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临床观察

高淑琴;于刚

关键词:眼球后退, 先天发育异常, 临床资料, 运动障碍, 临床工作, 睑裂, 分类法, 报告分析, 反向型, 收集, 弱视, 偏斜, 女性, 年龄, 男性, 分型, 病征, 病例
摘要: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是一种以水平直肌运动障碍,内转时眼球后退伴睑裂缩小,同时向内上或内下偏斜并伴有眼部或全身其它异常的先天发育异常的病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收集了9例此病例,报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就诊年龄5~32岁,女性6例,男性3例.其中4例有同时视,5例伴弱视.详见表1,表中分型采用Huber分类法,其中例7反向型是指患眼外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1],此型不在Huber分类之中.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醋酸去炎松-A点眼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的临床观察

    虹膜睫状体炎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公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病因多不明确,治疗上仍以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为主,在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有两个副作用即:激素性青光眼和白内障引起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选择一种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小的激素剂型及给药途径在虹膜睫状体炎的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本人选用醋酸去炎舒松A点眼治疗虹膜睫状体炎42例46眼,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我院眼科诊断的内因性虹膜睫状体炎,共42例46眼,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大的47岁,小的20岁.就诊时好视力0.5,差视力0.06,均不能矫正.病程短3天,长20年.初次发病29例29眼,复发病例15例1 7眼.所有病例半年内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全身及局部),并排除青光眼家族史.

    作者:蒋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Nd:YGA激光治疗人工晶体前膜

    目的:评价Nd:YGA激光治疗人工晶体前膜的疗效.方法:应用Nd:YGA激光切除或切开98例136眼人工晶体前膜,同时对混浊的晶体后囊予以切开.结果:98例136眼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1).除7例1 3眼伴有慢性葡萄膜炎的患者需定期切除人工晶体前膜外,其余大部分患者均获得了长期而稳定的疗效.结论:Nd:YGA激光是治疗人工晶体前膜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庞利民;张晓猛;拱中华;赵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在眼科临床上常遇到青光眼和白内障同时存在的病例,过去一般均采用两步法手术,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的进展,采用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入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手术,避免了分次手术的弊端.我院自96年以来对该类患者15例(15眼)采用三联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5例(15眼).男6例,女9例.年龄56~78岁,平均65岁.其中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眼,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眼.术前视力为光感8眼,眼前手动3眼,眼前指数4眼.光定位及色觉均正常.入院时所有病人的眼压均高于正常.经用药后,12眼眼压恢复正常,3眼在4.0kPa左右.

    作者:王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方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皮质盲

    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皮质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发现.皮质盲系外侧膝状体以上两侧性损害,包括枕叶和视放射两侧的病变.皮质盲具有以下临床特征:①视觉完全丧失;②强光照射及外界恐吓性刺激均不能引起眼睛闭合反应;③两侧瞳孔大小相等,对光反应存在;④眼底无异常[1].目前对此症尚无理想疗法[2].作者自1996年至1999年对确诊的6例1 2眼皮质盲患者采用复方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51~68岁,均双眼同时发病,发病时间3~15天,平均6天.视力无光感6眼,光感3眼,眼前手动3眼.

    作者:李文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术中表面麻醉剂的止痛效果

    目的:本文报告1 20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表面麻醉的止痛效果.方法:术中采用0.4%Oxybuprocaine和0.4%Alcaine表面麻醉,经巩膜隧道切口完成常规超声乳化手术,植入单片式PMMA硬质人工晶体和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80%手术病人术中没有任何疼痛感,20%病人(365眼次)在手术不同步骤时有疼痛感,其中有49眼(3.9%),追加球后麻醉.结论:选择适当病例,表面麻醉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郝燕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应用Orbscan测量系统对250名正常人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分析

    目的:观察Orbscan生物测量系统在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50人共500眼,采用Orbscab生物测量系统进行检查,通过计算机分析建立眼前部的三维立体图像,分别计算中央、距中心1.5mm、2.5mm,3.5mm、4.5mm处的平均角膜厚度值及前房深度值.并对各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各处平均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值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组之间,中央、距中心1.5mm、2.5mm、3.5mm、4.5mm处的前房深度值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各年龄组角膜同一部位的厚度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显著性意义.结论:Orbscan生物测量系统是一种无创伤性的眼前部生物测量仪器,它测量结果果覆盖范围广,精确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倪卫杰;沈泽民;施彩虹;蒋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外斜视矫正术后分离性垂直偏斜消失2例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简称DVD)多伴有先天性内斜,也可与后天性内斜或外斜视同时存在.外斜视矫正术后,DVD现象完全消失实属罕见,郭少山[1]曾报道两例.我院于1 996~1998年收治两例外斜合并DVD患者.经水平斜视矫正术后追踪观察1年余,DVD现象完全消失.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静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KTP泪道探通术加透明质酸钠置留治疗泪道阻塞

