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耳前瘘管88例治疗分析

姜春秋;刘元清

关键词:耳前瘘管, 先天性畸形, 急性乳突炎, 治疗情况, 继发感染, 易误诊, 外耳道, 并发症, 手术, 临床, 患者, 处理
摘要:耳前瘘管(Preauricular fistul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尽管一般情况下无需处理,但部分患者因反复继发感染或感染蔓延到外耳道及耳后,易误诊为急性乳突炎或其他并发症,故不可轻视.现将耳前瘘管88例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医学新知杂志相关文献
  • pH电极位置对反流性食管炎酸监测的影响

    为探讨pH电极位置对反流性食管炎酸监测的影响,将60例反流性食管炎随机分为对照(C)组和试验(T)组.C组30例用测压法将pH电极置于下食管括约肌(LES)上缘5 cm处;T组30例用pH梯度法将电极放于胃食管连接处(GEJ)上方5 cm处.连续24 h pH监测.结果显示,C与T组前鼻孔至GEJ平均距离分别为(46.2±4.1) cm与(46.5±4.5) cm,两者无明显差异(P=0.8).两组前鼻孔至GEJ平均距离(46.3±4.3) cm比C组前鼻孔至LES上缘平均距离(43.3±3.1) cm低3.0 cm(P=0.0003).食管酸监测的pH<4,总百分时间和总计分在T组(8.5和45.5)和T组中GEJ>LES上缘+3 cm和<-3cm范围者(10.0和99.3)较C组(4.8和26.3)均有明显增高,P均<0.01),而T组中GEJ≤LES上缘+3 cm和≥-3 cm范围者(7.1和39.4)则无明显差异(P均>0.05).研究结果表明,因GEJ常比LES上缘偏低,故以GEJ安放电极(尤其是GEJ>LES上缘+3 cm或<-3 cm范围者)对反流性食管炎行pH监测时,可能会扩大酸监测结果.

    作者:徐章;王子强;于云鹤;胡阳黔;黄晓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维生素C、维生素E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我科自1994年~1996年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芮;王莉;张渝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肠造口与造口袋的选择

    许多肠道方面病变都需要施行造口手术,但患者对造口往往产生恐惧,原因是造口对其生活带来不便.笔者收集了158例患者,了解到只要造口部位及方式合理以及正确配戴造口袋,其并发症很少发生,可如同正常人一样生活.

    作者:张根福;朱振亚;史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肠粘连性肠梗阻75例临床分析

    小肠粘连梗阻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保守治疗常能奏效,如疑有肠绞窄,必须手术.但如何防止术后再粘连甚至再手术,仍是一道难题.现将我院1995~1999年收治粘连性小肠梗阻75例报道如下.

    作者:凌碧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当归注射液治疗肩周炎43例临床观察

    1993年~1998年,笔者在我院针灸门诊采用当归注射疗法治疗重症疼痛性肩周炎43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尹鸣祥;王秋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CD44s在胃癌中的表达

    研究CD44s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明确CD44s在胃癌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应用抗CD44s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了97例胃癌标本.结果显示部分正常胃腺体中下2/3的细胞膜和23.71%(23/97)的胃癌细胞被染成棕红色,免疫反应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膜上;硬癌CD44s表达率较高(P<0.05),浸润型胃癌CD44s强表达率较显著;CD44s表达与胃癌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CD44s强阳性表达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提示CD44s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展并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作者:黎家庆;朱尤庆;吴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阑尾炎合并肠梗阻19例分析

    阑尾炎同时合并机械性肠梗阻临床上少见,且因一方面的临床症状掩盖了另一方面的症状,使诊断或治疗选择发生困难,延误手术时机,造成不良后果.我院1986~1996年收治阑尾炎合并肠梗阻19例,18例以肠梗阻入院,1例以阑尾脓肿入院,术中均证实两者并存,其中死亡1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邱绪清;邹福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克隆病的外科治疗

    克隆病(Crohn's disease,CD)系一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可以仅侵犯消化道的某一段,也可同时侵犯若干段,一般以末端回肠较为常见.病理变化以炎症反应为特点,炎症涉及消化道管壁的全层伴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特征性的细胞聚集而形成非干酪性肉芽肿.

    作者:何跃明;艾中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溃疡性结肠炎手术的适应证和术式选择

    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损从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开始,向近端蔓延,可波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病变特点为连续弥漫性结肠粘膜、粘膜下层慢性渗出性和出血性炎症及溃疡性病变,很少累及肌层和浆膜.

