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晶体取出37例原因分析

何春燕;郑汉;阴正勤

关键词:白内障, 晶体植入, 并发症
摘要:目的通过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取出病例原因分析,探讨人工晶体植入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我科1999年1月~2004年5月37例(37眼)人工晶体取出病例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7例人工晶体取出病例中,视网膜脱离15眼,人工晶体脱位10眼,大泡性角膜病变4眼,继发性青光眼3眼,人工晶体度数错误2眼,眼内炎3眼.其中人工晶体脱位行缝线固定术后视力恢复0.1~0.2有5眼,0.3~0.5有5眼;人工晶体度数错误置换人工晶体后视力恢复0.4和0.7;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体取出术后无晶体眼视力为光感、手动或数指,矫正视力好0.1,复查时视网膜复位,眼压正常;大泡性角膜病变人工晶体取出术后矫正视力0.1~0.3.眼内炎人工晶体取出术后矫正视力为0.1~0.3.结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人工晶体取出的直接原因.减少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并发症可有效避免术后的人工晶体取出,使患者无晶体眼得到较好的屈光矫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应当重视要区分中心视力和中心外视力

    夏德昭教授从视力起源的角度,结合临床实践在我国率先提出要树立中心视力和中心外视力两种视力观,特别是对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的视力性质要进行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对这许多眼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对眼科学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作为眼科学基础理论,我们既往对视力的认识,除了斜视和弱视外,只有中心视力一种的视力观,并不全面.为此,夏教授在2004年又连续两次在本刊发表专题笔谈[1,2],阐述对视神经病和黄斑病进行视力分析的要义,再谈树立中心视力和中心外视力两种视力观的必要.以下谈一点我们拜读之后的体会和感想.

    作者:刘波;黄红深;李淑娟;马翔;张丰菊;孙洪臣;黄建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先天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观察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4岁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108例(175眼),随访3~5年,观察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术后5年,单眼患者术眼和健眼平均眼轴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眼患者平均眼轴长度与单眼患者健眼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眼患者术眼和健眼术后5年屈光状态均向近视漂移,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不影响患儿眼球的正常发育,人工晶体的选择原则应结合患儿年龄术后形成屈光欠矫.

    作者:许孝义;李镜海;霍伟;李凤;曲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对泪膜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泪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42例(60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试验组)及30例(42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感觉,荧光素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SIt)及干眼仪检查情况.结果术前两组相比,试验组BUT较对照组明显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对照组明显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干燥异物感、SIt及干眼仪检查等级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试验组术后1天、1周、1月干燥异物感加重,术眼BUT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天、1周干燥异物感加重,术眼BUT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1周角膜荧光素着色点及干眼仪检查等级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天泪液分泌量均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2分、BUT<5s的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中,BUT<5s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UT与年龄呈轻度负相关(r=-0.41,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较差,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其泪膜稳定性下降且恢复较慢,以老年、女性、糖尿病病程长者为甚.

