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军;仇宜解;马海华;李树宁;王云霄;孟瑞华
视网膜缺血性病变是一种严重的眼内病变,常伴有眼内新生血管形成,可导致严重的眼内并发症,如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眼内出血等.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视网膜缺血性病变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王惕;韩丽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是一种视觉功能的发育紊乱,仅发生在视觉尚未成熟的幼儿期,常伴有斜视和屈光不正.
作者:付玲玲;聂新焕;王星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ICGA引导激光治疗AMD的疗效.方法:本组27例(30只眼)AMD患者.根据FFA、ICGA的结果,对不同的AMD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1)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形成及渗漏点,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2)新生血管广泛合并有视网膜水肿者,用格栅状光凝;(3)可见明显滋养血管的,则直接光凝,封闭该血管.结果:随访3~10个月:(1)显效4例占18.6%,视力提高0.4~0.8,黄斑区CNV消失(早期AMD患者);(2)有效10例占37%,视力提高0.15~0.3,眼底黄斑部CNV基本消失或有明显减轻;(3)无变化有10例占37%,视力在0.01~0.1,眼底CNV变化不明显;(4)退步有2例占7.4%,视力由0.1下降到指数/眼前,CNV增加,伴有视网膜水肿.结论:(1)ICGA能发现FFA中不能显示的滋养血管,直接光凝滋养血管,就可治疗黄斑下的新生血管膜.(2)在出血或渗出遮盖的情况下,ICGA检查,则能早期发现隐匿性CNV.(3)本组27例,均是根据FFA和ICGA结果进行激光治疗,总有效率达55.6%.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效果好.
作者:杜立芳;喻长泰;巩立青;余运娴;朱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Ortho-K镜治疗近视眼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该疗法治疗3个月后的161例316眼按年龄、治疗前等效球镜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进行分组分析.结果:Ortho-K镜对年龄≤18岁、等效球镜度≤-6.00D的中低度近视、眼轴≤26.00mm疗效较好;对角膜曲率KH40~48之间各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Ortho-K镜在掌握适应证及严密监视下,可作为矫治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一种有效疗法.
作者:张琪;潘以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配戴夜戴型OK镜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随访60名OK镜志愿配戴者,检测其泪膜BUT及Shirmers's 1试验,并与正常人群相比较.结果:OK镜配戴组泪膜BUT为5.04±3.45秒,对照组为14.79±5.41秒,二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01);Shirmer's 1配戴组与正常人群相比无统计学意义;配戴组不同性别与不同年龄段的BUT和Shirmer's1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及P>0.1);配戴1年组与二年组的BUT和Shirmer's 1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配戴夜戴型OK镜对泪膜有损伤.
作者:王冰鸿;潘以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恶性青光眼较少见,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处理不当常会导致失明.我们采取睫状环切除联合局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恶性青光眼5例(6眼),获得很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于建春;武志峰;王文尧;周丹英;江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客观评估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治疗基质型活动期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1例(71只眼)HSK基质型活动期患者分两组,一组(33例)行LKP,另一组(38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LKP组术后在视力、角膜移植片排斥反应发生率、原发病复发率与内眼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PKP组(P<0.01).结论:在适应症范围内,成功的LKP具有清除病灶彻底、排斥反应发生率低、无内眼手术并发症等优点,是治疗基质型活动期HSK的理想方法.
作者:林跃生;陈家祺;黎明;龚向明;冯春茂;陈龙山;孙明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长期单侧上斜肌麻痹病人下斜肌断腱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44例单侧上斜肌麻痹病人均行下斜肌断腱术,随访1~6年,平均年龄9.9岁(范围4.5~42岁),所有病人有长期单侧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下斜肌功能过强,术前和术后垂直斜视度,再手术率和症状减轻情况.结果:术后平均垂直斜视减少6~15.8△,88.64%病人术后满意,明显欠矫需再手术5例占11.36%,2例配三棱镜,无一例过矫,再手术病人选择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结论:下斜肌断腱术对治疗单侧上斜肌麻痹是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袁乃芬;赵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年间收治的26例原发性眼眶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25例有眶内占位病变及炎症体征,如眼球突出、眶部肿块、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受限等.B超、彩色多谱勒超声、CT、X线等影像学检查提示眶内占位病变.结论:影像学检查可提供定性、定位诊断,治疗方法为手术、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相结合.
