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苦芪滴丸中氧化槐果碱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董晓茜;陈贺;戚哲源;朱婉玲;张振秋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 黄芪, 苦参, 氧化槐果碱, 药代动力学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氧化槐果碱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用此方法进行苦芪滴丸中氧化槐果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色谱柱为Inertsil-NH2(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水(86∶8∶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进样量:20μL。结果血浆中氧化槐果碱的线性范围:0.20~20μg/mL,r=0.993,低检测限为0.20μg/mL。日内、日间精密度及准确度、提取回收率符合要求。6只大鼠灌胃给药8.5 mg/kg苦芪滴丸后,血浆中氧化槐果碱Tmax为(4.03±0.72)h,Cmax为(4.00±0.54)ng/mL, t1/2为(0.05±0.66)h,采用梯形法计算,AUC0-t为(30.70±0.54)μg·h/mL,AUC0-∞为(30.8±0.32)ng·h/mL。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苦芪滴丸中氧化槐果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替加环素辅助治疗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辅助治疗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替加环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细菌清除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1.43%(43/70)、91.43%(64/7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体温、肺部啰音、胸部X线平片、白细胞及CRP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5.25±1.78)d、(10.60±2.81) d、(16.28±5.52) d、(6.32±2.05) d、(11.32±3.63) d,试验组分别为(3.51±1.04)d、(7.47±2.20)d、(12.64±4.18)d、(3.75±1.14)d、(4.56±1.24)d,试验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细菌清除率、细菌替换率及细菌再感染率分别为41.43%(29/70)、21.43%(15/70)、10.00%(7/70),试验组分别为64.29%(45/70)、8.57%(6/70)、1.43%(1/70),试验组患者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细菌替换率和细菌再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0.00%(7/70)、8.57%(6/7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加环素辅助治疗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可有效改善症状体征,提高细菌清除效果,加快病情康复进程,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卜武;朱宏;罗文朝;何国鑫;赵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槲皮素体内外抑制人骨肉瘤细胞株143 B增殖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槲皮素体内外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143B细胞,随机分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建立143B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5-Fu阳性对照组及槲皮素3个剂量组,每周给药3次,4周后处死裸鼠,剥瘤,计算抑瘤率;采血,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TNF-α和TGF-α的含量。结果槲皮素(10~320μmol/L)体外可明显抑制143B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耐性;在40~160μmol/L浓度下,槲皮素可诱导143B细胞凋亡;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体内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血清TNF-α含量,降低TGF-α的含量。结论槲皮素抑制143B细胞的作用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和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江波;李灿;林清;李瑞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胰岛素泵脱敏治疗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过敏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过敏的临床特点及脱敏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对多种胰岛素过敏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脱敏治疗情况,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于孕24周时外院初次产前检查发现血糖升高,经OGTT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先后给予诺和灵30R、优泌乐25/75、诺和锐30、诺和锐、诺和灵R及诺和灵N皮下注射后均在注射部位皮肤出现局部瘙痒性风团,转入我院后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小剂量诺和灵R脱敏治疗,再未出现过敏情况,并逐渐增加胰岛素剂量,直至血糖控制达标。结论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过敏较为罕见,临床处理棘手。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脱敏治疗方案。

    作者:晏益民;黄淑玉;邹毅;吴敏;刘峰;朱钊;李玲;廖世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双硫仑样反应及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通过查询双硫仑样反应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机制、引起双硫仑反应的因素以及临床药物治疗的进展,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熊建群;高晓波;何珍;韩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莹;马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兔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 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 HF)模型兔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以阿霉素诱导HF家兔模型(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连续治疗4周后,测试左心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AngⅡ的含量,应用RT-PCR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左心室结构和收缩功能各项指标显著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模型组心肌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心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血清中 Ang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rhBNP能抑制HF家兔心肌中Ⅰ、Ⅲ型胶原含量表达,一定程度上能拮抗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的活性,改善心室重塑,缓解HF症状。

    作者:任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天麻素调节癫疒间大鼠海马炎症信号通路的抗癫疒间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天麻素调节戊四氮( PTZ)致癫疒间大鼠海马炎症信号通路的抗癫疒间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癫疒间模型组(PTZ)、天麻素大剂量组(Gh)和天麻素小剂量组(Gs),观察四组大鼠的行为学和脑电图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蛋白表达,ELISA方法测定大鼠海马IL-1β、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的含量。结果与PTZ组相比,Gh组大鼠癫疒间发作程度、脑电图改变、海马p38MAPK蛋白的表达和部分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2、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天麻素可通过降低癫疒间大鼠海马p38MAPK蛋白的表达、抑制部分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2、IL-6和TNF-α的分泌,从而影响炎症信号通路,以达到对抗癫疒间的效果。

    作者:李飞;孙亚凌;成祥林;蔡光欣;蔡新宇;徐晓明;朱占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宫颈癌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或化疗。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蓬勃发展为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在宫颈癌的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就靶向药物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程璐;李林;谢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咪唑啉受体不仅与血压调节、胰岛素分泌、神经元保护、肾脏排钠利尿、促进细胞增殖等重要生理功能相关,还参与了抑郁症、帕金森病、海洛因成瘾、亨廷顿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生过程。本文就咪唑啉受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潘伟男;邓水秀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利用PDCA循环工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探讨

