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青;李一壮
先天性眼球震颤病因不明.其临床特点是:眼球震颤是冲动型,有快慢相之分.病人有明显的代偿头位,面部转向与视线方向相反,有较稳定的中间带,常合并有水平斜视,且视力在代偿头位时常较第一眼位视力提高.手术治疗是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王雅文;杜翠琴;李洪阳;王鹤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病因不清,以后极部视网膜感觉神经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疾病,通常累及黄斑部,激光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98年~至今共治疗的CSC47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对象:为1998年10月至今确诊为CSC的患者,根据渗漏点距离黄斑中心凹的位置>200um分为激光治疗组,<200um则为药物治疗组.其中激光组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25~50岁,平均36岁,药物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33岁.所有的患者均经直接检眼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并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前部的检查)眼压的测量、眼底的照相等.
作者:武淑玲;王纬玲;牛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光斑飞点扫描主动眼球跟踪准分子激光行LASIK术治疗近视的优点所在.方法2001.12-2002.12采用鹰式ALLEGRETTO WAVE LIGHT准分子激光扫描仪及法国MO-RIA-2(130)角膜切削刀对464例(928眼)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结果术前屈光度低于-6.0D的患者术后一个月,裸眼视力(UCVA)96.4%达到1.0,86.0%达到1.2以上;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CVA)98.5%达到1.0,94.6%达到1.2以上术前屈光度高于-6.0D的患者术后一个月,裸眼视力(UCVA)93.3%达到1.0,78.1%达到1.2以上;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CVA)90.8%达到1.0,89.7%达到1.2以上.术后随访1~6个月单区切削中,屈光度低于-6.0D的患者有0.6%患者出现屈光回退(>-1.0D),屈光度介于-6.0D~-9.0D的患者2.32%出现屈光回退;屈光度介于-9.25D~-14.0D的患者12.2%出现屈光回退.主要的并发症为:不完全角膜瓣1例(1眼);术后上皮剥脱6例(11眼);术后弥散性层间角膜炎1例(2眼);角膜皱折1例(1眼).无术后夜间视力下降、眩光、光晕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小光斑飞点扫描联合眼球跟踪系统准分子激光行LASIK术治疗近视,安全可靠,因其光斑小,频率快,大大减少了术后角膜皱折和眩光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丰菊;于芳蕾;王岳秀;鲁智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评价晶状体摘除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和/或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34只眼)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分别行晶状体摘除术联合前部或全部玻璃体切割术、单纯小梁切除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或多种联合手术.结果26例患者(26只眼)成功摘除脱位晶状体,30例患者(88.24%)眼压恢复正常,21例(61.76%)患者矫正视力提高.结论晶状体摘除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确诊为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尽早手术有利于保存和恢复视功白色.
作者:卿国平;段宣初;蒋幼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当前社会50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有一定效果,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型易与弥漫性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脉络膜下积血等疾病混淆.笔者曾遇一例将老年性黄斑变性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卫;郑振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文回顾过去8年间经作者处理的12例在白内障囊外及超声乳化术中所发生的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对治疗结果及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1994年9月至2002年10月,经作者处理的院内外白内障术中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共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5~86岁,平均65岁.12例病例中,高度近视白内障2眼,独眼青光眼白内障2眼,并发障2眼,青光眼外伤障1眼,常规老年障5眼.3例老年障和1例独眼青光眼白内障为囊外摘除术,8例为超乳手术.10例出血发生于术中,2例确诊于术后2周内.右眼5只,左眼7只.
作者:郝燕生;赵琳;刘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及其处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从2000年2月到2002年4月,观察记录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效果.结果55例(68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滤过泡疤痕11例,滤过泡渗漏2例,滤过泡感染1例,包裹性囊状滤过泡1眼,巨大薄壁滤过泡1眼.其中7例早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经处理后有5例眼压得以控制,4例晚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仅1例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可维持于正常水平;滤泡渗漏和滤泡感染患者经处理完全治愈;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及巨大薄壁滤过泡也得到控制.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会出现各种滤过泡并发症,早期及时正确处理成功率高,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吴永青;李一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翼状胬肉和正常角膜及结膜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27例胬肉组织均取自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例正常人结膜和8例正常人角膜组织均来源于无眼病的供体眼或活体手术眼.采用Western Blot测定翼状胬肉、正常角膜和正常结膜组织的PEDF和VEGF水平.结果翼状胬肉的平均PED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角膜(P<0.01)和结膜(P<0.01),仅相当于正常角膜的1%、结膜的13%;但其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角膜(P<0.01)和结膜(P<0.05),是正常角膜的100倍、结膜的2倍.结论与正常角膜和结膜相比,翼状胬肉的PEDF水平低而VEGF水平高.这种低水平的PEDF在翼状胬肉的形成与发展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司马晶;Jianxing Ma;James Fant;刘祖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恶性青光眼一般多在抗青光眼等内眼术后或长期局部点缩瞳剂的情况下发生,在穿透性角膜移植(PK)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后发生少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费安裕;林咸平;陈峰;李辉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例1女32岁因右眼视力渐进性下降2月余,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给予大量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右眼视力0.3/0.3(插片无助),左眼1.0/1.0,双眼向各方向运动尚自如.双眼突出度16.5mm(95mm)15mm,眶压正常.右眼瞳孔圆,直径=3mm,直接对光反应迟钝,间接对光反应灵敏,左眼瞳孔圆,直径=3mm,直接对光反应灵敏,间接对光反应迟钝.视盘界清,颞侧色淡,C/D=0.5,视乳头表面的血管向鼻侧移位,余血管走行正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光略弥散,A/V=2/3,未见出血及渗出.右眼压14.9mmHg,左14.1mmHg.CT及MRI示:右眼眶内占位病灶,位于眶尖部,在视神经下方偏内侧,初步印象为右眼眶内占位病变(多考虑海面状血管瘤).择期在全麻下行右眼眶外侧开眶取瘤术.
