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清;陈薇;李建平;张德荣
视神经在缺血、创伤、高眼压、炎症等各种损伤因子的作用下通常产生不可逆的损害,难以恢复.以往人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损伤的神经元逐渐由胶质细胞所代替,造成组织功能的永久缺失.其不能再生的原因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性质外,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其外部的微环境影响神经细胞再生[1].视神经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损伤后也难以避免同样的命运.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1992年,Reynolds和Weiss[2]从成年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获得成功.这一发现有望使细胞移植对损伤的神经进行修复并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这也为视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研究带来了灵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在近20年中的飞速发展,与传统的治疗手段完全不同的全新概念--神经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在退行性病变、青光眼、视神经挫伤等疾病的治疗和功能恢复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邵正波;原慧萍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对68例8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观察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干眼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ner′Ⅰ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眼表虎红染色,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1周内患者有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1天和1周虎红染色和荧光素试验较术前明显增多(P<0.05);而且泪液分泌量术后1周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1~6)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1天、1周和1个且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3~6个月后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眼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徐建江;孙兴怀;陈宇虹;张朝然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亲水性丙烯酸折叠Akreos人工晶体在眼内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73眼)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术,植入Akreos折叠人工晶体,(3~6)个月内观察其术后视力、术后炎症反应、后发障情况及视觉症状.结果 Akreos人工晶体植入后术后第一天视力大于0.5者,占82.19%.大于1.0者占45.02%,术后仅2例前房发生炎性反应,有3例发生轻度后发障.结论 Akreos折叠人工晶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植入,眼内稳定性好,术后视力恢复好.
作者:钟敬祥;刘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应用新一代CT技术重建正常国人视神经管;制定适用于眼科临床的各种参数;并评价不同重建方法.方法 (1)利用新一代16层螺旋CT,分别采取不同重建方法,进行视神经管的重建,比较其重建形态的一致性.(2)对21名正常国人42个视神经管解剖标志点进行测量.根据解剖学测量结果,选取合适的CT重建域值参数,并对其余测量点进行CT空间测量及检验.结果 (1)采用0.1mm密集重建后的CT影像更为精细.(2)多种CT重建技术可以反映视神经管的整体空间形态.(3)仿真内窥镜技术(VE)可以清晰显示视神经管的内部形态改变,所得影像的空间效果感及表面起伏立体感明显.(4)空间处理重建影像(In Space)技术结合旋转平面投影法,能测量各径线空间长度,是一种可靠的量化标准.(5)测得正常国人视神经管CT值,显示中段为视神经管狭窄处.结论新一代多层CT扫描及重建技术是一种可行的诊断手段.不仅能显示和测量视神经管的细微结构,还从空间毗邻关系方面,提供更多准确信息.这一方法在眼科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程钢炜;赵家良;牟文斌;马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对大长山岛小学生进行了屈光普查,掌握海岛学生的屈光状态.方法对二所小学684名小学生(1368只眼)行远近视力检查,并与以美多丽-P散瞳后检影验光检查和屈光矫正.结果视力低常的有178眼(13.01%).正视的有920只眼(67.25%);远视性屈光不正的有212只眼(15.50%);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有236只眼(17.25%).有18眼(1.32%)存在弱视.视力低常和近视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逐渐上升,远视的发生率逐渐降低.结论海岛学生的屈光状态与城市学生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作者:孙志河;罗肇文;梁强;鞠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球内异物致化脓性眼内炎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对10例球内异物致化脓性眼内炎患者,作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PPV)+球内异物取出术同时联合药物治疗(术中灌注液内加入抗生素),观察术后前房积脓、房水闪辉、B超、眼底、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前房积脓、房水闪辉、玻璃体混浊声像(B超)均消失,视网膜平伏,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PPV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是治疗球内异物致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作者:闻慧;赵铁英;曾键;陈青山;张国明;陈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3月~2004年6月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38例4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联合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进行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并观察眼压、前房角及预后视力.结果眼压:眼压≤21mmHg为完全控制,治疗后2小时:治疗组眼压完全控制率为85.7%;对照组为28.6%,P<0.05.治疗后6小时:治疗组为95.2%,对照组为85.7%.前房角:治疗组90.5%房角开放范围>1/2周,对照组为52.4%,P<0.05.预后视力:视力>0.5者,治疗组为62%,对照组为28.6%,P<0.05.结论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对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治疗效果良好,可使功能关闭的房角迅速开放,控制眼压,从根本上改善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预后.
