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未联合扣带的单纯玻璃体手术治疗较复杂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初步报告)

张少冲;刘恬;李松峰

关键词: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马蹄形裂孔, 玻璃体手术, 气体充填
摘要:目的:探讨首选不联合巩膜扣带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未伴明显PVR的较复杂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住院病人合适病例31人(31眼)。采用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经原裂孔视网膜下液内引流,复位后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封孔,酌情予C_3F_8眼内充填的手术方案。结果:1.术中内探查出并治疗术前漏诊裂孔15个。2.一次性手术视网膜复位率达96.8%(30只眼),1例为术前合并脉络膜脱离者,术后葡萄膜炎影响复位,2周后再行眼内补充注气及环扎术。终解剖成功率达100%。3.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明显提高,其中0.3以上达14例(45.2%),佳视力达1.0。4.术后早期晶体后囊混浊16例(51.6%),均于1月内消退。3~6个月随访期内未见明显并发症。 ·结论:对于裂孔大小、形态、数量、分布、位置稍特殊或屈光介质混浊影响眼底检查等未伴明显PVR的较复杂型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首选不联合巩膜扣带的玻璃体手术,有利于提高一次性手术复位率和视功能恢复,并减少并发症。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LASIK术后角膜瓣表面PRK二次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或欠矫行角膜瓣表面PRK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或欠矫患者16例22眼,PRK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值-1.57D±0.46D,平均角膜瓣下剩余基质厚度247.14μm±19.35μm,角膜瓣表面平均PRK切削深度23.55μm±8.31μm。PRK术前裸眼视力0.2~0.5,佳矫正视力均大于1.0。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均在0.8以上,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均大于1.0者17眼占77.27%,未见佳矫正视力下降。PRK术后10眼占44.5%出现角膜瓣haze,其中6眼占27.27%为2级haze,术后6个月时仍有2级haze者3眼占13.63%。未见3级以上haze。结论: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域欠矫应用PRK方法进行二次治疗的效果尚满意。但术后角膜瓣haze发生率较高。

    作者:周慧瑶;王雅文;皇甫晓瑾;范忠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22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临床分析

    本文总结了222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住院病人临床资料,探索出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成功经验,取得了极为可喜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于1996年2月~2002年2月间共收治222例泪小管断裂病人,其中男性197例,女性25例;右眼105例,左眼117例;下泪小管断裂186例,上泪小管断裂8例,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27例,泪总管断裂1例。年龄大72岁,小19个月。致伤原因:拳击伤及脚踢伤75例,车祸及摔伤58例,木棒、铁棒及石器击伤37例,锐器切割伤31例,狗……

    作者:贾卉;马灵军;刘静;张冰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动物模型

    目的:探讨建立猴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的方法。方法:应用氩离子激光光凝封闭猕猴视网膜静脉上、下主干,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模型。对正常猕猴眼底、视网膜静脉激光光凝阻塞后即刻和24小时的眼底分别行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照影,并观察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视网膜静脉阻塞后即刻见光凝处静脉剧烈收缩变细,血柱变窄以至消失;阻塞后24小时,可见实验动物眼底沿静脉血管分布呈火焰状出血,视网膜严重水肿,尤以后极部为显。其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显示:视网膜组织水肿、增厚,以外丛状层严重,可达正常的1~2倍,以细胞内水肿为主;胞质内线粒体肿大、内质网轻、中度扩张。结论:单纯激光光凝封闭猴眼视网膜静脉主干可以建立理想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可为视网膜水肿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可能性。

    作者:周正申;王玲;王康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分析

    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由于营养视神经的小血管发生循环障碍,使视神经缺血、缺氧,而致组织水肿,从而导致视功能下降,视野象限性缺损为特征的一种眼底病。临床治疗主要是应用扩血管类药物加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1998年以来我院应用大剂量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72例(80眼)并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战莉娟;张风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异体巩膜用于无眼球结膜囊成形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为结膜囊成形术提供一新材料。方法:临床上对32例无眼球伴有结膜囊狭窄的病人进行羟基磷灰石眼台植入+异体巩膜结膜囊成形术。结果:临床上32例异体巩膜结膜囊成形术全部成功。由肉眼及裂隙灯下观察到早期巩膜起支架作用,术后半个月至5个月,巩膜开始溶解,结缔组织逐渐向巩膜表面增长,延伸,面积逐渐增大直至完全覆盖巩膜,形成新的结膜囊。即异体巩膜在结膜囊成形术中开始作为支架,此后随着自身的溶解,同时也诱导自体新生结缔组织移入,终被结缔组织完全替代。结论:异体巩膜用于结膜囊成形术方便、安全。

