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梁切除联合垂直巩膜条嵌顿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刘钢;高保清

关键词: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 小梁切除术, 巩膜嵌顿术, 丝裂霉素
摘要: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l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巩膜瓣下咬切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7例27眼.结果:术后6月内,27眼的眼压均正常;术后1年时,眼压控制率达94%(16/17);术后2年时,眼压控制达81%(17/2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是一种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方法.并对其机理、并发症和优点进行了扼要分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并发眼底出血l例

    患者男51岁因左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十余天就诊.于1 998年5月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波动在37.2-38.2C,伴头晕、乏力.曾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Hb:83g/L RBC:3.9×1012/L,WBC:2.4×109/L,PLT:207×10/L.骨髓活检片中可见二种不同改变:一为基质增多,水肿,出血明显,无脂肪泡,散在残存的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一为明显纤维化.其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成纤维细胞增多.头颅CT,MRI检查未见异常.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曾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支持疗法.

    作者:彭静;陈青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的临床观察

    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进行角膜地形图的检测分析.方法:对113例(253眼)近视患者手术后1、3、6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随访.结果:PRK术后能产生一种稳定的角膜外形,角膜地形图主要表现为四种形态:圆形或椭圆形(48.62%),对称或不对称形(28.0m%),半环形(1 7.79%),中央小岛形(5.53%),且各种形态与佳视力有着一定的关系.术后6个月模拟角膜计读数(Simk)表现一定的回退.Simk差值无显著性差异,说明PRK本身不引起散光.结论:角膜地形图定量分析对PRK术后角膜表面的改变、手术设计的改进、手术疗效的预测等是必要的.

    作者:聂庆珠;归东梅;高殿文;盖春柳;曹永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外伤性提上睑肌完全麻痹治愈2例

    例1赵××女34岁,左眼因车祸致上睑下垂8天,于1999年12月5日入院.检查:左眼睑无肿胀,内上眶缘处有一斜形瘢痕,长约1cm,上睑不能上提,提上睑肌肌力为零.角膜透明,瞳孔双侧等大正园,直径约3mm,直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映光正位,眼球运动无异常,复视像检查无复视,诊断:左眼外伤性提上睑肌完全麻痹.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针灸主穴为睑透、睛明、鱼尾腰、见阳,配穴为阳白、合谷、太阳等.

    作者:吴丽华;穆劲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爱丽滴眼液治疗角膜病的临床评价

    干眼症、点状角膜炎、丝状角膜炎、角膜上皮剥脱等角膜上皮损伤的病例,常表现眼干、异物感及眼不适等各种症状,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及生活质量.因此,改善患者的痛苦是治疗上述病变的主要目标.作者将爱丽应用于上述各种病变的患者,以评价其治疗效果.一、病例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7~79岁.其中干眼症 16例、干燥综合征2例、戴隐形眼镜后点状角膜炎1例、PRK术后干眼症1例.二、治疗方法:0.1%爱丽每天滴眼6次,每次1滴,连续用药2周后进行药物疗效评价.用药前、用药后1周和2周共观察3次,每次均检查并记录自觉症状、角膜上皮萤光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

    作者:晏晓明;李海丽;翟影;陈斯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Nd:YGA激光治疗人工晶体前膜

    目的:评价Nd:YGA激光治疗人工晶体前膜的疗效.方法:应用Nd:YGA激光切除或切开98例136眼人工晶体前膜,同时对混浊的晶体后囊予以切开.结果:98例136眼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1).除7例1 3眼伴有慢性葡萄膜炎的患者需定期切除人工晶体前膜外,其余大部分患者均获得了长期而稳定的疗效.结论:Nd:YGA激光是治疗人工晶体前膜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庞利民;张晓猛;拱中华;赵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眼内上皮植入性囊肿治疗体会

    上皮植入性囊肿多继发于眼球外伤及内眼手术,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往往造成较严重的视力损害.本组3例患者病情均较复杂,治疗结果不尽相同,现报告如下.例1李××男11岁94年10月因左眼视力下降一个月就诊.患者四个月前左眼被剪刀扎伤,当时行角膜缘伤口缝合术,术后视力曾恢复至0.8.检查左眼视力数指/1m,左眼颞上方近角膜缘条形白斑,前房内白斑向下可见一囊性肿物,约4× 3×2mm,遮蔽大部瞳孔.囊壁棕色半透明,裂隙灯下透见水样囊液.眼压3.86kPa.拟诊前房浆液性上皮植入性囊肿,继发青光眼.药物降眼压后局麻下于临近白班处角膜缘外1mm板层切开巩膜8mm,向前分离至白斑,沿角膜缘切开后层,轻夹囊肿向外,至切口处囊壁破裂,将全部囊壁及附着处少许内层角膜一并切除,冲洗前房,间断缝合切口.术后抗炎降眼压三天,一周出院视力0.4,一个月后恢复至0.6,随访6年未见复发.

