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祝;张建祥
目的 比较吸烟与非吸烟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东方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吸烟与否将患者分为吸烟组(n=114)和非吸烟组(n=66),再根据吸烟指数将吸烟组分为亚组1(n=65)和亚组2(n=49),比较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治疗后肺功能、炎症因子、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Th17/Treg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结果 治疗后,非吸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呼气峰流速(PEF)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均显著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吸烟组(P<0.05),吸烟组PEF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FEV1%pred、FEV1/FV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亚组1和亚组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Th17/Treg及SGRQ总分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P<0.05),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水平明显低于非吸烟组(P<0.05),且亚组2上述各指标均显著优于亚组1(P<0.05).结论 非吸烟稳定期COPD患者行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的疗效优于吸烟患者,吸烟明显影响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和生活质量,吸烟量越大,其影响程度越大.
作者:莫宏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过表达迁移侵袭抑制蛋白(MIIP)基因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神经胶质母细胞瘤U87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过表达的MIIP基因慢病毒转染HCMV感染的U87细胞,通过Western-blot检测其转染效率,并将细胞分为为实验组(U87+HCMV/MIIP)、对照组(U87+HCMV/CMV4)和空白组(U87+HCMV).采用CCK-8检测过表达的MIIP基因对HCMV转染的U87细胞增殖情况的作用;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对细胞迁移情况的影响;采用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细胞的MIIP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明显上调(P<0.05);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细胞的侵袭力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明显减弱,且细胞数显著下调(P<0.05);迁移能力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 HCMV感染的U87细胞在MIIP基因过表达后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均受抑制.
作者:赵鹏;钱冬萌;胡明;王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寒区军人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中的症状自评量表,对北纬45° ~50°驻军的450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对患有FD的官兵进一步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是否感染Hp,并与未患FD官兵(健康组)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回426份有效问卷,FD发病患者66例,发生率15.5%(66/426).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发生率为9.6%(41/426),上腹痛综合征发生率为5.9%(25/426).依据不同并发症进一步分析发现,餐后饱胀发生率为6.1%(26/426);上腹烧灼感发生率为1.9%(8/426);上腹痛发生率为3.5%(15/426);早饱发生率为2.8%(13/426);恶心发生率为1.6%(7/426);呕吐发生率为0.9%(4/426);厌食发生率为2.6%(11/426);嗳气发生率为3.8%(16/426);其中,混合多种症状19例,发生率为4.5%(19/426).FD组Hp感染率为28.8%(19/66),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3.6%(9/6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寒区官兵FD发生率较高,以餐后不适综合征较常见,餐后饱胀和混合症状为主要表现;患病官兵Hp感染率较高,应重视Hp感染在寒区官兵FD治疗中的影响.
作者:刘旭;郭晓钟;李宏宇;刘涵;王然;原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价各指标对心肺复苏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进行心肺复苏术后恢复自主循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存活时间将患者分为存活时间≤72 h组(A组,n=32)与存活时间>72 h组(B组,n=40),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患者能否存活超过72 h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检验.对于B组患者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分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n=20)及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组(n=20),收集入院及治疗72 h的各项临床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神经功能预后的指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A、B两组患者的入ICU时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pH值、乳酸值、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入院时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及SOFA评分预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存活时间>72 h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2、0.775、0.777.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组的入ICU 72 h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年龄、入ICU时APACHEⅡ评分、入ICU时GCS评分、入ICU 72 h的APACHEⅡ评分、入ICU 72 h的GCS评分及入ICU 72 h的SOF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入ICU时APACHEⅡ评分、入ICU时GCS评分、入ICU 72 h的APACHEⅡ评分、入ICU 72 h的GCS评分及入ICU 72 h的SOFA评分预测患者能获得良好神经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870、0.885、1.000、0.885.结论 心肺复苏72 h使用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及SOFA评分,均能够较好预测心肺复苏ROSC后在30 d时能够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
作者:高崇莹;陈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肢体动静脉血管损伤修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抚顺市第三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5例外伤性肢体动静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吻合器组)采用微血管吻合器进行血管吻合,15例患者(手法组)在显微镜下行手法血管吻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吻合时间、缺血再灌注时间及吻合血管通畅率.结果 吻合器组患者的血管吻合时间、缺血再灌注时间、吻合血管通畅率等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手法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吻合时间明显缩短,吻合血管通畅率高,缺血再灌注时间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崔光秀;邵忠;郭澍;梁晓旭;沙德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常见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1],占成人CHD的22% ~30%.该先天缺损可引发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心律失常、脑栓塞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存在严重PAH的ASD是否应该关闭缺损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本研究对ASD患者PAH发生机制与性质进行评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志明;李冬梅;李杨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药熏洗坐浴在肛肠外科术后创面水肿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肛肠外科术后出现创面水肿和疼痛的患者164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为常规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82例.常规组予以西医常规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坐浴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水肿及分泌物、肛门疼痛积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临床有效率为93.9%(77/8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9.3%(65/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术后创面水肿及分泌物少于常规组,且术后5、10 d疼痛积分均低于常规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中药液对肛肠外科术后创面进行熏洗坐浴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术后创口的出血量及炎性分泌物量,缓解创面水肿和疼痛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作者:林迪;白景阳;侯广;祁凯;韩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h1、Th2型细胞因子在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0例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设为LC-COPD组,同期收治的未合并COPD 的40例患者设为LC组,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IL-6、IL-10的表达水平,Th1、Th2细胞比例及两种细胞比值.结果 LC-COPD组患者血清中 IL-2、TNF-α、IL-10水平明显高于LC组,IL-4、IL-6水平明显低于LC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COPD组和LC组中,Th1/Th2比值分别为(5.99 ± 0.22)和(4.62 ± 0.9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合并COPD患者血清中Th1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较高,提示Th1/Th2比值可以作为预测疾病预后的潜在指标.
