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广;胡艳;李艺
目的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2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诊眼科12例,神经内科15例,神经外科5例.病因包括脑血管微梗塞19例;上呼吸道感染性神经炎2例;脑外伤4例;脑膜瘤2例;动脉瘤1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愈后以上呼吸道感染性神经炎和脑血管微梗塞患者为明显.结论(1)眼科医生要重视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检查,协同相关科室对症治疗,有利于功能早期恢复;(2)头颅CT和MRI是主要的病因诊断手段.
作者:宋蓓雯;陈国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光斑飞点扫描主动眼球跟踪准分子激光行LASIK术治疗近视的优点所在.方法2001.12-2002.12采用鹰式ALLEGRETTO WAVE LIGHT准分子激光扫描仪及法国MO-RIA-2(130)角膜切削刀对464例(928眼)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结果术前屈光度低于-6.0D的患者术后一个月,裸眼视力(UCVA)96.4%达到1.0,86.0%达到1.2以上;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CVA)98.5%达到1.0,94.6%达到1.2以上术前屈光度高于-6.0D的患者术后一个月,裸眼视力(UCVA)93.3%达到1.0,78.1%达到1.2以上;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CVA)90.8%达到1.0,89.7%达到1.2以上.术后随访1~6个月单区切削中,屈光度低于-6.0D的患者有0.6%患者出现屈光回退(>-1.0D),屈光度介于-6.0D~-9.0D的患者2.32%出现屈光回退;屈光度介于-9.25D~-14.0D的患者12.2%出现屈光回退.主要的并发症为:不完全角膜瓣1例(1眼);术后上皮剥脱6例(11眼);术后弥散性层间角膜炎1例(2眼);角膜皱折1例(1眼).无术后夜间视力下降、眩光、光晕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小光斑飞点扫描联合眼球跟踪系统准分子激光行LASIK术治疗近视,安全可靠,因其光斑小,频率快,大大减少了术后角膜皱折和眩光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丰菊;于芳蕾;王岳秀;鲁智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文回顾过去8年间经作者处理的12例在白内障囊外及超声乳化术中所发生的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对治疗结果及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1994年9月至2002年10月,经作者处理的院内外白内障术中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共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5~86岁,平均65岁.12例病例中,高度近视白内障2眼,独眼青光眼白内障2眼,并发障2眼,青光眼外伤障1眼,常规老年障5眼.3例老年障和1例独眼青光眼白内障为囊外摘除术,8例为超乳手术.10例出血发生于术中,2例确诊于术后2周内.右眼5只,左眼7只.
作者:郝燕生;赵琳;刘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组1998年10月~1999年10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52例青光眼住院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495只眼,其中117只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3.64%.小梁切除术为19.2%(15/78),小梁切除术+MMC为32%(93/291),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为7.1%(9/26).浅前房发生在术后1~7天,其中滤过过畅36只眼(30.7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4只眼(29.06%)、结膜瓣渗漏27只眼(23.08%)、恶性青光眼15只眼(12.8%)、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只眼(2.56%)、脉络膜上腔出血2只眼(1.71%).需要手术治疗的35只眼,其余82只眼仅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畅、结膜瓣渗漏及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以小梁切除术+MMC的发生率高,MMC不但能阻止滤过泡的纤维化,而且能使房水分泌减少.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作者:汪军;陈虹;张舒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 女 39岁 医师因右眼眶上内方有一逐渐增大的肿块已4年,要求手术治疗,于2002年10月6日入院.自诉4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右眼内侧眉弓处有一米粒大小肿块,时有时无,偶伴上眼睑沉重感.否认外伤史.当时来我科就诊,触诊时未扪及肿块,考虑为副鼻窦粘液性囊肿或皮下粉瘤合并感染?行右眼眶正侧位X片,鼻窦水平及冠状位CT、局部B超检查,均未示异常,嘱患者定期复诊.2年后,患者感肿块逐渐增大,发现长时间头低位或用力时肿块出现,平卧位时肿块消失.取头后仰位时,可将肿块向后报压至消失.
