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裴重刚;高桂平;熊惠芳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迟发性眼内炎是青光眼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国外报道发生率为0.2~9.6%[1],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本人临床上所碰到的3例报告如下.本组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3~51岁.原为慢性开角型青光眼2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原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两次者2例,一次者1例.发病时间为术后11月~12年.就诊时视力光感不确切者1例,手动者2例.均有患眼红肿、疼痛、畏光、流泪、角膜混浊、前房积脓、玻璃体混浊等症状.来院后做结膜囊涂片及细菌培养,1例表面葡萄球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绿色链球菌.玻璃体培养,2例为阴性,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作者:谢维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组1998年10月~1999年10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52例青光眼住院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495只眼,其中117只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3.64%.小梁切除术为19.2%(15/78),小梁切除术+MMC为32%(93/291),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为7.1%(9/26).浅前房发生在术后1~7天,其中滤过过畅36只眼(30.7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4只眼(29.06%)、结膜瓣渗漏27只眼(23.08%)、恶性青光眼15只眼(12.8%)、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只眼(2.56%)、脉络膜上腔出血2只眼(1.71%).需要手术治疗的35只眼,其余82只眼仅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畅、结膜瓣渗漏及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以小梁切除术+MMC的发生率高,MMC不但能阻止滤过泡的纤维化,而且能使房水分泌减少.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作者:汪军;陈虹;张舒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泪道不同冲洗时间及冲洗次数对掺敏锐铝石榴石激光泪道成形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泪小(总)管阻塞20只眼(组A)及鼻泪管阻塞40只眼(组B)均采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行泪道成形术,术后各分两组,A1、B1组术后连续四天冲洗扩张泊道,第二周开始每周冲洗扩张2次直至术后一个月:A2、B2组术后第一天及第三天冲洗扩张泪道,第二周开始每周冲洗扩张1次直至术后一个月,对比分析各组疗效.结果泪小(总)管阻塞及鼻泪管阻塞病例术后频繁冲洗组(A1、B1组)与非频繁冲洗扩张组(A2、B2组)相比术后1周内疗效均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一个月时A1、B1组疗效低于A2、B2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适当频次冲洗扩张可提高激光泪道成形术治愈率,过度频繁冲洗扩张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治愈率.
作者:孔珺;刘芳;陈蕾;张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文回顾过去8年间经作者处理的12例在白内障囊外及超声乳化术中所发生的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对治疗结果及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1994年9月至2002年10月,经作者处理的院内外白内障术中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共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5~86岁,平均65岁.12例病例中,高度近视白内障2眼,独眼青光眼白内障2眼,并发障2眼,青光眼外伤障1眼,常规老年障5眼.3例老年障和1例独眼青光眼白内障为囊外摘除术,8例为超乳手术.10例出血发生于术中,2例确诊于术后2周内.右眼5只,左眼7只.
作者:郝燕生;赵琳;刘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葡萄膜炎继发瞳孔阻滞闭角型青光眼经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的情况.随诊时间2月到4年.结果1)一次激光所有患眼均成功击穿虹膜.虽经术后积极抗炎治疗,12眼(44%)发生虹膜孔关闭.多次激光治疗后,终89%的患眼获得了通畅的激光孔.2)在46次激光治疗中,击射点数为3~376点,激光能量为12~2077mJ.所用激光能量较原发闭角型青光眼高.3)75%的患眼激光治疗后眼压控制正常,6只眼(22%)眼压不能控制行滤过手术.4)激光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是激光时虹膜的出血和暂时的眼压升高.5)术前有活动性炎症的患眼,发生激光孔闭合的比例更高.结论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应在积极抗炎的同时,尽早行激光虹膜切除术.若激光后虹膜孔反复关闭,应考虑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
作者:邹燕红;李静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评价晶状体摘除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和/或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34只眼)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分别行晶状体摘除术联合前部或全部玻璃体切割术、单纯小梁切除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或多种联合手术.结果26例患者(26只眼)成功摘除脱位晶状体,30例患者(88.24%)眼压恢复正常,21例(61.76%)患者矫正视力提高.结论晶状体摘除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确诊为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尽早手术有利于保存和恢复视功白色.
