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文;杜翠琴;李洪阳;王鹤平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对Coats病所致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10例(11眼)因Coats病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引流、硅油眼内填充术,术后随访5~20个月.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11眼(100%),11眼均保持术前视力,有8眼术后视力有提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能使Coats病引起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提高或保存有用视力.
作者:游志鹏;姜德咏;李国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视神经动脉起源,数目,分布及相关动脉的病理变化,为视神经因为缺血所致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下对100侧成人脑标本进行观察视神经动脉来源、数目和分布,对其中50-70岁年龄60侧脑标本的视神经和相关动脉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视神经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其中单来源占3%(3侧),双来源占68%(68侧),三来源占29%(29侧).病理切片观察动脉管壁有粥样硬化改变者占88.3%(53侧),其中被硬化斑块阻塞眼动脉的占5.7%(3侧),阻塞垂体上动脉的占7.5%(4侧),小动脉管腔狭窄者占20.8%(11侧).与小动脉阻塞相对应的视神经切片,可见有神经纤维萎缩,变性等病理改变.硬化的颈内动脉壁压迫视神经可以形成明显的压迹.结论50岁以上导致视神经供血障碍脑动脉硬化不能除外.
作者:刘学钧;李建立;宋艳梅;佟树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伴有先天性和外伤性悬韧带断裂的白内障严重影响患者视力,近几年来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白内障手术日趋完善,但此类患者处理起来仍然是一个难题.我院应用晶体囊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对9例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全雷;王宏伟;张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弥漫性角膜基质炎(DLK)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99年3月以来施行的6880眼LASIK,其中3223眼BSS冲洗液中未加入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对照组),3657眼每500mlBSS冲洗液中加入地塞米松5mg和庆大霉素4万u(治疗组),统计分析两组DLK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DLK共计91眼(2.82%),其中有7眼为2级(0.22%)、4眼为3级(0.12%).治疗组共计11眼(0.30%),仅1眼为2级(0.03%).结论LASIK中BSS液中常规加入地塞米松5mg和庆大霉素4万u行彻底瓣下冲洗可有效减少DLK的发生,方法简便易行.
作者:陈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泪道不同冲洗时间及冲洗次数对掺敏锐铝石榴石激光泪道成形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泪小(总)管阻塞20只眼(组A)及鼻泪管阻塞40只眼(组B)均采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行泪道成形术,术后各分两组,A1、B1组术后连续四天冲洗扩张泊道,第二周开始每周冲洗扩张2次直至术后一个月:A2、B2组术后第一天及第三天冲洗扩张泪道,第二周开始每周冲洗扩张1次直至术后一个月,对比分析各组疗效.结果泪小(总)管阻塞及鼻泪管阻塞病例术后频繁冲洗组(A1、B1组)与非频繁冲洗扩张组(A2、B2组)相比术后1周内疗效均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一个月时A1、B1组疗效低于A2、B2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适当频次冲洗扩张可提高激光泪道成形术治愈率,过度频繁冲洗扩张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治愈率.
作者:孔珺;刘芳;陈蕾;张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例1 女 46岁 因头痛、恶心、呕吐2天于2003年6月16日就诊于荆门市钟样某镇卫生院,当地以感冒诊治输用青霉素、病毒唑,6天后治疗无效,疼痛加剧伴随左眼险不能上抬,遂于2003年6月24日就诊于我院门诊眼科.检查:体温36.7℃,神志清,痛苦貌,颈软,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部针扎样剧烈疼痛,伴眶周、牙龈根部及耳前后深部痛.左眼视力0.6、右眼1.0.左眼睑上睑下垂,提上睑肌肌力2mm.眼球内转明显受限,内转时有复视像.瞳孔约5mm,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前房及晶体正常.
作者:王梓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是近年来应用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对12例12眼AMD患者行TTT后的近期疗效作初步分析.1.病例:选择2002年4月~2003年3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AMD病人12例12眼,年龄52~74岁,平均66岁;男性8例,女性4例,10人单眼发病,2人双眼发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证实黄斑区存在CNV,且都在黄斑中心凹外,其中经典型CNV 9眼,隐匿型CNV 3眼,无合并黄斑囊样水肿者.(双眼发病者的另眼未行TTT治疗,未统计在内).
作者:吴学今;刘路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眼内应用浓度为0.2mg/ml的丝裂霉素-C(MMC)对于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C,D四组.所有的实验动物均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A组为对照组,B组术中应用0.2mg/ml的MMC溶液作水分离,C组术中将混有0.2mg/mlMMC的粘弹剂注入囊袋中,D组将MMC溶于配好的灌注液,术中应用.术后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房水免疫球蛋白测定及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术后1月进行术眼后囊照相.结果术后1天和1周,D组角膜水肿的例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显示D组的角膜内皮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三组.术后1天、1周1月时D组房水中IgG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其余三组.其余三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月术眼后囊照相可见A组中央后囊明显混浊,B、C、D组中央后囊清亮.结论实验显示眼内应用0.2mg/ml的MMC明显抑制了后囊膜混浊的发展.尽管眼内应用0.2mg/ml的MMC可以导致眼内组织毒性反应,但通过用药方法的改进和保护措施的加强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的.
作者:王洪涛;施玉瑛;董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 女 51岁 农民住院号:2003-9494因左下睑及面部反复肿胀1年余,于2003-07-21以左下睑肿块收住入院.患者一年来左下睑及面部反复肿胀,局部无疼痛,亦无明显全身症状.开始,全身使用抗生素、激素肿胀能完全消失,但停药后肿胀又现.以后用抗生素、激素逐渐疗效不佳.全身检查:体温正常,神志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未及异常.视力右0.8,左0.6.左下睑及面部高度肿胀,压痛,睑裂变小,左下睑外眦部及泪囊区各及一硬结,分别约2cm×0.5cm、3cm×2cm大小,活动度差,左眼结膜冲血、水肿,角膜明,前房清,瞳孔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小瞳孔眼底未及明显异常.
