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雁;张文松;谷树严;郑雅娟;郝继龙
例1李××女3岁双眼视力差,畏光,于2004年12月就诊我院.体检:智力正常,全身检查未见异常,视力检查不合作.双眼角膜大小正常,眼轴正常,无眼震.双眼晶体中央见珊瑚状混浊,周边散在点状混浊,散瞳后查眼底无明显异常.
作者:宋晏平;林雪松;林文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儿童开放性眼外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53例儿童复杂性眼外伤Ⅰ期均行角巩膜创口清创缝合,同时Ⅰ期或Ⅱ期联合白内障摘除、眼内异物摘除、玻璃体手术及视网膜复位.结果术后矫正视力提高者45眼(84.9%),视力无提高者8眼(15.1%).其中术中视网膜脱离复位率100%,眼内异物摘除成功率100%.结论儿童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治疗中,Ⅰ期手术修复是提高伤眼视力和决定后续治疗的关键,Ⅱ期手术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手段.
作者:孙旭芳;杨红;张虹;孙京华;陈建斌;周雄武;王军明;李贵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泪小点撕脱后的手术疗效.方法泪小点撕脱病例21例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A组:行泪小点塑形术人工形成泪小点16例.B组:伤后单纯行泪小点周围眼睑裂伤清创缝合术8例.分别详细记录术后外观改变、冲洗泪道情况及溢泪症状评分情况.结果 A组病例眼睑畸形程度轻、泪道冲洗通畅比例高、病人溢泪症状轻.结论泪小点撕脱病例术后应行早期的泪小点塑形术.
作者:周鸿雁;张文松;谷树严;郑雅娟;郝继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眼底血管造影和视野特征.方法对173例321眼0~Ⅴ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荧光造影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1眼中有视神经病变者共155眼,占48.3%.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视力下降明显.眼底检查可有视盘水肿、色淡、充血等多种改变.荧光造影中主要表现为视盘新生血管40眼,占25.8%、视盘充盈缺损21眼,占13.5%、视盘水肿45眼,占29.0%及视盘晚期染色49眼,占31.6%.0期DR患者中,25.9%视神经有异常改变.Ⅰ~Ⅴ期DR患者视神经异常率分别为25.0%,37.5%,43.0%,65.1%,85.1%.结论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越严重,发生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可能性越大,但两者不平行.荧光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是影响视力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应引起眼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丁小燕;欧杰雄;马红婕;闫宏;唐仕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1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浓度为0.33mg/ml),时间为4min.术后随访6m~12m.结果术后达到Ⅰ型滤过泡4眼,Ⅱ型滤过泡6眼,同时这10眼眼压控制正常,成功率为83.3%.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滤过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疗效满意.
作者:王英;徐韶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女 43岁自2002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发现双眼视物模糊,伴间断性头痛.多次到某医院眼科就诊,未发现眼部异常.今日就诊我科门诊发现左眼视神经萎缩,即人院作进一步诊治.既往体健,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青光眼家族史.入院后查体:血压140/96mmHg,全身检查未见异常.视力:右眼1.0,左眼0.8.双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轴深3CT,周边1/2CT,虹膜纹理清晰、无膨隆,瞳孔直径3rmm,对光反射灵敏.
作者:李莹;黄丹琳;张倩;樊启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阅读强度与眼压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锦州地区重点、普通及农村小学各一所的五年级任意一班的全体学生进行群体采样,在志愿的原则下,对每班中一直在所属学校学习的11岁同学进行验光、眼压及眼球生物学参数等的测量.所得全部数据经计算机SPSS11.5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探讨阅读强度与眼压的关系.结果各学校学生眼压的平均值分别为:重点小学(22.08±3.47)mmHg、普通小学(20.40±2.47)mmHg、农村小学(19.48±2.7)mmHg;方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校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重点小学56%、普通小学30%、农村小学19.48%;卡方检验意义显著,P<0.05.其他参数的组间差异的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表明随着阅读强度的加大、眼压水平及高眼压发生率也呈增高趋势,提示阅读强度与眼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随着人类的进化而不断增大的阅读强度和压力可导致青光眼发病率的升高.
