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张先平;杨学风;荆毓陶;李宏;刘岩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182例(360眼)近视患者(6.00~-10.00D)行LASIK,术后随访1 2月,观察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术中负压吸引失败4眼(1.1%),角膜瓣形成不全1眼(0.28%),游离瓣2眼(0.56%),角膜血管翳出血8眼(2.2%),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7眼(1.9%),结膜下出血60眼(1 6.7%):术后眩光及夜驶困难9眼(2.5%),偏中心切削>0.5mm15眼(4.2%).中央岛形成2眼(0.56%),术后1 2月屈光回退>1.00D者9眼(2.5%).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仍存在并发症.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手术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作者:生晖;刘美光;王传富;马玉娜;李晓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比激光治疗与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不同视力结果.方法:30例30眼黄斑裂孔患者行氩激光治疗,随诊3~108个月(平均25.9个月);43例43眼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手术治疗,随诊3~23个月(平均5.95个月).结果:激光治疗组术后视力≥0.1者8眼,占26.7%,术后好视力0.2,视力提高5眼,占16.7%;手术治疗组术后视力≥0.1者27眼,占62.8%,术后好视力1.0,视力提高26眼,占6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视力明显好于激光治疗黄斑裂孔.
作者:齐慧君;黎晓新;姜燕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l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巩膜瓣下咬切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7例27眼.结果:术后6月内,27眼的眼压均正常;术后1年时,眼压控制率达94%(16/17);术后2年时,眼压控制达81%(17/2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是一种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方法.并对其机理、并发症和优点进行了扼要分析.
作者:刘钢;高保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例1赵××女34岁,左眼因车祸致上睑下垂8天,于1999年12月5日入院.检查:左眼睑无肿胀,内上眶缘处有一斜形瘢痕,长约1cm,上睑不能上提,提上睑肌肌力为零.角膜透明,瞳孔双侧等大正园,直径约3mm,直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映光正位,眼球运动无异常,复视像检查无复视,诊断:左眼外伤性提上睑肌完全麻痹.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针灸主穴为睑透、睛明、鱼尾腰、见阳,配穴为阳白、合谷、太阳等.
作者:吴丽华;穆劲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自1995年开始探索用浅低温长期保存异体阔筋膜[1、2]的方法,并用保存的异体阔盘膜作为移植材料应用于眼科的整形手术.我们对其中资料较为完整的住院患者共计69例115眼,进行了治疗观察和术后随访1-4年,并与我院1991至于1994年间采用自体阔筋膜的21例36眼进行临床比较,获得较满意效果.兹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于无感染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新鲜尸体的阔筋膜(死后4-6小时之内).在尸腿外侧中部进行充分皮肤消毒后,作一约15厘米长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脂肪组织,充分暴露银白色的筋膜(为阔筋膜张肌的延续部分)先在筋膜两侧作一对平行切口,再将筋膜的起止两端进行断离后,用刀片剥离整块阔筋膜,放置于无菌的广口瓶中加盖留存,瓶周放置冰块.
作者:袁建树;吴国海;周雨声;张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LASIK手术治疗屈光不正术前患者的ORBSCAN(ORB)与超声角膜测厚仪(A超)测量值的相关性,并给出术前A超预测值的回归公式.方法:分别应用ORB与A超测量74眼LASIK术前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对两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直线相关及回归分析,并利用回归方程对LASIK术前A超测量值进行预测.结果:两组测量值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两者呈密切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918,T-19.6,P<0.001),本组资料呈正态分布.结论:LASIK术前患者ORB与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值呈线性相关,A超预计值(μm)=1 6.5+0.93*ORB测量值(μm),ORB预计值(μm)=75.34+0.908*A超测量值(μm).
作者:袁满红;胡建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例1女50岁因右眼球突出、眼胀20余天,于2000年11月14日以右眼眶内肿物收入院.既往体健,无结核、风湿、糖尿病等病史,无眼病史和类似眼病家族史.全身检查BP16/9.3kPa,发育正常营养好,较胖,体重67kg.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4,左眼0.8,近视力右0.6,左1.0.眼球突出度:右20mn、左14mm、眶距96mm.双眼球运动不受限,双眼前节无异常,双眼视盘正常,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右黄斑区中心凹反光不清.左黄斑区正常.双眼眼压正常.低头试验(-),无搏动及血管杂音.B超检查右眼球后可见直径18.36mm不能压缩的近圆形低密度回声区,边界清,内有小片状液性暗区.印象:右眼球后实性肿物.
