.B超、CT、MRI均能进行定位、定性诊断,B超能较好地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和形态;CT对眶骨结构和肿瘤侵犯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良好,具有定性诊断价值;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强,成像参数根据不同的信号强度可提示病变的内部结构.4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2例辅以放疗,10例结合化疗.42例随访4~135个月,1例于手术切除后25个月转移至肺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 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好发于眼眶上方及眼睑,影像学检查对MALT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手术切除肿瘤,结合病理诊断和临床分期判断能提示较准确的病情估计,病变可长期局限,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出现全身转移和向弥漫性大细胞高度恶性淋巴瘤转化.

    作者:朱婧;魏锐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影响薄瓣LASIK治疗近视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角膜切削深度、术前角膜厚度、切削比、眼压等因素对薄角膜瓣LASIK治疗近视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薄角膜瓣LASIK对379例746只近视眼进行治疗.根据术中角膜切削深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即角膜切削比)比值分成三组,观察术后裸眼视力与角膜切削比值、术前角膜厚度、眼压等因素之间关系.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4.5~5.2,平均4.99±0.11,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术后裸眼视力与角膜切削比间进行相关分析提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负相关(r=-0.435,P=0.000);与术前眼压之间存在负相关(r=-0.101,P=0.006),与术前角膜厚度之间无相关性(r=0.032,P=0.385).结论 薄角膜瓣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矫正高度或超高度近视,但对此类病人适度控制角膜切削深度减少切削比,剩余屈光度日后配戴低度眼镜矫正,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的发生.

    作者:赵春娟;费安裕;林咸平;叶晓玲;周玲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A超生物解剖结构的比较

    目的 探讨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结构的异同.方法 采用美国Humphrey公司眼科专用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36例(36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3例(33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36例(36只眼)正常对照组的解剖结构(包括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计算晶体相对位置及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各项均值进行组间比较和分析.结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相比,除晶体相对位置外,各项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表现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更浅、晶体更厚、眼轴更短,提示这两类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

    作者:陈伟;闵宗英;罗曼;徐永根;朱凯;王达良;张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正常眼压老年人眼前段超声生物显微镜的研究

    目的 对比窄前房角和宽前房角老年人眼前段结构的形态特征.方法 选取59-73岁正常眼压老年人41名(62眼)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房角镜检查分为窄房角组(32只眼)和宽房角组(30只眼),分别用A超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体相对位置测量,睫状体厚度、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角、虹膜厚度、虹膜晶体接触距离,并且对比点1%匹罗卡品滴眼液前后眼前段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宽角眼相比,窄角眼前房浅、晶体厚度较大、相对晶体位置前移、睫状体薄、小梁虹膜角窄,房角开放距离小、虹膜厚度小、虹膜晶体接触距离较大;睫状体厚度与晶体厚度呈负相关(r1=-0.53,p<0.01;r2=-0.40,p<0.05),与前房深度成正相关(r=-0.83,p<0.01;r2=-0.79,p<0.01);窄角眼点匹罗卡品后使小梁虹膜角增加,房角开放距离增加,睫状体厚度增加,虹膜晶体接触距离增加,虹膜厚度变小,前房深度减小.宽角眼点匹罗卡品后小梁虹膜角减小,前房深度减小,房角开放距离减小,虹膜厚度变小,睫状体厚度增加,虹膜晶体接触距离增加.点1%匹罗卡品滴眼液前后,两组的前房深度差值、小梁虹膜角差值、房角开放距离差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睫状体厚度差值、平均虹膜厚度差值、以及虹膜晶体接触距离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人窄前房角的眼前段结构预示,他们可能是发生闭角青光眼的高危人群.

    作者:孙怡;艾育德;周炜;薛荣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性黄斑变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目的 观察萎缩型,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和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的特点,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进行OCT分型.方法 经FFA确诊的AMD57例76只眼进行OCT检查.结果 AMD患者色素上皮萎缩,软性玻璃膜疣,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具有特有的OCT特征,OCT图像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增厚、隆起反映视网膜下,视网膜层间积液.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隆起,其下低反射区反映神经上皮或RPE层脱离.CNV的OCT图像分为边界清晰的CNV,边界模糊的CNV,纤维血管性RPE脱离.FFA中的典型性CNV相当于OCT图像中边界清晰CNV,隐匿性CNV相当于OCT图像中边界模糊CNV和纤维血管性RPE脱离.结论 OCT能特征性显示AMD中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视网膜层间积液,出血,神经上皮和RPE的脱离,且显示不同类型CNV的OCT特征.

