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泓
目的:探讨PDCA循环工具在促进医院合理用药中的应用。方法药学部通过落实临床药师工作制度,制定临床合理用药实施方案,开展处方点评与反馈、合理用药公示、培训、约谈、考核等多种方法和措施,运用PDCA循环工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果临床用药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结论 PDCA循环工具可有效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和经济。
作者:司继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通过查询双硫仑样反应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机制、引起双硫仑反应的因素以及临床药物治疗的进展,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熊建群;高晓波;何珍;韩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估缬沙坦或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效价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9-11月我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缬沙坦组(缬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1次/d)和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40 mg,氨氯地平5 mg,1次/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效价比。结果治疗8周后,缬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4%,替米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药物经济学价值高于缬沙坦组。结论缬沙坦或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降压效果满意,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更能节约用药成本。
作者:吴宝刚;杨泽宇;李乃静;李岩;白雪;阚亮;周勇;李丽;王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102例,筛查自身抗体,分为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均给予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治疗前HCV RNA载量、治疗过程中血ALT和AST水平变化、病毒学应答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2例慢性HCV感染者中,共检出自身抗体阳性患者31例,其中,抗线粒体抗体( AMA)阳性18例,抗平滑肌抗体( SMA)阳性10例,抗1型肝肾微粒抗体( LKM1)阳性3例。治疗前,阳性组和阴性组 HCV RNA载量,以及治疗后快速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0~20周,两组患者ALT和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阳性组高于阴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可有效治疗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存在与否对治疗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钦波;谢静文;李书芬;唐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对单纯应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6例单纯应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目前所用胰岛素分为2组,分别为基础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联合西格列汀组( B组)38例和预混30/70胰岛素类似物联合西格列汀组( P组)38例,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 BMI)、严重不良事件(包括低血糖发生率、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治疗前除胰岛素用量外,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FBG、2 hPBG、HbA1c、胰岛素用量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M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FBG、2hPBG、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B 组低血糖发生率(3例,7.16%)与 P 组(9例,23.6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格列汀可协助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与基础胰岛素联合应用,安全性更优。
作者:白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 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 HF)模型兔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以阿霉素诱导HF家兔模型(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连续治疗4周后,测试左心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AngⅡ的含量,应用RT-PCR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左心室结构和收缩功能各项指标显著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模型组心肌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心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血清中 Ang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rhBNP能抑制HF家兔心肌中Ⅰ、Ⅲ型胶原含量表达,一定程度上能拮抗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的活性,改善心室重塑,缓解HF症状。
作者:任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克霉唑栓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方法采用45℃1%吐温80的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制备供试液,采用薄膜过滤法。结果各菌的回收率达到70%以上。结论该方法适合不同基质的克霉唑栓微生物限度方法检查。
作者:张亚茹;陈莉莉;曹佳茜;赵肖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过敏的临床特点及脱敏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对多种胰岛素过敏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脱敏治疗情况,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于孕24周时外院初次产前检查发现血糖升高,经OGTT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先后给予诺和灵30R、优泌乐25/75、诺和锐30、诺和锐、诺和灵R及诺和灵N皮下注射后均在注射部位皮肤出现局部瘙痒性风团,转入我院后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小剂量诺和灵R脱敏治疗,再未出现过敏情况,并逐渐增加胰岛素剂量,直至血糖控制达标。结论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过敏较为罕见,临床处理棘手。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脱敏治疗方案。
作者:晏益民;黄淑玉;邹毅;吴敏;刘峰;朱钊;李玲;廖世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5例,试验组34例,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试验组予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 血糖( PPG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ins)。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PPG、HbA1c、B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FPG、PPG、HbA1c降低更明显(P<0.05),Fins、Pins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西格列汀能明显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
