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张建中
患者男性,19岁.右下腹疼痛1天.查体:右下腹局限性隆起,触及5 cm×4 cm包块,质软,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未见胃肠蠕动波.B超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郑富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例1女性,19岁.垂体腺瘤术后3年半,间歇性头痛半年,左眼视力下降,无月经初潮.追溯病史,有与狗密切接触史.CT增强扫描示鞍区内左侧有类圆形肿块影,呈均匀性强化,所扫层面脑内、脑室系统未见异常.
作者:常吉庆;张晓晖;李青;王迎春;王军;马福成;胡沛臻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组织发生.方法对43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SHL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15例进行TTF-1、EMA,vimentin,CK(AE1/AE3)、CK7、CK5/6、S-100、NSE、Syn、CgA、NF、CD34、Ⅷ因子和SMA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组织学以瘤细胞形成混合型结构为主要表现,23.3%有周围肺泡/和呼吸上皮浸润;立方细胞和多角形细胞共同表达TTF-1和EMA,AE1/AE3和CK7仅在立方细胞中表达,2例局部散在表达CgA;随访39例,除1例再发外余无转移和复发.结论SHL可能起源于幼稚的呼吸上皮,以乳突和实体结构形成为主者应与腺瘤和典型类癌鉴别.部分肿瘤有侵袭性生长的倾向,外科手术治疗宜行瘤切除而非肿块剥离.
作者:易祥华;张容轩;高文;孔洁;陈志伟;季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血液病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半薄切片,Go-mori银染色,半定量分析.结果611例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阳性率以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及骨髓转移癌高(71/71,8/8),其次为多发性骨髓瘤(14/15),再次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7);阳性率低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20),其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3),再次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49/11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网状纤维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0.0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显著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P<0.01),多发性骨髓瘤显著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0.01).结论网状纤维染色在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刘恩彬;陈辉树;邱振宇;方立环;杨晴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甲状腺滤泡性病变是甲状腺疾病中常见的病变,占甲状腺病变的大多数,且形态复杂、多样,诊断标准不统一,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该类病变可出现在甲状腺滤泡性增生、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甲状腺滤泡性癌、甲状腺滤泡性乳头状癌及甲状腺滤泡性髓样癌等病变中.熟悉该类病变的形态学特点、诊断原则、诊断程序等,对诊断甲状腺滤泡性病变有很大帮助.
作者:孔令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宫内膜大致可分为炎症性、功能性和功能失调性及赘生性三大类.现将我院110例绝经后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勤;江昌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性,59岁.7年前出现右面颊部包块,有触痛.病理诊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再就诊时,右颌下,颏下,皮下均有结节,境界清楚,0.2~3 cm大,质中等硬,行两部位FNAC检查,并切除病检.
作者:周丽梅;聂世贵;王新国;陈玉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报道2例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的髓外浆细胞瘤,同时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对2例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2例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均表现为鼻咽部隆起的肿块,表面不平,无破溃、出血.组织学表现为位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中的孤立性病变,组织分布较均匀,局部瘤组织呈器官样、条索状或腺样分布;瘤细胞主要由分化程度不一的浆细胞组成,Russel小体可见,Dutchs小体偶见;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呈免疫球蛋白κ链(-)、λ链(+),EMA(+).结论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的髓外浆细胞瘤较罕见,易误诊为其他肿瘤.肿瘤常原位复发并演化为多发性骨髓瘤.依据临床和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张传山;张晓晖;韩月东;程虹;闫庆国;胡沛臻;马福成;李青;王文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儿男性,9岁.右眼视力下降4年.右面部肿胀,右眼球突出8个月.曾于当地医院CT检查示右筛窦肿物.查体:右鼻筛区膨隆,无压痛,右鼻腔中甲肿大,嗅裂消失.右眼球突出,但活动良好.