    作者:陈青山;曾键;余宝花;李志;谢秀英;古洵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后视网膜脱离原因分析

    目的 报告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方法 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后视网膜脱离14例14眼的患者背景、术中所见及术后观察.结果 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在20~204日(平均96.5日),初次手术6眼施行了巩膜环扎术,8眼玻璃体手术.经玻璃体手术者视网膜全部解剖复位,3眼巩膜外手术复位失败,后经玻璃体手术视网膜复位.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原因是睫状沟缝合时医源性裂孔3眼,前部玻璃体牵拉性网膜裂孔11眼.术后视力提高的5眼,不变者6眼,3眼视力下降.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后前部玻璃体的牵拉是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玻璃体手术是有效的.另外,由于血-眼屏障的破坏易发生前部增生性玻璃体病变,早期的玻璃体手术是重要的.

    作者:齐翔云;张德秀;王润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眼底血管样条纹的眼底及FFA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眼底血管样条纹(angioid streaks,AS)的眼底表现、FFA特点、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分析9例(18只眼)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结果 ①眼底表现:18眼后极部均可见类似血管样的放射状条纹,11眼的后极部条纹通过黄斑,占61.1%,其中8眼眼底可见黄斑部出血、水肿、渗出等改变,占44.4%.②FFA:14眼浅棕褐色的条纹均表现为强荧光带,4眼桔黄色的表现为条纹中心区弱荧光,周围强荧光边;有出血、水肿等改变的区域FFA表现为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出现边界清晰强荧光,晚期增强;或静脉期逐渐出现强荧光团,边界不清.结论 大多数眼底AS患者的眼底所见非常典型,FFA结果有助于其病因分析、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

    作者:耿燕;徐朝晖;孙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 总结探讨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Nd:YAG激光治疗机对72例(92只眼)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泪道阻塞进行激光治疗,留置泪道插管,术后定期冲洗泪道.结果 随访10~18个月,治愈74只眼,好转7只眼,总有效率88%.无效11只眼,占12%.结论 用YAG激光治疗泪道阻塞操作简便、对组织损伤小、不留瘢痕.其对无炎症的泪道阻塞治疗效果好于慢性泪囊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泪道阻塞.

    作者:李军;张繁友;王海波;祝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带角膜缘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眼表烧伤

    目的 探讨带角膜缘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眼表角膜烧伤及疗效.方法 采用带角膜缘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化学伤、热灼伤56例58眼,其中眼睑皮肤缺损32例32眼、睑球粘连36例38眼;术前角膜印迹细胞学检查,角膜表面有杯状细胞56例58眼.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46眼,角膜上皮保持完整48眼,因眼睑缺损而影响角膜上皮愈合,行睑裂闭合手术10眼,术后排斥21眼,用Cs-A或FK-506、皮质激素控制,对术后发生青光眼中的6眼进行手术,术后板层角膜表面行印迹细胞检查出现杯状细胞19眼.结论 带角膜缘板层角膜移植,可用于严重眼表烧伤的角膜结膜化病人.酸性化学伤、眼附属器完好、眼表植床条件好的,手术后角膜上皮覆盖完好,角膜再度结膜化程度低.