作者:卿国平;段宣初;蒋幼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 男 2岁 因左眼球萎缩半年入院.患者出生44天时因哭吵,左眼睑轻度肿胀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左眼结膜炎,结予治疗,具体不详.因效果不佳,出现左眼睑肿胀加重,就诊于本院.左眼睑明显肿胀,结膜混合性充血、水肿,角膜明显混浊,瞳孔区可见黄光反射,其余未能窥清.B超提示球内肿瘤.全身无特殊改变.诊断左眼视网膜母细胞瘤.
作者:洪丽娜;王作先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例1女32岁因右眼视力渐进性下降2月余,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给予大量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右眼视力0.3/0.3(插片无助),左眼1.0/1.0,双眼向各方向运动尚自如.双眼突出度16.5mm(95mm)15mm,眶压正常.右眼瞳孔圆,直径=3mm,直接对光反应迟钝,间接对光反应灵敏,左眼瞳孔圆,直径=3mm,直接对光反应灵敏,间接对光反应迟钝.视盘界清,颞侧色淡,C/D=0.5,视乳头表面的血管向鼻侧移位,余血管走行正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光略弥散,A/V=2/3,未见出血及渗出.右眼压14.9mmHg,左14.1mmHg.CT及MRI示:右眼眶内占位病灶,位于眶尖部,在视神经下方偏内侧,初步印象为右眼眶内占位病变(多考虑海面状血管瘤).择期在全麻下行右眼眶外侧开眶取瘤术.
作者:李素芳;魏锐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任×男 68岁因左下睑反复糜烂、结痂久治不愈已4年,于2002年9月11日门诊以左下睑磷状上皮癌收住院.视力:右眼1.2、左眼1.0.左下睑中央处皮肤有约6×5mm大小皮肤溃疡,表面结痂呈黑褐色,溃疡面上界与睑缘灰线平行,溃疡缘与下睑正常皮肤分界清楚.结膜面正常,睑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及瞳孔及后段正常.口腔腮腺管开口、舌下腺及颌下腺无异常.胸部X光片、腹部B超及全身其它检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曾庆广;胡艳;李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王× 男 27岁 因右眼突出伴耳鸣10余天于2002年10月12日入院.否认外伤史及其它疾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颈、胸、腹、四肢等均正常.右眼视力0.8,左眼1.0.右眼睑启闭自如,颞侧球结膜见一粗大纡曲紫红色血管,角膜、前房、虹膜均正常.瞳孔3×3mm,直、间接对光反应存在.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正常.右眼突出度20mm,左眼突出度14mm.眼球外转明显受限,上、下、内转轻度受限.低头试验右眼阳性,听诊器于右眼眶上缘及右额部、耳后可闻及较弱风吹样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杂音.
作者:周琼;裴重刚;高桂平;熊惠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是近年来应用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对12例12眼AMD患者行TTT后的近期疗效作初步分析.1.病例:选择2002年4月~2003年3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AMD病人12例12眼,年龄52~74岁,平均66岁;男性8例,女性4例,10人单眼发病,2人双眼发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证实黄斑区存在CNV,且都在黄斑中心凹外,其中经典型CNV 9眼,隐匿型CNV 3眼,无合并黄斑囊样水肿者.(双眼发病者的另眼未行TTT治疗,未统计在内).
