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干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对视网膜神经细胞作用的研究现状

邵正波;原慧萍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移植, 基因转染, 视网膜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视神经损伤, 治疗手段, 神经细胞再生, 细胞生物学, 退行性病变, 视神经挫伤, 分子生物学, 组织功能, 再生修复, 应用前景, 损伤因子, 胶质细胞, 基因治疗, 环境影响, 功能重建, 功能恢复
摘要:视神经在缺血、创伤、高眼压、炎症等各种损伤因子的作用下通常产生不可逆的损害,难以恢复.以往人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损伤的神经元逐渐由胶质细胞所代替,造成组织功能的永久缺失.其不能再生的原因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性质外,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其外部的微环境影响神经细胞再生[1].视神经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损伤后也难以避免同样的命运.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1992年,Reynolds和Weiss[2]从成年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获得成功.这一发现有望使细胞移植对损伤的神经进行修复并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这也为视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研究带来了灵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在近20年中的飞速发展,与传统的治疗手段完全不同的全新概念--神经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在退行性病变、青光眼、视神经挫伤等疾病的治疗和功能恢复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Akreos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亲水性丙烯酸折叠Akreos人工晶体在眼内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73眼)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术,植入Akreos折叠人工晶体,(3~6)个月内观察其术后视力、术后炎症反应、后发障情况及视觉症状.结果 Akreos人工晶体植入后术后第一天视力大于0.5者,占82.19%.大于1.0者占45.02%,术后仅2例前房发生炎性反应,有3例发生轻度后发障.结论 Akreos折叠人工晶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植入,眼内稳定性好,术后视力恢复好.

    作者:钟敬祥;刘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多区切削模式在飞点扫描式LASIK治疗近视的应用

    目的评价对角膜相对较薄的近视患者利用小光斑飞点扫描式准分子激光仪进行LASIK多区切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的ESIRIS小光斑飞点扫描式准分子激光仪,对104例(201眼)按常规模式切削时,剩余角膜厚度小于250μm的近视患者进行多区切削治疗;屈光度范围:球镜度为-5.25至-19D,散光度为0~4.0D,等值球镜度平均为(-10.13±3.11)D;术前佳矫正视力为:0.98±0.19;角膜厚度450~617μm,平均(517.9±29.3)μm;术中角膜瓣厚度为78~176μm,平均(116.9±24.1)μm;多区切削分为3~5区,切削光斑4.5~7.0mm.随访时间6~24个月.结果术后的视力1个月视力达到好并趋于稳定,屈光度有轻度回退的倾向,分别为:术后1天,0.76±0.46、(+0.59±1.19)D;术后1周:0.78±0.24、(-0.11±1.28)D;术后1个月:0.84±0.27、(-0.25±1.18)D;术后3个月:0.85±0.29、(-0.81±1.51)D;术后6个月:0.86±0.31、(-1.39±1.71)D.术后一个月内眩光、夜间视力下降等并发症较多,一个月后减轻或消失;没有出现继发圆锥角膜.结论小光斑飞点扫描式准分子激光仪的LASIK多区切削模式对于相对角膜较薄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姚达强;丁宇虹;刘咏仪;叶翠玉;李月瑶;李林;郭露萍;陈振谦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肺癌双眼脉络膜转移1例

    患者女 37岁 2004年7月20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左眼视物不清3天,无视物变形,无眼痛或畏光流泪,否认家族中有类似发作史.视力:右眼1.5,左眼0.1,光定位:左眼上方三个象限光感消失,右眼正常.双眼前段检查末见异常,散瞳后查眼底可见:右眼视盘鼻侧可见灰黄色隆起病灶,约3PD大小,边界较清,局部视网膜脱离(图1);左眼颞侧,下方可见视网膜大片灰黄色隆起,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方可见6PD大小隆起病灶,高约6mm,病变波及黄斑区(图2).眼压:右眼15mmHg,左眼12mmHg.眼部彩色B超检查显示双眼球后壁实性占位,考虑来自脉络膜,病变处血供丰富,流速增高;双眼视网膜部分脱离.头颅MRI检查:右眼鼻侧及左眼颞侧占位性病变并左眼视网膜脱离;小脑及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皮质下多发病灶,考虑转移性肿瘤病灶.