作者:刘文茹;孙兰萍;吕靖;范肃洁;张军明;李继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即睑裂狭小-上睑下垂-逆向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偶有散发病例.临床特点为睑裂水平径和垂直径明显变小,同时伴有上睑下垂和逆向内眦赘皮等.BPES可分为两型,Ⅰ型女性患者因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而不育,但男性生育功能正常.Ⅱ型男女患者因只累及眼睑故均可生育[1].
作者:陈明;冯雪梅;张阳;周雅丽;吴景天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评价新鲜羊膜移植与自体角膜缘移植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翼状胬肉患者42例48眼.分为羊膜移植组及角膜缘移植组,每组24眼.分别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和自体角膜缘移植.术后随访12~19个月,观察翼状胬肉复发率.结果羊膜移植组6眼(26%)复发,角膜缘移植组3例(13.6%)复发.在初发性胬肉治疗中两组分别有3眼(20%)、2眼(14%)复发;在复发性胬肉治疗中两组分别有3眼(37%)、1眼(12.5%)复发.结论在防止胬肉复发方面,羊膜移植与角膜缘移植在治疗初发性胬肉中疗效相当;角膜缘移植治疗复发性胬肉疗效优于羊膜移植.
作者:李线;周灵;李绍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氏病)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酮代谢障碍的疾病.其特征:①锥体外系统症状,②肝硬化,③肾脏损害.④眼部表现即K-F氏环.本病并不罕见,多就诊于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现将2001年~2004年间我院各科转入我科会诊患者3例的典型眼部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介绍腱膜性上睑下垂及其手术矫正的疗效.方法 18例(32只眼)腱膜性上睑下垂患者施行前路腱膜修复术治疗,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的上睑下垂均获矫正,并收到眼睑外形满意的美容效果.结论简单的前路腱膜修复上睑下垂技术是一安全有效的矫正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手术.
作者:李旭红;张繁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白内障病人手术前后的角膜散光一直是困绕医生及病人的一大难题,它直接影响了白内障术后的视觉效果,由此也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重视,并设计出多种方法对角膜散光加以矫正,而目前国际流行的是用散光人工晶体矫正术前角膜的散光,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下面本文就对散光人工晶体的发生与发展综述如下.
作者:党光福;董方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究中药祛障灵滴眼液抗白内障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2O2复制大鼠晶状体氧化损伤白内障离体模型,以吡诺克辛纳滴眼液为对照,设置祛障灵临床剂量组和祛障灵高浓度组.观察祛障灵滴眼液对晶状体不溶性蛋白和高分子蛋白的影响.结果祛障灵滴眼液能降低氧化损伤晶状体的不溶性蛋白和高分子蛋白的含量.结论中药祛障灵滴眼液具有抗氧化损伤白内障作用.
作者:张殷建;阮雯洁;刘莺;吴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非手术引起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在我们治疗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①眼压:10例(10眼)经药物治疗(7~10)天后眼压均控制在25mmHg左右.除2例外,其余8例均行联合手术治疗,其中有6例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15~18)mmHg;1例眼压在21~25mmHg,给予局部点β-受体阻滞剂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例手术1月后眼压(35~40)mmHg,病人不愿再手术,4个月后患眼失明.②视力:治疗前10例佳矫正视力为1米光感至0.25,治疗后除1例失明外,其余佳矫正视力0.1~0.8(P<0.01).结论非手术原因所致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都具有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结构.随着青光眼诊疗技术的提高,可挽救绝大部分病人的视功能.
作者:曾流芝;张有亭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患者女 37岁 2004年7月20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左眼视物不清3天,无视物变形,无眼痛或畏光流泪,否认家族中有类似发作史.视力:右眼1.5,左眼0.1,光定位:左眼上方三个象限光感消失,右眼正常.双眼前段检查末见异常,散瞳后查眼底可见:右眼视盘鼻侧可见灰黄色隆起病灶,约3PD大小,边界较清,局部视网膜脱离(图1);左眼颞侧,下方可见视网膜大片灰黄色隆起,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方可见6PD大小隆起病灶,高约6mm,病变波及黄斑区(图2).眼压:右眼15mmHg,左眼12mmHg.眼部彩色B超检查显示双眼球后壁实性占位,考虑来自脉络膜,病变处血供丰富,流速增高;双眼视网膜部分脱离.头颅MRI检查:右眼鼻侧及左眼颞侧占位性病变并左眼视网膜脱离;小脑及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皮质下多发病灶,考虑转移性肿瘤病灶.