    作者:张一凡;孙轶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并发玻璃体积血

    我们遇到4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其表现为玻璃体积血,现报告如下.例1男54岁左眼视力下降5个月余,右眼视力5.0,左眼手动/10cm,左眼压1.94kPa,右眼2.12kPa.左眼玻璃体呈暗红光反射,眼底窥视不清.B超检查显示左眼球内上方周边有约9.6mm稍强回声团,大小约11mm×9.5mm,高5.6mm,自眼环突向球内,顶部突破Bruch氏膜,形态规则,边缘清晰.肿物周围呈强回声带,玻璃体内有大量弱回声光点及中等回声膜状物,提示左球内实性占位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CT扫描显示左球内鼻上方见-高密度结节状肿物(11×9×10.4mm)自球壁突向玻璃体腔,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玻璃体呈中等高密度.提示左眼球内肿瘤、玻璃体积血.

    作者:张运银;石义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醋酸去炎松-A点眼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的临床观察

    虹膜睫状体炎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公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病因多不明确,治疗上仍以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为主,在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有两个副作用即:激素性青光眼和白内障引起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选择一种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小的激素剂型及给药途径在虹膜睫状体炎的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本人选用醋酸去炎舒松A点眼治疗虹膜睫状体炎42例46眼,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我院眼科诊断的内因性虹膜睫状体炎,共42例46眼,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大的47岁,小的20岁.就诊时好视力0.5,差视力0.06,均不能矫正.病程短3天,长20年.初次发病29例29眼,复发病例15例1 7眼.所有病例半年内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全身及局部),并排除青光眼家族史.

    作者:蒋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在眼科临床上常遇到青光眼和白内障同时存在的病例,过去一般均采用两步法手术,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的进展,采用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入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手术,避免了分次手术的弊端.我院自96年以来对该类患者15例(15眼)采用三联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5例(15眼).男6例,女9例.年龄56~78岁,平均65岁.其中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眼,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眼.术前视力为光感8眼,眼前手动3眼,眼前指数4眼.光定位及色觉均正常.入院时所有病人的眼压均高于正常.经用药后,12眼眼压恢复正常,3眼在4.0kPa左右.

    作者:王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的临床及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1例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病例.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为:①有明确的外伤病史;②患者有极明显的下半视野复视;③双马德氏三棱镜检查阳性;④双马德氏杆检查为外旋转斜视.本组病例中有4例经保守治疗后仍有眼位偏斜而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采用Harada-Ito术式或改良的Harada-Iro术式,4例手术病人术后均外旋斜消失,有立体视觉存在.结论:当外伤或其他病史所致患者有明显的下半视野复视时,要注意外旋斜视的诊断,外旋斜视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治疗.

    作者:邓大明;麦光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白内障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白内障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的手术技术要点及手术技巧.方法:对17例17眼白内障晶体半脱位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并对手术技术的要点及技巧进行了研究.结果:术后14例前房反应与正常超声乳化相同;30天视力大于或等于0.8者10例,大于或等于0.5者13例;矫正视力1.0者11例,大于或等于0.5者15例;人工晶体位于中央者13例;人工晶体偏心4例;术后继发青光眼3例.结论:对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行小切口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囊袋内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好,为此类病人的佳手术方法.

    作者:刘华;张先平;杨学风;荆毓陶;李宏;刘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术中表面麻醉剂的止痛效果

    目的:本文报告1 20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表面麻醉的止痛效果.方法:术中采用0.4%Oxybuprocaine和0.4%Alcaine表面麻醉,经巩膜隧道切口完成常规超声乳化手术,植入单片式PMMA硬质人工晶体和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80%手术病人术中没有任何疼痛感,20%病人(365眼次)在手术不同步骤时有疼痛感,其中有49眼(3.9%),追加球后麻醉.结论:选择适当病例,表面麻醉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郝燕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联合垂直巩膜条嵌顿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l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巩膜瓣下咬切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7例27眼.结果:术后6月内,27眼的眼压均正常;术后1年时,眼压控制率达94%(16/17);术后2年时,眼压控制达81%(17/2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是一种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方法.并对其机理、并发症和优点进行了扼要分析.

