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睿
目的 探讨i-Scan染色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2例经病理确诊为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息肉行i-Scan染色+放大内镜检查,行EMR治疗,留取完整标本送病理检查,创面均给予钛夹封闭.结果 本组102例患者共检出150枚息肉,直径为0.8 ~2.0 cm,均为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148枚,术后1个月复查见病变部位黏膜光滑,未见息肉及病变黏膜残留;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未追加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他处转移.结论 依据i-Scan染色预测息肉的组织学病理较确切,腺瘤性息肉系癌前病变,行EMR可完整切除息肉,减少息肉的复发,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尚辉辉;宋文先;王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环孢素A联合常规治疗在难治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4年1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难治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n=30)与观察组(n=30).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环孢素A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2、IL-10、抗心磷脂抗体(ACA)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包括成功分娩、异位妊娠及再次自然流产,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常规组为80.0%(24/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2、IL-10、AC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2、ACA水平低于常规组,ILv10水平高于常规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成功分娩率为86.7%(26/30),高于常规组的70.0%(21/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异位妊娠发生率(3.3%)、再次自然流产发生率(0)均低于常规组(10.0%、1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环孢素A治疗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平衡达到保胎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咏;于月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平衡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自2016年1-10月收治的HBV感染患者98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54例为正常组.根据患者的肝硬度值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组(n=38)、中度组(n=32)和重度组(n=28).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表达率和Th 17/Treg比值,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BV-DNA载量,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析Th17、Treg表达率和Th 17/Treg比值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观察组患者Th17表达率和Th17/Treg比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乙型肝炎病情的加重,患者Th17表达率、Th17/Treg比值、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明显升高,而HBV-DNA载量及Treg表达率显著下降,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表达率与Treg表达率呈负相关(r=-0.723,P<0.05),与Th17/Treg比值、AST和ALT水平呈正相关(r=0.692、0.802、0.751,P<0.05);Treg表达率与Th17/Treg比值、AST和ALT水平呈负相关(r=-0.702、-0.745、-0.712,P<0.05);Th 17/Treg比值与AST和ALT水平呈正相关(r=0.726、0.736,P<0.05);HBV-DNA载量与Th17表达率、Treg表达率及Th17/Treg比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 HBV感染相关肝纤维化患者体内存在Th17/Treg失衡现象,随着疾病的加重,失衡现象明显,同时,与其他肝指标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诊疗HBV发生与发展的生物指标.
作者:顾娜;郭佳;马艳品;王金环;鲍旭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通络活血针刺法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卵巢早衰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组两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进行口服克龄蒙治疗,B组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络活血针刺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停药后观察3个月,并于治疗前及停药后3个月监测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27/30),明显高于A组的63.3% (19/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药物3个月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与未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FSH、L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在改善卵巢早衰患者E2水平及中医症状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在改善FSH方面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庞苗苗;惠建荣;韩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9岁,因“进行性智能减退伴肢体抽搐3月余”于2015年3月20日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治疗.患者于2014年11月25日出现右上肢麻木,伴头昏、头沉;1周后右手持物困难.于2014年12月5日查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示双侧大脑半球表面以颞枕叶大脑后部为主的皮层及皮层下异常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脑电图正常.给予“疏血通、脑蛋白水解物、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无效.患者逐渐出现右上肢抬举困难,右下肢无力行走拖拽,记忆力渐下降,反应迟钝,饮水呛咳,语无伦次.患者于外院住院治疗两次均无明显疗效,且于2015年2月,出现视物重影,迈步困难,伴恐惧、幼稚、幻觉等行为异常;不能言语、进食,大小便失禁;四肢僵硬并反复抽搐.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异常.重度痴呆,表情淡漠、易激惹.
作者:关彩萍;付学锋;田文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是世界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约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85%.目前,已发现氧化损伤、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和脑损伤等多种脑卒中相关生物标志物,但这些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找到更为有效、可靠的脑卒中患者诊断及治疗监测的生物标志物是脑卒中相关研究的一大挑战.
