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张瑞;朱宇云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我国正常人群发病率约0.21%~1.64%,全世界约6,600万余人.其以进行性视力丧失为特征,终常致盲.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终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的死亡.青光眼的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护视神经功能,目前的治疗通常局限于降低眼压,但临床上很多病例在眼压降至正常水平后仍不能阻止视功能的进行性损害.如何阻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死亡将是治疗青光眼的关键.
作者:徐联红;李春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同部位脑膜瘤所导致的视野改变,给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40例(80眼)不同部位的脑膜瘤进行双眼视野检查(OCTOPUS-101)及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脑膜瘤视野主要改变:鞍结节脑膜瘤12例(30%)为双眼颞侧偏盲;顶叶脑膜瘤9例(22.5%)为双眼同侧偏盲;额叶脑膜瘤7例(17.5%)为双眼对称性同向偏盲;枕叶脑膜瘤4例(10%)为双眼同侧偏盲累及对侧下方象限;颞叶脑膜瘤4例(10%)为双眼同向上象限盲;蝶骨嵴脑膜瘤2例(5%)为颞侧视野缩小;嗅沟脑膜瘤1例(2.5%)为中心暗点;桥脑小脑角脑膜瘤1例(2.5%)视野正常.结论脑膜瘤生长部位、大小不同,侵犯视路的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视野改变.
作者:须倩;蔡季平;魏锐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硅油取出术后由于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4例进行前房冲洗术.结果19例硅油取出术后眼压升高出现于平均术后7.8±2.7天,眼压平均为37.2±6.4mmHg,19例均可见前房或房角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14例前房冲洗术后平均眼压为18±4.11mmHg,与术前相比眼压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房残留的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是硅油取出术后高眼压的主要原因,前房冲洗术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作者:林晓峰;梁凌毅;林明楷;袁钊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益气解毒方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诊断为复发性HSK患者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1组38例和对照2组34例,分别口服益气解毒方、银翘散和维生素,同时联合无环鸟苷眼水点眼治疗30天后,停用眼水,继续口服药治疗2疗程,并对各组治愈后患者随访2年,其中治疗组54例,对照1组23例,对照2组19例.结果治疗组病程和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愈患者随访,治疗组复发率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愈后第一次复发平均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迟,治疗后1年内平均复发次数较治疗前年1年内明显减少(P<0.01),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益气解毒方治疗复发性HSK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减少复发次数,具有较好的抗复发效应,从而降低其致盲率.
作者:亢泽峰;高健生;巢国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及其处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从2000年2月到2002年4月,观察记录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效果.结果55例(68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滤过泡疤痕11例,滤过泡渗漏2例,滤过泡感染1例,包裹性囊状滤过泡1眼,巨大薄壁滤过泡1眼.其中7例早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经处理后有5例眼压得以控制,4例晚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仅1例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可维持于正常水平;滤泡渗漏和滤泡感染患者经处理完全治愈;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及巨大薄壁滤过泡也得到控制.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会出现各种滤过泡并发症,早期及时正确处理成功率高,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吴永青;李一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评价晶状体摘除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和/或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34只眼)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分别行晶状体摘除术联合前部或全部玻璃体切割术、单纯小梁切除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或多种联合手术.结果26例患者(26只眼)成功摘除脱位晶状体,30例患者(88.24%)眼压恢复正常,21例(61.76%)患者矫正视力提高.结论晶状体摘除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确诊为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尽早手术有利于保存和恢复视功白色.
作者:卿国平;段宣初;蒋幼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泪道不同冲洗时间及冲洗次数对掺敏锐铝石榴石激光泪道成形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泪小(总)管阻塞20只眼(组A)及鼻泪管阻塞40只眼(组B)均采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行泪道成形术,术后各分两组,A1、B1组术后连续四天冲洗扩张泊道,第二周开始每周冲洗扩张2次直至术后一个月:A2、B2组术后第一天及第三天冲洗扩张泪道,第二周开始每周冲洗扩张1次直至术后一个月,对比分析各组疗效.结果泪小(总)管阻塞及鼻泪管阻塞病例术后频繁冲洗组(A1、B1组)与非频繁冲洗扩张组(A2、B2组)相比术后1周内疗效均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一个月时A1、B1组疗效低于A2、B2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适当频次冲洗扩张可提高激光泪道成形术治愈率,过度频繁冲洗扩张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治愈率.
作者:孔珺;刘芳;陈蕾;张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严重累及视网膜、损害视功能导致失明的眼病.患者男45岁病历号120786双眼视力骤降二个月,伴头痛眼痛.二个月前因感冒发烧后双眼视障、伴眼红,经当地医院诊为双眼色素膜炎,用激素静点及球后注射,视力不见好转,于2000年4月25日以双眼急性视网膜坏死收入院治疗.视力:右:指数/60cm,左:光感(+),双眼混合充血(+),角膜后KP(++),呈羊脂状,房闪(+),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6mm,光反射迟钝,晶体前囊色素(+),双玻璃体点状混浊,眼底:右乳头圆,界清,色正常.
作者:毛华;张瑞;勾艳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眼内应用浓度为0.2mg/ml的丝裂霉素-C(MMC)对于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C,D四组.所有的实验动物均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A组为对照组,B组术中应用0.2mg/ml的MMC溶液作水分离,C组术中将混有0.2mg/mlMMC的粘弹剂注入囊袋中,D组将MMC溶于配好的灌注液,术中应用.术后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房水免疫球蛋白测定及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术后1月进行术眼后囊照相.结果术后1天和1周,D组角膜水肿的例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显示D组的角膜内皮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三组.术后1天、1周1月时D组房水中IgG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其余三组.其余三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月术眼后囊照相可见A组中央后囊明显混浊,B、C、D组中央后囊清亮.结论实验显示眼内应用0.2mg/ml的MMC明显抑制了后囊膜混浊的发展.尽管眼内应用0.2mg/ml的MMC可以导致眼内组织毒性反应,但通过用药方法的改进和保护措施的加强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的.