    作者:钟敬祥;刘莲;邹秀兰;朱春玲;郑通枢;徐锦堂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全层黄斑裂孔手术的视力预后

    目的报告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IFMH)施行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PV)手术后的解剖学结果与视力预后.方法 11例手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手术方法为一标准的PPV手术,术中切除后玻璃体皮质,气-液交换,眼内注入15%C3F8气体,术后低头位至少5天.结果一次手术后11例中有9例(81.9%)获得解剖学的裂孔闭合,佳矫正视力由术前平均0.13(0.02~0.3)增至术后平均0.24(0.01~0.6)(P<0.01),73%病例获得视力增进,有2例在术后1.5~2年又做了白内障摘除和眼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未见术后视网膜前膜形成及术后黄斑裂孔再裂开.结论 IFMH手术不用辅助剂治疗,大多数病例术后视功能可获良好的远期结果.

    作者:黄红深;姜熔光;于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节眼球内异物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节眼球内异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各种后节球内异物95例9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球内异物取出术.按照手术前并发症将研究对象分为眼内炎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Traction retinal detachment,TRD)与其它组,分析眼外伤严重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按照手术干预距外伤时间分为不同时间组,分析手术时间对眼球内异物预后的影响.结果 98眼中93眼后节眼球内异物一次手术取出率为94.0%.出院时视力≥0.01者69眼(69/98 70.41%),好视力0.8.41例随访3个月~25个月,视力<0.01者10眼(10/41 24.39%),0.01~0.09者12眼(12/41 29.27%),≥0.1者19眼(19/41 46.34%).眼内炎组术后视力≥0.01为31.25%,非眼内炎非TRD组术后视力≥0.01为85.7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χ2=15.25,P<0.005).TRD组术后视力≥0.01为66.67%,与非眼内炎非TR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χ2=4.18,P<0.05).眼内异物伤后24小时之内进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异物摘除术,术后视力≥0.01为70.59%,但经χ2处理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节眼球内异物有临床优越性.玻璃体切割眼球内异物取出术后视力恢复与外伤严重程度有关.为防止并发症对术后视力影响,应强调尽早行玻璃体切割眼球内异物取出手术.但需根据眼内炎症的反应、异物的性质及玻璃体视网膜情况决定手术时机.

    作者:吴雅臻;张陶然;袁博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现况研究

    角膜的高度透明是实现视觉器官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解剖形态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的角膜内皮层则是保持角膜透明的关键.青光眼作为临床重要的致盲眼病,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更深入认识高眼压状态下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机制,以及不同类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异同,现就青光眼高眼压对角膜内皮的影响作一综述,以期对青光眼患者的诊治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刘冬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半导体激光360°虹膜周边成形术联合YAG虹膜周边切开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探讨半导体、YAG激光360°虹膜周边成形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96例151眼闭角型青光眼行半导体激光360°虹膜周边成形术联合YAG虹膜周边切开术.结果激光孔通畅100%,其中治愈115眼,好转34眼,其中3眼需两种以上眼药控制,2眼需行手术治疗.房角开放,周边前房加深,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不良反应有术后暂时性眼压升高,术中虹膜出血,角膜灼伤,前部色素炎性反应等.结论联合激光360°虹膜周边成形术及虹膜周边切除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理想术式.

    作者:曹玉丽;黄丽娜;姬鹏翔;成洪波;邓宏伟;方玲珠;颜波;余宝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前路腱膜修复术治疗腱膜性上睑下垂

    目的介绍腱膜性上睑下垂及其手术矫正的疗效.方法 18例(32只眼)腱膜性上睑下垂患者施行前路腱膜修复术治疗,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的上睑下垂均获矫正,并收到眼睑外形满意的美容效果.结论简单的前路腱膜修复上睑下垂技术是一安全有效的矫正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手术.

    作者:李旭红;张繁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即睑裂狭小-上睑下垂-逆向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偶有散发病例.临床特点为睑裂水平径和垂直径明显变小,同时伴有上睑下垂和逆向内眦赘皮等.BPES可分为两型,Ⅰ型女性患者因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而不育,但男性生育功能正常.Ⅱ型男女患者因只累及眼睑故均可生育[1].

