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巍;刘铁英;李迎春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的胰头部肿瘤患者姑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9例胰头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不同条件分为可切除组(45例)和不可切除组(9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两组细分为姑息手术组和支架组,共4个亚组。通过对生存时间及术后1个月白蛋白、总胆红素、并发症等指标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评价可切除组和不可切除组姑息手术治疗的情况。结果本研究139例患者术后获随访9~36个月。可切除组与不可切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生存时间及术后1个月白蛋白、总胆红素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切除组中,手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大于支架组(P<0.05);不可切除组中,手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小于支架组(P<0.05)。结论对于胰头部肿瘤可切除者,治疗方案更倾向于姑息手术治疗;而对于不可切除者,治疗方案更倾向于支架治疗。
作者:赵京鹏;徐新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婴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锦州市妇婴医院住院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113例,血常规检查均提示病毒感染的支气管肺炎。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 n=58)和对照组(n=57)。两组患儿均给予平喘、化痰等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炎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加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喘症状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是治疗婴儿支气管肺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晓巍;刘铁英;李迎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农民,主因“双手腕关节疼痛3年、活动障碍1年”于2016年1月就诊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3年前,患者感双手腕关节疼痛不适,肿胀不明显,伴晨僵,在当地医院考虑为“类风湿关节炎”,开始服用小剂量强的松、甲氨蝶呤以及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物,疼痛症状有所减轻。近1年,患者逐渐出现双手近端指关节活动受限。病程中无下肢关节疼痛。既往无结核病、痛风、糖尿病史;家族无类风湿关节炎病史。体格检查:双手近端掌指关节、腕关节肿胀;右手第3、4近端指间关节伸直受限,双手肌肉轻度萎缩;双肘关节、肩关节无压痛、肿胀。双上肢痛觉、温度觉减退;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双侧巴宾斯基征、霍夫曼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血沉18 mm/h,C反应蛋白10.22 mg/L;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核抗体、抗角质蛋白抗体均为阴性。 X线影像:掌指关节退行性改变,右手第3、4近端指间关节间隙变窄、半脱位,腕关节骨质未见明显异常。颈椎 MRI 影像提升,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至此,患者诊断为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Chiari畸形Ⅰ型,神经源性关节病。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对症治疗,嘱患者防止烫伤;神经外科评估手术治疗可能性。
作者:王春雨;罗晓红;徐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阿替卡因在下颌磨牙不可复性牙髓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门诊因不可复性牙髓炎需要进行牙髓治疗的2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32例)和阿替卡因组(121例)。利多卡因组患者接受2%利多卡因+1∶100000肾上腺素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阿替卡因组患者接受4%阿替卡因+1∶100000肾上腺素麻醉。使用牙髓活力电测试仪评估牙髓麻醉成功与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对疼痛的主观评价。结果本研究253例患者,186例麻醉成功后施行牙髓摘除术,其中,利多卡因组患者主观评价无痛92.7%(88/95),阿替卡因组96.7%(88/9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P>0.05)。结论对于下颌磨牙不可复性牙髓炎,采用利多卡因或阿替卡因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无痛麻醉效果无明显性差异。
作者:李荣华;杨卫东;朱敏;储志娟;郭世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的经验及评价其近、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3年3月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20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评价术后1、3年死亡及并发症情况,包括内漏、脑血管事件、新发主动脉夹层、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等。结果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操作成功率为100%。6例患者于术后死亡,对314例出院患者进行随访,1年随访率73.0%(229/314)。术后1年死亡12例(5.2%),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6例,心源性死亡1例,脑源性死亡2例,肿瘤源性死亡2例,其他源性死亡1例。1年发生内漏3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3例,新发主动脉夹层1例,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3例。3年随访率为69.4%(218/314)。术后3年死亡21例(9.6%),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9例,心源性死亡2例,脑源性死亡5例,肿瘤源性死亡3例,其他源性死亡2例。3年发生内漏5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6例,新发主动脉夹层5例,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5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可行,安全性高,并发症少,1年、3年随访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武敏;王效增;周铁楠;刘艳杰;何瑞霞;荆全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罪犯冠脉血流恢复情况,以及术后30 d内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探索性临床研究,选择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拟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84例,以1∶1的随机比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比伐芦定组(n=44)。经冠状动脉插入指引导丝或小直径球囊导管预扩张,使冠状动脉恢复前向血流≥TIMI 1级后,对照组不予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正常进行PPCI常规操作;比伐芦定组经指引导管或微导管一次性冠脉内推注50%静脉负荷剂量的比伐芦定,此后按照PPCI常规正常操作。主要观察终点为PPCI术终靶血管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 CTFC);次要观察终点为患者30 d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MACCE)发生率(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定义的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靶血管PPCI术后,终CT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内,MACCE事件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芦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冠脉血流方面无显著作用;冠脉内应用比伐芦定对术后30 d的临床缺血及出血事件均无明显影响。