    作者:刘钢;高保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眶部额骨内血管囊肿引起眼球突出1例

    眼球后各种良恶性肿瘤引起眼球突出时有发生,但眼眶顶部的额骨内发生血管囊肿使眼球突出极为少见,我院1998年发现并成功治疗了1例这样病人,现报道如下.患者高××男69岁住院号1998-5523 98年10月5日主诉右眼球逐渐向前突出,向外侧活动受限,来院检查,视力右4.0,左40(矫正不应),双眼角膜清晰,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楚,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和间接光反射正常.晶体透明.视乳头和视网膜血管均无异常.Hertel眼球突出计检查,右眼球较左眼球突出超过3mm.眼眶横断位CT摄片见右眶外上方额骨内有一个2.5cm×2.5cm大小膨胀性囊腔、骨质受压变薄,但仍清晰可辨.

    作者:王吉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方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皮质盲

    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皮质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发现.皮质盲系外侧膝状体以上两侧性损害,包括枕叶和视放射两侧的病变.皮质盲具有以下临床特征:①视觉完全丧失;②强光照射及外界恐吓性刺激均不能引起眼睛闭合反应;③两侧瞳孔大小相等,对光反应存在;④眼底无异常[1].目前对此症尚无理想疗法[2].作者自1996年至1999年对确诊的6例1 2眼皮质盲患者采用复方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51~68岁,均双眼同时发病,发病时间3~15天,平均6天.视力无光感6眼,光感3眼,眼前手动3眼.

    作者:李文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应用Orbscan测量系统对250名正常人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分析

    目的:观察Orbscan生物测量系统在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50人共500眼,采用Orbscab生物测量系统进行检查,通过计算机分析建立眼前部的三维立体图像,分别计算中央、距中心1.5mm、2.5mm,3.5mm、4.5mm处的平均角膜厚度值及前房深度值.并对各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各处平均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值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组之间,中央、距中心1.5mm、2.5mm、3.5mm、4.5mm处的前房深度值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各年龄组角膜同一部位的厚度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显著性意义.结论:Orbscan生物测量系统是一种无创伤性的眼前部生物测量仪器,它测量结果果覆盖范围广,精确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倪卫杰;沈泽民;施彩虹;蒋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抗近紫外辐射无晶体镜的研究

    白内障是人类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据统计,全世界有三千万至四千五百万人因老年性白内障而致视力明显障碍.美国有31000人因老年性白内障或其并发症失明[1].中国有100多万人患白内障,其中60%因此而失明.据临床报告,40~49岁白内障的发病率为23%;50~60岁的发病率为50%;60~70岁的发病率为78%;80岁以上的发病率几乎为100%.随着白内障手术的不断改进,如前房出血、玻璃体脱出、晶体皮质和囊膜残留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采用人工晶体、无晶体接触镜或眼镜等进行屈光矫正亦均能建立良好的光学效果.但术后视网膜及黄斑病变,重新导致复明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的症状近年来逐渐被医学界所重视,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重要医学课题进行研究.

    作者:徐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激光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解离

    氩离子激光的热效应可导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继而产生组织粘连,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眼病,如封闭视网膜裂孔等.近年来文献报导用氩激光治疗外伤性前房角睫状体解离获得较好疗效[1、2],避免了手术导致的并发症.1 996年,作者成功地用氩激光治疗了1例严重前房角睫状体解离的患者,报导如下.

    作者:朱晓玲;金陈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的发生及处理

    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的发生、影响因素、处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位医生所行LASIK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并有完整记录的所有病例.结果:共633例病人1 240只眼,其中61眼曾行二次LASIK手术.有10人10眼(0.81%)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其中,1眼为二次手术后发生(1.6%);6眼有戴接触镜史;5眼术中发生瓣或上皮异常:游离瓣1眼、上皮缺损2眼、上皮松解2眼;6眼术后1天时发现荧光素染色阳性(5眼)或角膜瓣皱折(1眼);9眼上皮植入发生于角膜瓣的边缘,4眼见于原上皮缺损或易脱落方向.除1眼待术外,其余9眼(5眼药物治疗,4眼手术治疗)的终裸眼视力为0.72±0.32(0.02~1.0),佳矫正视力为0.93二0.1(0.8~1.0),球镜为-0.31±0.97D(-2.25~1.5D),柱镜为0.61±0.50D(0~1.25D),无异物感、眩光、荧光素着染等,上皮植入消失5眼,变小1眼,静止3眼.结论:术者应通过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和完善各手术步骤尽可能地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后恰当处理,可获得很好效果.

    作者:李海丽;吴静安;晏晓明;Guy Chan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技巧及术式的选择.方法:玻璃体腔灌注维持眼内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文对18例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中,8例行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单纯囊外摘除术.1 3例术后视力≥0.1占72%;8例视力≥0.3占44%,术后视力无改善及下降者5例占27.7%.手术并发症有晶体核脱位至玻璃体腔内1例、玻璃体出血1例.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必须应用玻璃体腔液体灌注维持及调整眼内压;对于白内障核硬化明显的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比超声乳化更适用.

    作者:聂红平;晏晓明;李骏;杨松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