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角膜蝇蛆寄生29例临床回顾

迟蕙

关键词:角膜, 蝇蛆, 寄生, 患者, 女性, 男性, 资料, 接诊
摘要:一、一般资料1998年至2000年初共接诊角膜蝇蛆患者29例,29眼.其中男性11例11眼,女性18例18眼.40岁以下患者2例2眼(13岁女性1例,21岁男性1例),40岁以上患者27例27眼.发生于正常角膜者5例5眼.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白内障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光凝治疗

    目的:观察白内障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光凝治疗效果及光凝后的远期复明效果,探讨光凝治疗的时机,影响光凝的因素.方法:对我院5年来行白内障手术的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具有光凝指征的病人,将其分为两组,白内障术后行光凝治疗组53例,未行光凝治疗组45例.结果:白内障术后早期光凝治疗的病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稳定,黄斑水肿消褪或减轻,视力保持稳定.未行光凝治疗的病人,视网膜病变加重,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结论: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病人行白内障手术后,如有光凝指征,应尽早行光凝治疗.这对于控制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稳定病人视力,提高这些白内障病人的远期复明效果,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庆;刘兴芳;刘文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用结膜Müller氏肌瓣修补义眼座暴露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H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活动性,已广泛应用于眼眶整形,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以义眼座暴露为主的并发症,特别对于各类经修补仍复发的顽固性义眼座暴露临床处理较棘手.我们采用Müller肌瓣转移修补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陈恩亚;何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92例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2例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率,玻璃体病变,屈光状态,视网膜裂孔形态、数目、分布,膜分级,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率为12.54%,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中69.57%为30岁以内青少年,92例双眼视网膜脱离中81例为近视眼,双眼视网膜脱离之裂孔形态以圆孔为主,在数量、分布上双眼高度对称,手术成功率与膜分级关系密切.结论:提示近视是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重要因素,强调对青少年视网膜脱离双眼检查及定期随访的必要性.

    作者:吴士举;吴迺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鼻内窥镜下经鼻腔治疗泪囊瘘

    泪囊瘘由急慢性泪囊炎、泪囊囊肿或外伤感染等引起的泪囊皮肤瘘.传统大多采用泪囊及瘘道摘除或泪囊鼻腔吻合术,前者遗有溢泪,后者适应征及成功率不多.

    作者:易笃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Ortho-K镜矫治近视161例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Ortho-K镜治疗近视眼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该疗法治疗3个月后的161例316眼按年龄、治疗前等效球镜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进行分组分析.结果:Ortho-K镜对年龄≤18岁、等效球镜度≤-6.00D的中低度近视、眼轴≤26.00mm疗效较好;对角膜曲率KH40~48之间各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Ortho-K镜在掌握适应证及严密监视下,可作为矫治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一种有效疗法.

    作者:张琪;潘以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眼睑嗜酸性肉芽肿1例

    患者男22岁因发现右上眼睑肿物12年入院.1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眼睑皮下出现硬结样肿物,不伴疼痛、不红肿,皮肤无溃疡,视力无下降.

    作者:邓娟;夏小平;李群英;戚朝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眼眶横纹肌肉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年间收治的26例原发性眼眶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25例有眶内占位病变及炎症体征,如眼球突出、眶部肿块、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受限等.B超、彩色多谱勒超声、CT、X线等影像学检查提示眶内占位病变.结论:影像学检查可提供定性、定位诊断,治疗方法为手术、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相结合.

    作者:李玉皓;宋国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泪囊恶性肿瘤误诊1例

    泪囊乳头状细胞癌在临床上罕见,其后果严重.我科今年在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时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云;樊颖;杨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以球内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视网膜母细胞瘤

    患儿女 2岁因急发高热、厌食、咳嗽3天,门诊以疱疹性咽峡炎收住我院儿科治疗.

    作者:蔡海林;李凤龙;任鸿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角膜地形图对近视眼圆锥角膜的筛查

    目的:应用角膜地形图筛查近视眼中的圆锥角膜.方法:应用Eye-Sys2000型角膜地形图系统对连续的、8~53岁1523例(2852眼)拟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或角膜塑型术的近视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结果:1例1眼(0.035%]诊断为亚临床圆锥角膜.结论:角膜地形图系统可以简单直观地对亚临床圆锥角膜作出诊断.

    作者:张晓峰;李龙标;张济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睫状环切除玻璃体切割治疗恶性青光眼

    恶性青光眼较少见,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处理不当常会导致失明.我们采取睫状环切除联合局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恶性青光眼5例(6眼),获得很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于建春;武志峰;王文尧;周丹英;江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非穿透性滤过手术联合羊膜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在兔眼非穿透性滤过手术中的抗瘢痕化作用及其毒副作用.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15只,双眼行非穿透性滤过手术,术中随机选取一眼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术眼眼内反应、滤过泡形态和功能,并行角膜内皮活性染色、眼球组织切片及滤过区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0天时,全部术眼可见弥散隆起的滤过泡,第14天时,滤过泡存留有6眼;对照组术后5~7天开始出现滤过区局限,第10天时仅有3眼存留滤过泡,第14天仅有1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组织学检查显示滤过区纤维组织形成少,但局部有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滤过区见大量纤维瘢痕组织形成.所有术眼前房反应轻微,角膜内皮活性染色及眼球组织切片未见异常.结论:羊膜组织对兔眼非穿透性滤过手术有抗瘢痕形成作用,且对兔眼组织无毒副反应.