作者:王洪涛;施玉瑛;董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翼状胬肉和正常角膜及结膜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27例胬肉组织均取自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例正常人结膜和8例正常人角膜组织均来源于无眼病的供体眼或活体手术眼.采用Western Blot测定翼状胬肉、正常角膜和正常结膜组织的PEDF和VEGF水平.结果翼状胬肉的平均PED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角膜(P<0.01)和结膜(P<0.01),仅相当于正常角膜的1%、结膜的13%;但其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角膜(P<0.01)和结膜(P<0.05),是正常角膜的100倍、结膜的2倍.结论与正常角膜和结膜相比,翼状胬肉的PEDF水平低而VEGF水平高.这种低水平的PEDF在翼状胬肉的形成与发展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司马晶;Jianxing Ma;James Fant;刘祖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们对62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3~38岁,发病年龄<1岁者28例,平均发病年龄2.57岁.3岁前发病占69.35%,5岁前发病占85.4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7例,非调节性内斜视55例.
作者:薛华;王艳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眼结膜乳头状瘤的发病年龄、临床和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44例47眼结膜乳头状瘤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44例(47只眼)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结膜乳头状瘤,年龄2~72岁,平均18岁,其中2~10岁29例占65.9%.术后患者随访时间1~6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无一例失访.36例一次手术成功,无复发.复发病例共8例,其中5例复发1次,两例复发2次,一例复发3次.结论眼结膜乳头状瘤易复发.肿物切除联合冷冻或电灼是治疗眼结膜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艾思明;吴中耀;庞友鉴;丁小燕;颜建华;杨华胜;陈智聪;毛羽翔;刘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微粒植入前房内对控制糖尿病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的作用.方法对60例糖尿病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乳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30例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微粒,另30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天、3天、7天房水混浊及纤维蛋白渗出及膜形成情况.结果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微粒组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地塞米松缓释微粒植入前房控制术后炎症安全、有效、可靠.
作者:朱建勋;张林;付杰;郭元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王× 男 27岁 因右眼突出伴耳鸣10余天于2002年10月12日入院.否认外伤史及其它疾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颈、胸、腹、四肢等均正常.右眼视力0.8,左眼1.0.右眼睑启闭自如,颞侧球结膜见一粗大纡曲紫红色血管,角膜、前房、虹膜均正常.瞳孔3×3mm,直、间接对光反应存在.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正常.右眼突出度20mm,左眼突出度14mm.眼球外转明显受限,上、下、内转轻度受限.低头试验右眼阳性,听诊器于右眼眶上缘及右额部、耳后可闻及较弱风吹样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杂音.
作者:周琼;裴重刚;高桂平;熊惠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恶性青光眼一般多在抗青光眼等内眼术后或长期局部点缩瞳剂的情况下发生,在穿透性角膜移植(PK)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后发生少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费安裕;林咸平;陈峰;李辉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从1999.1~2003.1月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1ON),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变23例26只眼.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45岁~70岁,病程短三天,长的四个月,有3例双眼发病.眼部情况:视力:0.06~0.08 3只眼、0.1~0.3 10只眼、0.4~0.6 9只眼、0.7~0.8 4只眼.裂隙灯检查除外白内障,眼底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轻度乳头水肿,部分乳头色淡、界欠清、血管细、视野均有典型缺损,眼压正常.
作者:毛华;张瑞;朱宇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先天性眼球震颤病因不明.其临床特点是:眼球震颤是冲动型,有快慢相之分.病人有明显的代偿头位,面部转向与视线方向相反,有较稳定的中间带,常合并有水平斜视,且视力在代偿头位时常较第一眼位视力提高.手术治疗是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王雅文;杜翠琴;李洪阳;王鹤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葡萄膜炎继发瞳孔阻滞闭角型青光眼经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的情况.随诊时间2月到4年.结果1)一次激光所有患眼均成功击穿虹膜.虽经术后积极抗炎治疗,12眼(44%)发生虹膜孔关闭.多次激光治疗后,终89%的患眼获得了通畅的激光孔.2)在46次激光治疗中,击射点数为3~376点,激光能量为12~2077mJ.所用激光能量较原发闭角型青光眼高.3)75%的患眼激光治疗后眼压控制正常,6只眼(22%)眼压不能控制行滤过手术.4)激光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是激光时虹膜的出血和暂时的眼压升高.5)术前有活动性炎症的患眼,发生激光孔闭合的比例更高.结论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应在积极抗炎的同时,尽早行激光虹膜切除术.若激光后虹膜孔反复关闭,应考虑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
作者:邹燕红;李静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例1 女 46岁 因头痛、恶心、呕吐2天于2003年6月16日就诊于荆门市钟样某镇卫生院,当地以感冒诊治输用青霉素、病毒唑,6天后治疗无效,疼痛加剧伴随左眼险不能上抬,遂于2003年6月24日就诊于我院门诊眼科.检查:体温36.7℃,神志清,痛苦貌,颈软,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部针扎样剧烈疼痛,伴眶周、牙龈根部及耳前后深部痛.左眼视力0.6、右眼1.0.左眼睑上睑下垂,提上睑肌肌力2mm.眼球内转明显受限,内转时有复视像.瞳孔约5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前房及晶体正常.
作者:王梓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伴有先天性和外伤性悬韧带断裂的白内障严重影响患者视力,近几年来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白内障手术日趋完善,但此类患者处理起来仍然是一个难题.我院应用晶体囊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对9例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全雷;王宏伟;张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