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绒毛叶状平滑肌瘤1例

高洪文;姚敏;陈世范;武艳;许传杰

关键词:子宫, 绒毛叶状平滑肌瘤, 临床病理
摘要:患者女性,30岁.因不孕症检查发现盆腔肿物1月余.查体:子宫稍大,前方触及较大肿物,上界至脐上5 cm,下界至盆底,可活动.B超示子宫上方见实质肿物,上界至脐上5 cm,向左右两侧延伸,下界至盆底,未见腹水.行剖腹手术.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外Rosai-Dorfman病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例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特点,并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13~63岁,均为多发性,病变位于中枢神经系统、涎腺及皮肤.光镜下增生的组织细胞与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形成浅、深相间的结构特点,特征性的组织细胞体积巨大、胞质丰富,内见形态完整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组织细胞表达S-100、CD68和Mac387.结论 结外Rosai-Dorfman病是一种少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有特定的病理学特征,系统累及可能性较小,预后较好.组织学上应与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慢性炎症等病变鉴别.

    作者:朱岩;刘方舟;范钦和;周志韶;宋国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是国内外少见肿瘤之一,探讨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观察其临床表现,并对腹水进行细胞学、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查并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男性,54岁.临床表现为腹腔腹水,无明确肿物,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血HIV(-).肿瘤细胞形态类似浆母细胞样和浆细胞样的异型淋巴细胞.免疫组化:LCA、CD38和bcl-2(+),CD30弱(+),CD20、CD3、CD79a、CD138、κ、λ和EBV(-),Ki-67阳性率65%.原位杂交EBER(-).结论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需要与脓胸相关性淋巴瘤和B细胞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瘤等肿瘤鉴别;少数病例可能与HIV和EBV感染无关.

    作者:李静;皋岚湘;杨光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介绍一种塑料包埋指甲的制片方法

    有些指甲病变用传统石蜡包埋制作切片,很难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我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发现使用塑料包埋能将硬而韧的指甲制作出较理想的切片,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德刚;成玉霞;孙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roteus综合征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Proteus综合征(PS)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对1例PS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 本例患者自幼发病,随年龄增长进行性加重,具有多胚层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皮肤、骨骼及软组织的不对称过度生长和皮下多发良性肿瘤,本例特征性病变为巨颅和巨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结论 PS是一种罕见的多胚层错构增生综合征,病理检查须多处采取标本,而且要与临床表现密切结合才能做出诊断.

    作者:陆江阳;王晓虹;刘茜;杨毅;李韶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苏木精染液再利用的探讨

    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染细胞核的苏木精是HE染色过程中的关键.

    作者:朱小兰;张威;骆新兰;蔡秀玲;姚军;刘雪峰;张明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肾细胞癌中Vim、CK7、AMACR和CD10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7(CK7)、a甲酰辅酶A消旋酶(AMACR)和CD10在肾细胞癌(RC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8例透明细胞RCC、35例乳头状RCC和15例嫌色细胞RCC中Vim、CK7、AMACR和CD10的表达情况.结果 Vim阳性表达率在透明细胞(87%)、乳头状(91%)与嫌色细胞RCC(0)间差异极显著(P<0.01).CK7阳性表达率在透明细胞(11%)、乳头状(74%)和嫌色细胞RCC(93%)间差异极显著(P<0.01);乳头状RCC阳性定位以胞质为主,而嫌色细胞RCC定位以胞膜为主,具有鉴别意义.AMACR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89%)、透明细胞(37%)和嫌色细胞RCC(7%)间差异极显著(P<0.01).CD10阳性表达率在透明细胞(79%)和乳头状(80%)与嫌色细胞RCC(27%)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Vim、CK7、AMACR和CD10在透明细胞、乳头状和嫌色细胞RCC的鉴别诊断中有意义,透明细胞、乳头状和嫌色细胞RCC的免疫组化表型特征分别为Vim(+),CK7(-),AMACR(-)/(+),CD10(+)/(-);Vim(+),CK7(+)/(-),AMACR(+),CD10(+)/(-);Vim(-),CK7(+),AMACR(-),CD10(-)/(+).

    作者:刘强;朱建善;许雁萍;林鸿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液病骨髓活检病理诊断

    介绍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与石蜡包埋切片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认为两种方法优势互补可提高血液病骨髓活检的诊断水平.目前骨髓活检与骨穿细胞分类、免疫表型、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相结合诊断血液病已经或正在成为常规诊断技术,从而改变了近百年来诊断血液病单纯依靠骨穿细胞分类的传统模式.

    作者:陈辉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肺组织细胞性肉瘤1例

    患者男性,63岁.4年前咳嗽、咳痰,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左下肺4 cm×4 cm×3 cm阴影,诊断:肺癌.近4个月加重就诊.查体:乏力,体温37.4~38.2℃.无盗汗、浅表淋巴结肿大.

    作者:李旭;石怀银;韦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乳腺癌ER、PR、c-erbB-2和nm23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研究乳腺癌癌基因c-erbB-2、抑癌基因nm23和雌激素(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6例浸润性乳腺癌c-erbB-2、nm23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结果 (1)ER的表达与癌组织分化、肿瘤TNM分期及肿瘤大小呈负相关,小叶癌ER阳性率高于导管癌,而与患者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2)PR的表达与癌组织分化、肿瘤TNM分期呈负相关,与肿瘤大小、肿瘤类型、患者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3)c-erbB-2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肿瘤类型无显著相关性.(4)乳腺癌I期nm23表达的阳性率及阳性强度明显高于Ⅱ、Ⅲ期癌,nm2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而与肿瘤大小及类型无显著相关性.(5)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nm23表达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与c-erbB-2表达呈负相关;癌组织c-erbB-2与ER表达呈负相关,与PR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ER、PR、c-erbB-2及nm23的联合检测能够较好地反映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特征.