作者:梁振洋;赵雪东;刘海伟;徐凯;刘美丽;赵昕;聂绍平;韩雅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糖尿病对老年性聋患者听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老年性聋患者中随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糖尿病者、伴高血压者、同时伴糖尿病及高血压者以及不伴任何慢性性疾病者各15例,分别组成糖尿病组( DM组)、高血压组( HA组)、高血压及糖尿病组( HA-DM组)及对照组( GC组)。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耳部检查、声导抗检测及纯音听阈测试,采用ANOVA检验对各组患者250~8000 Hz频率的听力阈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M组及HA组患者的高频(频率>2000 Hz)听阈较G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DM组全频听阈均明显高于 GC组,且高频(频率>2000 Hz )听阈比 DM 组及 H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血压和糖尿病可能是加重老年性聋的重要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防治老年性聋的重要手段。
作者:邢奋丽;滕支盼;唐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地域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在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数据库中选取2013年沈阳心脏中心( SY组,一个心脏中心)和广州心脏中心( GZ组,两个心脏中心)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分析两地区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SY组615例、GZ组581例STEMI患者接受pPCI。在SY组患者中,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的比例明显高于GZ组( P<0.05);无论SY组还是GZ组,冬季STEMI患者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夏季时间(P<0.05),且SY组冬季时间,STEMI患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GZ组患者(P<0.05)。而在SY组患者中,采用桡动脉入路行pPCI的比例明显高于GZ组(P<0.05),但两组间的症状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广州市STEMI患者相比,沈阳市STEMI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且冬季SETMI患者的比例增加明显,需加强宣教预防。
作者:刘海伟;徐凯;鲍丹;荆全民;王效增;向定成;袁明远;韩雅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胰腺癌( pancreatic cancer,P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率低,早期即发生原位及远处转移,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1]。因此,明确胰腺癌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开发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从而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者:杨一帆;谭晓冬;周磊;王怀涛;张明杰;孟祥力;武云昊;刘畅;刘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分析水交换结肠镜与注气结肠镜在患者结肠镜检查中的差异。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非麻醉结肠镜检查的患者427例,采取单盲随机法将患者分为A组(水交换结肠镜法,226例)和B组(注气结肠镜法,201例)。比较两组患者肠镜到达回盲瓣率(达盲率)、到达回盲瓣时间(达盲时间)、腺瘤检出率及疼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 组及 B 组患者的终达盲率分别为96.9%和95.0%,进镜时间分别为14.88 min和14.44 min,腺瘤检出率分别为34.5%和30.8%,腹痛程度评分分别为3.15分和4.44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总时间分别为21.99 min和21.44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水交换结肠镜比注空气组结肠镜到达回盲部的时间相对更长,但水交换肠镜达盲率更高,并且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在检查中的腹痛程度,提高腺瘤检出率。
作者:晋颖;周卫真;冯晓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胆汁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紧密连接和水通道蛋白8( AQP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S组)、梗阻性黄疸模型组( OJ组)和梗阻性黄疸外引流组( ED组),每组各10只。 OJ组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ED组于建模后第7天插入引流管;各组动物于手术后第7天,取肠组织,一部分固定于中性甲醛溶液中,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后观察;另一部分冻于液氮,Western-blot法检测ZOs蛋白、闭锁蛋白( Occludin)和AQP8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OJ组大鼠肠黏膜完整破坏,组织连接断续,黏膜发生萎缩、糜烂或溃疡改变。 ED组大鼠黏膜排列相对规则,黏膜萎缩、糜烂或溃疡改变有所恢复;肠绒毛高度/宽度比值结果显示,OJ组和ED组肠绒毛均有所下降(P<0.05);与OJ组比较,ED组肠绒毛有所升高(P<0.05)。 Western-blot结果显示,S组ZOs蛋白、Occludin蛋白和AQP8蛋白表达高,与OJ组和E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ED组高于OJ组(P<0.05)。结论黄疸可影响肠屏障功能,降低黏膜ZOs蛋白、Occludin蛋白和AQP8蛋白表达。胆汁外引流法通过提高黏膜ZOs蛋白、Occludin蛋白和AQP8蛋白表达,对损伤的肠道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川;王丹蕾;刘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 EARS)手段应用于膀胱全切围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56例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ARS组(n=29)和传统组(n=27),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同时比较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结果围术期, EARS组的麻醉苏醒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上, EARS组术后疼痛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在肺部感染、切口愈合、胃肠道并发症、尿瘘、二次手术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中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传统组造口狭窄、对自己外观变化心理不耐受的情况发生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失禁、肾功能损害、尿路结石、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等方面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膀胱全切围术期应用EARS方法管理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何龙;季敏丽;杨丽敏;陈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心脏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对感染的可能性进行预测。方法对2374例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结合多值Logistic模型与径向基神经网络算法( RBF)的识别与预测方法,发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以期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结果多值Logistic回归分析的估计结果表明,既往吸烟、有糖尿病史且使用胰岛素、肥胖、手术用血、术后出血量和术后是否进行再次开胸止血6个变量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而将上述6种危险因素作为预测算法的输入变量,得到预测结果的ROC曲线和未经变量筛选的RBF预测结果的ROC曲线。经比较发现,通过筛选出的变量建立的RBF有更高的准确度,预测性能也更好。结论多值Logistic模型和RBF均是心脏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的有效定量分析方法,RBF准确性更高,预测性能更好。