作者:康万军;刘颖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输血与避免输血相关并发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6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内固定治疗.根据围术期是否输血,将患者纳入输血组90例与非输血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输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分型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相关(P<0.05).术前血红蛋白水平< 110 g/L、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失血量≥500 ml、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是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失血量≥500 ml、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因此,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与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的患者应在术前充足备血,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失血量,术后及时复查血常规以纠正贫血.
作者:石利涛;杜金鹏;张义;翟栋;刘彦博;徐飞;李连伟;李广;康永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对重症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Swan-Ganz飘浮导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100例重症冠心病CABG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用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行CABG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n=51)和常规组(n=49).术后,舒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常规组未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肺循环阻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心肌梗死、新发房颤、术后室颤、急性肾损伤及病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舒芬太尼组在治疗后12 h及24 h时的心率、外周循环阻力、肺循环阻力明显降低,心排血量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小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改善重症冠心病CABG术后患者心脏功能,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孙艳丽;韩宏光;历志;徐莉莹;张晓慧;孙畅;王兴弘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糖抗原(CA) 199、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对结直肠癌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2例,其中,Ⅱ~Ⅲ期(非转移组)42例,Ⅳ期(转移组)40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EA、CA199,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IL-6,散射比浊法检测CRP,比较两组患者CEA、CA199、CRP、IL-6水平的差异.采用Logistic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总生存期(OS)生存曲线.结果 转移组患者CEA、CA199、CRP、IL-6分别为(288.80±58.17) ng/ml、(250.90±56.04) U/ml、(29.57±5.54) mg/L、(19.54 ±2.56) pg/ml,明显高于非转移组的(5.48±1.15) ng/ml、(39.08±23.57) U/ml、(11.21±2.80) mg/L、(13.38±1.59)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199、CRP、IL-6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5、0.799、0.709、0.643,CEA+ CA199+ CRP+ IL-6的AUC为0.902.根据CEA、CA199、CRP、IL-6的佳临界值,将接受完整随访的32例转移组患者分别纳入CEA、CA199、CRP、IL-6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并绘制OS生存曲线,可见CEA、CA199、CRP、IL-6高水平组患者的存活时间均低于低水平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CA199、CRP、IL-6水平在结直肠癌转移患者中明显升高,其作为预测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富娟;陈铁;张敬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国产第二代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EXCELⅡ)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EXCELⅡ支架上市前首次人体临床研究,前瞻性入选45例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均植入EXCELⅡ支架1枚,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2个月,此后长期单用阿司匹林.本研究主要终点为3年的靶病变失败(TLF),为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TVMI)和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CI-TLR)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患者水平的不良临床事件(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心肌梗死及任何血运重建)和支架内血栓.