    目的:探讨PDCA循环工具在促进医院合理用药中的应用。方法药学部通过落实临床药师工作制度,制定临床合理用药实施方案,开展处方点评与反馈、合理用药公示、培训、约谈、考核等多种方法和措施,运用PDCA循环工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果临床用药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结论 PDCA循环工具可有效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和经济。

    作者:司继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曲妥珠单抗对心肌细胞损害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6周龄SPF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大鼠腹腔注射曲妥珠单抗,共计给药7d;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体积与注射时间同观察组。分别于给药前后用心脏超声检查大鼠心功能变化;采用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检测大鼠心肌细胞Caspase-3活性。结果给药1周后,观察组大鼠LVEDd、LVESd显著扩大,LVP-WDd、LVPWSd明显变薄,LVEF、LVFS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给药1周后,观察组凋亡指数(AI)显著增加,Caspase-3活性显著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妥珠单抗会导致心肌细胞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激活Caspase-3、促进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刘卫东;叶英响;杨洁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新活素治疗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观察新活素配以康复护理干预在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科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30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治疗:强心、利尿、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类药物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以1.5μg/㎏静脉冲击疗法,再以0.0075μg/( kg·min)的速度持续泵入72 h,并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尿量、体重、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各指标明显趋于正常水平,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VEF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新活素同时给予精心的康复护理干预,有效提高了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愈率,促进了临床康复。

    作者:隋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苏灵注射液与邦亭注射液对结直肠癌术后止血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苏灵注射液与邦亭注射液对结直肠癌术后临床止血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结直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分成A组(苏灵注射液组)和B组(邦亭注射液组),每组30例。 A组给予苏灵注射液2 U用生理盐水2~4 mL稀释后静脉注射,1次/d;B组给予邦亭静脉注射2 U用生理盐水20 mL稀释后静脉注射,2次/d。连用3 d后比较两组药物的临床止血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93.3%,B组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灵注射液止血效果优于邦亭注射液,具有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作者:赵阳;杨东辉;马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生物可降解纳米药物转运系统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载体有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加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缓控释给药等优点。而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利用度、载药能力和控释能力以及较低的毒性而被广泛用于纳米药物。本文综述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聚乳酸( PLA)、聚己内酯( PCL)高分子化合物制备纳米粒的合成和载药方法及应用。

    作者:洪伟勇;章文红;王石健;夏修远;王金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西格列汀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5例,试验组34例,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试验组予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 血糖( PPG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ins)。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PPG、HbA1c、B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FPG、PPG、HbA1c降低更明显(P<0.05),Fins、Pins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西格列汀能明显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

    作者:卓凤婷;张丽婷;高旭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地特胰岛素联合个体化延伸护理在超重2型糖尿病起始胰岛素治疗中的疗效

    目的:探讨和分析地特胰岛素联合个体化延伸护理治疗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其对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口服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地特胰岛素治疗并配合系统健康教育及个体化延伸护理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 BMI)、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胰岛素使用剂量及有无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治疗后,患者FPG、2hPG、HbA1c明显下降(P<0.01),BMI水平也有所下降(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个体化延伸护理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同时降低患者体重,是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理想选择。

    作者:宋颖;魏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西格列汀与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对单纯应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6例单纯应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目前所用胰岛素分为2组,分别为基础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联合西格列汀组( B组)38例和预混30/70胰岛素类似物联合西格列汀组( P组)38例,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 BMI)、严重不良事件(包括低血糖发生率、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治疗前除胰岛素用量外,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FBG、2 hPBG、HbA1c、胰岛素用量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M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FBG、2hPBG、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B 组低血糖发生率(3例,7.16%)与 P 组(9例,23.6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格列汀可协助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与基础胰岛素联合应用,安全性更优。

    作者:白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合用对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 PPIs)合用对PCI术后1个月内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观察6209例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分为使用PPIs组(1182例)及未使用PPIs组(5027例)。比较两组PCI术后1个月内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分析氯吡格雷与PPIs合用对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检查化验、合并用药及冠脉病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未使用PPIs组34例(0.68%),使用PPIs组4例(0.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7,P=0.18)。结论 PCI术后1个月内接受氯吡格雷联合PPIs治疗,未观察到有增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刘雪;马淑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必净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大鼠血清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的变化及血必净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胰腺炎组、血必净组,各组再分为3、6、12 h亚组,假手术组开腹后仅行简单的胰腺翻动,急性胰腺炎组开腹后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胆胰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建立AP模型,血必净组在AP组基础上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分别在各时间点采血观察血清中淀粉酶( AMY)、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并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P组中AMY、NO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P组相比,血必净组中AMY、NO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AP组胰腺组织损伤明显,而血必净组损伤明显改善。结论 NO参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血必净注射液能显著降低血清NO,减轻胰腺组织的损伤。

    作者:于春林;张国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预防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内镜止血后再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预防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内镜止血后再出血的效果。方法108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经肾上腺素粘膜下注射联合电凝或止血夹治疗成功止血后,随机分成2组。大剂量组给予埃索美拉唑80 mg静推+8 mg/h输注,维持72 h;标准剂量组给予埃索美拉唑80 mg静推+40 mg静推, q12 h,维持72 h。两组患者随后均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1次/d,维持治疗27 d。结果大剂量组72 h、7 d、30 d再出血率分别为5.6%、9.3%、9.3%,与标准剂量组(7.4%、9.3%、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外科手术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预防高危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内镜止血后再出血的效果相当。

    作者:丁世华;郭海建;吴东海;曾理;刘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药学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