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丽;吴静安;晏晓明;Guy Chan
近年来,由于眼头部外伤造成眼部视功能障碍的病人较多.它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本文对眼头部外伤的患者在受伤早期行眼VEP检查,估断视神经损伤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患者的予后有极大的帮助,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对82例头部及眼部挫伤的患者进行VEP检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29例,年龄小10岁,大65岁,其中眼部直接挫伤35例,头部外伤16例,头眼复合性外伤31例,分别于伤后一周内行VEP检查.结果在82例患者中,VEP波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20人占24.4%;潜伏期延长,波幅正常约8人,占9.8%;无明确波形5人,占6.1%;潜伏期,波幅正常约49人,占56.7%.即82例中异常VEP约占43.3%,治疗后恢复正常12人.
作者:韩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2000年7月~2000年10月,采用倍频YAG激光(即KTP-ND:YAG激光,简称KTP激光)治疗各种泪道阻塞18例19眼,治疗效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对象:18例19眼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9至65岁,病程半年至8年,19眼中泪小点阻塞2眼,泪小管阻塞6眼,泪总管阻塞2眼、鼻泪管阻塞3眼,慢性泪囊炎4眼,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后不通2眼.(2)设备:①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带导光纤维KTP泪道激光,波长为532nm,脉冲频率为3000 5000pps,输出功率8-15W可调,用0.3 0.6mm光纤输出.②9号空芯泪道激光套针(带针芯).③钝头泪道冲洗针(其前端封闭针头,两侧有小孔),常规泪道冲洗物品.
作者:李玉茹;张萍;赵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比激光治疗与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不同视力结果.方法:30例30眼黄斑裂孔患者行氩激光治疗,随诊3~108个月(平均25.9个月);43例43眼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手术治疗,随诊3~23个月(平均5.95个月).结果:激光治疗组术后视力≥0.1者8眼,占26.7%,术后好视力0.2,视力提高5眼,占16.7%;手术治疗组术后视力≥0.1者27眼,占62.8%,术后好视力1.0,视力提高26眼,占6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视力明显好于激光治疗黄斑裂孔.
作者:齐慧君;黎晓新;姜燕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和透明质酸钠,观察术后前房,眼压的恢复和控制情况.方法:通过对35例37只眼,术中使用0.2%的丝裂霉素棉片放置于巩膜瓣下3分钟,手术将结束时,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结果:术后仅2例前房形成不好,4例眼压控制不满意.绝大部分病例的眼压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及透明质酸钠,可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鲁建华;王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自1995年开始探索用浅低温长期保存异体阔筋膜[1、2]的方法,并用保存的异体阔盘膜作为移植材料应用于眼科的整形手术.我们对其中资料较为完整的住院患者共计69例115眼,进行了治疗观察和术后随访1-4年,并与我院1991至于1994年间采用自体阔筋膜的21例36眼进行临床比较,获得较满意效果.兹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于无感染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新鲜尸体的阔筋膜(死后4-6小时之内).在尸腿外侧中部进行充分皮肤消毒后,作一约15厘米长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脂肪组织,充分暴露银白色的筋膜(为阔筋膜张肌的延续部分)先在筋膜两侧作一对平行切口,再将筋膜的起止两端进行断离后,用刀片剥离整块阔筋膜,放置于无菌的广口瓶中加盖留存,瓶周放置冰块.
作者:袁建树;吴国海;周雨声;张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陈××女44岁住院号:46995自1995年起发现左眼球缓慢向正前方突出,偶感眼胀.于1 999年10月24日摄CT片显示:左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性大,不排除脑膜瘤;T3、T4、Ts TG4均为正常值.于同年12月6日因病情加重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时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眼视力1.2,左眼1.2.双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正常,结膜无充血,屈光间质透明,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应灵敏;眼底正常.眼球突出霞:右1 2mm,左1 7mm,眶距98mm.低头试验(-),眼前都未扪及肿块,未闻及血管杂音.彩色B超检查显示:左眼轴长23mm.球内结构层均清,视神经直径2mm,略向鼻侧偏位,于视神经颞侧见-1 3.6×11.6mm实质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无包膜,光点粗,分布不均匀,内可见多个散在性回声光团体声影,大者直径4.6mm,不规则,CPF2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少,仅在周边部位见少量点状彩流,为静脉频谱,流速为8.0cm/s.
作者:于永庆;许雪亮;谭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眼球后各种良恶性肿瘤引起眼球突出时有发生,但眼眶顶部的额骨内发生血管囊肿使眼球突出极为少见,我院1998年发现并成功治疗了1例这样病人,现报道如下.患者高××男69岁住院号1998-5523 98年10月5日主诉右眼球逐渐向前突出,向外侧活动受限,来院检查,视力右4.0,左40(矫正不应),双眼角膜清晰,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楚,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和间接光反射正常.晶体透明.视乳头和视网膜血管均无异常.Hertel眼球突出计检查,右眼球较左眼球突出超过3mm.眼眶横断位CT摄片见右眶外上方额骨内有一个2.5cm×2.5cm大小膨胀性囊腔、骨质受压变薄,但仍清晰可辨.
