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

邹燕红;李静贞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 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 葡萄膜炎
摘要:目的评价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葡萄膜炎继发瞳孔阻滞闭角型青光眼经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的情况.随诊时间2月到4年.结果1)一次激光所有患眼均成功击穿虹膜.虽经术后积极抗炎治疗,12眼(44%)发生虹膜孔关闭.多次激光治疗后,终89%的患眼获得了通畅的激光孔.2)在46次激光治疗中,击射点数为3~376点,激光能量为12~2077mJ.所用激光能量较原发闭角型青光眼高.3)75%的患眼激光治疗后眼压控制正常,6只眼(22%)眼压不能控制行滤过手术.4)激光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是激光时虹膜的出血和暂时的眼压升高.5)术前有活动性炎症的患眼,发生激光孔闭合的比例更高.结论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应在积极抗炎的同时,尽早行激光虹膜切除术.若激光后虹膜孔反复关闭,应考虑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下睑腺样囊性癌1例

    任×男 68岁因左下睑反复糜烂、结痂久治不愈已4年,于2002年9月11日门诊以左下睑磷状上皮癌收住院.视力:右眼1.2、左眼1.0.左下睑中央处皮肤有约6×5mm大小皮肤溃疡,表面结痂呈黑褐色,溃疡面上界与睑缘灰线平行,溃疡缘与下睑正常皮肤分界清楚.结膜面正常,睑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及瞳孔及后段正常.口腔腮腺管开口、舌下腺及颌下腺无异常.胸部X光片、腹部B超及全身其它检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曾庆广;胡艳;李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44例结膜乳头状瘤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眼结膜乳头状瘤的发病年龄、临床和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44例47眼结膜乳头状瘤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44例(47只眼)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结膜乳头状瘤,年龄2~72岁,平均18岁,其中2~10岁29例占65.9%.术后患者随访时间1~6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无一例失访.36例一次手术成功,无复发.复发病例共8例,其中5例复发1次,两例复发2次,一例复发3次.结论眼结膜乳头状瘤易复发.肿物切除联合冷冻或电灼是治疗眼结膜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艾思明;吴中耀;庞友鉴;丁小燕;颜建华;杨华胜;陈智聪;毛羽翔;刘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

    恶性青光眼一般多在抗青光眼等内眼术后或长期局部点缩瞳剂的情况下发生,在穿透性角膜移植(PK)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后发生少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费安裕;林咸平;陈峰;李辉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双眼急性视网膜坏死1例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严重累及视网膜、损害视功能导致失明的眼病.患者男45岁病历号120786双眼视力骤降二个月,伴头痛眼痛.二个月前因感冒发烧后双眼视障、伴眼红,经当地医院诊为双眼色素膜炎,用激素静点及球后注射,视力不见好转,于2000年4月25日以双眼急性视网膜坏死收入院治疗.视力:右:指数/60cm,左:光感(+),双眼混合充血(+),角膜后KP(++),呈羊脂状,房闪(+),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6mm,光反射迟钝,晶体前囊色素(+),双玻璃体点状混浊,眼底:右乳头圆,界清,色正常.

    作者:毛华;张瑞;勾艳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

    先天性眼球震颤病因不明.其临床特点是:眼球震颤是冲动型,有快慢相之分.病人有明显的代偿头位,面部转向与视线方向相反,有较稳定的中间带,常合并有水平斜视,且视力在代偿头位时常较第一眼位视力提高.手术治疗是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王雅文;杜翠琴;李洪阳;王鹤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糖尿病所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系虹膜和小梁表面有新生的纤维血管膜,使虹膜与小梁和角膜后壁粘连所造成的青光眼[1].常见的原因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由糖尿病引起者常发生于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及反复出血者,当纤维血管膜侵犯房角到一定程度时,眼压升高,药物无法控制,常规手术治疗疗效差.本文就我科近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例(5眼)对其采取的包括全视网膜冷冻,前房穿刺及眼底激光治疗的综合治疗步骤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蔚;高立新;张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会议消息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眼睑恶性淋巴瘤1例

