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俊;皋岚湘
患者女性,25岁.左上臂包块1年余.查体:左上臂皮下肿块,活动,边界清楚.入院后手术切除送检.
作者:唐绪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5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病变淋巴结多位于头颈部,呈轻~中度肿大,男女之比为1:1.7活检标本多破碎(37/53),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凝固性坏死灶.新月形、肾形、扭曲核的组织细胞及浆样T细胞常见到,无中性粒细胞.免疫组化坏死灶及边缘CD68及T细胞呈斑块状(+),而B细胞少数散在(+).结论根据组织形态、细胞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张宏图;孙耘田;李爱东;刘复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是食管主要的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约占90%.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的常见部位,但原发于食管的淋巴瘤罕见.本文报告1例食管原发性淋巴瘤合并早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结合文献对病因、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
作者:周帆;杨重庆;乔旭柏;马正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报道2例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的髓外浆细胞瘤,同时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对2例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2例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均表现为鼻咽部隆起的肿块,表面不平,无破溃、出血.组织学表现为位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中的孤立性病变,组织分布较均匀,局部瘤组织呈器官样、条索状或腺样分布;瘤细胞主要由分化程度不一的浆细胞组成,Russel小体可见,Dutchs小体偶见;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呈免疫球蛋白κ链(-)、λ链(+),EMA(+).结论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的髓外浆细胞瘤较罕见,易误诊为其他肿瘤.肿瘤常原位复发并演化为多发性骨髓瘤.依据临床和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张传山;张晓晖;韩月东;程虹;闫庆国;胡沛臻;马福成;李青;王文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阴囊软组织肿瘤较少见,而良性间叶瘤罕见[1-5],笔者在64000余例活检中仅见1例,特报告如下.
作者:李允利;王志伟;董都选;石萍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张铭;张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性,33岁.2000年4月发现左髂部外侧肿物,表现左髂部不适,行走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稍缓解.3个月后肿物增大,约核桃大小,在当地手术切除(未做病理检查).
作者:秦芳;秦霞;张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石雪迎;廖松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儿男性,9岁.右眼视力下降4年.右面部肿胀,右眼球突出8个月.曾于当地医院CT检查示右筛窦肿物.查体:右鼻筛区膨隆,无压痛,右鼻腔中甲肿大,嗅裂消失.右眼球突出,但活动良好.
作者:卢志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性,33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胸部持续性隐痛5天.X线、CT检查示:左上纵隔肿瘤.查体:左上胸背部轻度叩击痛,余无阳性体征.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左后上纵隔贴近后侧胸膜处,大小5 cm×4 cm×4cm,表面光滑,边界清,不活动,质中,暗红色.易分离,肿块全切.
作者:王爱忠;贾杭若;张荣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告1例罕见的伴有滋养层细胞成分的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性腺原基发生的生殖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PLAP(+)、AFP(-),当伴有滋养层细胞时β-HCG(+).结论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应该与一些脊髓发生的肿瘤相鉴别.该瘤对放射治疗极为敏感.
作者:高玉平;朱建善;郑文钧;杨玖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连接素的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的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初诊舌癌标本4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α-、β-连接素.结果①α-、β-连接素总阳性率均为71.1%;②α-、β-连接素在高分化鳞癌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中、低分化鳞癌;③有转移者α-、β-连接素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无转移者;④局部肿瘤T1-2与T3-4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⑤α-、β-连接素阳性表达在临床Ⅲ、Ⅳ期比Ⅰ、Ⅱ期显著降低;⑥α-、β-连接素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者.结论α-、β-连接素的表达与舌癌的病理分级、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大小无关.可用于临床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作者:郑天荣;刘秀英;李建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简便、经济的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有很高的价值.本文进行此方面研究,以求得到认识上的提高.
作者:张红丽;张瑜;薛京华;张海燕;朱海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皮肤Merkel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2例Merkel细胞癌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瘤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少呈裸核状,核分裂象多;瘤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巢索状排列.免疫组化标记CK、NF、NSE和Syn(+).1例切除后复发.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病理诊断依赖于组织学、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免疫组化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局部扩大切除加放疗有控制复发的作用.有转移的患者可考虑化疗,远期疗效不理想.
作者:李惠珍;郑丽端;王椿森;杨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E-cadherin和Cathepsin D在乳腺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侵袭、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的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79例乳腺导管癌组织标本中E-cadherin和CathepsinD的表达.结果E-cadherin在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两组间及有无腋下淋巴结转移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Cathepsin D在癌间质的表达,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两组间、腋下淋巴结有无转移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1,P<0.05);在癌细胞的表达,上述两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athepsin D在乳腺导管癌间质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E-cadherin和Cathepsin D在乳腺导管癌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密切相关性.
作者:石胜军;段京彦;宋继谒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性,19岁.右下腹疼痛1天.查体:右下腹局限性隆起,触及5 cm×4 cm包块,质软,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未见胃肠蠕动波.B超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郑富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性,60岁.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绞痛1个月,症状逐渐加重伴周身黄染,略感恶心,厌食,进油腻食物后腹痛腹胀加重.查体: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上腹偏右侧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CT示胆道梗阻.
作者:林东;张锡光;王兆元;王恩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对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因此,做好每份切片,意义重大.近年来,我们甚为关注提高技术质量,包括做好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技术操作及质控标准化的工作,三者互为关联,不可偏废.限于篇幅,在此我们仅就技术操作及质控标准化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马恒辉;周晓军;陈国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快速石蜡切片是病理诊断常规技术之一,但因条件限制,操作方法有所不同,我们结合文献将数种方法进行对照,观察比较切片质量及染色效果.
作者:杨广英;张穗;孙丽;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色素痣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其细胞巢有完整的基底膜包绕,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利用各种染色方法在形态学水平对色素痣基底膜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在超微结构水平进行了三维重建,从而认为无论哪种类型的色素痣,其痣细胞巢周围均有较连续的基底膜包绕,即仍位于表皮内,并没有真正突入真皮[1].
作者:马慧军;赵广;孟如松;姜志国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