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慧君;黎晓新
目的:观察VisionBlue(0.06%台盼蓝)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是否有助于连续环形撕囊(CCC)及整个手术安全顺利进行.方法:30例30只眼,术中前房注入0.1ml VisionBlue,观察前囊膜着色效果、撕囊成功率、在超声乳化手术中囊膜保护的完整率以及角膜内皮、眼压和房水炎症反应等.结果:28眼前囊膜周边及中央一次性均匀着色,2只眼经过两次染色后着色均匀;撕囊全部成功顺利,在后续的超乳手术中保留的囊膜边界清晰,完整率30/30;术中无并发症,术后视力提高,炎症反应轻,眼压及角膜内皮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追踪3个月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VisionBlue染色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技术,提高了前囊膜的可见度,有助于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CCC和整个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
作者:林振德;朱晓波;程冰;邹玉平;冯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周期性内斜视(cyclic strbismus)是指斜视日和正位日有规律的交替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内斜视,临床上较少见,发病率约占斜视患者的1/3000~1/5000.我科1989~2000年11年间共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江涛;杨晓梅;郭智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眼眶手术的入路很多,经结膜入路开眶是其中重要一种[1],我们对近年来经此入路手术病例进行总结,探讨其手术优缺点及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作者:魏锐利;朱煌;蔡季平;李由;马晓晔;李玉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角膜上皮干细胞(corneal epithelial stem cells)的发现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逐渐了解,大大增强了人们对部分眼表疾病的认识,针对角膜上皮干细胞缺乏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炜;黄丽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移植术后干眼症的原因,以便减少此并发症.方法:对49例翼状胬肉患者(49只眼)行胬肉切除加自体结膜移植术,术前及术后一月分别检查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试验,术中测量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取植片位置,结膜植片的大小,结膜植片的厚薄,巩膜裸露面的大小.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术后泪液分泌试验长度减少及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均与手术的次数相关(R:0.833及0.774,P<0.05),其次依次为巩膜裸露面的大小,结膜植片的大小或年龄,结膜植片的厚薄或取植片位置.结论:在翼状胬肉术中,如果较大范围的切除鼻侧球结膜(尤其是二次手术),如果术中结膜植片太大,位置太靠穹窿及太深,二者均可导致术后泪液分泌试验长度减少和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严重时发生干眼症.
作者:魏勇;陈连萍;张戈非;黄建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翼状胬肉术后较易复发使得该病一直属于眼科难治性疾病之一.我们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局部病变组织联合羊膜移植的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红;叶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治疗办法.方法:对10例蚕蚀性角膜溃疡行切除病灶、冷冻联合药物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5年,疼痛消失、溃疡愈合、视力提高、无复发.结论:切除病灶、冷冻联合免疫抑制剂对蚕蚀性角膜溃疡良性型的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涂惠芳;阮景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累及黄斑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人发病1~2个月进行早期激光治疗效果.方法:临床观察30例30眼累及黄斑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人进行早期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与30例30眼药物治疗组病人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3个月复查,视力:治疗组,增进者27眼,无变化2眼,下降1眼;对照组,增进者18眼,无变化6眼,下降6眼.视网膜出血吸收情况:治疗组,Ⅱ度以上吸收者27眼(90.1%),Ⅳ度吸收者4眼(13.3%);对照组分别为15眼(50.0%)和1眼(3.3%).黄斑水肿消退:治疗组26眼,对照组9眼.新生血管出现:对照组2眼,治疗组无新生血管出现.结论:对危及黄斑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人早期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促进视力时恢复和视网膜下出血吸收及黄斑水肿的消退,预防新生血管和玻璃体出血的发生.
作者:孙秋香;徐雁冰;赵淑娇;卓旭英;李萍;于宁;陈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小梁切除术是当今手术治疗青光眼的经典术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有一定比例失败于滤过道阻塞,发生率可达15~30%,究其原因,主要是滤过道疤痕形成导致阻塞,滤过泡无功能,眼压再升高.
作者:陈平;郑玉炎;王素英;张友胜;江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比较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与传统人工晶体测量法对人工晶体度数测量的特点及准确性,评价新型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5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分别应用IOL Master、超声波生物测量仪及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使用SRK-Ⅱ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对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按照超声波检查法得出的人工晶度数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术后三个月随诊检查视力及眼屈光度.结果:超声波检查法和IOLMaster检查得出的眼轴分别为23.59±0.89和23.64±0.80,两者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13);角膜曲率计和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分别为44.05±2.05和43.99±2.16,两者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30).术后3个月病人平均绝对屈光误差≤±0.5D和≤±1D各占94%和100%.结论:应用新型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进行人工晶体度数测量,具有非接触性、高准确性、安全而病人易于接受的特点.
