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黏膜活检中黏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王文亮;张传山;张晓晖;胡沛臻;马福成;佟晓

关键词:胃黏膜活检, 黏液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点
摘要:目的分析胃黏膜活检中黏液细胞癌的病变特点,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避免误诊漏诊.方法通过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化学PAS、AB染色法,对93例胃黏液细胞癌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病理观察.结果根据组织学特点,将癌组织分布形式分为黏膜固有层浅层、黏膜固有层深层、弥漫分布、黏膜边缘及坏死组织周围5种病变类型,其在93例标本中分别占8.6%、31.2%、30.1%、11.8%和18.3%.每种黏液细胞癌类型的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及细胞周围的组织变化均有所不同,其癌细胞也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黏液分泌特点.结论胃黏液细胞癌的形态特征与组织分布具有相对的特殊性,掌握其特点可以在外科病理检查中减少误诊漏诊.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肿瘤组织中bcl-2和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快速上升[1],但对其交界性病变(不易鉴别良恶性的乳腺肿瘤[2])和有些腺瘤的鉴别认识不足.本文对三者进行bcl-2、PCNA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探索这两项指标与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作者:张国民;张蕾蕾;李福晓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p21和p53联合检测卵巢癌比单独检测更有意义(英)

    作者:石雪迎;廖松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结节样增生伴肾上腺显著增大3例及文献复习

    大结节样增生伴肾上腺显著增大是公认的原发性(自主性)肾上腺源性库欣综合征.易与肾上腺皮质新生物混淆.文献上仅有少数病例报告.在我院1980-2000年诊断的107例肾上腺皮质增生病例中仅见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践;严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免疫细胞化学在胸腹水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胸腹水细胞学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在217例胸腹水细胞涂片中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波形蛋白(vimentin)及钙结合素(calretinin)的表达,并与HE染色比较.结果腺癌中CEA、CK均为(+);鳞癌中CK(+)、CEA部分(+),而vimentin和calretinin(-);间皮瘤、增生间皮细胞中CK、vimentin和calretinin为(+),CEA为(-).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应用于胸腹水细胞学涂片,选择特异的抗体(CEA、CK、vimentin、calretinin)可以在癌细胞、恶性间皮瘤及增生性间皮细胞的鉴别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丁华新;何向蕾;陈培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26岁.停经、下腹部包块3月余入院.查体:右下腹可触及一拳头大小包块,活动,无压痛,腹水征(-).妇科检查:右附件区可扪及约10cm×8cm×8cm大小包块,左侧可扪及约6cm×6cm×7cm大小包块,活动度好,似囊性.

    作者:王立宏;王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1例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进行光镜、组化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肿瘤由异常的神经节细胞和许多平行排列的有髓纤维构成.网染显示瘤细胞间无网状纤维.免疫组化标记CgA、NF、NSE、Syn和S-100(+),GFAP(-).结论此类肿瘤具有错构瘤和真性肿瘤两者的特征,为良性病变.诊断依赖于MRI、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作者:金夏祥;金行藻;张新华;李南云;吴波;周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癌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的意义(英)

    作者:石雪迎;廖松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2例

    例1女性,2岁.发现腹部包块20余天入院.CT示上腹部腹膜后恶性肿瘤,周围组织受侵犯.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大直径7cm,位于左肾前方,上极与胰尾相连,边界不清,内侧与腔静脉、主动脉粘连,无法分离,行肿瘤部分切除术.

    作者:李惠;仝铁;徐韬;丁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甲状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50岁.左颈部肿物20年,加重1周入院.外科检查:左甲状腺可触及3.5 cm×3 cm×3 cm大小肿物,表面光滑,无结节,活动良好,触痛(+),随吞咽上下移动,突眼征(-),血管杂音(-).

    作者:何秀云;王世清;李庆艳;胡丽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8例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病理组织学分型、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主要从病理大体、光镜和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观察.结果1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以中青年居多,男女之比为2.6:1.本组18例FNH有14例为经典型,2例为毛细血管扩张型,1例为混合型,1例为伴肝细胞不典型增生型.结论提出此病的病理诊断要点及分型,对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腺瘤样增生性结节、肝间变性结节状增生、分化好的肝细胞癌、肝纤维板层癌及肝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作了简要讨论.