作者:朱月莹;闻祥根;王家祥;王丽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为结膜和眼眶内常见的一种炎性假瘤,多累及一侧眼眶或结膜,临床上出现类似肿瘤症状.本病对小剂量X线放射治疗有显著疗效.我科收治1例,经放射治疗效果颇佳.
作者:刘光洁;刘光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王× 男 27岁 因右眼突出伴耳鸣10余天于2002年10月12日入院.否认外伤史及其它疾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颈、胸、腹、四肢等均正常.右眼视力0.8,左眼1.0.右眼睑启闭自如,颞侧球结膜见一粗大纡曲紫红色血管,角膜、前房、虹膜均正常.瞳孔3×3mm,直、间接对光反应存在.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正常.右眼突出度20mm,左眼突出度14mm.眼球外转明显受限,上、下、内转轻度受限.低头试验右眼阳性,听诊器于右眼眶上缘及右额部、耳后可闻及较弱风吹样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杂音.
作者:周琼;裴重刚;高桂平;熊惠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评价晶状体摘除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和/或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34只眼)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分别行晶状体摘除术联合前部或全部玻璃体切割术、单纯小梁切除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或多种联合手术.结果26例患者(26只眼)成功摘除脱位晶状体,30例患者(88.24%)眼压恢复正常,21例(61.76%)患者矫正视力提高.结论晶状体摘除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确诊为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尽早手术有利于保存和恢复视功白色.
作者:卿国平;段宣初;蒋幼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葡萄膜炎继发瞳孔阻滞闭角型青光眼经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的情况.随诊时间2月到4年.结果1)一次激光所有患眼均成功击穿虹膜.虽经术后积极抗炎治疗,12眼(44%)发生虹膜孔关闭.多次激光治疗后,终89%的患眼获得了通畅的激光孔.2)在46次激光治疗中,击射点数为3~376点,激光能量为12~2077mJ.所用激光能量较原发闭角型青光眼高.3)75%的患眼激光治疗后眼压控制正常,6只眼(22%)眼压不能控制行滤过手术.4)激光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是激光时虹膜的出血和暂时的眼压升高.5)术前有活动性炎症的患眼,发生激光孔闭合的比例更高.结论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应在积极抗炎的同时,尽早行激光虹膜切除术.若激光后虹膜孔反复关闭,应考虑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
作者:邹燕红;李静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伴有较严重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价其手术价值.方法回顾整理伴有较严重AMD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治疗,共35例38只眼,对其中27名患者的29只眼实施的是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其余8名患者的9只眼实施的传统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患者视力除1例术后视力不提高外,其他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指数2只眼(5.3%),0.01~0.08者11只眼(28.9%),0.1~0.2者12只眼(31.6%),0.3者8只眼(21.1%),0.4~0.5者5只眼(13.2%);术后黄斑病变没有进一步加重.结论较严重的AMD的患者如果同时伴有成熟的白内障,在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的情况下,积极进行白内障手术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凤翔;何守志;王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伴有先天性和外伤性悬韧带断裂的白内障严重影响患者视力,近几年来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白内障手术日趋完善,但此类患者处理起来仍然是一个难题.我院应用晶体囊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对9例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全雷;王宏伟;张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眼内应用浓度为0.2mg/ml的丝裂霉素-C(MMC)对于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C,D四组.所有的实验动物均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A组为对照组,B组术中应用0.2mg/ml的MMC溶液作水分离,C组术中将混有0.2mg/mlMMC的粘弹剂注入囊袋中,D组将MMC溶于配好的灌注液,术中应用.术后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房水免疫球蛋白测定及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术后1月进行术眼后囊照相.结果术后1天和1周,D组角膜水肿的例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显示D组的角膜内皮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三组.术后1天、1周1月时D组房水中IgG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其余三组.其余三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月术眼后囊照相可见A组中央后囊明显混浊,B、C、D组中央后囊清亮.结论实验显示眼内应用0.2mg/ml的MMC明显抑制了后囊膜混浊的发展.尽管眼内应用0.2mg/ml的MMC可以导致眼内组织毒性反应,但通过用药方法的改进和保护措施的加强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的.
