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媛
目的 比较椎间盘镜与椎间孔镜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从2014年1月~2016年5月,选择期内镜下治疗LDH 10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2例,分别采用椎间盘镜下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JOA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卧床时间与末次随访VAS和JO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各有优劣,椎间孔镜手术微创优势较明显,但在改善腰部功能方面疗效不如椎间盘镜.
作者:尹二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BL)和以团队为核心(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PBL-TBL)在外科住院医师小血管吻合技术培训中的效果.方法 对2014~2016年16名外科住院医师采用PBL-TBL教学模式进行小血管吻合技术培训,培训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学员小血管吻合技术操作(组损伤程度;血管吻合操作;缝合后的血管表现和血管通畅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经过PBL-TBL模式的小血管吻合技术培训,学员对小血管吻合技术操作兴趣明显增加,积极性和团队意识显著提高;操作评分总分和分项得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 应用PBL-TBL教学模式进行小血管吻合技术培训,可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操作技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作者:胡祥;喻爱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与神经营养药物联用治疗轻、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14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轻、中度HIE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神经节苷脂、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IL-6、 TNF-α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75%)(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与神经营养药物联用治疗轻、中度HIE,患儿脑损伤减轻,神经行为改善明显,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贾圆圆;李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主要累及结直肠、回肠的特发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易感、肠黏膜组织免疫调节紊乱、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细菌改变、环境及精神因素等相关.慢性腹泻、腹痛、便血、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系其常见临床症状,但也有以肠梗阻、腹腔内脓肿和瘘管形成等并发症为首发表现就诊者.除了胃肠道表现外,IBD尚可累及其他器官系统,如骨骼肌肉系统、皮肤、眼、肝胆胰、血液系统等[1].本文结合近年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及相关治疗手段的研究,以期阐述IBD诊治的新思路.
作者:胡腾腾;林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一般认为是遗传易感者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肠粘膜免疫功能紊乱所致的慢性肠道炎症,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体重下降,并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IBD一旦发生,便不可治愈,伴随一生,且其逐渐增高的发病率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难治性,使得IBD的药物治疗不断得以研发及更新.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英夫利昔)自1998年投入美国市场用于难治性CD的治疗后[1],便在IBD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已有6种生物制剂被投入到IBD的临床治疗:4种抗TNF制剂(英夫利昔、阿达木单抗、戈利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及2种抗整合素制剂(维多珠单抗、那他珠单抗),此外,各种针对炎性通路的生物制剂仍在大力研发中.本文就IBD生物制剂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做一简述.
作者:詹会;刘小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1998~2014年文献变化情况,为IBD研究提供核心期刊、研究机构和研究者.方法 采用Excel表对万方医学网1998~2014年IBD文献的年度分布、期刊分布和机构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布拉德福定律计算IBD文献核心期刊.结果 1998年1月~2014年12月共检索IBD 文献3614篇,其中诊断相关文献875篇(24.2%),治疗相关文献2041篇(56.4%).IBD文献逐年增加.IBD文献核心期刊有20种,其中《中华消化杂志》、《胃肠病学》、《国际消化病杂志》、《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IBD文献数超过100篇.研究机构文献数量前十位为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山大学、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南京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同济大学第十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结论 IBD研究倍受关注;核心期刊是获取IBD研究信息的重要渠道,选择科研课题的重要助手;IBD研究机构和专家是编辑组织IBD稿件的重要对象.
作者:陈捷;檀旦;李瑾;朱利武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对肱骨干中段骨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患有肱骨干中段骨折疾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肱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统计并计算两组总有效率;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后酶学指标和骨代谢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75±1.68)周,肱骨生理功能恢复时间为(88.54±10.7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4.93±1.71)周和(116.38±21.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7%(3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DH、CK、CK-MB等酶学指标水平、PIC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ALP、BGP、CTX等骨代谢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应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中段骨折患者临床效果确切.
作者:唐月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变可累及整个胃肠道,常呈节段性分布.CD的诊断缺乏金标准,其诊断需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随访观察[1].由于内镜属于有创性性检查,CD病人的随访常依赖影像学检查,对于年轻患者,长期CT随访检查有潜在电离辐射的风险.在近10年间,MRI以其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等优点成为年轻CD患者优选的一种检查方式[2].目前,CD严重程度及活动性的评估常依赖临床评分,常用的为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并常应用于临床研究中.但基于临床症状的CDAI常与内镜下病变的严重程度不相符,因此,还不能作为CD严重程度的结论性指标.多项研究表明,基于磁共振小肠显影(MR enterography,MRE)而形成的磁共振活动指数(MaRIA)和Clermont评分,在CD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估方面与内镜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3~5].新兴磁共振技术如DWI、DCE-MRI、动态MRI序列、MTI等,不仅能够描述肠管形态结构的变化,还能够提供功能及微观结构方面变化的信息.本文旨在讨论磁共振新技术在评估小肠CD活动性及严重程度方面的作用.