作者:王吉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的发生、影响因素、处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位医生所行LASIK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并有完整记录的所有病例.结果:共633例病人1 240只眼,其中61眼曾行二次LASIK手术.有10人10眼(0.81%)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其中,1眼为二次手术后发生(1.6%);6眼有戴接触镜史;5眼术中发生瓣或上皮异常:游离瓣1眼、上皮缺损2眼、上皮松解2眼;6眼术后1天时发现荧光素染色阳性(5眼)或角膜瓣皱折(1眼);9眼上皮植入发生于角膜瓣的边缘,4眼见于原上皮缺损或易脱落方向.除1眼待术外,其余9眼(5眼药物治疗,4眼手术治疗)的终裸眼视力为0.72±0.32(0.02~1.0),佳矫正视力为0.93二0.1(0.8~1.0),球镜为-0.31±0.97D(-2.25~1.5D),柱镜为0.61±0.50D(0~1.25D),无异物感、眩光、荧光素着染等,上皮植入消失5眼,变小1眼,静止3眼.结论:术者应通过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和完善各手术步骤尽可能地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后恰当处理,可获得很好效果.
作者:李海丽;吴静安;晏晓明;Guy Chan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上皮植入性囊肿多继发于眼球外伤及内眼手术,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往往造成较严重的视力损害.本组3例患者病情均较复杂,治疗结果不尽相同,现报告如下.例1李××男11岁94年10月因左眼视力下降一个月就诊.患者四个月前左眼被剪刀扎伤,当时行角膜缘伤口缝合术,术后视力曾恢复至0.8.检查左眼视力数指/1m,左眼颞上方近角膜缘条形白斑,前房内白斑向下可见一囊性肿物,约4× 3×2mm,遮蔽大部瞳孔.囊壁棕色半透明,裂隙灯下透见水样囊液.眼压3.86kPa.拟诊前房浆液性上皮植入性囊肿,继发青光眼.药物降眼压后局麻下于临近白班处角膜缘外1mm板层切开巩膜8mm,向前分离至白斑,沿角膜缘切开后层,轻夹囊肿向外,至切口处囊壁破裂,将全部囊壁及附着处少许内层角膜一并切除,冲洗前房,间断缝合切口.术后抗炎降眼压三天,一周出院视力0.4,一个月后恢复至0.6,随访6年未见复发.
作者:张一凡;孙轶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白内障是人类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据统计,全世界有三千万至四千五百万人因老年性白内障而致视力明显障碍.美国有31000人因老年性白内障或其并发症失明[1].中国有100多万人患白内障,其中60%因此而失明.据临床报告,40~49岁白内障的发病率为23%;50~60岁的发病率为50%;60~70岁的发病率为78%;80岁以上的发病率几乎为100%.随着白内障手术的不断改进,如前房出血、玻璃体脱出、晶体皮质和囊膜残留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采用人工晶体、无晶体接触镜或眼镜等进行屈光矫正亦均能建立良好的光学效果.但术后视网膜及黄斑病变,重新导致复明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的症状近年来逐渐被医学界所重视,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重要医学课题进行研究.
作者:徐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技巧及术式的选择.方法:玻璃体腔灌注维持眼内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文对18例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中,8例行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单纯囊外摘除术.1 3例术后视力≥0.1占72%;8例视力≥0.3占44%,术后视力无改善及下降者5例占27.7%.手术并发症有晶体核脱位至玻璃体腔内1例、玻璃体出血1例.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必须应用玻璃体腔液体灌注维持及调整眼内压;对于白内障核硬化明显的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比超声乳化更适用.
作者:聂红平;晏晓明;李骏;杨松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182例(360眼)近视患者(6.00~-10.00D)行LASIK,术后随访1 2月,观察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术中负压吸引失败4眼(1.1%),角膜瓣形成不全1眼(0.28%),游离瓣2眼(0.56%),角膜血管翳出血8眼(2.2%),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7眼(1.9%),结膜下出血60眼(1 6.7%):术后眩光及夜驶困难9眼(2.5%),偏中心切削>0.5mm15眼(4.2%).中央岛形成2眼(0.56%),术后1 2月屈光回退>1.00D者9眼(2.5%).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仍存在并发症.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手术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作者:生晖;刘美光;王传富;马玉娜;李晓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例1赵××女34岁,左眼因车祸致上睑下垂8天,于1999年12月5日入院.检查:左眼睑无肿胀,内上眶缘处有一斜形瘢痕,长约1cm,上睑不能上提,提上睑肌肌力为零.角膜透明,瞳孔双侧等大正园,直径约3mm,直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映光正位,眼球运动无异常,复视像检查无复视,诊断:左眼外伤性提上睑肌完全麻痹.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针灸主穴为睑透、睛明、鱼尾腰、见阳,配穴为阳白、合谷、太阳等.