    作者:盛敏杰;管宇峰;林安娟;陈婴;胡兆明;沈慧英;陈轶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23例23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原因进行分析;采用托吡卡胺散瞳复位、单纯手术复位、前段玻璃体切除单纯取出再植入、更换和取出人工晶状体等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手术中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玻璃体脱出、手术后外伤及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类型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主要原因.23眼中2眼用1%托吡卡胺扩瞳后自行复位;10眼单纯手术复位成功;4眼更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4眼更换后房型人工晶状体;3眼取出人工晶状体后未再植入.随访1个月至3年,除3眼无晶状体眼外,术后矫正视力均≥0.05;其中≥0.1者18眼,≥0.5者12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与术中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玻璃体处理不当、术后外伤及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类型有关.前段玻璃体切除单纯取出再植入,是处理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小璠;叶剑;陈春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Alport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Alport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尤其是眼部表现.方法 对6例Alport综合征患者的眼部、电听力及肾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眼部改变者4例,高频感音性神经性耳聋者2例,肾功能衰竭者3例,肾组织活检示Alport综合征改变者2例,阳性家族史5例.结论 对于有前锥形晶体和/或视网膜黄斑周围微粒改变者应行肾活检以确诊Alport综合症.

    作者:汤洋;唐罗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

    目的 观察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对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治疗效果.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对17例(31只眼)非瞳孔阻滞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于周边虹膜切除术后进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于术前和术后1周测量房角宽度和虹膜厚度,并应用前房角镜观察房角粘连情况.随访3~17月,平均8月.结果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一周,房角开放距离(AOD)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小梁虹膜夹角(TIA)增宽、部分患者周边虹膜前粘连(PAS)减少、周边虹膜变薄,随诊期间未发现高眼压及前房角进行性粘连.结论 激光虹膜成形术可以明显加深非瞳孔阻滞型PACG的周边前房,增宽房角人口,从而预防房角粘连的进一步进展.

    作者:范肃洁;梁远波;孙兰萍;李思珍;雷鹍;崔红;刘文茹;王宁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泪道激光联合微孔支架治疗复发性泪道阻塞的疗效观察

    泪道阻塞其病因复杂,分为特发性,感染性,先天性,外伤性,医源性及肿瘤压迫等[1].泪道阻塞治疗后又复发在临床十分常见,并且再通方法少,效果差,治疗次数多,病人终放弃治疗的不在少数.

    作者:朱蓓菁;刘南琳;郑一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合并黄斑裂孔一例

    李×× 男 44岁 因为右眼视力突然下降9d入院.既往视力好,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入院检查:Bp116/76mmHg,OD手动/眼前,OS1.5,TA OD15mmHg.眼部异常所见:双外眼及眼前节、左眼底未见异常.右眼后极部呈现灰白色混浊水肿,黄斑部呈现樱桃红色,乳色束表面可见小片状出血,(见图1).FFA检查,右眼底12s动脉显影,15s静脉层流,23s静脉充盈完毕.

    作者:李国栋;袁援生;李燕;游志鹏;姚静喻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Eales'病合并活动性肺结核三例报告

    Eales'病又称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是一种累及视网膜静脉的炎性疾病,引发反复的视网膜玻璃体出血,继发新生血管、无灌注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作者:赵军;魏世辉;马成;方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一例

    患者 女 66岁 因感冒后头痛2月余,左眼胀伴左脸颊红肿1月,于2006年4月5日收入院.患者于2月前感冒后,自觉头顶部痛,不久出现间断左侧头痛,当时曾于当地县医院行抗感染抗炎治疗,未见好转.1月前又自觉左眼发胀,偶可闻及同侧有吹风样耳鸣.随后左眼红肿,眼球突出逐渐明显,眼球活动受限.遂来我院诊治.患者入院时精神差,情绪不稳定.否认外伤、手术史,心血管疾病、遗传病史.

    作者:杜绍林;张秀兰;杨华胜;彭寿雄;葛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

    视网膜色素变性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连锁隐性遗传.作者于2001年5月曾遇到双视网膜色素变性1家系,却属于X连锁显性遗传,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耀武;袁颖;郭春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顽固性黄斑水肿患者植换人工晶体二例

    例1 毛× 男 30岁 因双眼视力反复下降5年,加重半年,以白塞氏病,双眼并发性白内障收入院,入院时眼部炎症已稳定近3个月,右眼视力0.05,矫正不提高,近视力j7不能读,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房闪(-),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晶体前囊膜色素及灰白色机化物附着,后囊混浊,玻璃体及眼底均窥不清.眼压:两眼均为17.8mmHg.A超测量眼轴长:23.7mm,人工晶体测算见图1.