    作者:陈明;冯雪梅;张阳;周雅丽;吴景天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效果及评价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佳治疗时机,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离及气体充填对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 IMEM患者32例共38眼,视力0.1到1.0不等,其中26眼低于0.3;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用自制钩针将前膜组织钩离视网膜表面后用眼内镊撕除前膜,1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内界膜的撕除;进行气液交换后均用滤过空气充填;术后面向下体位7天,术后38眼随访3个月到2年不等,平均8.6月.结果 1.随访3个月后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其中提高2~4行者28眼,>4行者10眼;28眼视物变形消失,10眼视物变形明显减退.2.术后OCT及眼底彩照显示所有患眼的前膜均已消除,黄斑水肿逐渐减轻缓解,视网膜平伏,黄斑区血管走行恢复正常.3、术后及术中主要并发症:手术中除6例发现毛细血管性出血外未见其它明显并发症,且均在术后一周内吸收.术后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出现;随访时未见前膜的复发.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离和气体充填对IMEM的处理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IMEM的治疗中主张早期手术,在黄斑前膜未对黄斑部视网膜造成严重牵拉的情况下尽早的将其剥除,可使其视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

    作者:张少冲;冷云霞;佘洁婷;李松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天津市蓟县桑梓村40岁及以上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调查

    目的调查天津蓟县桑梓村40岁及以上人群中青光眼的患病率.方法 2003年1~3月,对天津蓟县桑梓村1987人进行青光眼的普查,每一位受检者接受了问卷调查、视力、色觉、眼前节检查、前房深度、眼压测量及眼底检查,部分接受了倍频视野仪、Goldmann前房角镜及中心视野检查.结果 1701人完成了检查,受检率为85.61%.青光眼患病率为1.59%,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1.1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0.35%,继发性青光眼为0.12%;高龄、有青光眼家族史者原发性青光眼患病率较高.所检出的27例青光眼患者中,有19例视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其中6例双眼盲,5例单眼盲,4例双眼低视力,4例单眼低视力;19例视力损伤中13例患者年龄≥70岁.结论青光眼引起的视功能损伤是十分严重的,高龄伴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随访.

    作者:孙慧敏;张秀娟;李志清;苑晓勇;赵乐冬;马志伟;穆郁;赵金荣;吴淑英;唐万斌;袁佳琴;徐延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

    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 XFS)是一种常见的年龄相关的系统性疾病,其特点为一种纤维状的细胞外物质在许多眼部组织中的产生和进行性蓄积,类似的物质在皮肤、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中也被发现.其临床特征为细小的、白色头皮屑样物质沉积在眼前段组织中,常见于瞳孔缘及晶体前囊膜.除了剥脱物沉积,另一个重要体征是眼前节色素的脱失与沉积.近来XFS已被认为是导致青光眼的常见原因[1],在一些国家它是大多数青光眼的产生原因.剥脱综合征被疑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可能与短暂的缺血发作、中风、高血压以及心肌梗塞的发生有关.长期以来认为它是一种眼部疾患是因为眼部病变通过裂隙灯可以观察到以及它可以合并青光眼而被注意到.

    作者:李弘;张洪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对视网膜神经细胞作用的研究现状

    视神经在缺血、创伤、高眼压、炎症等各种损伤因子的作用下通常产生不可逆的损害,难以恢复.以往人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损伤的神经元逐渐由胶质细胞所代替,造成组织功能的永久缺失.其不能再生的原因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性质外,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其外部的微环境影响神经细胞再生[1].视神经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损伤后也难以避免同样的命运.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1992年,Reynolds和Weiss[2]从成年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获得成功.这一发现有望使细胞移植对损伤的神经进行修复并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这也为视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研究带来了灵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在近20年中的飞速发展,与传统的治疗手段完全不同的全新概念--神经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在退行性病变、青光眼、视神经挫伤等疾病的治疗和功能恢复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邵正波;原慧萍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ICU可调节人工晶体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1CU可调节人工晶体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23例(3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1CU可调节人工晶体,另外26例(35只眼)植入AR40e人工晶体.观察患者术后的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调节幅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随访3个月,两组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矫正近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χ2=1.626、1.490、0.136,P>0.05),1CU组的裸眼近视力和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好于AR40e组(χ2=7.987,8.126,P<0.05).动态检影法测得调节幅度1CU组(2.58±0.37)D大于AR40e组(1.46±0.25)D(t=14.334,P<0.001).前房深度法测得调节幅度1CU组(1.22±0.38)D大于AR40e组(0.45±0.25)D(t=9.711,P<0.001).结论 1CU可调节人工晶体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白内障患者术后获得一定的调节力,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但其远期效果还需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研究.

    作者:朱思泉;谈旭华;王扬;陈辉;凌宇;赵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ROP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例出生体重、孕周、出生后的吸氧时间、方式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生体重低、孕周短、出生后长时间用氧、贫血和呼吸系统疾患是造成ROP的重要原因.结论对贫血或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应加以重视.