    我院自2000年7月~2000年10月,采用倍频YAG激光(即KTP-ND:YAG激光,简称KTP激光)治疗各种泪道阻塞18例19眼,治疗效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对象:18例19眼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9至65岁,病程半年至8年,19眼中泪小点阻塞2眼,泪小管阻塞6眼,泪总管阻塞2眼、鼻泪管阻塞3眼,慢性泪囊炎4眼,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后不通2眼.(2)设备:①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带导光纤维KTP泪道激光,波长为532nm,脉冲频率为3000 5000pps,输出功率8-15W可调,用0.3 0.6mm光纤输出.②9号空芯泪道激光套针(带针芯).③钝头泪道冲洗针(其前端封闭针头,两侧有小孔),常规泪道冲洗物品.

    作者:李玉茹;张萍;赵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临床观察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是一种以水平直肌运动障碍,内转时眼球后退伴睑裂缩小,同时向内上或内下偏斜并伴有眼部或全身其它异常的先天发育异常的病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收集了9例此病例,报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就诊年龄5~32岁,女性6例,男性3例.其中4例有同时视,5例伴弱视.详见表1,表中分型采用Huber分类法,其中例7反向型是指患眼外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1],此型不在Huber分类之中.

    作者:高淑琴;于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并发玻璃体积血

    我们遇到4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其表现为玻璃体积血,现报告如下.例1男54岁左眼视力下降5个月余,右眼视力5.0,左眼手动/10cm,左眼压1.94kPa,右眼2.12kPa.左眼玻璃体呈暗红光反射,眼底窥视不清.B超检查显示左眼球内上方周边有约9.6mm稍强回声团,大小约11mm×9.5mm,高5.6mm,自眼环突向球内,顶部突破Bruch氏膜,形态规则,边缘清晰.肿物周围呈强回声带,玻璃体内有大量弱回声光点及中等回声膜状物,提示左球内实性占位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CT扫描显示左球内鼻上方见-高密度结节状肿物(11×9×10.4mm)自球壁突向玻璃体腔,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玻璃体呈中等高密度.提示左眼球内肿瘤、玻璃体积血.

    作者:张运银;石义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眼内上皮植入性囊肿治疗体会

    上皮植入性囊肿多继发于眼球外伤及内眼手术,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往往造成较严重的视力损害.本组3例患者病情均较复杂,治疗结果不尽相同,现报告如下.例1李××男11岁94年10月因左眼视力下降一个月就诊.患者四个月前左眼被剪刀扎伤,当时行角膜缘伤口缝合术,术后视力曾恢复至0.8.检查左眼视力数指/1m,左眼颞上方近角膜缘条形白斑,前房内白斑向下可见一囊性肿物,约4× 3×2mm,遮蔽大部瞳孔.囊壁棕色半透明,裂隙灯下透见水样囊液.眼压3.86kPa.拟诊前房浆液性上皮植入性囊肿,继发青光眼.药物降眼压后局麻下于临近白班处角膜缘外1mm板层切开巩膜8mm,向前分离至白斑,沿角膜缘切开后层,轻夹囊肿向外,至切口处囊壁破裂,将全部囊壁及附着处少许内层角膜一并切除,冲洗前房,间断缝合切口.术后抗炎降眼压三天,一周出院视力0.4,一个月后恢复至0.6,随访6年未见复发.

    作者:张一凡;孙轶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后巩膜开窗术中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

    患者贺××女68岁住院号3604因左眼胀痛伴同侧头痛,视力障碍2年,左眼失明1年,以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左绝对期、右慢性期)、左眼大泡性角膜炎,于2000年6月13日收入病房治疗.入院时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8,左眼无光感,右眼眼压4.77kPa(35.76mmHg),左眼7.29kPa(54.66mmHg).左眼睫状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可见多个大泡,前房浅,前房周深1/4CT,虹膜表面有许多新生血管,瞳孔竖椭圆形(4mm),光反射消失.晶体轻度混浊,眼底窥不进.右眼视乳头色正常,C/D约0.4,动脉反光增强,A:V=1:2.眼科 B超检查,双眼均未见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血压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未发现身体其他异常.

    作者:张叶青;谢梅芬;杨俭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Orbscan与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LASIK术前角膜厚度的研究

    目的:探讨LASIK手术治疗屈光不正术前患者的ORBSCAN(ORB)与超声角膜测厚仪(A超)测量值的相关性,并给出术前A超预测值的回归公式.方法:分别应用ORB与A超测量74眼LASIK术前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对两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直线相关及回归分析,并利用回归方程对LASIK术前A超测量值进行预测.结果:两组测量值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两者呈密切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918,T-19.6,P<0.001),本组资料呈正态分布.结论:LASIK术前患者ORB与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值呈线性相关,A超预计值(μm)=1 6.5+0.93*ORB测量值(μm),ORB预计值(μm)=75.34+0.908*A超测量值(μm).