作者:刘建宗;秦玉玲;郝玉华;王淑芬;刘崇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2000年7月~2000年10月,采用倍频YAG激光(即KTP-ND:YAG激光,简称KTP激光)治疗各种泪道阻塞18例19眼,治疗效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对象:18例19眼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9至65岁,病程半年至8年,19眼中泪小点阻塞2眼,泪小管阻塞6眼,泪总管阻塞2眼、鼻泪管阻塞3眼,慢性泪囊炎4眼,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后不通2眼.(2)设备:①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带导光纤维KTP泪道激光,波长为532nm,脉冲频率为3000 5000pps,输出功率8-15W可调,用0.3 0.6mm光纤输出.②9号空芯泪道激光套针(带针芯).③钝头泪道冲洗针(其前端封闭针头,两侧有小孔),常规泪道冲洗物品.
作者:李玉茹;张萍;赵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白内障是人类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据统计,全世界有三千万至四千五百万人因老年性白内障而致视力明显障碍.美国有31000人因老年性白内障或其并发症失明[1].中国有100多万人患白内障,其中60%因此而失明.据临床报告,40~49岁白内障的发病率为23%;50~60岁的发病率为50%;60~70岁的发病率为78%;80岁以上的发病率几乎为100%.随着白内障手术的不断改进,如前房出血、玻璃体脱出、晶体皮质和囊膜残留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采用人工晶体、无晶体接触镜或眼镜等进行屈光矫正亦均能建立良好的光学效果.但术后视网膜及黄斑病变,重新导致复明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的症状近年来逐渐被医学界所重视,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重要医学课题进行研究.
作者:徐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技巧及术式的选择.方法:玻璃体腔灌注维持眼内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文对18例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中,8例行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单纯囊外摘除术.1 3例术后视力≥0.1占72%;8例视力≥0.3占44%,术后视力无改善及下降者5例占27.7%.手术并发症有晶体核脱位至玻璃体腔内1例、玻璃体出血1例.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必须应用玻璃体腔液体灌注维持及调整眼内压;对于白内障核硬化明显的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比超声乳化更适用.
作者:聂红平;晏晓明;李骏;杨松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由于眼头部外伤造成眼部视功能障碍的病人较多.它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本文对眼头部外伤的患者在受伤早期行眼VEP检查,估断视神经损伤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患者的予后有极大的帮助,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对82例头部及眼部挫伤的患者进行VEP检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29例,年龄小10岁,大65岁,其中眼部直接挫伤35例,头部外伤16例,头眼复合性外伤31例,分别于伤后一周内行VEP检查.结果在82例患者中,VEP波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20人占24.4%;潜伏期延长,波幅正常约8人,占9.8%;无明确波形5人,占6.1%;潜伏期,波幅正常约49人,占56.7%.即82例中异常VEP约占43.3%,治疗后恢复正常12人.
作者:韩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贺××女68岁住院号3604因左眼胀痛伴同侧头痛,视力障碍2年,左眼失明1年,以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左绝对期、右慢性期)、左眼大泡性角膜炎,于2000年6月13日收入病房治疗.入院时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8,左眼无光感,右眼眼压4.77kPa(35.76mmHg),左眼7.29kPa(54.66mmHg).左眼睫状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可见多个大泡,前房浅,前房周深1/4CT,虹膜表面有许多新生血管,瞳孔竖椭圆形(4mm),光反射消失.晶体轻度混浊,眼底窥不进.右眼视乳头色正常,C/D约0.4,动脉反光增强,A:V=1:2.眼科 B超检查,双眼均未见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血压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未发现身体其他异常.
作者:张叶青;谢梅芬;杨俭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1例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病例.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为:①有明确的外伤病史;②患者有极明显的下半视野复视;③双马德氏三棱镜检查阳性;④双马德氏杆检查为外旋转斜视.本组病例中有4例经保守治疗后仍有眼位偏斜而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采用Harada-Ito术式或改良的Harada-Iro术式,4例手术病人术后均外旋斜消失,有立体视觉存在.结论:当外伤或其他病史所致患者有明显的下半视野复视时,要注意外旋斜视的诊断,外旋斜视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治疗.
