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亭
目的调查广东省汕尾市城市、农村与渔村小学生近视的发生、发展状况及影响近视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783名小学生进行视力及屈光状态的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学生近视的检出率及近视程度;学生父母的屈光状态、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近距离用眼活动情况等.结果小学生近视的平均检出率为20.53%;其中城市、农村及渔村小学生分别为33.33%、11.48%和9.47%,城市小学生学习及平均课外近距离用眼时间为2.6h,农村小学生为2.1h,渔村小学生为2.0h;近视的发生随学龄的上升而增加,近视的屈光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学习行为和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郑慧君;余健儿;于强;李爽;张春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手术技术与疗效分析.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86例(108只眼)行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颞侧做1.4mm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自切口伸人已除去硅胶套管、外径为0.9mm的钛金属乳化针头,在10点角膜缘处作1.2mm的辅助切口伸入灌注式晶状体核劈开器,以快速晶状体核劈裂技术双手配合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用双手皮质注吸器械吸除晶状体皮质.观察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并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组80例(98只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0.75±0.64)min.术后1d、1周及1个月时,裸眼视力>0.5的术眼分别占55.30%、87.12%及90.15%.术后1个月佳矫正视力≥0.5和0.8者分别占90.91%和77.27%.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安全、有效地通过<1.4mm的切口吸除白内障,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恢复快、散光少,视力提高快.
作者:周宏健;吴善君;张哲;吴国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探讨透明质酸钠结膜瓣下及部分病例前房注入对房水引流物植入术临床减压效果及术中、术后早期、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34例难治性青光眼(其中新生血管青光眼26例)采取现代的房水引流物前房植入及玻璃体腔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结束时均行透明质酸钠结膜瓣下注入,部分病例行透明质酸钠前房注入,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滤过泡等变化,平均随访观察17.5个月(3~40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46.4±15.2)mmHg(1mmHg=0.133kPa),术后一周眼压(8.8±2.4)mmHg,随访时眼压平均值为(16.3±8.2)mmHg,眼压平均下降率64.9%.手术完全成功者21例,基本成功者6例,手术成功率79.4%(21/34).术前平均用降压药种类3.2种,术后平均1.3种.全部病例眼痛、头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视力:术后视力改善者3例,占8.8%,不变者30例,下降者1例.前房深度:术后一周内浅前房或前房消失者5例,占14.7%,7~10天浅前房者2例,占5.9%;均于两周后前房形成.主要并发症:术后前房出血4例,占11.8%;引流管外露1例,占2.9%;引流管纤维包裹滤过泡瘢痕化7例,占17.6%.结论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钠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归东梅;高殿文;聂庆珠;杨飏;李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白内障患者,年龄55~70岁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作为观察组,以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眼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视力、色觉感知、对比敏感度,随访时间为术后1天、3天、1周、1月至3月.结果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色觉、对比敏感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植入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眼患者自觉畏光、蓝视症现象较植入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眼多,但仅蓝视症两种人工晶状体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畏光在两种人工晶状体间无差异.结论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与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有相同的光学性能,植入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比植入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病人感觉更舒适,手术效果好.
作者:李青松;卢奕;张兴儒;项敏泓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可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盘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海德堡激光眼底扫描仪(HRT-Ⅱ)和自动视野计测定128只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78只可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盘参数和静态视网膜光阈值.从视盘参数中选择盘沿面积(rim area,RA)、杯盘面积比(cup/disk area ratio,C/D AR)、视杯面积(cuparea,CA)和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ean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thickness,mRNFLT)与MD作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问的视盘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RA、C/D AR和CA与MD之间均显著相关(P<0.001).其中盘沿面积每减少1mm2,MD的绝对值将增加7.291dB;在可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RA与MD之间显著相关(P<0.001).两组中mRNFLT与M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HRT-Ⅱ的各项视盘参数中,RA能反映青光眼的视野平均缺损程度.
作者:王敏;段宣初;崔娟莲;胡妙妙;高莉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期翼状胬肉75例(85眼),随机分为2组:A组36例(39眼)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39例(46眼)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应用含0.04%MMC棉片在裸露的巩膜上放置5分钟.随访12~24个月.结果A组39眼有12眼复发(30.77%),B组46眼有5眼复发(10.87%).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37,P<0.05).主要并发症有畏光、流泪和疼痛症状、结膜伤口延迟愈合和浅层点状角膜炎等.A组出现并发症6眼(15.38%),B组并发症21眼(45.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8.92,P<0.01).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可以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但并发症较多.
作者:张有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在青少年角膜外伤后散光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角膜穿通伤后稳定1年以上,瘢痕在瞳孔区以外的散光38例38眼,术前散光-1.25~-5.25D,随访1年以上,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裸眼视力均在0.1以下,术后均在0.3以上,术后12个月在0.8以上者81.58%,且全部获得了远近立体视.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青少年的角膜穿孔伤术后的散光疗效令人满意,可使患者立体视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董坤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由于近年来制药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不断出现,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除了肾移植外,心、肝、肺、胰腺和小肠等脏器移植也在近几年得以迅速发展并日渐成熟.但由于以上实体脏器移植而导致的眼部并发症并不常见,相对而言,近年来日益广泛开展的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所致的眼部并发症(主要是视网膜病变)则日渐显现,本文主要就这问题作一简述.