作者:宋署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利伐沙班与传统抗凝方案对冠脉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检索英文医学数据库PubMed、Medline、Cochrane,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检索与筛选.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利伐沙班与传统抗凝方案对主要有效性终点栓塞事件、主要安全性终点大出血相关事件以及冠脉事件(心肌梗死等)的发生风险.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到118篇文献,终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32029例患者.其中,利伐沙班组15993例,传统抗凝组16036例.利伐沙班组栓塞性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 =0.60,95%可信区间为0.53~0.67,P<0.05].两组在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1,95%可信区间为0.94~1.09,P>0.05).与传统抗凝组相比较,利伐沙班组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呈减少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2,95%可信区间为0.63~1.02,P>0.05).结论 利伐沙班在降低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抗凝方案,且不增加大出血风险.
作者:李楠;赵庆春;党大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67岁.因间断腹胀、乏力2年,加重伴尿少1周,乘坐飞机5 h就诊.既往多次CT、胃镜、化验等检查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入院2 h 后呕吐鲜红色血约1 000 ml,血压低至60/0 mmHg(1 mmHg=0.133 kPa),经降门脉压、抑酸、止血、输血、保肝等治疗,血压恢复正常,出血停止.腹水化验为漏出液,经补充蛋白、血浆、利尿等治疗,患者尿量增多,腹水减少,但双下肢水肿加重,行床旁彩超发现双侧小腿肌静脉不规则扩张,右侧大宽度0.5 cm,显示长度3.0 cm,左侧大宽度0.6 cm,显示长度4.1 cm,腔内见低回声团,边缘可见血流显示,诊断双侧小腿肌静脉血栓形成,双侧股静脉、腘静脉未见异常,化验D-二聚体7.0 mg/L,凝血酶原时间17.2 s,凝血酶原活动度58.6%,血小板66×109个/L,血白蛋白19 g/L,胆红素正常.嘱患者卧床下肢抬高制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每天2次;华法林2.5 mg,每天1次.4d后,国际标准化比值稳定在2.0 ~3.0,停用低分子肝素钠,患者下肢水肿渐消失.临床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分级 C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失血性休克,双小腿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李军婷;张美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定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1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4例NEC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治愈组(n=51)和预后不良组(n=33).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及合并症、喂养方式、发病前益生菌用药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的窒息、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呼吸窘迫综合征、腹膜炎、肺炎、呼吸暂停合并症的发生率,母乳喂养率及发病前益生菌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代谢性酸中毒、败血症、腹膜炎,母乳喂养、应用益生菌为保护因素.结论 NEC的预后与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发病前益生菌给药、母婴喂养等预防措施可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姚爱敏;王叶青;孙学江;陈楠;姚亮;孙玮;张洁;李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iRoot BP Plus结合显微根尖手术治疗难治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6年1—12月收治的难治性根尖周炎患者36例(患牙39颗),按倒充填材料将患牙分为 iRoot BP Plus 组(n =13)、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TA)组(n=13)及银汞合金组(n=13).对患牙行显微根尖手术,分别对各组术后1周时的肿痛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旧根尖周指数(O-PAI)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周,iRoot BP Plus组肿痛率为15.4%(2/13),MTA组肿痛率为23.1%(3/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银汞合金组肿痛率为53.8%(7/13),高于iRoot BP Plus组与MT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iRoot BP Plus组O-PAI指数分别为(1.03 ± 0.37)、(1.11 ± 0.33), MTA组O-PAI指数分别为(1.19 ± 0.58)、(1.07 ± 0.1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银汞合金组O-PAI指数分别为(1.46 ± 0.35)、(1.28 ± 0.31),均高于 iRoot BP Plus 组与 MTA 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RootBP Plus作为根尖手术的倒充填材料,术后肿胀率较低,根尖周骨组织恢复较好,拥有良好操作性,有望成为临床上适宜的根尖倒充填材料.