作者:王洪涛;施玉瑛;董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 女 51岁 农民住院号:2003-9494因左下睑及面部反复肿胀1年余,于2003-07-21以左下睑肿块收住入院.患者一年来左下睑及面部反复肿胀,局部无疼痛,亦无明显全身症状.开始,全身使用抗生素、激素肿胀能完全消失,但停药后肿胀又现.以后用抗生素、激素逐渐疗效不佳.全身检查:体温正常,神志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未及异常.视力右0.8,左0.6.左下睑及面部高度肿胀,压痛,睑裂变小,左下睑外眦部及泪囊区各及一硬结,分别约2cm×0.5cm、3cm×2cm大小,活动度差,左眼结膜冲血、水肿,角膜明,前房清,瞳孔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小瞳孔眼底未及明显异常.
作者:俞学群;陈锦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病因不清,以后极部视网膜感觉神经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疾病,通常累及黄斑部,激光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98年~至今共治疗的CSC47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对象:为1998年10月至今确诊为CSC的患者,根据渗漏点距离黄斑中心凹的位置>200um分为激光治疗组,<200um则为药物治疗组.其中激光组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25~50岁,平均36岁,药物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33岁.所有的患者均经直接检眼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并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前部的检查)眼压的测量、眼底的照相等.
作者:武淑玲;王纬玲;牛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翼状胬肉和正常角膜及结膜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27例胬肉组织均取自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例正常人结膜和8例正常人角膜组织均来源于无眼病的供体眼或活体手术眼.采用Western Blot测定翼状胬肉、正常角膜和正常结膜组织的PEDF和VEGF水平.结果翼状胬肉的平均PED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角膜(P<0.01)和结膜(P<0.01),仅相当于正常角膜的1%、结膜的13%;但其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角膜(P<0.01)和结膜(P<0.05),是正常角膜的100倍、结膜的2倍.结论与正常角膜和结膜相比,翼状胬肉的PEDF水平低而VEGF水平高.这种低水平的PEDF在翼状胬肉的形成与发展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司马晶;Jianxing Ma;James Fant;刘祖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硅油取出术后由于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4例进行前房冲洗术.结果19例硅油取出术后眼压升高出现于平均术后7.8±2.7天,眼压平均为37.2±6.4mmHg,19例均可见前房或房角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14例前房冲洗术后平均眼压为18±4.11mmHg,与术前相比眼压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房残留的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是硅油取出术后高眼压的主要原因,前房冲洗术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作者:林晓峰;梁凌毅;林明楷;袁钊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例1 女 46岁 因头痛、恶心、呕吐2天于2003年6月16日就诊于荆门市钟样某镇卫生院,当地以感冒诊治输用青霉素、病毒唑,6天后治疗无效,疼痛加剧伴随左眼险不能上抬,遂于2003年6月24日就诊于我院门诊眼科.检查:体温36.7℃,神志清,痛苦貌,颈软,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部针扎样剧烈疼痛,伴眶周、牙龈根部及耳前后深部痛.左眼视力0.6、右眼1.0.左眼睑上睑下垂,提上睑肌肌力2mm.眼球内转明显受限,内转时有复视像.瞳孔约5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前房及晶体正常.
作者:王梓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系虹膜和小梁表面有新生的纤维血管膜,使虹膜与小梁和角膜后壁粘连所造成的青光眼[1].常见的原因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由糖尿病引起者常发生于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及反复出血者,当纤维血管膜侵犯房角到一定程度时,眼压升高,药物无法控制,常规手术治疗疗效差.本文就我科近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例(5眼)对其采取的包括全视网膜冷冻,前房穿刺及眼底激光治疗的综合治疗步骤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蔚;高立新;张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迟发性眼内炎是青光眼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国外报道发生率为0.2~9.6%[1],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本人临床上所碰到的3例报告如下.本组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3~51岁.原为慢性开角型青光眼2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原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两次者2例,一次者1例.发病时间为术后11月~12年.就诊时视力光感不确切者1例,手动者2例.均有患眼红肿、疼痛、畏光、流泪、角膜混浊、前房积脓、玻璃体混浊等症状.来院后做结膜囊涂片及细菌培养,1例表面葡萄球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绿色链球菌.玻璃体培养,2例为阴性,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作者:谢维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