作者:邓大明;麦光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简称DVD)多伴有先天性内斜,也可与后天性内斜或外斜视同时存在.外斜视矫正术后,DVD现象完全消失实属罕见,郭少山[1]曾报道两例.我院于1 996~1998年收治两例外斜合并DVD患者.经水平斜视矫正术后追踪观察1年余,DVD现象完全消失.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静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无光感球后视神经炎的视力恢复及治疗效果.方法:对8例(9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持续无光感1~13天患者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加球后注射治疗.结果:全部病人脱离无光感,其中治疗1周内出现光感3眼,2周内3眼,3周内2眼,23天1眼.随访3个月~5年,视力达到0.1~0.2 2眼,0.3~0.6 4眼,0.8 1眼,1.5 2眼.结论:无光感球后视神经炎只要视盘没有褪色并不意味着永久性的视力丧失,只要早期坚持积极的治疗,恢复部分视力是可能的.
作者:方克娅;方春庭;孔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对深低温保存的兔角膜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和观察.结果表明,上皮细胞一般在培养5~7天贴壁,2周以后出现老化和脱落,仅能传1代.内皮细胞2~3天可贴壁,不易传代.基质细胞1周后贴壁,能传2~3代.
作者:高明宏;张劲松;蓝平;安天义;刘民培;王承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上皮植入性囊肿多继发于眼球外伤及内眼手术,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往往造成较严重的视力损害.本组3例患者病情均较复杂,治疗结果不尽相同,现报告如下.例1李××男11岁94年10月因左眼视力下降一个月就诊.患者四个月前左眼被剪刀扎伤,当时行角膜缘伤口缝合术,术后视力曾恢复至0.8.检查左眼视力数指/1m,左眼颞上方近角膜缘条形白斑,前房内白斑向下可见一囊性肿物,约4× 3×2mm,遮蔽大部瞳孔.囊壁棕色半透明,裂隙灯下透见水样囊液.眼压3.86kPa.拟诊前房浆液性上皮植入性囊肿,继发青光眼.药物降眼压后局麻下于临近白班处角膜缘外1mm板层切开巩膜8mm,向前分离至白斑,沿角膜缘切开后层,轻夹囊肿向外,至切口处囊壁破裂,将全部囊壁及附着处少许内层角膜一并切除,冲洗前房,间断缝合切口.术后抗炎降眼压三天,一周出院视力0.4,一个月后恢复至0.6,随访6年未见复发.
作者:张一凡;孙轶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常见滤过泡并发症及低眼压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我们对随访了1~3年的75例(64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滤过泡并发症中,滤过泡渗漏发生率为9.3%,巨大薄壁滤过泡发生率为8%,包裹囊样滤讨泡发生率为12%,无滤过泡形成发生率为6.7%;低眼压并发症中,持续性低眼压发生率为8%,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为0.7%.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由于术中或术后常规使用MMC或5-Fu,滤过泡及低眼压并发症已成为常见并发症,而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已成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能在术后早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滤过泡并发症,大部分滤过泡仍可恢复功能,眼压也可回升至正常.
作者:成洪波;黄丽娜;赖铭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61岁住院号185860 1999年11月29日以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收入院.双眼外眼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4,晶体呈灰白色不均匀混浊,虹膜投影(+),眼底未见异常.左眼视力眼前/数指,无结膜充血,角膜透明,Kp(-),房闪(-),晶体呈白色均匀全混浊,虹膜投影(-),眼底看不进,眼压正常.1999年12月1日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球后麻醉后,做鼻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时间为50秒,囊袋内置入美国产PMMA体式后房人工晶体.术后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mg.静脉点滴青霉素480万u,地塞米松5mg.术后第1天,左眼裸眼视力0.8,切口以外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Kp(-),房闪(-),瞳孔圆,直径3mm,人工晶体正位.继续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左眼及静脉给药.
作者:莫正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陈××女44岁住院号:46995自1995年起发现左眼球缓慢向正前方突出,偶感眼胀.于1 999年10月24日摄CT片显示:左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性大,不排除脑膜瘤;T3、T4、Ts TG4均为正常值.于同年12月6日因病情加重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时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眼视力1.2,左眼1.2.双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正常,结膜无充血,屈光间质透明,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应灵敏;眼底正常.眼球突出霞:右1 2mm,左1 7mm,眶距98mm.低头试验(-),眼前都未扪及肿块,未闻及血管杂音.彩色B超检查显示:左眼轴长23mm.球内结构层均清,视神经直径2mm,略向鼻侧偏位,于视神经颞侧见-1 3.6×11.6mm实质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无包膜,光点粗,分布不均匀,内可见多个散在性回声光团体声影,大者直径4.6mm,不规则,CPF2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少,仅在周边部位见少量点状彩流,为静脉频谱,流速为8.0cm/s.
作者:于永庆;许雪亮;谭浅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