作者:吴丽华;穆劲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Brueghel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成年人的特发性眼睑一口一下颌痉挛性疾病.近我院诊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苗××女38岁满洲里人住院号23742因双眼睑痉挛、伴四肢间歇性痉挛1个月余,人院治疗.3个月前曾发生晕厥、眩晖1次,在俄罗斯某医院治疗好转,但易眨眼.1个月前眨眼症状明显加重,出现眼睑痉挛,睁眼困难,晨轻暮重,视力不减退,否认头痛、复视等其他伴随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家族性遗传疾病史.两眼视力均为1.2.双眼睑除痉挛性眨眼外,无肿胀,肤色如常.双眼球大小、位置正常,各方位运动不受限,睑球结膜不充血,眼前节无异常.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压11.5mmHg,左眼12.0mmHg.Bp:105/60mmHg.
作者:冯绍鸿;吴培兰;王月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对深低温保存的兔角膜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和观察.结果表明,上皮细胞一般在培养5~7天贴壁,2周以后出现老化和脱落,仅能传1代.内皮细胞2~3天可贴壁,不易传代.基质细胞1周后贴壁,能传2~3代.
作者:高明宏;张劲松;蓝平;安天义;刘民培;王承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常见滤过泡并发症及低眼压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我们对随访了1~3年的75例(64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滤过泡并发症中,滤过泡渗漏发生率为9.3%,巨大薄壁滤过泡发生率为8%,包裹囊样滤讨泡发生率为12%,无滤过泡形成发生率为6.7%;低眼压并发症中,持续性低眼压发生率为8%,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为0.7%.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由于术中或术后常规使用MMC或5-Fu,滤过泡及低眼压并发症已成为常见并发症,而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已成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能在术后早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滤过泡并发症,大部分滤过泡仍可恢复功能,眼压也可回升至正常.
作者:成洪波;黄丽娜;赖铭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屈光力的改变,探讨对侧健眼角膜屈光参数在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三联手术)中的意义.方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患者41例,其中单纯PKP25例,三联手术10例,PKP联合白内障摘除6例,其中5例术后1~1.5年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对术眼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及眼轴的改变进行对比观察,并与健眼进行比较.结果:术前角膜屈率为36.685~48.935D,平均40.935±3.569D;术后角膜屈率为39.190~50.31D,平均43.955±3.414D,配对T检验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21);手术前后的眼轴分别为20.92~29.29mm(平均24.179±0.511mm)和22.76-30.86mm(平均24.85±2.35mm),配对T检验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81);健眼的角膜屈率为42.125~44.810D,平均43.963二1.224D,经配对T检验与患眼术后角膜屈率无显著性差异(P=0.36).1例三联手术患者术后因高度近视而行人工晶体取出,另有两例因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行LASIK;5例PKP联合自内障,人工晶体二期植入的患者,4例裸眼视力在0.5以上.结论:PKP术后角膜屈率发生显著性变化,健眼角膜屈光参数是三联手术中人工晶体计算的重要参数,但患眼术后角膜屈率的改变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PKP联合白内障摘除,二期再植入人工晶体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作者:吕岚;王荣光;邹留河;康惠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虹膜睫状体炎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公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病因多不明确,治疗上仍以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为主,在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有两个副作用即:激素性青光眼和白内障引起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选择一种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小的激素剂型及给药途径在虹膜睫状体炎的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本人选用醋酸去炎舒松A点眼治疗虹膜睫状体炎42例46眼,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我院眼科诊断的内因性虹膜睫状体炎,共42例46眼,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大的47岁,小的20岁.就诊时好视力0.5,差视力0.06,均不能矫正.病程短3天,长20年.初次发病29例29眼,复发病例15例1 7眼.所有病例半年内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全身及局部),并排除青光眼家族史.
作者:蒋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l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巩膜瓣下咬切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7例27眼.结果:术后6月内,27眼的眼压均正常;术后1年时,眼压控制率达94%(16/17);术后2年时,眼压控制达81%(17/2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是一种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方法.并对其机理、并发症和优点进行了扼要分析.
作者:刘钢;高保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贺××女68岁住院号3604因左眼胀痛伴同侧头痛,视力障碍2年,左眼失明1年,以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左绝对期、右慢性期)、左眼大泡性角膜炎,于2000年6月13日收入病房治疗.入院时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8,左眼无光感,右眼眼压4.77kPa(35.76mmHg),左眼7.29kPa(54.66mmHg).左眼睫状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可见多个大泡,前房浅,前房周深1/4CT,虹膜表面有许多新生血管,瞳孔竖椭圆形(4mm),光反射消失.晶体轻度混浊,眼底窥不进.右眼视乳头色正常,C/D约0.4,动脉反光增强,A:V=1:2.眼科 B超检查,双眼均未见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血压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未发现身体其他异常.
作者:张叶青;谢梅芬;杨俭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