作者:李素芳;魏锐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任×男 68岁因左下睑反复糜烂、结痂久治不愈已4年,于2002年9月11日门诊以左下睑磷状上皮癌收住院.视力:右眼1.2、左眼1.0.左下睑中央处皮肤有约6×5mm大小皮肤溃疡,表面结痂呈黑褐色,溃疡面上界与睑缘灰线平行,溃疡缘与下睑正常皮肤分界清楚.结膜面正常,睑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及瞳孔及后段正常.口腔腮腺管开口、舌下腺及颌下腺无异常.胸部X光片、腹部B超及全身其它检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曾庆广;胡艳;李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微粒植入前房内对控制糖尿病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的作用.方法对60例糖尿病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乳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30例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微粒,另30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天、3天、7天房水混浊及纤维蛋白渗出及膜形成情况.结果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微粒组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地塞米松缓释微粒植入前房控制术后炎症安全、有效、可靠.
作者:朱建勋;张林;付杰;郭元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从1999.1~2003.1月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1ON),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变23例26只眼.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45岁~70岁,病程短三天,长的四个月,有3例双眼发病.眼部情况:视力:0.06~0.08 3只眼、0.1~0.3 10只眼、0.4~0.6 9只眼、0.7~0.8 4只眼.裂隙灯检查除外白内障,眼底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轻度乳头水肿,部分乳头色淡、界欠清、血管细、视野均有典型缺损,眼压正常.
作者:毛华;张瑞;朱宇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是近年来应用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对12例12眼AMD患者行TTT后的近期疗效作初步分析.1.病例:选择2002年4月~2003年3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AMD病人12例12眼,年龄52~74岁,平均66岁;男性8例,女性4例,10人单眼发病,2人双眼发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证实黄斑区存在CNV,且都在黄斑中心凹外,其中经典型CNV 9眼,隐匿型CNV 3眼,无合并黄斑囊样水肿者.(双眼发病者的另眼未行TTT治疗,未统计在内).
作者:吴学今;刘路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例1 女 46岁 因头痛、恶心、呕吐2天于2003年6月16日就诊于荆门市钟样某镇卫生院,当地以感冒诊治输用青霉素、病毒唑,6天后治疗无效,疼痛加剧伴随左眼险不能上抬,遂于2003年6月24日就诊于我院门诊眼科.检查:体温36.7℃,神志清,痛苦貌,颈软,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部针扎样剧烈疼痛,伴眶周、牙龈根部及耳前后深部痛.左眼视力0.6、右眼1.0.左眼睑上睑下垂,提上睑肌肌力2mm.眼球内转明显受限,内转时有复视像.瞳孔约5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前房及晶体正常.
作者:王梓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眼内应用浓度为0.2mg/ml的丝裂霉素-C(MMC)对于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C,D四组.所有的实验动物均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A组为对照组,B组术中应用0.2mg/ml的MMC溶液作水分离,C组术中将混有0.2mg/mlMMC的粘弹剂注入囊袋中,D组将MMC溶于配好的灌注液,术中应用.术后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房水免疫球蛋白测定及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术后1月进行术眼后囊照相.结果术后1天和1周,D组角膜水肿的例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显示D组的角膜内皮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三组.术后1天、1周1月时D组房水中IgG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其余三组.其余三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月术眼后囊照相可见A组中央后囊明显混浊,B、C、D组中央后囊清亮.结论实验显示眼内应用0.2mg/ml的MMC明显抑制了后囊膜混浊的发展.尽管眼内应用0.2mg/ml的MMC可以导致眼内组织毒性反应,但通过用药方法的改进和保护措施的加强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的.
作者:王洪涛;施玉瑛;董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王× 男 27岁 因右眼突出伴耳鸣10余天于2002年10月12日入院.否认外伤史及其它疾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颈、胸、腹、四肢等均正常.右眼视力0.8,左眼1.0.右眼睑启闭自如,颞侧球结膜见一粗大纡曲紫红色血管,角膜、前房、虹膜均正常.瞳孔3×3mm,直、间接对光反应存在.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正常.右眼突出度20mm,左眼突出度14mm.眼球外转明显受限,上、下、内转轻度受限.低头试验右眼阳性,听诊器于右眼眶上缘及右额部、耳后可闻及较弱风吹样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杂音.
作者:周琼;裴重刚;高桂平;熊惠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伴有先天性和外伤性悬韧带断裂的白内障严重影响患者视力,近几年来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白内障手术日趋完善,但此类患者处理起来仍然是一个难题.我院应用晶体囊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对9例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全雷;王宏伟;张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为结膜和眼眶内常见的一种炎性假瘤,多累及一侧眼眶或结膜,临床上出现类似肿瘤症状.本病对小剂量X线放射治疗有显著疗效.我科收治1例,经放射治疗效果颇佳.
作者:刘光洁;刘光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硅油取出术后由于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4例进行前房冲洗术.结果19例硅油取出术后眼压升高出现于平均术后7.8±2.7天,眼压平均为37.2±6.4mmHg,19例均可见前房或房角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14例前房冲洗术后平均眼压为18±4.11mmHg,与术前相比眼压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房残留的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是硅油取出术后高眼压的主要原因,前房冲洗术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作者:林晓峰;梁凌毅;林明楷;袁钊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