作者:郑丹莹;张振平;胡蓉;杨文辉;杨晖;郭未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回顾性阅读眼眶CT 1354例,总结、归纳CT征:铸型征的l临床意义.方法:参阅1354例眼眶CT片,选择出现铸型征的CT图像,将其病因分类并讨论其在眼眶病中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结果:在1354例眼眶CT中,发现123例出现铸型征,按其病因大致分为:血管性疾病45例,占36.5%;恶性肿瘤40例,占29.5%;眼眶非特异性炎症和慢性炎症27例,占21.9%;其他有11例,占8.9%.结论:铸型征是眼眶CT中一种特异性征象,对眼眶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结合其他影像检查,对某些疾病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作者:潘叶;宋国祥;何彦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三维地形图中央区振幅密度值与中心视力的相关性,探索其评价客观中心视力的可行性.方法:检测了43只视力正常及117只视力不同程度下降眼,按年龄分成≥50岁和<50岁两个年龄组,分别行mERG和中心视力测定,取三维地形图中央区域(0~1.43deg)振幅密度值,与中心视力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另随机选择40只眼作回归方程的验证.结果:≥50岁和<50岁年龄组中央振幅密度值(Y)与中心视力(x)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和0.821(P<0.01),两组回归方程分别为:Y=17.523x;Y=18.925x(P<0.01),≥50岁组的回归系数低于<50岁组(t=2.023;P<0.05);实验验证基本符合率分别达70%和65%.结论:mERG三维地形图中央区振幅密度值与中心视力呈正相关性,是评价中心视力的一种有效客观检测手段.
作者:马进;吴德正;高汝龙;梁炯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双盲法将翼状胬肉(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A、B两组,在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后分别施行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或术中应用MMC,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等作一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庆健;周进;王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及手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5例经10%KOH湿片或湿片墨汁法直接镜检查到真菌菌丝或孢子确认为真菌性角膜炎者进行菌属鉴别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氟康唑静滴联合局部应用二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和三唑粉及制霉菌素药粉滴眼或5%那他霉素眼液治疗1周,无效且视力<0.1者选择手术.结果:本组115眼中48眼经药物治疗病情痊愈,32眼行板层角膜移植,35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植片透明39眼(58.20%),混浊26眼(38.80%).真菌病灶复发3眼(4.47%),其中1眼经药物治疗后感染控制,2眼药物治疗无效.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应早期辅助实验室诊断,早期联合用药或手术治疗.
作者:姬亚洲;宋新华;毋艳君;霍永军;裴森;韩宝军;谢晓娟;张承立;张东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水螅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1例(202只眼)在1995年11月~2001年4月期间诊断为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14例(8.7%)17只眼原诊断为湿性型AMD的患者重新诊断为IPCV.国人IPCV多发生于男性(78.6%),且单眼受累为主(78.6%).发病年龄48~78岁,平均61.5岁.ICGA显示IPCV病变呈一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血管网的末梢有水螅状扩张、膨隆;病变位于黄斑区及颞上、下血管弓周围者12只眼(70.6%),视乳头旁5只眼(29.4%).结论:IPCV易误诊为湿性型AMD,但其ICGA显示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的水螅状血管扩张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文峰;姜利斌;吴德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们自1998年5月~2001年12月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63例(89眼),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颖;高维奇;王峰;刘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白内障、青光眼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文献报道极少[1].1996年1月至2000年11月,我院眼科住院病人发生ARF共9例,主要为白内障、青光眼患者.
作者:李志敏;俞雷;李明;王鲜;刘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们于1998年11月至2000年9月,对26例(28只眼)瞳孔全后粘连白内障患者,采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建华;乔光;李若溪;廉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科于2001年元月开始,采用泪道注药探通的方法治疗15例(2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郝小波;张亚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疗效.方法:采用新鲜供体角膜19只、甘油冷冻保存的供体角膜2只,对本院收治的2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患者行PKP治疗,随访6~33月,平均13.93月.结果:术后植片透明13眼,植片透明率为61.90%.除一眼眼球萎缩外,其余患者均保存了眼球.术后:真菌复发4眼(19.05%);免疫排斥反应8眼(38.10%);并发性白内障5眼(23.81%);继发性青光眼2眼(9.52%);虹膜后粘伴瞳孔改变6眼(28.56%);植片无菌性溃疡1眼(4.76%).结论: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病例,通过合理用药和及时手术,完全可以获得较好疗效,但是术后并发症较多应该加强随访.
作者:谢立信;晋秀明;李绍伟;史伟云;曾庆延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