    作者:马晓华;李镜海;毕宏生;陈树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目的探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手术难点和处理对策,旨在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09眼白色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手术,术中应用0.5%吲哚氰绿(ICG)或0.1%台盼蓝(Trypan blue)前囊染色(吲哚氰绿染色22眼,台盼蓝染色87眼),做连续环形撕囊(CCC),撕囊口直径约4.5~5.0mm,不做晶状体核水分离,采用乳化针头斜面朝下超声乳化(bevel-down)和高负压脉冲超声模式将晶状体核乳化吸出,吸除皮质,后囊抛光后植入人工晶体.结果 101眼成功完成CCC,于囊袋内将晶状体核乳化吸出;2眼在Ⅲ级核CCC过程中有一处放射状撕裂口,将核脱位于前房乳化吸除;6眼在CCC制作过程中有多处放射状撕裂口,CCC失败,扩大手术切口,改做白内障囊外摘除术.Ⅲ级核23眼,平均超声能量18.6%±5.5%,平均超声时间(77.4±35.5)秒,绝对超声时间(11.9±3.1)秒;Ⅳ级核68眼,平均超声能量25.7%±8.4%,平均超声时间(100.9±39.4)秒,绝对超声时间(27.6±8.3)秒;Ⅴ级核18眼,平均超声能量27.7%±10.3%,平均超声时间(155.0±79.4)秒,绝对超声时间(56.5±8.5)秒.术中4眼发生后囊膜破裂,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术后第1天,部分角膜上皮水肿11眼,于术后3~5天后消退.术后1周佳矫正视力:<0.1者5眼,0.1~<0.3者13眼,0.3~<0.5者15眼,≥0.5者77眼.结论白色白内障具有前囊膜菲薄、质地脆弱,皮质液化,囊袋内压力高,晶状体核较硬等特点.连续环形撕囊的制作和对裸露硬核的处理是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难点.通过前囊膜染色有助于CCC的制作;采用粘弹剂软壳(soft-shell)技术、乳化针头斜面朝下超声乳化和高负压脉冲超声模式,减少了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不做水分离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于避免后囊膜破裂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岩;盛耀华;祝肇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我院自2000年9月~2004年9月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7例(31只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向丽;杨玉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新型光学装置下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新型光学装置下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借助新型光学装置行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剥除视网膜前膜、视网膜下膜或内界膜,复位视网膜.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2眼中30眼视力提高两行以上,2眼视力不变.术中剥膜及止血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1眼视网膜脱离复发,未发现光毒性反应.结论对于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新型光学装置下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完成的方法.

    作者:梅海峰;邢怡桥;艾明;杨安怀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或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20例29眼,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丙烯酸酯(Acrysof)折叠式IOL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15例1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视力、视轴混浊情况、前房反应、虹膜后粘连、人工晶体夹持及眼底情况.结果脱盲率为90%,脱残率67%,4%IOL后出现纤维膜,6%无晶体眼及4%植入IOL眼后囊边缘出现珍珠样的上皮组织增生,植入IOL组6%出现虹膜后粘连,没有出现虹膜夹持、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结论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或超声乳化吸出联合Acrysof折叠式IOL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以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负压吸引大限度清除残留的皮质和晶状体上皮细胞,一期PCCC使后囊保留了晶状体上皮细胞无法移行的区域,手术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的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高岩;姜岩;蒋莉;刘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目的评价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7例7眼采用介入溶栓的疗效.方法导管介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或眼动脉(ophthalmicartery,OA)行造影后,用尿激酶10~30万u直接灌注行溶栓治疗.结果 7眼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荧光造影示视网膜动脉再通.结论介入溶栓是治疗CRAO的有效方法,视力恢复与阻塞部位、程度、时间有关.

    作者:白俊业;韩燕;赵世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Usher综合征2例

    Usher综合征是一种以视网膜色素变性伴发神经性耳聋,有时累及前庭功能为特征的综合征.我们近诊治两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冰;冯绍鸿;王月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应用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及脉冲多普勒(pulse wave doppler PW)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变(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CRAO)球后各动脉血流参数,研究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应用CDFI及PW检测50例(50只眼)临床诊断为CRAO患者的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 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 CRA)、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 SP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时间平均大血流速度(time averaged maximum velocityTAMX)、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 PI)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并与25例(50只眼)正常对照组及18例(23只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ION)相应眼部球后各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RAO组CRA的PSV、EDV及TAMX明显降低(P<0.01),PI、RI明显升高(P<0.01),SPCA的PSV、EDV、TAMX轻度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PI、RI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DFI及PW可以根据CRAO血管血流动力学特征改变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作者:田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波动趋势的不对称性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波动趋势是否一致,以指导临床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方法以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11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19名正常人的日眼压波动情况,测量5点,7点,10点,14点,18点,22点的双眼眼压.利用SPSS 10.0软件的广义线性模型中的Repeated Measures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波动趋势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波动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在科研及临床工作中应将双眼区别对待.