结果 本研究45例患者,3年随访无TLF事件的发生;PoCE事件发生率为6.7% (3/45),其中,1例为非心源性死亡,2例为非靶病变血运重建;3年随访无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结论 3年临床随访资料证明,EXCELⅡ支架在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中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耿;赵公双;李毅;王贺阳;荆全民;王效增;孙中伟;徐波;韩雅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可以进行完整切除,现今已被普遍应用于消化道早癌的治疗,由此而来的术后溃疡即ESD术后人工溃疡.ESD术后人工溃疡需要积极治疗以防止继发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总结归纳出ESD术后人工溃疡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丽;杨卓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 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增强CT在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1年5月至2016年8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经B超、CT、核磁共振成像(MRI)以及临床综合资料证实为胰腺占位性病变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56例患者行18 F-FDG PET/CT全身检查及增强CT检查.比较单纯18F-FDG PET/CT、增强CT显像及两种显像方法联合应用对胰腺良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等,以及与终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本组56例胰腺病变患者中,胰腺癌38例,良性病变18例.18F-FDG 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8.3%、80.2%、93.0%、82.7%及85.6%;增强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74.1%、68.6%、80.9%、63.2%、72.6%,18F-FDG PET/CT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增强CT.PET/CT联合增强CT对胰腺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0.9%,准确率为95.2%.18 F-FDG PET/CT与终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 =0.705),增强CT的诊断结果与终诊断结果中度一致(k =0.409),两者联合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 =0.816).结论 18F-FDG PET/CT对胰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18F-FDG PET/CT联合增强CT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
作者:张文文;郝珊瑚;王治国;张彤;张国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DNA损伤诱导转录样蛋白4(DDIT4L)在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 分别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人类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下载GBM的RNASeqV2数据,以及GBM样本数据集GSE7696的系列矩阵数据.应用Kaplan-Meier和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确定DDIT4L的预后价值,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分析DDIT4L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 DDIT4L高表达是提示GBM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其高表达与烟酸-烟酰胺代谢、组氨酸代谢、氮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相关通路增强有关.结论 DDIT4L高表达的GBM患者预后不良,可能通过对GBM中的烟酸-烟酰胺、组氨酸、氮或苯丙氨酸代谢的调节而发挥促肿瘤作用.
作者:张少校;吴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卵巢颗粒细胞中HBV感染情况与临床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辅助生育治疗的4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为HBV携带者(携带组),20例患者为非HBV携带者(非携带组),分离患者卵泡液中的颗粒细胞并制成涂片.应用经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HBV D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对颗粒细泡涂片进行检测;应用碱性磷酸酶系统进行显色反应.结果 携带组患者的颗粒细胞涂片显示,5例可见200个成簇的颗粒细胞,细胞核中检测出20个HBV DNA阳性细胞;6例患者可见220个片状、单层的颗粒细胞,细胞核中检测出8个HBV DNA阳性细胞;9例患者可见180个成簇的颗粒细胞,细胞核中检测出4个HBVDNA阳性细胞.非携带组患者的颗粒细胞涂片为阴性.显色10 min时,患者未出现阳性信号;显色20 min时,4例患者出现阳性信号;显色30 min时,3例患者背景着色较深,阳性信号不易辨认,忽略不计.因此,20 min为显色的佳时间.结论 女性HBV携带者卵巢颗粒细胞中具有HBV DNA,可通过生殖细胞向子代传播乙型肝炎.因此,应加强对HBV携带孕产妇的健康宣传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阻断.
作者:王修全;邱顺华;童玲;王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液滤过对严重脓毒血症炎症因子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自2013年3月至2014年1 1月收治的6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透析前后,脓毒症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血流动力学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 严重脓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后CPI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透析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丙转氨酶(GPT)、血清白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血小板、血糖、血肌酐、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O2/FiO2)、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滤过对严重脓毒血症患者器官衰竭及全身炎症反应疗效显著,明显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促进血清电解质平衡,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的进展,改善患者全身血流动力学及预后情况.