    作者:冀建平;张秀兰;叶天才;高艺;马翔;郑湖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ICGA引导激光治疗AMD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ICGA引导激光治疗AMD的疗效.方法:本组27例(30只眼)AMD患者.根据FFA、ICGA的结果,对不同的AMD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1)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形成及渗漏点,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2)新生血管广泛合并有视网膜水肿者,用格栅状光凝;(3)可见明显滋养血管的,则直接光凝,封闭该血管.结果:随访3~10个月:(1)显效4例占18.6%,视力提高0.4~0.8,黄斑区CNV消失(早期AMD患者);(2)有效10例占37%,视力提高0.15~0.3,眼底黄斑部CNV基本消失或有明显减轻;(3)无变化有10例占37%,视力在0.01~0.1,眼底CNV变化不明显;(4)退步有2例占7.4%,视力由0.1下降到指数/眼前,CNV增加,伴有视网膜水肿.结论:(1)ICGA能发现FFA中不能显示的滋养血管,直接光凝滋养血管,就可治疗黄斑下的新生血管膜.(2)在出血或渗出遮盖的情况下,ICGA检查,则能早期发现隐匿性CNV.(3)本组27例,均是根据FFA和ICGA结果进行激光治疗,总有效率达55.6%.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效果好.

    作者:杜立芳;喻长泰;巩立青;余运娴;朱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高龄患者角膜内皮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高龄老年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对80岁以上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95眼)分别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照相并分析其形态定量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减少,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增大,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患者角膜内皮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产生的损伤敏感,术前应常规作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术中应避免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作者:黄永盛;郑丹莹;李兵;李芙蓉;张振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F6H8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全氟己基正辛烷(F6H8)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例8只眼,行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及F6H8填充术,随访3月以上.结果:F6H8注入及取出方便,术中能顺利展平视网膜,促使视网膜复位.晶体后囊后出现白色碎屑样物质沉着,取出F6H8后可逐步消退.术后1月,8例中仅2例视网膜仍保持平伏,其余病人均发现上方视网膜脱离,并有视网膜新裂孔产生.术后36~58天取出F6H8.结论:F6H8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眼内液体操作工具,但对视网膜具有一定的机械毒性和化学毒性,目前尚不能用于眼内长期填充.

    作者:吕林;丁小燕;李春芳;李永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蓝巩膜-骨脆综合征一家系

    蓝巩膜-骨脆综合征是一胶原形成障碍而发生的先天遗传性疾病,现将遇一家系报告如下.

    作者:王凤;李希圣;李良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继发于双眼复视的眼睑痉挛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2例继发于双眼复视的眼睑痉挛.参阅有关文献[1~3],未见类似特征的病例报道,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忠贵;匡大立;吴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原因分析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是一种视觉功能的发育紊乱,仅发生在视觉尚未成熟的幼儿期,常伴有斜视和屈光不正.

    作者:付玲玲;聂新焕;王星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经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及优点.方法:用钻石刀在颞侧角膜周边血管弓中央的透明角膜上,做一深0.3mm,长3.2mm,宽1.75mm的角膜隧道切口,对50例53只眼的无晶体眼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随访6~12个月,平均8.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曲率、人工晶体位置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15~40分钟,平均26分钟.术后第一天矫正视力≥0.5者20只眼(占37.73%);术后1周和3个月矫正视力≥1.0者分别为26眼(占49.05%)和35眼(占66.03%).术后一天和三个月平均散光为0.61±0.42D和0.51±0.37D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并发症主要为术中后囊破裂(5眼),术后晶体偏心(2眼)和黄斑囊样水肿(3眼).结论:经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二期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操作简单、视力恢复快等优点,适应于绝大部分的无晶体眼患者.

    作者:陈伟蓉;陈碧容;宋志杰;杨文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双眼视网膜静脉阻塞

    目的:探讨双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66例双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特征,包括双眼视网膜血管阻塞的发生比例、阻塞分型与高血压病、症状与眼底的关系等.结果:双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共计166例,占同期病例的4.46%,其中,男100例,女66例,年龄23~80岁,平均56.7岁.双眼中央静脉阻塞30例,双眼分支静脉阻塞84例,双眼半侧静脉阻塞6例,另有44例为混合型.双眼分支静脉阻塞较双眼中央静脉阻塞有较高的伴发高血压比较(89.3%比73.3%).65例患者仅因单眼有症状就诊.双眼发病的间隔时间平均为44.5个月.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需详细检查并随访双眼底的改变.

    作者:杨相泽;彭晓燕;熊颖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