    作者:贠洪敏;傅培;黎晓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围手术期裂孔不明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裂孔不明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47例47眼围手术期裂孔不明的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采用巩膜复位手术15眼,玻璃体手术19眼,玻璃体联合晶状体手术13眼.随访6~36个月,平均(14.5±5.5)个月.结果在47眼中,一次手术成功率为68.1%,视网膜解剖完全复位40眼(85.1%),视力提高33眼,不变10眼,下降4眼.结论治疗围手术期裂孔不明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根据患眼的情况及时决定治疗方案,以达到大限度的视网膜解剖复位和功能恢复.

    作者:宋正宇;王方;严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50分钟视力恢复正常1例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功能的急性眼病,发病急,预后差.我院收治一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50分钟经积极救治后视力恢复到1.0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凤英;杨敬昌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颈椎手术后左眼光感消失1例

    患者男 66岁 1年半前因四肢麻木、无力,并行走困难于我院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交感型).行颈椎前路C4/5椎间盘切除CAGE融合术,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前又觉双足麻木,门诊入院.

    作者:高鹰;聂红平;李骏;乔丽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后发性白内障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其手术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白内障是世界各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后囊混浊是导致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的并发症.尽管近几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人工晶状体设计方式和材料的改良,使得后发性白内障(后囊混浊)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据调查,ECCE术后5年内仍约有43%的病人会发生后发性白内障[1].因此,如何防治后囊混浊,提高手术质量仍是眼科医师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后囊混浊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手术防治现状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溪;高富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36只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术后随访3~7个月,32例(36只眼)有31例(35只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36只眼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1.557±0.338)mm,术后前房深度(3.382±0.197)mm.35只眼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眼压(26.655±3.274)mmHg,术后眼压(13.96±4.045)mmHg.房角镜和UBM术后1月检查32例(36只眼)房角均开放,术后3月房角镜和UBM检查未发现房角再次粘连.26例(28只眼)术后6月复查视野无缩小.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韩霞;叶剑;王维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首诊眼科白血病1例

    我院于2004年11月收治1例首诊眼部病变的白血病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男 45岁农民因右眼疼痛,畏光伴视物不见1月余,经外院多次治疗无效,来我院眼科诊治.

    作者:于浩;王正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特点,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1日~2004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19例(19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者常规行裂隙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观察晶体脱位范围、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等情况.结果 19例19眼均被手术结果证实,晶体全脱位3眼,半脱位16眼.晶体脱位范围90度~360度,11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8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晶体切除、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二期植入悬吊人工晶体.术前眼压大于21mmHg者17眼,术后眼压大于21mmHg者1眼.术前佳矫正视力0.1以下者5眼,0.1~0.3者11眼,0.3以上者3眼;术后佳矫正视力0.1以下者1眼,0.1~0.3者6眼,0.3以上者12眼.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可能由于急性发作期眼压骤然升高或应用降眼压药物引起眼压波动过大所致;也可能是患者年龄较大,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致晶体位置异常、瞳孔阻滞而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作者:赵春梅;高捷;赵志惠;景晓彬;石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有晶体眼前房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视度数在-8~-23D的110眼行有晶体眼前房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房角镜、人工晶体及透明晶体情况.并对上述检查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12月.结果 110眼均成功植入前房人工晶体.裸眼视力术前0.01~0.1,术后82.73%≥0.3,33.64%≥0.6.术前眼压(13.54±2.64)mmHg,术后眼压(14.23±2.79)mm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108±297)个/mm2,术后(2877±301)个/mm2;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超高度近视.手术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及可逆性.

    作者:赵广华;何洪林;史建江;赵丹丹;苏小路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儿童混合散光眼屈光演变的临床分析

    为了解儿童混合散光眼的屈光变化规律,现将我院门诊初诊追踪4年以上的混合散光眼46例(88眼)进行屈光状态的演变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凤云;谭星平;刘双珍;杨昌全;周明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