    作者:袁满红;胡建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的临床观察

    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进行角膜地形图的检测分析.方法:对113例(253眼)近视患者手术后1、3、6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随访.结果:PRK术后能产生一种稳定的角膜外形,角膜地形图主要表现为四种形态:圆形或椭圆形(48.62%),对称或不对称形(28.0m%),半环形(1 7.79%),中央小岛形(5.53%),且各种形态与佳视力有着一定的关系.术后6个月模拟角膜计读数(Simk)表现一定的回退.Simk差值无显著性差异,说明PRK本身不引起散光.结论:角膜地形图定量分析对PRK术后角膜表面的改变、手术设计的改进、手术疗效的预测等是必要的.

    作者:聂庆珠;归东梅;高殿文;盖春柳;曹永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眼眶内肿瘤摘除术后加压包扎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例

    例1女50岁因右眼球突出、眼胀20余天,于2000年11月14日以右眼眶内肿物收入院.既往体健,无结核、风湿、糖尿病等病史,无眼病史和类似眼病家族史.全身检查BP16/9.3kPa,发育正常营养好,较胖,体重67kg.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4,左眼0.8,近视力右0.6,左1.0.眼球突出度:右20mn、左14mm、眶距96mm.双眼球运动不受限,双眼前节无异常,双眼视盘正常,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右黄斑区中心凹反光不清.左黄斑区正常.双眼眼压正常.低头试验(-),无搏动及血管杂音.B超检查右眼球后可见直径18.36mm不能压缩的近圆形低密度回声区,边界清,内有小片状液性暗区.印象:右眼球后实性肿物.

    作者:刘建宗;秦玉玲;郝玉华;王淑芬;刘崇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深低温保存兔角膜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本文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对深低温保存的兔角膜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和观察.结果表明,上皮细胞一般在培养5~7天贴壁,2周以后出现老化和脱落,仅能传1代.内皮细胞2~3天可贴壁,不易传代.基质细胞1周后贴壁,能传2~3代.

    作者:高明宏;张劲松;蓝平;安天义;刘民培;王承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黄斑裂孔的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切割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手术治疗的比较

    目的:对比激光治疗与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不同视力结果.方法:30例30眼黄斑裂孔患者行氩激光治疗,随诊3~108个月(平均25.9个月);43例43眼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手术治疗,随诊3~23个月(平均5.95个月).结果:激光治疗组术后视力≥0.1者8眼,占26.7%,术后好视力0.2,视力提高5眼,占16.7%;手术治疗组术后视力≥0.1者27眼,占62.8%,术后好视力1.0,视力提高26眼,占6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视力明显好于激光治疗黄斑裂孔.

    作者:齐慧君;黎晓新;姜燕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眶部额骨内血管囊肿引起眼球突出1例

    眼球后各种良恶性肿瘤引起眼球突出时有发生,但眼眶顶部的额骨内发生血管囊肿使眼球突出极为少见,我院1998年发现并成功治疗了1例这样病人,现报道如下.患者高××男69岁住院号1998-5523 98年10月5日主诉右眼球逐渐向前突出,向外侧活动受限,来院检查,视力右4.0,左40(矫正不应),双眼角膜清晰,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楚,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和间接光反射正常.晶体透明.视乳头和视网膜血管均无异常.Hertel眼球突出计检查,右眼球较左眼球突出超过3mm.眼眶横断位CT摄片见右眶外上方额骨内有一个2.5cm×2.5cm大小膨胀性囊腔、骨质受压变薄,但仍清晰可辨.

    作者:王吉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外伤性提上睑肌完全麻痹治愈2例

    例1赵××女34岁,左眼因车祸致上睑下垂8天,于1999年12月5日入院.检查:左眼睑无肿胀,内上眶缘处有一斜形瘢痕,长约1cm,上睑不能上提,提上睑肌肌力为零.角膜透明,瞳孔双侧等大正园,直径约3mm,直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映光正位,眼球运动无异常,复视像检查无复视,诊断:左眼外伤性提上睑肌完全麻痹.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针灸主穴为睑透、睛明、鱼尾腰、见阳,配穴为阳白、合谷、太阳等.

    作者:吴丽华;穆劲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联合垂直巩膜条嵌顿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l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巩膜瓣下咬切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7例27眼.结果:术后6月内,27眼的眼压均正常;术后1年时,眼压控制率达94%(16/17);术后2年时,眼压控制达81%(17/2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是一种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方法.并对其机理、并发症和优点进行了扼要分析.

    作者:刘钢;高保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