作者:俞学群;陈锦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组1998年10月~1999年10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52例青光眼住院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495只眼,其中117只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3.64%.小梁切除术为19.2%(15/78),小梁切除术+MMC为32%(93/291),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为7.1%(9/26).浅前房发生在术后1~7天,其中滤过过畅36只眼(30.7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4只眼(29.06%)、结膜瓣渗漏27只眼(23.08%)、恶性青光眼15只眼(12.8%)、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只眼(2.56%)、脉络膜上腔出血2只眼(1.71%).需要手术治疗的35只眼,其余82只眼仅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畅、结膜瓣渗漏及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以小梁切除术+MMC的发生率高,MMC不但能阻止滤过泡的纤维化,而且能使房水分泌减少.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作者:汪军;陈虹;张舒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眼结膜乳头状瘤的发病年龄、临床和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44例47眼结膜乳头状瘤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44例(47只眼)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结膜乳头状瘤,年龄2~72岁,平均18岁,其中2~10岁29例占65.9%.术后患者随访时间1~6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无一例失访.36例一次手术成功,无复发.复发病例共8例,其中5例复发1次,两例复发2次,一例复发3次.结论眼结膜乳头状瘤易复发.肿物切除联合冷冻或电灼是治疗眼结膜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艾思明;吴中耀;庞友鉴;丁小燕;颜建华;杨华胜;陈智聪;毛羽翔;刘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同部位脑膜瘤所导致的视野改变,给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40例(80眼)不同部位的脑膜瘤进行双眼视野检查(OCTOPUS-101)及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脑膜瘤视野主要改变:鞍结节脑膜瘤12例(30%)为双眼颞侧偏盲;顶叶脑膜瘤9例(22.5%)为双眼同侧偏盲;额叶脑膜瘤7例(17.5%)为双眼对称性同向偏盲;枕叶脑膜瘤4例(10%)为双眼同侧偏盲累及对侧下方象限;颞叶脑膜瘤4例(10%)为双眼同向上象限盲;蝶骨嵴脑膜瘤2例(5%)为颞侧视野缩小;嗅沟脑膜瘤1例(2.5%)为中心暗点;桥脑小脑角脑膜瘤1例(2.5%)视野正常.结论脑膜瘤生长部位、大小不同,侵犯视路的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视野改变.
作者:须倩;蔡季平;魏锐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当前社会50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有一定效果,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型易与弥漫性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脉络膜下积血等疾病混淆.笔者曾遇一例将老年性黄斑变性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卫;郑振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任×男 68岁因左下睑反复糜烂、结痂久治不愈已4年,于2002年9月11日门诊以左下睑磷状上皮癌收住院.视力:右眼1.2、左眼1.0.左下睑中央处皮肤有约6×5mm大小皮肤溃疡,表面结痂呈黑褐色,溃疡面上界与睑缘灰线平行,溃疡缘与下睑正常皮肤分界清楚.结膜面正常,睑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及瞳孔及后段正常.口腔腮腺管开口、舌下腺及颌下腺无异常.胸部X光片、腹部B超及全身其它检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曾庆广;胡艳;李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2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诊眼科12例,神经内科15例,神经外科5例.病因包括脑血管微梗塞19例;上呼吸道感染性神经炎2例;脑外伤4例;脑膜瘤2例;动脉瘤1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愈后以上呼吸道感染性神经炎和脑血管微梗塞患者为明显.结论(1)眼科医生要重视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检查,协同相关科室对症治疗,有利于功能早期恢复;(2)头颅CT和MRI是主要的病因诊断手段.
作者:宋蓓雯;陈国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及其处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从2000年2月到2002年4月,观察记录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效果.结果55例(68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滤过泡疤痕11例,滤过泡渗漏2例,滤过泡感染1例,包裹性囊状滤过泡1眼,巨大薄壁滤过泡1眼.其中7例早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经处理后有5例眼压得以控制,4例晚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仅1例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可维持于正常水平;滤泡渗漏和滤泡感染患者经处理完全治愈;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及巨大薄壁滤过泡也得到控制.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会出现各种滤过泡并发症,早期及时正确处理成功率高,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吴永青;李一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为结膜和眼眶内常见的一种炎性假瘤,多累及一侧眼眶或结膜,临床上出现类似肿瘤症状.本病对小剂量X线放射治疗有显著疗效.我科收治1例,经放射治疗效果颇佳.
作者:刘光洁;刘光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们对62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3~38岁,发病年龄<1岁者28例,平均发病年龄2.57岁.3岁前发病占69.35%,5岁前发病占85.4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7例,非调节性内斜视55例.
作者:薛华;王艳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我国正常人群发病率约0.21%~1.64%,全世界约6,600万余人.其以进行性视力丧失为特征,终常致盲.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终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的死亡.青光眼的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护视神经功能,目前的治疗通常局限于降低眼压,但临床上很多病例在眼压降至正常水平后仍不能阻止视功能的进行性损害.如何阻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死亡将是治疗青光眼的关键.
作者:徐联红;李春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硅油取出术后由于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4例进行前房冲洗术.结果19例硅油取出术后眼压升高出现于平均术后7.8±2.7天,眼压平均为37.2±6.4mmHg,19例均可见前房或房角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14例前房冲洗术后平均眼压为18±4.11mmHg,与术前相比眼压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房残留的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是硅油取出术后高眼压的主要原因,前房冲洗术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作者:林晓峰;梁凌毅;林明楷;袁钊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