    作者:朱东兵;陈莉;朱小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空回肠交界处巨大憩室恶性间质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小肠憩室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小肠憩室恶性间质瘤进行影像学、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男性,33岁.手术标本呈囊实性,与肠腔相通.组织形态镜下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少许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瘤细胞排列呈束状、编织状、栅栏状;上皮样瘤细胞呈小巢片状分布在梭形瘤细胞之间.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desmin、SMA和NSE均为(+).结论 胃肠间质瘤(GIST)可发生于从食管至肛门的胃肠道全长范围内,但是小肠憩室伴发恶性间质瘤十分罕见,临床症状无特殊规律性,极易误诊,诊断有赖于影像学、临床病理和具特征的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刘莉;李饮;刘都礼;熊燕;朱丹;李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肺黏液表皮样癌1例

    患者男性,51岁.反复咳嗽、咳痰3年.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主要为干咳,伴有少量痰液,痰液呈灰褐色,晨起较重.查体:心、肺、腹均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作者:赵红艳;叶明福;王亚丽;汤金梁;叶家伸;孔莹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nm23、CD44、淋巴结微转移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宫颈癌nm23、CD44v6的表达,并使用EMA、34βE12标记检测盆腔各组淋巴结中癌的微转移,探讨nm23、CD44v6、淋巴结微转移问的相关性以及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

    作者:温黎;白杨;李新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前列腺癌预后因素的探讨

    前列腺癌预后的个体差异性显著,正确判断肿瘤的预后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本文对Gleason评分、神经内分泌分化、雄激素受体、肿瘤基因/凋亡抑制基因蛋白以及遗传因素、种族因素、饮食习惯等与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为前列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马艺宁;杨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乳腺多形性腺瘤1例

    患者女性,61岁.发现左乳腺包块4年余.查体:左乳晕外侧可扪及一个约3.5 cm×2.5 cm大小的包块,质硬,表面不光滑,无明显压痛.乳头无溢液、溢血.

    作者:张艳琼;普苹;苗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鼻背部Rosai-Dorfman病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鼻背部Rosai-Dorfman病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该病镜下表现为多量泡沫样组织细胞及弥漫散在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并可见淋巴细胞吞噬现象.组织细胞S-100和CD68(+).结论 发生于鼻部的结外Rosai-Dorfman病罕见,须与鼻硬结病及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鉴别.

    作者:王景关;吕翔;孟凡青;周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多种封边法在免疫组化染色中应用的比较

    目前应用的免疫组化方法很多,在染色过程中应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反复洗涤及用滤纸擦干组织周围的水分.在用滤纸擦片时,易造成玻片的折断将组织片擦掉,操作步骤烦琐,而且时常在片子留下纸屑,易污染组织切片,影响结果.

    作者:苏俊芳;钟子健;何彦丽;易华;周秀霞;叶金丽;刘素香;陈月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子宫绒毛叶状平滑肌瘤1例

    患者女性,30岁.因不孕症检查发现盆腔肿物1月余.查体:子宫稍大,前方触及较大肿物,上界至脐上5 cm,下界至盆底,可活动.B超示子宫上方见实质肿物,上界至脐上5 cm,向左右两侧延伸,下界至盆底,未见腹水.行剖腹手术.

    作者:高洪文;姚敏;陈世范;武艳;许传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乔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总结乔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复习27例HT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除观察HE切片外,并选择部分病例做HBME-1、CK19、galectin-3、Ret-Oncoprotein和p53.探讨HT癌变的可能机制.结果 105例HT中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合并B细胞淋巴瘤2例.2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占HT的25.7%(27/105),其中乳头状微癌17例,普通型4例,滤泡型2例,实体型2例,弥漫硬化型1例,嗜酸细胞型1例.合并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镜下形态学表现以及免疫组化HBME-1、CK19和galectin-3表达均与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相似.2006年随访21例(77%)均健在,其余6例失访.结论 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好发于中年女性,并且临床多无症状.肿瘤的发生与HT关系密切.由于HT患者中乳头状癌发病率较高(25.7%),而且又以微小癌占多数(63%),因此对中年女性的HT,应该仔细检查.

    作者:施琳;蒋智铭;张惠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1例

    患者男性,51岁.体检发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6.4×109/L.骨髓穿刺活检病理示增生性骨髓像,以粒系中晚幼增生为主.染色体检查有Ph1染色体,结合骨髓涂片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一度恢复正常.

    作者:王兆亮;朱建善;陈以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滋养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现状

    阐述滋养细胞疾患及孕卵植入过程中的免疫表型及其机制,分别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P57Kip2、脆性组氨三联体、PTEN、Ki-67、CD146(MEL-CAM)、抑制素(inhibin)及胎盘滋养细胞标记(PLAP、HPL、HCG、CKs),以期为临床及病理医师们较全面了解滋养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物提供帮助.

    作者:范嫏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