    作者:陈晨;秦虹;胡世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前路开眶术治疗泪腺恶性混合瘤一例

    患者 男31 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年,发现左眼睑肿块2月余入院.入院时全身检查:一般情况好,体温正常,未见耳前、颌下和腋下淋巴结肿大.视力:右0.25,左0.05.左眼上睑轻度浮肿,左眼球向鼻下方突出,前方注视时上睑缘呈S形,眼眶泪腺窝位置深处可触及一肿物边缘,表面呈颗粒状、质韧、无压痛、不移动,眼球上转及外转受限.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晶体、玻璃体透明.

    作者:刘新颜;蒙艳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以眼部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一例

    患者 女 24岁 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1月,右眼瞳孔散大2天,于2006年3月31日收入我院.患者于元月中旬无明显诱因突感双颞部疼痛,以右侧为甚,呈阵发性,20-30min后自行缓解,并发现右眼上睑水肿及睑裂变窄,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偏头痛,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自觉好转.1月后逐渐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无畏光、流泪、眼痛、闪光感及流脓等现象,并多次出现头痛、头晕并感左手麻木、乏力,偶有心慌及呼吸困难,继续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

    作者:龙剑锋;陈百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眼科首诊确诊AIDS病例临床分析

    获得性免役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ne,AIDS)又称为爱滋病.常常发生于性混乱、同性恋、静脉注射毒品、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者.本病不同时期均可以累及眼部,引起视力损害或丧失[1].现将我院2000年3月-2006年3月眼科首诊确诊的6例AIDS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有亭;赵晏黎;程红松;胡宏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爆发性脉络膜下出血治愈二例

    爆发性脉络膜下出血是内眼手术罕见并常导致失明的严重并发症.据报道发生率在0.05%~0.7%,近年有增多的趋势[1,2].作者在经治的3000余例内眼手术中,遭遇两例,但经过保守治疗,都恢复了有用视力,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佩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以眼动脉栓塞为首发症状的颈总动脉栓塞一例报告

    患者 男 52岁 左眼突然视物不清9天,到我院就诊.患者自述9天前无何原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无眼痛、头痛症状,曾在当地个体诊所检查未确诊,并且病情逐渐加重,今日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经检查以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收住院.既往无眼病史、冠心病及肾病史,高血压病史3年,未发现药物过敏史.全身检查,血压22/14kpr.

    作者:任广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内因性眼内炎继发颅内感染死亡一例

    眼内炎是眼科常见的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和眼球结构的疾病,多由外伤引起,内因性眼内炎较少.现报告因眼内炎继发颅内感染死亡一例如下.

    作者:张子兴;张起越;张建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侵及眼眶、额窦、筛窦巨大骨瘤一例

    我科收治一例蒂生长于筛窦内同时侵及额窦及眶内且体积较大的骨瘤病例,报导如下:患者 男 1988年出生,未婚,2005年9月20日以左眼眶内占位病变收治眼科,该患者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眼内眦一圆形硬性肿物,眼部胀感,无其他不适,近日增大.全身检查无异常,左内眦较对侧宽,可见圆形膨出,约3cm×3cm,表面光滑、质硬与周围无粘连,无压痛.

    作者:关旭东;黄超斌;王翌;曾昭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性黄斑变性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分为萎缩型(atrophic 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和渗出型(exudative 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萎缩型AMD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所致的黄斑区萎缩变性;渗出型AMD主要为玻璃膜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形成新生血管,导致视网膜和/或色素上皮有浆液和/或出血[1].

    作者:俞慧燕;邵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的并发症

    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作为一种长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已在眼科得到广泛应用,给药方式主要包括结膜下注射、Tenon,s囊下注射和球后注射,但由于治疗部位的有效浓度低、治疗效果不明显使这些给药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

    作者:刘巨平;李筱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结膜囊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正常结膜囊是由附着在睑板后面的睑结膜、穹隆部结膜以及覆盖在眼球表面的球结膜所组成的囊状腔隙.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膜囊变浅、变小而使义眼不能置入的称之为结膜囊狭窄,严重者结膜囊完全或近乎完全消失,则称结膜囊闭锁.

    作者:刘静;廖洪斐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