作者:李宁;张忠志;宁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波阵面差引导下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个体化)治疗近视的术后疗效,为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在我院欲行手术治疗者386例678眼,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行术前常规检查及波阵面差检查,从中选取高阶相差均方根值(RMSh)超过或等于0.25;或RMSh在0.20~0.25之间,而RMS3和RMS4大于0.15者39例68眼.均为女性,年龄20~38岁,平均31岁.术前平均视力0.10±0.09;佳矫正视力1.00±0.08.术前球镜度数:-4.57±1.58D(-2.25~-6.25D)/柱镜度数:-0.68±0.39D(0~-1.25D).手术方法为波阵面差引导下鹰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个体化切削),采用WAVE-LIGHT公司的波阵面差仪和ALLEGRETTO鹰式准分子激光机,法国MORIA-2自动角膜板层刀.结果①术后1周裸眼视力1.20±0.21;佳矫正视力1.30±0.19.屈光度术后1周球镜度数+0.38±0.40D/柱镜度数+0.09±0.19DC.术后1月裸眼视力1.13±0.29/佳矫正视力1.4±0.31;屈光度术后1月球镜度数+0.33±0.13D/柱镜度数+0.04±0.10D.术后3月裸眼视力1.12±0.25/佳矫正视力1.39±0.34;术后3月球镜度数+0.25±0.12D/柱镜度数+0.05±0.12D.②术后一周波阵面差值(总均方根值)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一个月较术后一周有所增高(部分超过术前).但各阶均方根值变化不同.③术后无一例出现眩光,光晕,夜间暗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结论波阵面差引导下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安全可靠,临床疗效佳,提倡在临床屈光手术中推广.但是此项个体化手术术前适应证的选择一定要严格谨慎.
作者:张丰菊;于芳蕾;鲁智莉;王岳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角膜营养不良(CD)的基因诊断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展.因而对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先前多数诊断为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病例,现在根据DNA的序列分析结果应确诊为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基于这种认识的提高,我们更加关注角膜营养不良的基因诊断,并据此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本文对近年角膜营养不良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角膜营养不良的诊断、治疗及日后角膜营养不良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陆霞;张凤妍;王卫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在预防准分子激光皮下角膜磨镶术后haze形成的效果.方法 对48例93眼进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术中用0.02%丝裂霉素C棉片覆盖于激光后的基质床上2分钟,观察术后1月、3月、6月时视力、屈光状态、haze形成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48眼93眼均在术后3~4天上皮完全愈合,6月平均视力1.04±0.32,平均屈光度0.21D±0.3,1月时0.5级haze 1例2眼,3月时0.5级haze 3例5眼,到6月时仅1例1眼0.5级haze,其余4眼角膜恢复透明,并且未伴随视力下降及屈光回退,未见角膜上皮愈合不良、结膜巩膜坏死等不良反应.结论 0.02%丝裂霉素C能预防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haze的形成未见明显副作用.
作者:朱冬梅;王新;刘平;李铮;刘永瑞;李金柳;张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和固视状态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50例192眼应用MP-1微视野计检查的资料,按佳矫正视力分三组比较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及中心固视与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2°和12°)、固视稳定性(2°和4°)及中心固视均与佳矫正视力有直线关系(r=0.624,0.587,0.456,0.436,0.434,P<0.001),三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6.395,42.836,37.404,33.917,29.815,P<0.001).结论 MP-1微视野计测得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和固视状态与佳矫正视力相关,MP-1微视野计在各种眼底病的应用中是可靠的.