    患者 女 51岁 农民住院号:2003-9494因左下睑及面部反复肿胀1年余,于2003-07-21以左下睑肿块收住入院.患者一年来左下睑及面部反复肿胀,局部无疼痛,亦无明显全身症状.开始,全身使用抗生素、激素肿胀能完全消失,但停药后肿胀又现.以后用抗生素、激素逐渐疗效不佳.全身检查:体温正常,神志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未及异常.视力右0.8,左0.6.左下睑及面部高度肿胀,压痛,睑裂变小,左下睑外眦部及泪囊区各及一硬结,分别约2cm×0.5cm、3cm×2cm大小,活动度差,左眼结膜冲血、水肿,角膜明,前房清,瞳孔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小瞳孔眼底未及明显异常.

    作者:俞学群;陈锦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丝裂霉素-C眼内应用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眼内应用浓度为0.2mg/ml的丝裂霉素-C(MMC)对于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C,D四组.所有的实验动物均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A组为对照组,B组术中应用0.2mg/ml的MMC溶液作水分离,C组术中将混有0.2mg/mlMMC的粘弹剂注入囊袋中,D组将MMC溶于配好的灌注液,术中应用.术后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房水免疫球蛋白测定及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术后1月进行术眼后囊照相.结果术后1天和1周,D组角膜水肿的例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显示D组的角膜内皮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三组.术后1天、1周1月时D组房水中IgG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其余三组.其余三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月术眼后囊照相可见A组中央后囊明显混浊,B、C、D组中央后囊清亮.结论实验显示眼内应用0.2mg/ml的MMC明显抑制了后囊膜混浊的发展.尽管眼内应用0.2mg/ml的MMC可以导致眼内组织毒性反应,但通过用药方法的改进和保护措施的加强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的.

    作者:王洪涛;施玉瑛;董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40例颅内脑膜瘤的视野分析

    目的了解不同部位脑膜瘤所导致的视野改变,给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40例(80眼)不同部位的脑膜瘤进行双眼视野检查(OCTOPUS-101)及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脑膜瘤视野主要改变:鞍结节脑膜瘤12例(30%)为双眼颞侧偏盲;顶叶脑膜瘤9例(22.5%)为双眼同侧偏盲;额叶脑膜瘤7例(17.5%)为双眼对称性同向偏盲;枕叶脑膜瘤4例(10%)为双眼同侧偏盲累及对侧下方象限;颞叶脑膜瘤4例(10%)为双眼同向上象限盲;蝶骨嵴脑膜瘤2例(5%)为颞侧视野缩小;嗅沟脑膜瘤1例(2.5%)为中心暗点;桥脑小脑角脑膜瘤1例(2.5%)视野正常.结论脑膜瘤生长部位、大小不同,侵犯视路的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视野改变.

    作者:须倩;蔡季平;魏锐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性突眼

    王× 男 27岁 因右眼突出伴耳鸣10余天于2002年10月12日入院.否认外伤史及其它疾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颈、胸、腹、四肢等均正常.右眼视力0.8,左眼1.0.右眼睑启闭自如,颞侧球结膜见一粗大纡曲紫红色血管,角膜、前房、虹膜均正常.瞳孔3×3mm,直、间接对光反应存在.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正常.右眼突出度20mm,左眼突出度14mm.眼球外转明显受限,上、下、内转轻度受限.低头试验右眼阳性,听诊器于右眼眶上缘及右额部、耳后可闻及较弱风吹样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杂音.

    作者:周琼;裴重刚;高桂平;熊惠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探讨

    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组1998年10月~1999年10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52例青光眼住院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495只眼,其中117只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3.64%.小梁切除术为19.2%(15/78),小梁切除术+MMC为32%(93/291),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为7.1%(9/26).浅前房发生在术后1~7天,其中滤过过畅36只眼(30.7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4只眼(29.06%)、结膜瓣渗漏27只眼(23.08%)、恶性青光眼15只眼(12.8%)、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只眼(2.56%)、脉络膜上腔出血2只眼(1.71%).需要手术治疗的35只眼,其余82只眼仅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畅、结膜瓣渗漏及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以小梁切除术+MMC的发生率高,MMC不但能阻止滤过泡的纤维化,而且能使房水分泌减少.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作者:汪军;陈虹;张舒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晶体囊张力环在悬韧带断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应用