作者:卢志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5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病变淋巴结多位于头颈部,呈轻~中度肿大,男女之比为1:1.7活检标本多破碎(37/53),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凝固性坏死灶.新月形、肾形、扭曲核的组织细胞及浆样T细胞常见到,无中性粒细胞.免疫组化坏死灶及边缘CD68及T细胞呈斑块状(+),而B细胞少数散在(+).结论根据组织形态、细胞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张宏图;孙耘田;李爱东;刘复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性,77岁.右下腹痛、腹胀,恶心伴发热(体温38.9℃)2周.查体:体温37.6℃,右下腹部轻压痛.B超示膀胱右上方见8.8cm×5.3 cm大小实质性回声团,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尚清.
作者:张忠德;殷敏智;吴湘如;祝明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来源和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对25例确诊病例进行临床病理观察,用7种免疫组化试剂进行检测,并对其中8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25例GFAP、S-100和vimentin全部(+).超微结构特征是瘤细胞巨大,胞质宽阔,核大畸形,胞质内胶质丰富.结论本瘤来源于星形细胞,属于胶质母细胞瘤的一个亚型.其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为:①具备胶质瘤的Ⅲ级改变;②异型瘤巨细胞数>50%;③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支持为星形细胞源性.
作者:宋福林;胡晓芳;唐谊海;孙文利;黄文清;王世贤;冯新莉;阎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快速石蜡切片是病理诊断常规技术之一,但因条件限制,操作方法有所不同,我们结合文献将数种方法进行对照,观察比较切片质量及染色效果.
作者:杨广英;张穗;孙丽;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胸腺肥大猝死的原因.方法观察10例尸检变化,并与其他相关小儿死亡病例比较.结果全部病例均有胸腺肥大,皆有病变,肺炎居首位.9例肺炎中8例属间质型,其次为心肌炎.多数病例炎症较轻,但淤血、水肿明显,5例肾上腺萎缩.结论淤血、水肿是引起呼吸道梗阻、猝死的原因.另外胸腺肥大时,肾上腺皮质萎缩,功能不良,各种刺激均可成为微环境改变的契机,致使病情突然恶化.
作者:魏守礼;张杰英;李建军;樊树森;尤红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性,64岁.胃癌切除术后6年,反酸、烧心、腹胀1个月入院.6年前因胃窦癌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报告:胃窦小弯溃疡型管状腺癌(图1),面积5 cm×3 cm,浸润至浆膜层,小弯侧淋巴结可见癌转移(2/5).
作者:杨长俊;皋岚湘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告1例罕见的伴有滋养层细胞成分的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性腺原基发生的生殖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PLAP(+)、AFP(-),当伴有滋养层细胞时β-HCG(+).结论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应该与一些脊髓发生的肿瘤相鉴别.该瘤对放射治疗极为敏感.
作者:高玉平;朱建善;郑文钧;杨玖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性,33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胸部持续性隐痛5天.X线、CT检查示:左上纵隔肿瘤.查体:左上胸背部轻度叩击痛,余无阳性体征.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左后上纵隔贴近后侧胸膜处,大小5 cm×4 cm×4cm,表面光滑,边界清,不活动,质中,暗红色.易分离,肿块全切.
作者:王爱忠;贾杭若;张荣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诊断病理作为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医学中众多兄弟学科相比要年轻得多.回顾自己前半生的从医道路,体验到一些年轻时根本想不到或不理解的道理.虽然有时多么希望时光倒流,能回到大学去重新再上一遍,诊断病理再从头学起.有些体验对自己的业务已经不起作用了,但也许对同道还有所参考和借鉴.
作者:严庆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性,52岁.发现右锁骨上无痛性肿块2年,咳嗽痰血1月余入院.患者2年前发现右颈部有一蚕豆大小肿块,伴低热、四肢无力在外院就诊,病理诊断为霍奇金恶性淋巴瘤,行化疗和放疗.
作者:袁松英;刘保安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