    作者:于国;侯宁;陈玲红;李向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肠腺瘤癌变52例大肠镜活检的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癌变大肠镜活检的病理诊断.方法对52例经大肠镜检病理证实为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分型进行分析.结果52例腺瘤癌变以绒毛状腺癌为主.结论大肠癌与腺瘤癌变有关,腺瘤不论大小均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作者:杨丹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原发性附睾鳞癌1例

    患者男性,59岁.右侧阴囊肿块伴胀痛4个月.4个月前,感右侧阴囊持续性胀痛伴肿胀并向右下腹放射,可触及睾丸下一青豆大小肿块,渐增大至鸽蛋大小,胀痛渐累及左侧.查体:右睾丸内下方触及-4 cm×3 cm×3 cm肿块,质中,呈囊性,表面光滑,无结节,与睾丸、附睾连接,与阴囊壁游离,透光试验弱(+).

    作者:钱伟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人脑星形细胞瘤EGF、TGFα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

    目的讨论EGF、TGFα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与人脑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从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25例人脑星形细胞瘤标本的EGFmRNA和TGFαmRNA基因表达,同时检测55例人脑星形细胞瘤标本的EGF、TGFα和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25例星形细胞瘤原位杂交中EGFmRNA阳性率为80%,TGFαmRNA阳性率为76%,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55例星形细胞瘤的免疫组化染色中,ihEGF、ihTGFα及ihEGFR的阳性率分别为85.4%、94.5%、98.1%,三者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级差异显著.EGFmRNA与ihEGF表达及TGFαmRNA与ihTGFα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EGF、TGFα及EGFR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关,三者均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度的客观指标.

    作者:徐庆中;王大亮;卢德宏;秦进喜;孙燕妮;杨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巨大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60岁.腹胀痛半年,进行性加剧并双下肢水肿4天.查体:皮肤、巩膜黄染,肝区叩击痛(+),右上腹可触及22cm×20cm肿块,上界欠清,下至脐部,质硬.B超示右肝巨大多房性肝囊肿.术中见右肝内有一直径17cm的大囊性肿块,有包膜,边界清,暗红色.临床诊断:肝巨大囊肿.

    作者:肖月英;周光荣;胡华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舌部良性间叶瘤1例

    患者男性,44岁.因自觉舌苔厚,发现舌中部肿物入院.查体:颌面部左右对称,舌中部可见一个大小约1.5 cm×1.5cm的外突性肿块,黏膜表面稍红,无破溃出血,质中等硬.手术见肿瘤位于舌中部,大小1.2 cm×1.2 cm×1cm,基底部质硬,界限尚清,周围黏膜无异常.

    作者:张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尖锐湿疣183例临床病理分析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就我院诊治的183例尖锐湿疣进行临床病理分析.1材料与方法本组资料为我院1990-01-2001-06间的外检活检标本,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检查.

    作者:兰春莲;钟惠冬;陈兰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乳腺肿块628例细针穿吸细胞学结果分析

    乳腺疾病多表现为乳腺肿块.目前乳腺肿块的定性方法很多,有近红外线透照、钼靶摄片、超声波检查、针吸细胞学检查(FNAC)和外科手术取活检等.FNAC对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独特价值,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性高.

    作者:孙永春;王纯明;孔秀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真空负压法在ER、PR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染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步骤繁多,染色时间较长.为此,我们采用真空负压法对ER、PR做免疫组化染色,并在一抗孵育及切片洗涤方法上加以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纪宇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食管结核1例

    患者男性,40岁.上腹部隐痛、烧灼感半个月,进硬食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疼痛加剧.查体:上腹部有轻微压痛,食管钡透拍片示食管中下段交界处右前壁约有6 cm长偏心性充盈缺损区,壁不规则,黏膜破坏,该区管壁欠柔软,并有龛影(图1).

    作者:冯向东;刘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