作者:刘峰;曾庆;郭智勇;谭罗超;周晓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肺癌根治术中反比通气与常规通气模式对患者肺泡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肺癌根治术的124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60)和B组(n=64),所有患者均予以右美托咪定进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后,建立CO2气腹时,A组采用潮气量(VT=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呼吸比1∶2,B组采用潮气量(VT=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呼吸比2∶1;比较两组患者T0(麻醉前5 min)、T1(气腹开始前2 min)、T2(气腹后60 min)、T3(气腹解除后5 min)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记录T2的呼吸道平均压力值(Pmean)及呼吸道压力峰值(Ppeak),计算肺的顺应性(CL),比较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以及血浆CD3+、CD4+、CD8+、CD4+/CD8+.结果 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在麻醉状态下及气腹状态下呈下降趋势,气腹后逐渐上升,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中心静脉压、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mean、Ppcak均明显低于A组,CL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身麻醉下,肺癌根治术中采用反比通气能有效降低患者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增加CL,促进氧合,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王南;黄泽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12个月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出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由沈阳军区总医院牵头,全国32家中心共同参研的一项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I-LOVE-IT2)中置入DES的2 737例患者,进行1年电话随访,观察DES置入术后1年内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分析出血事件的发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2 737例患者,电话随访1年,6.10%(167/2 737)患者发生出血事件(BARC 1 ~5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HR=1.77,95%可信区间1.21 ~2.62,P<0.01)、既往心肌梗死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HR=1.98,95%可信区间1.42 ~2.76,P<0.01)和围术期应用抗凝药(HR=1.70,95%可信区间1.22 ~2.37,P<0.01)为DES置人术后1年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与未出血患者比较,出血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全因死亡的风险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ES置入术后1年出血事件并不少见,且与全因死亡及MACCE增加相关,早期应识别出血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赵公双;李毅;王贺阳;徐凯;荆全民;许丹;裘淼涵;陈玉山;杨宇进;齐静;李春江;候子山;李晶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心室起搏比例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心室高比例起搏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普通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治疗后,长期观察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观察起搏器升级后12个月CRT的应答率.应答率的标准为LVEF绝对数改善5%以上.长期观察病死率及临床心脏事件,长随访观察85个月.结果 9例高比例心室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CRT后,平均随访(37.33±27.81)个月,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短[(146.67±30.00) ms比(171.33±25.98)ms,P<0.05],术后12个月NYHA改善[(1.89±0.93)级比(3.44±0.53)级,P<0.05],78% (7/9)患者CRT有应答,其中33% (3/9)患者升级1年后为超应答(LVEF≥50%),平均LVEF明显升高[(0.42±0.11)比(0.32±0.05),P<0.05],LVEDD明显减小[(61.22±11.41)nun比(70.33±9.39)mm,P<0.05],LAD明显减小[(40.22±6.51)mm比(43.44±4.67)mm,(P<0.05)].长期随访过程中,1例(11.1%)患者术后23个月死于心力衰竭,1例(11.1%)患者术后34个月新发室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结论 长期随访观察的结果显示,高心室起搏比例的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CRT后,CRT应答率高,患者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心脏结构逆重塑.
作者:高阳;于海波;梁延春;许国卿;焉晓蕾;刘荣;武敏;徐白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左心室电极导线(LVL)起搏部位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早期因扩张型心肌病(DCM)行CRT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心室电极起搏的部位将患者分为心尖部组(n=15)和非心尖部组(n=67).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LVEDD、QRS时限及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非心尖部组LVEF及LVEDD较术前及心尖部组均明显改善(P<0.05);心尖部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LVEF、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尖部组术后QRS时限较术前明显缩窄,NYHA分级改善明显(P<0.05),与心尖部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尖部组术后QRS时限、NYHA分级与术前比较,虽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室电极导线起搏非心尖部较心尖部CRT疗效更佳,应尽量避免左室心尖部起搏.
作者:许国卿;于海波;刘荣;高阳;徐白鸽;焉晓蕾;武敏;梁延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与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RC)的临床疗效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兰州总医院收治的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139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6例行LRC(LRC组),63例行ORC(OR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结果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本组1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LRC组和ORC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58.6±79.7) min和(316.6±86.4)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60.2±119.7) ml和(716.3±250.5) ml;输血例数分别为35例(46.1%)和44例(69.8%);术后24h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5.2±0.8)分和(7.2±0.7)分;术后72 h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分别为51.3% (39/76)和71.4%(45/63);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3.5±1.0)d和(4.4±1.5)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8.1±5.2)d和(22.7±11.5)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0.3% (23/76)和47.6% (30/6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ORC比较,LRC安全有效,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能够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机体创伤及术后疼痛,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杨琦;王养民;常德辉;周逢海;董永超;杨旭凯;蓝天;李卫平;乔够梅;焦鸿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