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CCP抗体及3种血清型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韩日成;张家明;冼观秀;李艳;黄妙儿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
摘要: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抗CCP抗体) 及3种血清型类风湿因子 ( RF) IgM-RF、 IgG-RF、 IgA-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 ( RA)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 对60例RA患者及55例非RA患者的血清进行抗CCP抗体、 IgM-RF、 IgG-RF、 IgA-RF检测, 并结合其RF、 免疫球蛋白、 补体、 CRP、 ESR、 血常规及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RA组患者抗CCP抗体及3种血清型RF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R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单项检测抗CCP抗体、 IgM-RF、 IgG-RF、 IgA-RF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 3%、 83. 3%、70%、 65%和94. 9%、 76. 4%、 81. 8%、 78. 2%; 联合检测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 IgM-RF+IgG-RF为53. 5%、81. 8%; IgM-RF+IgA-RF为46. 7%、 87. 3%; 抗 CCP抗体+IgM-RF 为56. 7%、 96. 4%; IgM-RF+IgG-RF+IgA-RF 为43. 3%、 90. 9%; IgM-RF+IgG-RF+抗 CCP 抗体为38. 3%、 96. 4%; IgM-RF+IgG-RF+IgA-RF+抗 CCP 抗体为20%、100%; 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在ESR、 RF滴度值和晨僵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结论 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优于IgM-RF、 IgG-RF、 IgA-RF; 抗CCP抗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RA的病情判断和活动性的监测;4项指标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RA的诊断特异性.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头颈部肿瘤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诊治进展

    急性肺栓塞是头颈部肿瘤手术术后的一种严重全身并发症, 预防和诊治不及时将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甚至死亡, 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头颈肿瘤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病因、 诊断、 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临床诊治肺栓塞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永超;梁艳;谷京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原发性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本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2例, 采用64层螺旋CT检查, 为研究组; 另52例, 采用双层螺旋CT检查, 为对照组, 分析64层螺旋CT检查病灶特征, 比较两组不同肝癌类型诊断正确率及病灶显示率. 结果 研究组阳性诊断率96. 15%, 结节型、 巨块结节型、 弥漫型诊断准确率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动脉期、 静脉期病灶显示率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 05 ). 结论64层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戴谦;刘兆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耳廓毛母质瘤伴慢性肉芽肿性炎1例

    目的 耳廓毛母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方法 通过1例耳廓毛母质瘤伴慢性肉芽肿炎病例, 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等. 结果 手术切除达到治愈目的, 无复发. 结论 耳廓毛母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误诊率高, 病理组织切片是准确的诊断方法, 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石彬;吴昌竹;张志明;乔健;赵臻;马秀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布渣叶总生物碱降血脂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布渣叶总生物碱降血脂作用机制研究. 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构建高脂血症的大鼠动物模型, 采用灌胃的形式给予不同浓度的布渣叶总生物碱, 通过检测大鼠载脂蛋白、 相关酶类及活性物质, 初步探讨布渣叶总生物碱的降脂作用机制. 结果 布渣叶总生物碱可升高载脂蛋白AI ( ApoAI) , ApoAI/载脂蛋白B ( ApoB) 的比值, 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活性, 降低丙二醛 (MDA) 的含量, 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提高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CAT) 的活性, 提高一氧化氮 (NO) 的水平, 降低C反应蛋白 (CRP), 且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结论 布渣叶总生物碱通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ApoAI, 激活LCAT, 从而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 提高SOD活性, 增强机体康脂质过氧化能力, 促进NO生成,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从多方位调节血脂的作用.

    作者:冯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PICCO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 ( 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PICCO) 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收治住院治疗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 分为行PICCO组和常规组.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特征参数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 GEDVI )、 胸腔内血容积指数 ( ITBVI ) 及心脏功能指数 ( CFI ) 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机械通气时间、 ICU监护时间、 APACHE-II评分及再次住院率等指标. 结果 PICCO组患者心血流动力学特征参数均优于常规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PICCO组机械通气时间、 ICU监护时间、 APACHE-II评分及再次住院率均优于常规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结论 PICCO指导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范小龙;黄永鹏;庞荣锋;伍增龙;廖飞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硫化氢抗哇巴因诱发大鼠触发性心律失常作用的观察

    目的 观察硫化氢对哇巴因诱发触发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SD大鼠, 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系统. 应用1μmol/L哇巴因灌流心脏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分别观察50, 100, 200 μmol/L硫氢化钠 ( H2 S的供体) 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全程记录心电图的变化. 按照Na+-K+-ATP酶、 Ca2+-Mg2+-ATP酶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心肌细胞Na+-K+-ATP酶、 Ca2+-Mg2+-ATP酶活性. 结果 哇巴因可诱发出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 硫氢化钠可浓度依赖性抑制哇巴因诱发的期前收缩, 降低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 ( P<0. 05 ) , 哇巴因抑制Na+-K+-ATP酶、 Ca2+-Mg2+-ATP酶活性, 硫氢化钠增加其活性. 结论 硫化氢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增强Na+-K+-ATP酶、 Ca2+-Mg2+-ATP酶的活性有关.