作者:栗改云;贾亚丁;张棉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的图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UBM对58例(101眼)经临床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眼底造影及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法检查诊断的葡萄膜炎患者行前房、虹膜、睫状体平坦部及周边部玻璃体视网膜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92眼(91.1%)可见病理改变,9眼(9.1%)未见异常.UBM图像主要表现:前房内点状回声,KP,虹膜前、后粘连,虹膜膨隆,房角关闭,瞳孔闭锁,睫状体平坦部及周边玻璃体基底部点状及膜样混浊,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牵拉征和睫状体脱离等.结论 UBM在葡萄膜炎诊断治疗中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慧丽;王奭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李××男52岁农民因右眼球胀痛、头痛伴恶心、呕吐3d.于2004年8月6日以右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收住院.视力:右眼0.1,不能矫正;左眼:0.5,-1.5D1.0.眼压:右眼50mHg,左眼21mHg.右眼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浅,瞳孔圆,直径5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窥不清.右眼眼底正常.全身检查:神志清楚,表情痛苦.T:36.4℃,P:72次/分,BP:102/68mHg.营养中等,.发育正常,心脏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王英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超高度近视的矫治作用.方法对40例74眼,等效球镜值≥-10.00D的超高度近视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观察其配适情况和视力矫正效果.结果配戴RGP后佳矫正视力平均达到了1.04±0.30,≥1.0视力者占64.86%,≥0.8视力者占85.14%(P<0.01).结论超高度近视配戴RGP后能达到佳的视觉矫正效果,对于高度散光和高屈光参差者,也能达到较理想的矫正视力.
作者:李云耕;张益群;闫玉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氪离子激光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氪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缺血型中央静脉阻塞102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中73眼有效,占71.56%;27眼好转,占26.47%;2眼因玻璃体出血,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或并发白内障失明而无效,占1.97%.结论对于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患者应尽早实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确保有效光斑的总数与密度是全视网膜光凝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吕杰;曹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浆液性脱离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点.方法对30例(31眼)经FFA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行OCT检查,对浆液性脱离区进行测量和观察.结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可以清晰显示浆液性脱离区,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脱离、神经上皮脱离伴色素上皮脱离三种形式.结论 OCT能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变直观图像并能观察病情程度.对随访病情变化有指导意义.
作者:胡水清;张彬;荆毓陶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比较三种硅胶管留置方式在泪小管断裂修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79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36例采用双路泪道插管,23例采用环形置管,20例采用单路泪道插管.结果术后观察早期吻合口豁裂者:双路组3例(8.33%),环管组2例(8.69%),单路组7例(35.00%),单路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x2=8.184,P<0.05);硅胶管留置期间罹患泪小管炎者:双路组9例(25.00%),环管组1例(4.35%),单路组7例(30.00%),环管组显著低于其他2组(x2=6.434,P<0.05);术后6个月拔管泪道冲洗通畅者:双路组32例(88.89%),环管组20例(86.96%),单路组12例(60.00%),单路组显著低于其他2组(x2=7.717,P<0.05).结论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环形留置硅胶管稳定性佳,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优于其他两种硅胶管支撑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支撑管留置方式.
作者:潘晓晶;祝海;赵桂秋;杨珊珊;丁玉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白内障现代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手术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方式.囊袋收缩综合征(Capsular contraction syndrome)是白内障现代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是在晶状体囊膜收缩产生的挤压力的作用下,引起人工晶体移位偏心、倾斜、折叠晶体变形或人工晶体脱位,影响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质量,导致视物变形或视物模糊,引起视力下降.我院在1999年以来应用Nd:YAG激光治疗囊袋收缩综合征19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曲道飞;张小平;李欣;赵伟平;侯勤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射频手术技术(Radiosurgery)是应用高频电波进行组织切开和凝止血的手术切口技术[1].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外开始在某些需精确切开的手术中应用此技术[2,3].眼部及整形外科对手术精确性的特殊要求使得该项技术得以更广泛的应用[4~6].
作者:张洋;张昆;马小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各种眼表外伤及疾病引起的角膜缘干细胞(Limbal Stem Cell,LSC)缺乏常常导致角膜新生血管侵入、角膜混浊甚至视力丧失,近年来利用LSC移植治疗此类疾病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干细胞自体移植对于双眼损伤患者不适用,对单眼受损患者,因取材健眼组织可能造成健眼损伤,而应用异体移植除存在上述问题外,还可能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组织工程技术的兴起为解决眼表重建带来了希望,体外培养的LSC是治疗临床棘手的双眼疾病患者的重要手段,而应用理想的载体作为细胞外基质(ECM)来种植种子细胞,形成近似体内的正常结构是组织工程化角膜构建成功的关键.本文就目前组织工程技术眼表重建在载体选择方面的研究及LSC培养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夏凉;赵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