    作者:庄静宜;欧阳小平;朱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不同类型白内障房水TNF、EGF、FGF含量与后囊膜混浊的关系

    目的:了解人工晶体植入术前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眼房水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皮生长因子(EC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含量,探讨不同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及纤维渗出与上述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以自动酶标仪492nm波长检测,并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房水和血清中各因子含量。结果:TNG-α含量(pg╱ml)在房水/血清中分别为1.212/9.85、1.417/7.75、1.588/5.82;EGF在三组白内障患者房水/血清中浓度(pg/ml),分别为62/2210.4、62/2223.6、63.06/2745.8。上述两因子在三组间之含量,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FGF在房水/血清中含量(pg/ml),分别为8.0/8.42、10.6/12.11、8.0/11.80,显示糖尿病性白内障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房水F=5.35>3.88,P<0.05血清T=2.512>2.23,P<0.050)。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组患者FGF浓度值高于其他白内障组患者,FGF可能是引起后囊膜混浊及纤维渗出的主要原因。

    作者:倪伟;朱赛林;李泽孟;魏荣;毕春潮;李颖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眼部为主症的鼻咽癌误诊分析

    例1 买XX 男 45岁 右眼畏光,流泪,视力障碍40天,于1998年3月2日就诊,诊为右眼浅层点状角膜炎,在门诊治疗28天,因无效收入院。既往体健,无眼疾,无遗传病史,耳鼻喉及口腔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7(不能矫正),左眼1.5。右上脸及额部皮肤知觉稍减退。右眼中度混合性充血,角膜知觉轻度减退,全角膜浅层糜烂性点状浸润、混浊、荧光素染色阳性,双眼余无异常。诊断:右眼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经临床用多种药物治疗20天后,右角膜病变逐日加重形成溃疡。左角膜轻度炎性浸润与知觉稍减退。自觉四肢乏力,右侧头痛、耳鸣、吞咽不适感,偶见回吸性血痰。辅助检查:头颅Cr、胸片、心电图、肝功、三大常规等检查均无异常。耳鼻喉科……

    作者:依巴姑;吐尔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除治疗真菌性眼内炎

    目的:探讨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真菌性眼内炎18例18只眼,经玻璃体切除或人工角膜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角膜移植及玻璃体腔注药。结果:随访6~12月,2眼0.1以上。9眼手动至0.05,1眼无光感,6眼行眼球摘除或剜除术。结论:真菌性眼内炎预后不良,但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目前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有效的方法。

    作者:汪振芳;汪自文;胡淑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细菌培养结果,探讨其病原菌和耐药性的变迁,寻找有效的抗生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63例(97只限)经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儿的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对培养阳性菌株的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细菌平均检出率为78.4%。不同年份的细菌检出率变化无明显差异(χ~2=0.79,P>0.05)。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致病菌,由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为主,转变为以淋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为主。大多数细菌对环丙沙星敏感,对氯霉素耐药。结论:对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儿的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既助于提高临床治疗,又可防止临床滥用抗生素、造成耐药菌株的增加。

    作者:黎明;林跃生;陈家祺;卢嘉彪;肖启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硅油填充眼再手术临术分析

    硅油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光学透明性好及比重较水低,能较好地支撑顶压视网膜且不需要病人严格保持体位,术后眼压平稳等特点,因而被眼科医生广泛应用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但是硅油手术可能产生一些并发症,因此再手术的机会较大。本文收集1998~2001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硅油填充眼,两年内再次手术的病例共33例34眼,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罗小静;高劲松;周斌兵;何利容;臧晶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目的:观察TTT激光治疗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疗效结果。方法:15例17眼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患者行TTT治疗。结果:15例17眼OCT显示治疗后黄斑水肿减轻,FFA显示治疗后渗漏减少或消失,视力无明显提高。结论:TTT激光治疗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有效,安全。

    作者:罗陈川;吴国基;龚颂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睫状体上皮瘤临床与病理分析

    睫状体上皮瘤是一种起源于睫状体五色素上皮肿瘤,非常罕见,我们遇到2例已经病理证实,此瘤较隐蔽,不易早期诊断,为较详细介绍其临床与病理变化,现报告如下。 例1 丁X 男 40岁 因右眼视力下降,有时胀痛半年而来就诊。于1995年4月1日以右眼视网膜脱离收人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右眼视力眼前手动,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房水清,虹膜纹理清,瞳孔圆,居中,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无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视网膜下方呈青……