    伴有先天性和外伤性悬韧带断裂的白内障严重影响患者视力,近几年来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白内障手术日趋完善,但此类患者处理起来仍然是一个难题.我院应用晶体囊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对9例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全雷;王宏伟;张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VEP观察

    目的对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伴随的弱视进行VEP研究,旨在了解视觉诱发电位在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的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及估计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6例先天性单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VEP检查、分析.结果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患眼FVEP的振幅和潜伏时较正常眼无明显改变,而PVEP的振幅降低,潜伏时延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N2和P2的潜伏时治疗后无明显改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振幅在术后一年升高,潜伏时无明显改变.结论PVEP可以发现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存在的弱视,并且对弱视程度的判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FVEP对弱视的诊断和治疗无明显意义.

    作者:罗肇文;孙志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病因不清,以后极部视网膜感觉神经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疾病,通常累及黄斑部,激光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98年~至今共治疗的CSC47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对象:为1998年10月至今确诊为CSC的患者,根据渗漏点距离黄斑中心凹的位置>200um分为激光治疗组,<200um则为药物治疗组.其中激光组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25~50岁,平均36岁,药物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33岁.所有的患者均经直接检眼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并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前部的检查)眼压的测量、眼底的照相等.

    作者:武淑玲;王纬玲;牛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单眼痛性眼肌麻痹2例

    例1 女 46岁 因头痛、恶心、呕吐2天于2003年6月16日就诊于荆门市钟样某镇卫生院,当地以感冒诊治输用青霉素、病毒唑,6天后治疗无效,疼痛加剧伴随左眼险不能上抬,遂于2003年6月24日就诊于我院门诊眼科.检查:体温36.7℃,神志清,痛苦貌,颈软,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部针扎样剧烈疼痛,伴眶周、牙龈根部及耳前后深部痛.左眼视力0.6、右眼1.0.左眼睑上睑下垂,提上睑肌肌力2mm.眼球内转明显受限,内转时有复视像.瞳孔约5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前房及晶体正常.

    作者:王梓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我们对62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3~38岁,发病年龄<1岁者28例,平均发病年龄2.57岁.3岁前发病占69.35%,5岁前发病占85.4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7例,非调节性内斜视55例.

    作者:薛华;王艳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及其处理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及其处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从2000年2月到2002年4月,观察记录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效果.结果55例(68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滤过泡疤痕11例,滤过泡渗漏2例,滤过泡感染1例,包裹性囊状滤过泡1眼,巨大薄壁滤过泡1眼.其中7例早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经处理后有5例眼压得以控制,4例晚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仅1例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可维持于正常水平;滤泡渗漏和滤泡感染患者经处理完全治愈;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及巨大薄壁滤过泡也得到控制.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会出现各种滤过泡并发症,早期及时正确处理成功率高,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吴永青;李一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EC耳脑胶在眶壁修复术中应用

    EC耳脑胶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科、骨科手术中[1~4],用于眼科手术少见报道.我院于2002年9月~2003年4月采用EC耳脑胶固定外侧开眶手术中眶外壁骨瓣、眶缘骨折片和爆裂性眶壁骨折复位手术中羟基磷灰石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养忠;朱豫;周丽君;李志刚;白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白内障的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伴有较严重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价其手术价值.方法回顾整理伴有较严重AMD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治疗,共35例38只眼,对其中27名患者的29只眼实施的是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其余8名患者的9只眼实施的传统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患者视力除1例术后视力不提高外,其他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指数2只眼(5.3%),0.01~0.08者11只眼(28.9%),0.1~0.2者12只眼(31.6%),0.3者8只眼(21.1%),0.4~0.5者5只眼(13.2%);术后黄斑病变没有进一步加重.结论较严重的AMD的患者如果同时伴有成熟的白内障,在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的情况下,积极进行白内障手术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凤翔;何守志;王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