    作者:周丹虹;张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LASIK术后的二次激光疗效评估

    目的通过对5752例LASIK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增效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752例施行了LASIK术的病例,97人术后因视力下降,每月检查屈光度1次,(小瞳孔和散大瞳孔),连续三次稳定者,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地形图.进行二次激光手术即增效术.术后1d、1、2、4w随访观察结果,随访1~2年.结果 5752例LASIK术患者,需要增效术的有97人,占1.69%.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00度)68人占增效术的70.1%,中度的视组(屈光度≤600度)29人,占增效术的29.9%.高度近视组中有78.7%是采用多光区切削,中度近视组有3.4%是采用多光区切削.术后裸眼视力下降的平均时间为高度近视组3.335月,中度近视组为3.196月;高度近视组视力下降为4.7±0.21,中度近视为4.81±0.15;需要补充矫正的屈光度是高度近视组球镜是-2.531D,柱镜是-0.815D;中度近高组球镜是-1.288D,柱镜是-0.769D,以不规则散光为主.增效术后高度近视组裸眼视力是5.03±0.13,中度近视组是5.08±0.09,都达到预期的佳矫正视力.二次手术间隔时间是高度近视组是7.699月;中度近高组是10.747月,增效术前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厚度平均是456.753μm,中度近视组是485.451μm.高度近视组在增效术前和第一次LASIK术后1周角膜平均曲率增加了1.089D,中度近高组增加了0.77D,两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效术后角膜上皮植入发生率在高度近视组是5.9%,中度近高组是6.9%.结论 LASIK术由于欠矫,过矫和屈光回退而致术后效果不理想者,施行增效术是安全、可靠、有效的.

    作者:范伟;朱少栋;贺权;王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30例眼眶炎性假瘤的CT诊断

    目的探讨CT在眼眶炎性假瘤中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结合临床回顾性分析30例眶内炎性假瘤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 CT能显示肿瘤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根据CT表现眶内炎性假瘤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包括:1.泪腺炎型,2.肌炎型,3.肿块型,4.弥漫型;8例合并副鼻窦炎改变;CT增强扫描显示轻度至中度强化;CT定性诊断率达70%.结论 CT在眶内炎性假瘤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临床治疗计划选择的依据.

    作者:张鹏国;曹殿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海岛小学生屈光状态的调查

    目的对大长山岛小学生进行了屈光普查,掌握海岛学生的屈光状态.方法对二所小学684名小学生(1368只眼)行远近视力检查,并与以美多丽-P散瞳后检影验光检查和屈光矫正.结果视力低常的有178眼(13.01%).正视的有920只眼(67.25%);远视性屈光不正的有212只眼(15.50%);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有236只眼(17.25%).有18眼(1.32%)存在弱视.视力低常和近视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逐渐上升,远视的发生率逐渐降低.结论海岛学生的屈光状态与城市学生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作者:孙志河;罗肇文;梁强;鞠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国人视神经管新一代三维重建的效果分析

    目的应用新一代CT技术重建正常国人视神经管;制定适用于眼科临床的各种参数;并评价不同重建方法.方法 (1)利用新一代16层螺旋CT,分别采取不同重建方法,进行视神经管的重建,比较其重建形态的一致性.(2)对21名正常国人42个视神经管解剖标志点进行测量.根据解剖学测量结果,选取合适的CT重建域值参数,并对其余测量点进行CT空间测量及检验.结果 (1)采用0.1mm密集重建后的CT影像更为精细.(2)多种CT重建技术可以反映视神经管的整体空间形态.(3)仿真内窥镜技术(VE)可以清晰显示视神经管的内部形态改变,所得影像的空间效果感及表面起伏立体感明显.(4)空间处理重建影像(In Space)技术结合旋转平面投影法,能测量各径线空间长度,是一种可靠的量化标准.(5)测得正常国人视神经管CT值,显示中段为视神经管狭窄处.结论新一代多层CT扫描及重建技术是一种可行的诊断手段.不仅能显示和测量视神经管的细微结构,还从空间毗邻关系方面,提供更多准确信息.这一方法在眼科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程钢炜;赵家良;牟文斌;马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肝豆状核变性眼部表现3例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氏病)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酮代谢障碍的疾病.其特征:①锥体外系统症状,②肝硬化,③肾脏损害.④眼部表现即K-F氏环.本病并不罕见,多就诊于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现将2001年~2004年间我院各科转入我科会诊患者3例的典型眼部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