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白内障的手术疗效分析

王凤翔;何守志;王瑛

关键词:老年性黄斑变性, 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伴有较严重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价其手术价值.方法回顾整理伴有较严重AMD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治疗,共35例38只眼,对其中27名患者的29只眼实施的是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其余8名患者的9只眼实施的传统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患者视力除1例术后视力不提高外,其他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指数2只眼(5.3%),0.01~0.08者11只眼(28.9%),0.1~0.2者12只眼(31.6%),0.3者8只眼(21.1%),0.4~0.5者5只眼(13.2%);术后黄斑病变没有进一步加重.结论较严重的AMD的患者如果同时伴有成熟的白内障,在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的情况下,积极进行白内障手术有一定的价值.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硬化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早期眼部表现,以及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6例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眼与神经系统发病时间间隔、视力、视野、眼底、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VEP、MRI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1:2.2,平均发病年龄30岁,多数(88%)在首次发病5年内出现MS其他CNS症状.视力、视野、眼底均有异常,脑脊液检查有异常.视觉诱发电位和MRI检查阳性率高.结论视神经炎可为多发性硬化的早期表现,MRI是首选的鉴别诊断辅助检查.

    作者:鲍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病因不清,以后极部视网膜感觉神经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疾病,通常累及黄斑部,激光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98年~至今共治疗的CSC47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对象:为1998年10月至今确诊为CSC的患者,根据渗漏点距离黄斑中心凹的位置>200um分为激光治疗组,<200um则为药物治疗组.其中激光组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25~50岁,平均36岁,药物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33岁.所有的患者均经直接检眼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并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前部的检查)眼压的测量、眼底的照相等.

    作者:武淑玲;王纬玲;牛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晶体囊张力环在悬韧带断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应用

    伴有先天性和外伤性悬韧带断裂的白内障严重影响患者视力,近几年来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白内障手术日趋完善,但此类患者处理起来仍然是一个难题.我院应用晶体囊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对9例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全雷;王宏伟;张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评价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葡萄膜炎继发瞳孔阻滞闭角型青光眼经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的情况.随诊时间2月到4年.结果1)一次激光所有患眼均成功击穿虹膜.虽经术后积极抗炎治疗,12眼(44%)发生虹膜孔关闭.多次激光治疗后,终89%的患眼获得了通畅的激光孔.2)在46次激光治疗中,击射点数为3~376点,激光能量为12~2077mJ.所用激光能量较原发闭角型青光眼高.3)75%的患眼激光治疗后眼压控制正常,6只眼(22%)眼压不能控制行滤过手术.4)激光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是激光时虹膜的出血和暂时的眼压升高.5)术前有活动性炎症的患眼,发生激光孔闭合的比例更高.结论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应在积极抗炎的同时,尽早行激光虹膜切除术.若激光后虹膜孔反复关闭,应考虑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

    作者:邹燕红;李静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球壁外转移1例

    患者 男 2岁 因左眼球萎缩半年入院.患者出生44天时因哭吵,左眼睑轻度肿胀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左眼结膜炎,结予治疗,具体不详.因效果不佳,出现左眼睑肿胀加重,就诊于本院.左眼睑明显肿胀,结膜混合性充血、水肿,角膜明显混浊,瞳孔区可见黄光反射,其余未能窥清.B超提示球内肿瘤.全身无特殊改变.诊断左眼视网膜母细胞瘤.