    作者:郑泽霖;田力;张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合酶在门静脉高压大鼠胰腺功能异常中的作用

    为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门静脉高压时胰腺功能异常中的可能作用,采用NADPH组织化学法和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NOS)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正常组、肝硬化组及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组大鼠胰腺组织内NOS的分布.结果显示:NOS主要分布在胰腺的腺泡周围、胰管、血管和胰岛;其中肝硬化组及部分门静脉结扎组大鼠NOS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组明显增多,染色增强.结果表明一氧化氮合酶在门静脉高压时胰腺功能紊乱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天才;谌辉;唐望先;梁扩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羊膜腔滴注林格氏液治疗羊水过少、胎膜早破的临床研究

    为羊水过少、胎膜早破患者补充羊水量,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围产儿存活率,采用静脉留置针在B超监测下经腹穿刺于羊膜腔内,滴注林格氏液.羊水过少组(简称治疗Ⅰ组)30例,对照Ⅰ组23例;胎膜早破组(简称治疗Ⅱ组)36例,对照Ⅱ组30例.羊水过少者当滴注至羊水指数上升≥10 cm时,停止滴注;胎膜早破合并早产未临产者,保留针套,间歇滴注至72 h,结束分娩.胎膜早破已临产者维持滴注直至分娩.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者剖宫产率明显降低,治疗Ⅰ、Ⅱ组分别为53.3%(16/30),8.3%(3/30).与对照Ⅰ、Ⅱ组91.3%(21/23),90%(27/30)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产褥病率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胎膜早破合并早产(28~34周)者治疗11例,无1例围产儿死亡,对照组10例,围产儿死亡4例,两者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采用静脉留置针经腹穿刺羊膜腔内滴注林格氏液治疗羊水过少、胎膜早破效果满意、操作简便安全、无菌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惠珠;洪月英;赵芸;汪有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胃达喜与普瑞博思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见于胃切除术后及幽门功能不全者,而胆汁酸是导致胃粘膜损伤的重要因素.患者常有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烧灼感等症状.从1997年10月~1999年10月我们应用胃达喜与普瑞博思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红莲;陈伟峰;孙光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医学新知杂志>2000年各期刊登论文重点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肠肌电图判断肠活力的实验研究

    为探讨术中肠肌电图法(EMG)对肠活力的评价作用,将32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选取10 cm长末端小肠制成肠袢肠缺血模型,分别造成缺血1、2、3和4 h.双极银电极记录缺血前(a)、缺血末(b)和再灌注30 min(c)时的EMG变化.48 h后再次开腹,取原缺血肠段作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缺血≥3 h的肠段,BER的fc明显低于fa(P<0.05);缺血<3 h的肠段,fc变化不明显;(fa-fc)的变化与48 h后肠的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507);EMG振幅在再灌注后降低.表明EMG能用于术中评价缺血肠活力,对预测术后近期肠管生存质量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萍;谢宝珊;江志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胆总管十二指肠后壁大口吻合术治疗胆总管下端狭窄21例报告

    自1994年以来,我们对21例胆总管下端狭窄或结石未取尽者施行了胆总管十二指肠后壁大口吻合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本濂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性小婴儿肺炎

    近几年来,沙眼衣原体(CT)感染所致婴儿肺炎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法(单式PCR)检测CT的有关文献报道日益增多.我们于1997年1月~1997年9月对5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套式PCR)方法检测CT并与对照组及单式PCR方法进行了对比,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剑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甲状腺、消化道多原发性癌手术后生存15年2例

    发生在人体不同器官、不同系统两种以上的恶性肿瘤,为多原发性癌,其预后较差,5年治愈率仅9%~22%[1].术后生存15年极为罕见.近,我们随访到2例甲状腺与消化道的多原发性癌,同时性和异时性各1例,术后已生存15年,且仍健在,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在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中的诊断意义

    Ⅰ型糖尿病(IDDM)是由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属IDDM的亚型, 对LADA进行早诊断,采用胰岛素治疗,有利于保护残留的部分胰岛分泌功能, 延缓病情的发展.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对这类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林明珠;李少华;王彩虹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初探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类老年人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约占食管疾病的75%.我们采用高舒达与普瑞博思联用治疗老年人GERD 71例,旨在探讨一有效、经济及副反应小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萍;孙光祺;陈伟峰;康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慢性酒精中毒120例临床分析

    慢性酒精中毒(chronic Alcoholic Toxication,CAT)是指长期饮酒导致成瘾的严重后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酒类消费和酒精依赖呈上升趋势.笔者总结我院1992年1月~1997年2月住院期间确诊的CAT 120例,通过对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CAT对消化系统的损害,旨在引起临床医师对酒精损害健康的重视.

    作者:王伟;鄂富久;杜义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医学新知杂志

医学新知杂志

主管: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主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