作者:李玉皓;宋国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泪囊瘘由急慢性泪囊炎、泪囊囊肿或外伤感染等引起的泪囊皮肤瘘.传统大多采用泪囊及瘘道摘除或泪囊鼻腔吻合术,前者遗有溢泪,后者适应征及成功率不多.
作者:易笃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一、一般资料1998年至2000年初共接诊角膜蝇蛆患者29例,29眼.其中男性11例11眼,女性18例18眼.40岁以下患者2例2眼(13岁女性1例,21岁男性1例),40岁以上患者27例27眼.发生于正常角膜者5例5眼.
作者:迟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H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活动性,已广泛应用于眼眶整形,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以义眼座暴露为主的并发症,特别对于各类经修补仍复发的顽固性义眼座暴露临床处理较棘手.我们采用Müller肌瓣转移修补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陈恩亚;何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2例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率,玻璃体病变,屈光状态,视网膜裂孔形态、数目、分布,膜分级,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率为12.54%,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中69.57%为30岁以内青少年,92例双眼视网膜脱离中81例为近视眼,双眼视网膜脱离之裂孔形态以圆孔为主,在数量、分布上双眼高度对称,手术成功率与膜分级关系密切.结论:提示近视是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重要因素,强调对青少年视网膜脱离双眼检查及定期随访的必要性.
作者:吴士举;吴迺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31岁教师自幼双眼高度近视,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生双眼胀痛,无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眼压,右眼22.29mmHg,左眼48mmHg.诊断为左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施雪涛;雷世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是眼科急症之一.人们用血管扩张剂、吸氧、抗凝剂、静脉溶栓疗法等促使阻塞血管再通.但预后仍不理想.
作者:陈滨;董映;张惠成;徐永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排便、排尿伴流泪文献上曾见个例报道,作者于1999年7月曾遇排便、排尿伴双眼流泪一家系,报道如下.
作者:邵铁军;毕慧华;张秀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泪囊乳头状细胞癌在临床上罕见,其后果严重.我科今年在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时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云;樊颖;杨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7-nitro-indazole,7-NI)、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组织学变化,探讨NOS亚型神经原型和诱导型及其所产生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56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缺血再灌注非处理组、7-NI缺血前处理组、7-NI再灌注前处理组、AG缺血前处理组、AG再灌注前处理组及7-NI+AG处理组计八组.采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诱导视网膜缺血,100分钟后,缓慢降压至正常眼内压,使视网膜再灌注.用7-NI或/和AG处理动物(腹膜腔内注射),光镜观察视网膜组织学变化,图像分析仪测量视网膜内层(IRL)、内网层(IPL)厚度及神经节细胞(RGCs)的数目.结果:缺血再灌注非处理鼠IRL和IPL厚度比正常对照鼠明显变薄(P<0.0001),RGCs层和内核层神经细胞比正常对照鼠明显减少,残留者排列紊乱,空泡形成及核固缩现象多见.7-NI缺血前处理鼠和AG再灌注前处理鼠IRL和IPL分别比缺血再灌注非处理鼠明显增厚(P<0.001),RGCs层和内核层神经细胞少数丢失,排列稍乱,偶见空泡形成.7-NI+AG处理鼠IRL和IPL分别比7-NI缺血前处理组和AG再灌注前处理鼠都增厚(P<0.001),RGCs层和内核层神经细胞排列基本整齐,偶见核固缩现象.结论:神经原型和诱导型NOS及其产生的NO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选择性NOS抑制剂7-NI和AG能够选择性抑制神经原型和诱导型NOS的活性,从而抑制NO的生成,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国军;仇宜解;马海华;李树宁;王云霄;孟瑞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22岁因发现右上眼睑肿物12年入院.1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眼睑皮下出现硬结样肿物,不伴疼痛、不红肿,皮肤无溃疡,视力无下降.
作者:邓娟;夏小平;李群英;戚朝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66例双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特征,包括双眼视网膜血管阻塞的发生比例、阻塞分型与高血压病、症状与眼底的关系等.结果:双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共计166例,占同期病例的4.46%,其中,男100例,女66例,年龄23~80岁,平均56.7岁.双眼中央静脉阻塞30例,双眼分支静脉阻塞84例,双眼半侧静脉阻塞6例,另有44例为混合型.双眼分支静脉阻塞较双眼中央静脉阻塞有较高的伴发高血压比较(89.3%比73.3%).65例患者仅因单眼有症状就诊.双眼发病的间隔时间平均为44.5个月.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需详细检查并随访双眼底的改变.
作者:杨相泽;彭晓燕;熊颖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