作者:蔡季平;魏锐利;马晓晔;程金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植入可调节人工晶体1cu眼的调节能力.方法取39例48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4眼植入Humanopstics 1cu可调节人工晶体,24眼植入AMOSI40NB单焦点人工晶体作为对照.术后3月检查患者佳矫正视力,以及在佳矫正视力基础上获得的佳近视力、近点及调节幅度.结果3月后两组患者的佳矫正远视力均有提高,可调节人工晶体组为0.75±0.15,对照组0.8±0.2,t=-0.980,P>0.05;可调节人工晶体1cn组获得更好的近视力,0.35±0.15,对照组0.20±0.09,t=4.201,P<0.001;主观近点:可调节组(56±9)cm;对照组(96±20)cm,t=-9.737,P<0.001;调节幅度:可调节组(1.3±0.4)D;对照组(0.3±0.2)D,t=10.954,P<0.001.结论植入可调节人工晶体可使患者获得一定程度的调节能力,同时具有单焦点人工晶体的优点.
作者:赵学英;张远平;查旭;梁刚;张鸿;李洪英;刘杰;李文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撕膜技术在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2只眼小瞳孔白内障,其中14只眼为陈旧虹膜睫状体炎,18只眼为抗青光眼术后,用撕囊镊撕除瞳孔区机化膜,连续环形撕开前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视力,观察时间为术后3月.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脱盲率为90%,脱残率70.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手术方法对小瞳孔并发白内障有良好的疗效,手术损伤小,不伤及虹膜,术后前节反应轻,值得推广.
作者:刘卫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Graves病(简称GD)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以甲状腺肿大和高代谢症候群为主,常伴有突眼症状.我们曾误诊1例,本例患者以单眼突出为主,不伴有甲亢症状,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崔艳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同种异体羊膜植入和术眼球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治疗顽固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3例(23只眼)顽固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于巩膜床,分别于术时、术后1d、3d、7d、14d术眼球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 50万单位.术后随访15~25个月,平均18.5个月.观察术后阻止瘢痕性滤过泡形成的效果、降眼压作用、手术成功率及视力变化.结果23只眼中,形成功能性滤过泡20只眼,无功能滤过泡3只眼,术后6个月眼压从术前的(36.42±5.64)mmHg降低到(15.73±2.99)mmHg(t=11.465,P<0.01).术后24个月末,手术的成功率为65.8%(寿命表法).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与干扰素α-2b注射能提高成功率,且安全、可靠.
作者:方林彬;阎亦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家系成员的临床特征和遗传方式.方法收集RRD家系,全身检查和眼科检查,绘制系谱图.结果共获取4个有≥4人患RRD的家系.所有家系成员均无早期颜面部、关节、听力改变,以及特征性的玻璃体病变.所有患病成员视网膜均复位.家系中的RRD呈显性遗传方式传代.结论此4个家系为诊断明确的RRD家系,可用于RRD基因的定位和筛选研究.
作者:邹海东;张皙;蔡文泉;朱剑锋;汪枫桦;张剑虹;刘堃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在治疗顽固性黄斑水肿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指导临床.方法本文选自2002年6~2004年6月,在我院因糖尿病视网膜黄斑病变16例(20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6例(6只眼),黄斑区小分枝静脉阻塞2例(4只眼)所引起的持续性黄斑水肿行激光治疗后3个月水肿患者,年龄在50~70岁之间,中心视力低于0.2,行得宝松注射液2mg+1%利多卡因0.1ml震摇片刻球后注射.OCT监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1)黄斑水肿明显减轻,第7天平均厚度减幅达30.3%,第30天减幅达34.1%,第90天减幅为36.5%.(2)视力提高>2行8只眼,视力提高<2行19只眼,视力无变化3只眼.(3)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4)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得宝松是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一种复方制剂,OCT证实了得宝松在治疗传统激光光凝无效的糖尿病黄斑水肿及静脉阻塞所致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作者:夏建平;张丰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991年来我院曾用Nd:YAG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术中虹膜易出血,有时不能一次透切,需多次完成,且易伤及角膜内皮.近年来我们联合应用氩/氪离子激光与Nd:YAG激光联合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61眼,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秋香;徐雁冰;陈宁;谭丽霞;于咏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先证者Ⅲ16女39岁因外院发现双眼青光眼2年余,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满意,为进一步治疗于2003年初收入我院.入院查体发现,佳矫正视力:右眼0.12,左眼1.0;右眼睫状充血(+),左眼无充血;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前房角镜检查双眼均可见全部小梁网、巩膜突及部分睫状体带,右眼小梁网表面可见色素沉着,双眼人射角>30°.右瞳孔直径4mm,对光反射迟钝,左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乳头边界清晰,右C/D约0.9,血管呈屈膝状,左C/D约0.3.右眼压40mmHg,左眼压13mmHg(入院前双眼曾用噻吗心安眼水).右眼中央视野检查可见旁中心暗点和弓形暗点,周边视野明显缩小,左眼视野基本正常.
作者:高健铭;睢瑞芳;董莉莉;韩芷敏;刘小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可以使并置关闭的房角开放,房水得以顺利地流出,而达到治疗青光眼的目的.该方法简单有效,通过在周边虹膜的根部光凝产生一个收缩性的烧灼点,因物理牵拉作用使房角开放[1,2].特别在因各种原因无法实施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或存在除瞳孔阻滞以外的其它发病机制时,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可作为闭角型青光眼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
作者:周少博;胡群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本文60例60眼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病例均为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2月住院和门诊患者,年龄24岁至46岁,平均36岁,男45例,女15例,均为单眼,发病时间10天~2年.随机分两组,灯盏花素组(观察组)30例,复方丹参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中,男23例,女7例,年龄大46岁小24岁,病程15天~2年,视力0.05~0.6,对照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大45岁小24岁,病程10天~2年,视力0.05~0.6.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视力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刘涛;陆艳;王作先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分类和误诊原因,减少错误诊治.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4例疑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中,20例病理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脉络膜血肿,1例眼内炎,1例脉络膜血管瘤,1例Coats病.结论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和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将有助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正确诊断和处理.
作者:高玲;王涛;唐罗生;朱晓华;唐朝珍;刘湘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