作者:薛燕;王亦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使用经鼻高流量吸氧装置(HFNC)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收治的Ⅰ型呼吸衰竭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FNC组(n=30)及无创通气(NIV)组(n=28).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或切开比率、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 HFNC组患者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比率为30.0%(9/30),显著低于NIV组的57.1%(16/2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的ICU住院时间为(12.0 ± 2.8) d,显著低于NIV组的(18.0 ± 3.2)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28 d病死率为6.7%(2/30),显著低于NIV组的28.6%(8/2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NC与传统氧疗相比,在高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具有减少气管插管或切开比率,降低28 d病死率,缩短ICU住院时间的优势.
作者:高瑞丽;李彦波;费月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北京医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患者.两组均给予禁食、肠胃减压、体液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生长抑素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和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及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C反应蛋白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支持、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炎症因子表达.
作者:何清;王立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A组,n=42)和子宫动脉栓塞术组(B组,n=46).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反应以及随访3、6、12个月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子宫和肌瘤体积变化情况、生存质量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随访期间,B组月经量增多、痛经症状改善情况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经期延长、贫血、尿路和直肠压迫、盆腔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子宫和肌瘤体积缩小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均良好.
作者:吴双;宋晶晶;黄凌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进行脊柱外科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自2010年5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脊柱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颈椎、胸椎、腰椎术后出现的伤口不愈合,脑脊液漏等并发症进行显微外科处理,包括Ⅰ期的清创、抗感染治疗,Ⅱ期的椎体旁肌瓣转移修复手术.术后随访1~3年,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 进行修复手术的患者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术后脑脊液漏,无复发,无感染、血肿、血清肿发生.长期随访,患者的椎体活动度良好,未发生椎体不稳定等并发症.结论 脊柱术后的伤口不愈合、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可以进行显微外科修复,疗效可靠.
作者:张志新;梁久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40患者.常规组患者进行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疗效、心律失常改善效果、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预后.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5.7%(134/14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0%(112/140);观察组心律失常纠正有效率为93.6 %(131/14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1.4%(100/1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SV均明显升高,LVEDD、LVESD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升高、降低程度均显著大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且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可有效改善心功能,纠正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预后更理想.
作者:景国强;杨晓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厄洛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厄洛替尼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238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口服厄洛替尼150 mg/d,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性反应停止用药.评价各项临床指标与近期疗效、远期疗效相关性,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38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服用厄洛替尼后,总有效率为46.2%(110/238),疾病控制率为70.6%(168/23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4个月(95%可信区间12.77 ~15.23),中位总生存期为21个月(95%可信区间19.01 ~22.99).1年总存活率为69.7%(166/238),2年为32.7%(78/238),3年为13.4%(32/238).与药物有关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腹泻以及食欲下降,多为1~2级毒副反应.女性、腺癌以及无吸烟史患者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相对更高.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 厄洛替尼治疗老年晚期NSCLC具有一定疗效及安全性,其中,女性、腺癌、无吸烟史及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获益更大.
作者:袁钢;韩涛;刘中正;谢晓冬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妊娠超声脐动脉血流监测联合胎心电子监护在诊断胎儿宫内窘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乐市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行胎心电子监护及超声脐动脉血流监测的240例高危孕妇临床资料,比较超声脐动脉血流监测(超声监测)、胎心电子监护(胎心监测)及超声脐动脉血流监测联合胎心电子监护(联合监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胎心监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2%、54.2%、58.3%及60.2%;超声监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8%、67.5%、61.0%及57.9%;联合监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5%、77.5%、78.5%及81.6%,联合检测均明显高于单独胎心检测及超声监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超声脐动脉血流监测联合胎心电子监护可有效应用于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翠娟;李倩;唐翠;牛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及生存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8)与B组(n=38).A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B组给予吉非替尼250 mg/d联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存活时间(PFS)、总存活期(OS)、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 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1%(27/38),高于 A 组的36.8%(14/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DCR为89.5%(34/38),高于A组的50.0%(19/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PFS为(16.21 ± 1.32)个月,高于 A 组的(12.21 ± 1.32)个月;B 组患者的 OS 为(29.21 ± 1.32)个月,高于 A 组的(23.21 ± 1.3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QOL评分为(81.21 ± 1.34)分,高于A组的(60.21 ± 1.6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4/38),低于A组的23.6%(9/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采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王珏;张翠英;薛丽英;吕爽;李卉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