    作者:洪丽娜;王作先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翼状胬肉与正常角膜和结膜的PEDF和VEGF水平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翼状胬肉和正常角膜及结膜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27例胬肉组织均取自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例正常人结膜和8例正常人角膜组织均来源于无眼病的供体眼或活体手术眼.采用Western Blot测定翼状胬肉、正常角膜和正常结膜组织的PEDF和VEGF水平.结果翼状胬肉的平均PED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角膜(P<0.01)和结膜(P<0.01),仅相当于正常角膜的1%、结膜的13%;但其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角膜(P<0.01)和结膜(P<0.05),是正常角膜的100倍、结膜的2倍.结论与正常角膜和结膜相比,翼状胬肉的PEDF水平低而VEGF水平高.这种低水平的PEDF在翼状胬肉的形成与发展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司马晶;Jianxing Ma;James Fant;刘祖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我院从1999.1~2003.1月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1ON),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变23例26只眼.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45岁~70岁,病程短三天,长的四个月,有3例双眼发病.眼部情况:视力:0.06~0.08 3只眼、0.1~0.3 10只眼、0.4~0.6 9只眼、0.7~0.8 4只眼.裂隙灯检查除外白内障,眼底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轻度乳头水肿,部分乳头色淡、界欠清、血管细、视野均有典型缺损,眼压正常.

    作者:毛华;张瑞;朱宇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下睑腺样囊性癌1例

    任×男 68岁因左下睑反复糜烂、结痂久治不愈已4年,于2002年9月11日门诊以左下睑磷状上皮癌收住院.视力:右眼1.2、左眼1.0.左下睑中央处皮肤有约6×5mm大小皮肤溃疡,表面结痂呈黑褐色,溃疡面上界与睑缘灰线平行,溃疡缘与下睑正常皮肤分界清楚.结膜面正常,睑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及瞳孔及后段正常.口腔腮腺管开口、舌下腺及颌下腺无异常.胸部X光片、腹部B超及全身其它检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曾庆广;胡艳;李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青光眼滤过术后迟发性眼内炎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迟发性眼内炎是青光眼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国外报道发生率为0.2~9.6%[1],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本人临床上所碰到的3例报告如下.本组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3~51岁.原为慢性开角型青光眼2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原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两次者2例,一次者1例.发病时间为术后11月~12年.就诊时视力光感不确切者1例,手动者2例.均有患眼红肿、疼痛、畏光、流泪、角膜混浊、前房积脓、玻璃体混浊等症状.来院后做结膜囊涂片及细菌培养,1例表面葡萄球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绿色链球菌.玻璃体培养,2例为阴性,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作者:谢维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

    先天性眼球震颤病因不明.其临床特点是:眼球震颤是冲动型,有快慢相之分.病人有明显的代偿头位,面部转向与视线方向相反,有较稳定的中间带,常合并有水平斜视,且视力在代偿头位时常较第一眼位视力提高.手术治疗是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王雅文;杜翠琴;李洪阳;王鹤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硅油残留致继发性青光眼的处理

    目的探讨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硅油取出术后由于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4例进行前房冲洗术.结果19例硅油取出术后眼压升高出现于平均术后7.8±2.7天,眼压平均为37.2±6.4mmHg,19例均可见前房或房角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14例前房冲洗术后平均眼压为18±4.11mmHg,与术前相比眼压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房残留的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是硅油取出术后高眼压的主要原因,前房冲洗术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作者:林晓峰;梁凌毅;林明楷;袁钊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我们对62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3~38岁,发病年龄<1岁者28例,平均发病年龄2.57岁.3岁前发病占69.35%,5岁前发病占85.4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7例,非调节性内斜视55例.

    作者:薛华;王艳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AMD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当前社会50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有一定效果,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型易与弥漫性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脉络膜下积血等疾病混淆.笔者曾遇一例将老年性黄斑变性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卫;郑振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缓释微粒控制糖尿病白内障术后炎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微粒植入前房内对控制糖尿病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的作用.方法对60例糖尿病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乳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30例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微粒,另30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天、3天、7天房水混浊及纤维蛋白渗出及膜形成情况.结果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微粒组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地塞米松缓释微粒植入前房控制术后炎症安全、有效、可靠.