作者:钟敬祥;刘莲;邹秀兰;朱春玲;郑通枢;徐锦堂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Medpor(高密度多孔聚乙烯)填充、钛板钛钉固定眼眶骨折整复术联合羟基磷灰石义眼植入的方法.方法对11例眼球破裂后无光感并眼眶骨折患者行下睑缘皮肤切口,将嵌顿于眼眶骨折处的下直肌、内直肌及眼眶软组织还纳至眶内,眼眶骨膜下插入修剪塑形后的Medpor板,钛板钛钉固定眼眶骨折整复,行眼眶重建,眼内容剜出后联合羟基磷灰石义眼植入.结果术后眼眶饱满,结膜囊成形满意,无上睑凹陷,义眼台下沉及义眼台暴露等发生,眼片可随义眼台活动.结论 Medpor填充、钛板钛钉固定眼眶骨折整复术联合羟基磷灰石义眼植入是处理眼球破裂后无光感并眼眶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涛;史要武;白晶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角巩膜缘无缝线不同位置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对67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根据切口位置随机分成两组,A组:上方切口组34只眼,B组:颞上侧(右眼)或鼻上侧(左眼)切口组36只眼,用钻石刀在角巩膜缘后0.5mm做隧道长1.75mm阶梯形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用Nikon自动角膜屈光曲率仪测量角膜散光度、轴向.采用Holladay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度和轴向,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和术后裸眼视力.结果术后1周B组平均裸眼视力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3和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和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A组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散光以术前逆规性散光甚,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散光轴向全部为逆规性变化,B组术后散光轴向以顺规性散光变化为主.结论颞上侧或鼻上侧切口可有效地减少切口的扩张力并且产生较小的角膜散光,早期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6mm无缝线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安全、可靠.
作者:夏文清;陈薇;李建平;张德荣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 XFS)是一种常见的年龄相关的系统性疾病,其特点为一种纤维状的细胞外物质在许多眼部组织中的产生和进行性蓄积,类似的物质在皮肤、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中也被发现.其临床特征为细小的、白色头皮屑样物质沉积在眼前段组织中,常见于瞳孔缘及晶体前囊膜.除了剥脱物沉积,另一个重要体征是眼前节色素的脱失与沉积.近来XFS已被认为是导致青光眼的常见原因[1],在一些国家它是大多数青光眼的产生原因.剥脱综合征被疑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可能与短暂的缺血发作、中风、高血压以及心肌梗塞的发生有关.长期以来认为它是一种眼部疾患是因为眼部病变通过裂隙灯可以观察到以及它可以合并青光眼而被注意到.
作者:李弘;张洪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5752例LASIK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增效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752例施行了LASIK术的病例,97人术后因视力下降,每月检查屈光度1次,(小瞳孔和散大瞳孔),连续三次稳定者,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地形图.进行二次激光手术即增效术.术后1d、1、2、4w随访观察结果,随访1~2年.结果 5752例LASIK术患者,需要增效术的有97人,占1.69%.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00度)68人占增效术的70.1%,中度的视组(屈光度≤600度)29人,占增效术的29.9%.高度近视组中有78.7%是采用多光区切削,中度近视组有3.4%是采用多光区切削.术后裸眼视力下降的平均时间为高度近视组3.335月,中度近视组为3.196月;高度近视组视力下降为4.7±0.21,中度近视为4.81±0.15;需要补充矫正的屈光度是高度近视组球镜是-2.531D,柱镜是-0.815D;中度近高组球镜是-1.288D,柱镜是-0.769D,以不规则散光为主.增效术后高度近视组裸眼视力是5.03±0.13,中度近视组是5.08±0.09,都达到预期的佳矫正视力.二次手术间隔时间是高度近视组是7.699月;中度近高组是10.747月,增效术前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厚度平均是456.753μm,中度近视组是485.451μm.高度近视组在增效术前和第一次LASIK术后1周角膜平均曲率增加了1.089D,中度近高组增加了0.77D,两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效术后角膜上皮植入发生率在高度近视组是5.9%,中度近高组是6.9%.结论 LASIK术由于欠矫,过矫和屈光回退而致术后效果不理想者,施行增效术是安全、可靠、有效的.
作者:范伟;朱少栋;贺权;王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ROP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例出生体重、孕周、出生后的吸氧时间、方式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生体重低、孕周短、出生后长时间用氧、贫血和呼吸系统疾患是造成ROP的重要原因.结论对贫血或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应加以重视.
作者:周丹虹;张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