    作者:马岩;徐杰;彭秀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自体耳软骨移植重建眼睑远期观察

    在眼睑重建的手术中,关键是寻找睑板的代替材料。耳软骨因其取材方便、韧性好、吸收少,重建后的眼睑变形小,活动较佳,是替代睑板的理想材料。我院1983~2001年以自体耳软骨移植代替睑板重建眼睑53例,效果满意。 1.对象 本组53例病人,包括睑板腺癌13例,基底细胞癌15例,恶性黑色索瘤6例,分裂痣恶变征象者5例,先天性眼睑缺损4例,眼睑外伤性缺损10例。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大78岁,小8岁。上睑35例,下睑18例。所有病人其缺损范围均超过2/3眼睑长度,并累及部分睑部……

    作者:郭波;郭祥文;罗清礼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眼视光专业莫斯科国际研讨会及第九届国际近视眼会议介绍

    《眼视光莫斯科国际研讨会》 2001年12月18~20日在莫斯科举行。由俄罗斯卫生部、莫斯科眼病研究所承办。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眼科同仁,发表文章201篇。 《第九届国际近视眼会议》2002年11月10~14日在香港、广州二地举行。由香港理工大学眼视光系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丹麦、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等国家眼科工作者,发表约215篇论文。……

    作者:姚少玲;许军;徐艳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乙酰唑胺中毒反应9例报告

    乙酰唑胺为碳酸酐酶抑制剂,有利尿和降低眼压的作用,是眼科治疗各类青光眼常用药物,但该药常有毒副作用,甚或引起死亡[1]。临床上如何掌握该药用法,使其能发挥大药效,又能减少毒副反应,为此我们回顾1994~1998年,住院服用乙酰唑胺的病人共746例,其中9例出现中毒反应(发生率1.2%),现回顾总结如下:……

    作者:周丽钧;黄又莉;曹建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干扰素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活动期睑球粘连1例

    付XX 男 50岁 主因左眼溅人白灰后眼痛、视物不清3小时于2002年2月10日入院。病志号:2000884。患者于入院前3小时不慎溅入左眼白灰,当即觉眼痛、流泪、视物不清,立即用清水冲洗约2分钟,症状无明显缓解而来诊,门诊以“左眼烧伤”收入院。查体:视力OD 1.0,OS LP(十)。右眼未见异常。左眼睑轻度肿胀,结膜苍白、水肿,角膜混浊水肿,约2mm厚,后弹力层皱褶,前房深浅正常,房水轻混,瞳孔约3mm抓,其他内眼情况不可见。临床诊断:左眼碱烧伤。予结膜下注射自家血,2%阿托品散瞳,典必殊……

    作者:鞠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meuropathy,TON)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部分患者可至光感消失。其治疗效果不佳,愈后较差。笔者对14例无光感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用甲基强的松冲击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作者:陈常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青光眼再次滤过手术应用MMC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滤过手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要求巩膜瓣及巩膜表层组织不完全愈合,虹膜周边切口不愈合,而结膜组织完全愈合,以保证滤过道通畅,滤过功能良好。 MMC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延长滤过泡的功能,降低眼压,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严重眼内炎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严重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3例23眼严重眼内炎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年,大部分病例保持了眼球外形和一定的视力。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严重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启常;唐罗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失败滤过泡的UBM观察与再手术

    目的:了解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手术部位组织结构改变,探讨利用原小梁切口再手术可行性。 方法:16例22眼失败滤过泡患者,用UBM测量原小梁切除口大小,巩膜瓣下通畅程度及滤过溜内有无腔隙,并结合房角镜观察内口大小及裂隙灯检查滤过泡形态并分级。切口及巩膜瓣下腔隙存在者取原手术区行引流术;无巩膜瓣下腔隙存在者,选择新手术部位.常规小梁切除。两种术式均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结果:UBM显示小梁手术切除口。宽×长×厚平均357.55×996.16×416.22±110.52×378.11×64.08um,并有巩膜瓣下腔隙9眼;小梁切除口浅或窄或不规则并且无引流道者13眼。4眼利用原小梁切除通道行引流术,眼压控制。4眼选择新的手术部位行小梁切除。结论: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原因多种。UBM检查可提供滤过道粘连发生起始部位,利用原通畅的小梁瓣下通道作引流可保留正常结膜,手术简单,易行,有效。

    作者:曹群;刘向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