作者:程静云;谢辉;徐国斌;吴光耀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38例高钾血症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并结合患者血清钾离子浓度对比分析.结果 心电图与实验室诊断的符合率达到89%,所有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高耸的T波段,且其振幅高低程度与患者血清钾离子浓度并不呈平行关系;随着血清钾离子浓度的增高,T波改变的导联数也逐渐增多.结论 心电图具备操作简单、无创且便捷等优势,在判断高血钾方面比血清钾检测更具临床价值,可以帮助患者尽早诊断并接受治疗.
作者:王江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前,包括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胆固醇管理指南[1]、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2014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血脂异常管理建议[3]、201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成人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诊断和治疗指南[4]、2014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IAS)全球血脂异常管理建议[5]在内的各种指南陆续发布.各指南繁多的内容和复杂的数据可能给临床医师带来困惑,为更好地理解这些指南的内涵,本文参考相关文献,概述其要点和区别.
作者:马建林;王海凡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盆腔脓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妇科住院的90例盆腔脓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腹腔镜手术)和对照组(开腹手术),每组45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1.4±41.2)ml,少于对照组(88.4±41.1)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30.4±13.4)VS.(47.2±29.4)h;(30.2±10.1)VS.(46.5±16.4)h;(8.4±3.1)VS.(11.1±2.4)d](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3±25.2)VS.(66.3±12.3)min;(4.4±1.6)VS.(4.5±1.5)d](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谢小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在手术室中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服务质量.方法 实施手术室时间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并与常规手术流程进行对比.结果 实施时间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后,手术开始时间的准确率,手术患者的安全性,手术患者的周转率均有所提高;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明显下降;差错事故明显较少,无一例医疗差错事件发生.结论 通过对手术室进行时间管理,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孙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脓毒症(sepsis)是指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状态[1].随着人口老龄化,每年全球新增数百万脓毒症患者,其中超过1/4的患者死亡,成为当今世界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脓毒性休克是在脓毒症的基础上,发生循环衰竭及细胞代谢方面的异常,大幅度升高了脓毒症的病死率[1].脓毒性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过度兴奋[2],血中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明显升高,出现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损伤、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不利影响.而β受体阻滞剂通能够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选择性结合,减少其过度激活对器官的多重副作用.近期研究发现,脓毒性休克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与传统治疗相比,不但不增加不良事件,反而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代谢紊乱、调节炎症反应、改善预后,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旭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靶向定位穿刺,提高椎体后凸畸形成型术经皮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术中X线暴露.方法 回顾分析18例病人20个椎体,40个椎弓根穿刺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利用mimics软件,确定皮肤穿刺点,了解椎弓根骨质解剖特点,通过软件测量皮肤到椎弓根后点、皮肤到椎体后缘、前缘的距离,椎弓根进针的外展角及头倾度,为手术中的靶向定位穿刺做好准备,术中利用CT的术前定位经皮穿刺、透视验证,行椎体后凸畸形成型术.结果 所有椎体做到了精准定位,准确穿刺,术中无骨水泥渗漏,术后止疼效果好,减少了透视次数,缩短了手术时间.结论 该方法简单实用,准确率高.
作者:钟清华;万承兴;谢华君;刘英妮;黄敏;郝国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护理方案及其效果.结果 36例患者中症状改善33例,有效率91.6%;所有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均得到纠正;脊髓空洞消失11例、缩小24例,无明显改善1例,脊髓空洞改善有效率97.2%.结论 加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改善症状、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张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LAM)联用阿德福韦酯(ADV)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抗病毒方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乙肝肝硬化患者300例:单用ETV组(对照组)和LAM联合ADV组(观察组),随访96周,收集两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 治疗96周后:两组肝功能和Child-Pugh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肝功能和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率、耐药变异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肝细胞癌(HCC)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M联用ADV与ETV单药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均能有效抗HBV.
作者:袁宇慧;程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1,2].UC的病因至今未明,研究普遍认为免疫异常在其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肠道免疫系统紊乱,可以激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从而导致肠道炎症的产生.Th1和Th2细胞均参与、诱导了肠道慢性炎症,但主要以Th2型免疫为主.而在免疫反应中,炎症分子则占据重要组成部分[3,4].
作者:林雪;李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具有抗炎、镇痛、解热等作用,是临床应用广泛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隶属于NSAID范畴,因其抗血小板作用明显,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中极为重要.长期口服NSAID可致多种副反应,其中,消化道副反应为突出.本文结合近年来多个NSAID相关消化道损伤诊疗指南或共识,对NSAID相关消化道损伤的处理及预防进行阐述.
作者:贾业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三对症和三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自患儿出生时予以重组人类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出生时两组患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社会行为、适应能力和精细动作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神经系统影像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早产患儿采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减少脑损伤.
作者:康乐;王新华;吕秀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门冬胰岛素联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对患者血脂代谢及胰岛素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78例T2DM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联用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接受门冬胰岛素联用吡格列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代谢及胰岛素用量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LDL-C、TG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2h PG、HbA1c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门冬胰岛素联用吡格列酮治疗T2DM患者,可显著改善其血脂代谢情况,降低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水平.
作者:鲁丽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