作者:方小萱;陈迁;方敏华;顾蓓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支数对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 MACCE)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连续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702例,其中,单支病变患者1731例,多支病变患者3971例,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方法,找出与单支病变匹配的1731例多支病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采取电话、再住院及信访调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介入手术资料对MACCE发生的影响。主要终点为介入治疗术后1年 MACCE 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病变/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血管意外。结果两组患者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支病变组心源性死亡发生21例,占1.2%,单支病变组心源性死亡发生10例,占0.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冠脉病变支数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MACCE有关,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心源性死亡率高。
作者:陈丽;王效增;李毅;王贺阳;荆全民;王耿;徐凯;韩雅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细胞外胞囊( 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由活细胞释放到微环境中的直径30~1000 nm的小囊泡,通过旁分泌等方式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1]。不同来源的EVs由于其携带的分子不同,生物学功能也不同[1-2],如免疫细胞来源的EVs携带的分子,可调节微环境中的免疫功能;肿瘤来源的EVs可诱导肿瘤细胞增殖、改变肿瘤的微环境、促进肿瘤侵袭与转移。尽管,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分离肿瘤患者体液中的Evs。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利用肿瘤来源外泌体成分特异性、可无创性获得等特点,将其用于肿瘤患者的诊断、预后预测和疗效判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2-4]。本研究根据EVs的分类、功能、提取方法及液体活检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范一博;车晓芳;侯科佐;曲晶磊;曲秀娟;刘云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的时间间隔指标在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左室功能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且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68例为COPD组,计算常规超声心动指标和TDI时间间隔指标,包括收缩时间(ST),射血时间(ET),充盈时间(FT)等容收缩时间(IVCT),并计算IVCT/ET,IVRT/FT和心肌组织性能指标(MPI),即(IVCT+IVRT)/ET。选择同期健康老人(年龄>60岁)50例为对照组。结果在常规超声心动指标中,COPD患者较对照组E峰速度减低,A峰速度升高,E/A比值减小,E峰减速时间(ED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DI时间间隔指标中,IVCT与IVRT明显延长,ET、ST、FT明显缩短,IVCT/ET及IVRT/FT均明显增加,MPI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DI技术时间间隔指标能够为评价COPD患者左室功能提供有价值信息。
作者:刘楠楠;隋仑;周微微;邢小飞;徐洋洋;王莲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嗜铬组织的肿瘤,其中80%~90%位于肾上腺髓质,10%来源于肾上腺外组织,如腹膜后腹主动脉前、左右腰椎旁间隙、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主动脉旁的嗜铬体等嗜铬组织[1]。2015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了1例巨大嗜铬细胞瘤伴瘤体破裂出血并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经抢救成功救治。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子敏;沈莉;袁芳;吴爱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 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AMI合并CS行PCI治疗的99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观察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期间16例(16.2%)死亡。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死亡率分别为17.2%、22.2%、22.2%、27.3%;急性心梗发生率分别为0、1.0%、1.0%、3.0%;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0%、3.0%、6.1%、11.1%;MACE发生率分别为18.2%、26.3%、29.3%、39.4%。结论急诊PCI治疗对AMI合并CS患者有显著疗效,其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血流3级率高,近期及远期病死率降低。
作者:方毅;王效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桥接组患者26例,钢板组患者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对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做出评价。结果桥接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肩、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骨不连、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骨折在临床疗效、愈合时间、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另外,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操作方面较锁定钢板更为简便,结构更稳固。
作者:周立;杨红林;沈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ARAS)患者行经皮肾动脉支架术( PTRA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至2015年2月行PTRAS治疗的172例ARAS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和随访情况,分析PTRAS治疗ARAS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72 h及远期随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男性患者术后72 h血压、远期随访血压和女性患者术后72 h血压较术前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患者远期随访血压与术前比较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TRAS术后,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9.9%(17/1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是术后发生对比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21例患者中,全因死亡11例(9.1%)。结论 PTRAS治疗的ARAS在术后72 h及远期随访期间,PTRAS可以有效改善ARAS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且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低。
作者:周铁楠;苑文杰;王效增;刘丽稳;韩雅玲;荆全民;赵昕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