作者:卓凤婷;张丽婷;高旭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利多卡因联合依托咪酯在老年人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50例行无痛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0例:利多卡因联合依托咪酯组( LE组)、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组( FE组)和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 FP组)。采用双盲法分别给予相应麻醉药物,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停止注射,行肠镜检查术。持续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检查开始时(T1)、肠镜至回盲瓣时(T2)、术毕时(T3)、苏醒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 SpO2)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肠镜检查时间、术后苏醒时间、阿托品和麻黄碱使用情况;记录术中呼吸暂停、心动过缓、低氧血症、肌阵挛、注射痛、低血压及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LE组比较,FP组T1时MAP、HR 及 T1~T2时 RR 明显降低[(69.7±11.1) mmHg vs.(88.6±11.2) mmHg;(61.3±10.3)次/min vs.(73.4±7.7)次/min;(8.4±2.6)次/min vs.(17.5±4.1)次/min;(10.1±3.2)次/min vs.(18.0±2.5)次/min,P均<0.05];与 FE 组相比,FP 组 T1时 HR、RR 及 T2时 RR 均明显降低[(61.3±10.3)次/min vs.(70.2±9.8)次/min;(8.4±2.6)次/min vs.(16.1±2.4)次/min;(10.1±3.2)次/min vs.(16.6±3.1)次/min,P均<0.05]。结论利多卡因联合依托咪酯用于老年人无痛肠镜检查麻醉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擎;李翔;陈惠裕;王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地特胰岛素联合个体化延伸护理治疗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其对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口服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地特胰岛素治疗并配合系统健康教育及个体化延伸护理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 BMI)、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胰岛素使用剂量及有无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治疗后,患者FPG、2hPG、HbA1c明显下降(P<0.01),BMI水平也有所下降(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个体化延伸护理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同时降低患者体重,是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理想选择。
作者:宋颖;魏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采用FACT-H&N量表评价核黄素磷酸钠对喉癌放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首次接受放射治疗的喉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自放疗开始每日应用核黄素磷酸钠20 mg静脉输液,直至放疗结束;对照组单纯放疗,不使用核黄素磷酸钠。观察两组患者放疗后放射性口咽黏膜炎的发生率和摄食量,分别于放疗前( D1)和放疗后( D2)采用FACT-H&N量表作为评测工具,评价放疗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放射性口咽黏膜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摄食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方面,观察组在身体状况、社会家庭、情感及功能共性模块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在头颈部模块的附加条目领域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黄素磷酸钠可降低放射性口咽黏膜炎发生率,改善喉癌放疗患者摄食量下降,提高喉癌放疗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荣楣;王平;马丽君;田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莹;马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苏灵注射液与邦亭注射液对结直肠癌术后临床止血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结直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分成A组(苏灵注射液组)和B组(邦亭注射液组),每组30例。 A组给予苏灵注射液2 U用生理盐水2~4 mL稀释后静脉注射,1次/d;B组给予邦亭静脉注射2 U用生理盐水20 mL稀释后静脉注射,2次/d。连用3 d后比较两组药物的临床止血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93.3%,B组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灵注射液止血效果优于邦亭注射液,具有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作者:赵阳;杨东辉;马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咪唑啉受体不仅与血压调节、胰岛素分泌、神经元保护、肾脏排钠利尿、促进细胞增殖等重要生理功能相关,还参与了抑郁症、帕金森病、海洛因成瘾、亨廷顿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生过程。本文就咪唑啉受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潘伟男;邓水秀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天麻素调节戊四氮( PTZ)致癫疒间大鼠海马炎症信号通路的抗癫疒间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癫疒间模型组(PTZ)、天麻素大剂量组(Gh)和天麻素小剂量组(Gs),观察四组大鼠的行为学和脑电图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蛋白表达,ELISA方法测定大鼠海马IL-1β、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的含量。结果与PTZ组相比,Gh组大鼠癫疒间发作程度、脑电图改变、海马p38MAPK蛋白的表达和部分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2、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天麻素可通过降低癫疒间大鼠海马p38MAPK蛋白的表达、抑制部分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2、IL-6和TNF-α的分泌,从而影响炎症信号通路,以达到对抗癫疒间的效果。
作者:李飞;孙亚凌;成祥林;蔡光欣;蔡新宇;徐晓明;朱占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和观察组(注射百泌达),连续应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血脂变化情况及影响血脂变化的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 BMI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M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抗体水平均为影响GLP-1类似物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变化的因素。结论 GLP-1类似物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情况,降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但在临床中仍需要结合患者自身因素进行临床治疗,以取得理想疗效。
作者:易建;魏娟;廖雨飞;万幼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HPLC方法测定氯霉素的羊毛脂软膏中氯霉素的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安捷伦 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0.01 mol/L 庚烷磺酸钠缓冲溶液-甲醇(68∶32),检测波长:277 nm,进样量:20μL。结果氯霉素在49.96~199.84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12%,RSD为0.51%(n=9),氯霉素与其他杂质的分离度良好。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地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能良好的控制氯霉素羊毛脂软膏的质量。
作者:王晓青;贾燕花;高磊;马静;刘皈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槲皮素体内外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143B细胞,随机分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建立143B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5-Fu阳性对照组及槲皮素3个剂量组,每周给药3次,4周后处死裸鼠,剥瘤,计算抑瘤率;采血,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TNF-α和TGF-α的含量。结果槲皮素(10~320μmol/L)体外可明显抑制143B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耐性;在40~160μmol/L浓度下,槲皮素可诱导143B细胞凋亡;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体内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血清TNF-α含量,降低TGF-α的含量。结论槲皮素抑制143B细胞的作用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和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江波;李灿;林清;李瑞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氧化槐果碱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用此方法进行苦芪滴丸中氧化槐果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色谱柱为Inertsil-NH2(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水(86∶8∶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进样量:20μL。结果血浆中氧化槐果碱的线性范围:0.20~20μg/mL,r=0.993,低检测限为0.20μg/mL。日内、日间精密度及准确度、提取回收率符合要求。6只大鼠灌胃给药8.5 mg/kg苦芪滴丸后,血浆中氧化槐果碱Tmax为(4.03±0.72)h,Cmax为(4.00±0.54)ng/mL, t1/2为(0.05±0.66)h,采用梯形法计算,AUC0-t为(30.70±0.54)μg·h/mL,AUC0-∞为(30.8±0.32)ng·h/mL。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苦芪滴丸中氧化槐果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董晓茜;陈贺;戚哲源;朱婉玲;张振秋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