    作者:朱建勋;张林;付杰;郭元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球后占位误为球后视神经炎2例

    例1女32岁因右眼视力渐进性下降2月余,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给予大量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右眼视力0.3/0.3(插片无助),左眼1.0/1.0,双眼向各方向运动尚自如.双眼突出度16.5mm(95mm)15mm,眶压正常.右眼瞳孔圆,直径=3mm,直接对光反应迟钝,间接对光反应灵敏,左眼瞳孔圆,直径=3mm,直接对光反应灵敏,间接对光反应迟钝.视盘界清,颞侧色淡,C/D=0.5,视乳头表面的血管向鼻侧移位,余血管走行正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光略弥散,A/V=2/3,未见出血及渗出.右眼压14.9mmHg,左14.1mmHg.CT及MRI示:右眼眶内占位病灶,位于眶尖部,在视神经下方偏内侧,初步印象为右眼眶内占位病变(多考虑海面状血管瘤).择期在全麻下行右眼眶外侧开眶取瘤术.

    作者:李素芳;魏锐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探讨

    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组1998年10月~1999年10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52例青光眼住院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495只眼,其中117只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3.64%.小梁切除术为19.2%(15/78),小梁切除术+MMC为32%(93/291),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为7.1%(9/26).浅前房发生在术后1~7天,其中滤过过畅36只眼(30.7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4只眼(29.06%)、结膜瓣渗漏27只眼(23.08%)、恶性青光眼15只眼(12.8%)、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只眼(2.56%)、脉络膜上腔出血2只眼(1.71%).需要手术治疗的35只眼,其余82只眼仅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畅、结膜瓣渗漏及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以小梁切除术+MMC的发生率高,MMC不但能阻止滤过泡的纤维化,而且能使房水分泌减少.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作者:汪军;陈虹;张舒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丝裂霉素-C眼内应用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眼内应用浓度为0.2mg/ml的丝裂霉素-C(MMC)对于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C,D四组.所有的实验动物均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A组为对照组,B组术中应用0.2mg/ml的MMC溶液作水分离,C组术中将混有0.2mg/mlMMC的粘弹剂注入囊袋中,D组将MMC溶于配好的灌注液,术中应用.术后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房水免疫球蛋白测定及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术后1月进行术眼后囊照相.结果术后1天和1周,D组角膜水肿的例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显示D组的角膜内皮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三组.术后1天、1周1月时D组房水中IgG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其余三组.其余三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月术眼后囊照相可见A组中央后囊明显混浊,B、C、D组中央后囊清亮.结论实验显示眼内应用0.2mg/ml的MMC明显抑制了后囊膜混浊的发展.尽管眼内应用0.2mg/ml的MMC可以导致眼内组织毒性反应,但通过用药方法的改进和保护措施的加强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的.

    作者:王洪涛;施玉瑛;董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VEP观察

    目的对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伴随的弱视进行VEP研究,旨在了解视觉诱发电位在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的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及估计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6例先天性单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VEP检查、分析.结果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患眼FVEP的振幅和潜伏时较正常眼无明显改变,而PVEP的振幅降低,潜伏时延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N2和P2的潜伏时治疗后无明显改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振幅在术后一年升高,潜伏时无明显改变.结论PVEP可以发现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存在的弱视,并且对弱视程度的判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FVEP对弱视的诊断和治疗无明显意义.

    作者:罗肇文;孙志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治疗Coats病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对Coats病所致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10例(11眼)因Coats病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引流、硅油眼内填充术,术后随访5~20个月.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11眼(100%),11眼均保持术前视力,有8眼术后视力有提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能使Coats病引起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提高或保存有用视力.

    作者:游志鹏;姜德咏;李国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LASIK后弥漫性角膜基质炎的预防

    目的为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弥漫性角膜基质炎(DLK)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99年3月以来施行的6880眼LASIK,其中3223眼BSS冲洗液中未加入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对照组),3657眼每500mlBSS冲洗液中加入地塞米松5mg和庆大霉素4万u(治疗组),统计分析两组DLK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DLK共计91眼(2.82%),其中有7眼为2级(0.22%)、4眼为3级(0.12%).治疗组共计11眼(0.30%),仅1眼为2级(0.03%).结论LASIK中BSS液中常规加入地塞米松5mg和庆大霉素4万u行彻底瓣下冲洗可有效减少DLK的发生,方法简便易行.

    作者:陈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