作者:吴学今;刘路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及其处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从2000年2月到2002年4月,观察记录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效果.结果55例(68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滤过泡疤痕11例,滤过泡渗漏2例,滤过泡感染1例,包裹性囊状滤过泡1眼,巨大薄壁滤过泡1眼.其中7例早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经处理后有5例眼压得以控制,4例晚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仅1例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可维持于正常水平;滤泡渗漏和滤泡感染患者经处理完全治愈;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及巨大薄壁滤过泡也得到控制.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会出现各种滤过泡并发症,早期及时正确处理成功率高,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吴永青;李一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 女 51岁 农民住院号:2003-9494因左下睑及面部反复肿胀1年余,于2003-07-21以左下睑肿块收住入院.患者一年来左下睑及面部反复肿胀,局部无疼痛,亦无明显全身症状.开始,全身使用抗生素、激素肿胀能完全消失,但停药后肿胀又现.以后用抗生素、激素逐渐疗效不佳.全身检查:体温正常,神志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未及异常.视力右0.8,左0.6.左下睑及面部高度肿胀,压痛,睑裂变小,左下睑外眦部及泪囊区各及一硬结,分别约2cm×0.5cm、3cm×2cm大小,活动度差,左眼结膜冲血、水肿,角膜明,前房清,瞳孔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小瞳孔眼底未及明显异常.
作者:俞学群;陈锦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眼结膜乳头状瘤的发病年龄、临床和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44例47眼结膜乳头状瘤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44例(47只眼)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结膜乳头状瘤,年龄2~72岁,平均18岁,其中2~10岁29例占65.9%.术后患者随访时间1~6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无一例失访.36例一次手术成功,无复发.复发病例共8例,其中5例复发1次,两例复发2次,一例复发3次.结论眼结膜乳头状瘤易复发.肿物切除联合冷冻或电灼是治疗眼结膜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艾思明;吴中耀;庞友鉴;丁小燕;颜建华;杨华胜;陈智聪;毛羽翔;刘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病因不清,以后极部视网膜感觉神经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疾病,通常累及黄斑部,激光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98年~至今共治疗的CSC47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对象:为1998年10月至今确诊为CSC的患者,根据渗漏点距离黄斑中心凹的位置>200um分为激光治疗组,<200um则为药物治疗组.其中激光组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25~50岁,平均36岁,药物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33岁.所有的患者均经直接检眼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并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前部的检查)眼压的测量、眼底的照相等.
作者:武淑玲;王纬玲;牛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伴有较严重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价其手术价值.方法回顾整理伴有较严重AMD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治疗,共35例38只眼,对其中27名患者的29只眼实施的是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其余8名患者的9只眼实施的传统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患者视力除1例术后视力不提高外,其他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指数2只眼(5.3%),0.01~0.08者11只眼(28.9%),0.1~0.2者12只眼(31.6%),0.3者8只眼(21.1%),0.4~0.5者5只眼(13.2%);术后黄斑病变没有进一步加重.结论较严重的AMD的患者如果同时伴有成熟的白内障,在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的情况下,积极进行白内障手术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凤翔;何守志;王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硅油取出术后由于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4例进行前房冲洗术.结果19例硅油取出术后眼压升高出现于平均术后7.8±2.7天,眼压平均为37.2±6.4mmHg,19例均可见前房或房角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14例前房冲洗术后平均眼压为18±4.11mmHg,与术前相比眼压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房残留的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是硅油取出术后高眼压的主要原因,前房冲洗术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作者:林晓峰;梁凌毅;林明楷;袁钊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对Coats病所致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10例(11眼)因Coats病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引流、硅油眼内填充术,术后随访5~20个月.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11眼(100%),11眼均保持术前视力,有8眼术后视力有提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能使Coats病引起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提高或保存有用视力.
作者:游志鹏;姜德咏;李国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2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诊眼科12例,神经内科15例,神经外科5例.病因包括脑血管微梗塞19例;上呼吸道感染性神经炎2例;脑外伤4例;脑膜瘤2例;动脉瘤1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愈后以上呼吸道感染性神经炎和脑血管微梗塞患者为明显.结论(1)眼科医生要重视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检查,协同相关科室对症治疗,有利于功能早期恢复;(2)头颅CT和MRI是主要的病因诊断手段.
作者:宋蓓雯;陈国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EC耳脑胶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科、骨科手术中[1~4],用于眼科手术少见报道.我院于2002年9月~2003年4月采用EC耳脑胶固定外侧开眶手术中眶外壁骨瓣、眶缘骨折片和爆裂性眶壁骨折复位手术中羟基磷灰石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养忠;朱豫;周丽君;李志刚;白桦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