    作者:刘慧霞;李琳;陈宝琅;闫长虹;王旭;孔晓霞;吕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慢性牙髓炎、根尖周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慢性牙髓炎、 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口腔内科89例慢性牙髓炎、 根尖周炎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 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33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采用传统多次法根管充填,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疼痛消失时间、 治疗时间、 治疗后用药时间、 就诊次数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 8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 9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两组在疼痛消失时间和治疗后用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但观察组就诊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完成治疗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慢性牙髓炎、 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与传统多次法根管充填治疗相当, 两种方法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 且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疗程短,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作者:易志明;于江源;王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内质网应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2-脱氧葡萄糖 (2-deoxyglucose, 2-DG) 诱导的内质网应激 (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 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组)、 脑缺血/再灌注组 ( I/R组)、 2-DG诱导的ERS预处理组. 采用TUNEL法检测CA1区凋亡细胞, 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在海马CA1区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I/R组比较, ERS预处理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 凋亡细胞数目亦明显减少 (P<0. 05); Bcl-2蛋白表达细胞数明显增加 (P<0. 01), Bax蛋白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减少 (P <0. 01).结论 ERS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影响Bcl-2和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闵鹤鸣;贾玉洁;程雪;包翠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率为5. 88% (5/85),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60岁, 手术时间≥160 min, 引流时间≥2 d, 长期应用激素, 合并糖尿病, 具有髋关节手术史, 血清清蛋白<35 g/L 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明显增高 ( P<0. 05), 而不同性别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P>0. 0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 长期应用激素、 合并糖尿病与髋关节手术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OR=6. 541、 6. 312、 6. 401,均P<0. 05).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与多种临床因素具有明显相关性, 根据多种危险因素采用积极预防与早期临床干预措施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风险.

    作者:李宗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子痫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并分析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对子痫前期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过确诊的72例子痫前期的患者, 随机均分为两组,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36例, 仅给予对照组患者硫酸镁注射液治疗, 而观察组患者则是在给予硫酸镁注射液的基础上联合硝苯地平一起进行治疗, 观察并比较用药治疗前后患者血压水平的控制情况、 全身水肿情况、 尿液中蛋白的水平以及对自觉症状的治疗效果评价, 并且对在治疗过程患者产生的不良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 72例患者的血压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两组患者在治疗10 d后的蛋白尿水平、 全身水肿情况以及对自觉症状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5),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而且观察组达到显著有效的患者有19例, 有效的患者16例, 无效的仅为1例, 总有效率达到了97. 2%. 而对照组达到显著有效的患者为14例, 稍微有效的患者为15例, 无效的患者有7例, 总有效率为81%, 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利用硫酸镁和硝苯地平联合治疗子痫前期患者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明显优于单一使用硫酸镁治疗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作者:卢银欢;梁伟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低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 低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 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18例, 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9例. A组接受常规的低通量血液透析, B组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 对比两组患者血透前和血透1个月后的血肌酐、 尿素氮、 甲状旁腺素、 血钙、 血磷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血透前后的血肌酐、 尿素氮水平及其差值的对比, 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均P>0. 05 ); B组血透后的甲状旁腺素水平为 (159. 74±114. 83) μg/L, 差值为 (319. 36±20. 08) μg/L, 显著低于A组 (P<0. 05); B组血液透析后的血钙水平为 (2. 32±0. 20) mmol/L, 血磷水平差值为 (0. 26±0. 07) mmol/L, 显著高于A组, 而血磷水平为 (2. 19±0. 59) mmol/L, 血钙水平差值为 (-0. 13±0. 03) mmol/L, 显著低于A组 (均P<0. 05). 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能通过降低血磷有效的纠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状态, 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预后的改善.

    作者:姜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抗CCP抗体及3种血清型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抗CCP抗体) 及3种血清型类风湿因子 ( RF) IgM-RF、 IgG-RF、 IgA-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 ( RA)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 对60例RA患者及55例非RA患者的血清进行抗CCP抗体、 IgM-RF、 IgG-RF、 IgA-RF检测, 并结合其RF、 免疫球蛋白、 补体、 CRP、 ESR、 血常规及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RA组患者抗CCP抗体及3种血清型RF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R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单项检测抗CCP抗体、 IgM-RF、 IgG-RF、 IgA-RF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 3%、 83. 3%、70%、 65%和94. 9%、 76. 4%、 81. 8%、 78. 2%; 联合检测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 IgM-RF+IgG-RF为53. 5%、81. 8%; IgM-RF+IgA-RF为46. 7%、 87. 3%; 抗 CCP抗体+IgM-RF 为56. 7%、 96. 4%; IgM-RF+IgG-RF+IgA-RF 为43. 3%、 90. 9%; IgM-RF+IgG-RF+抗 CCP 抗体为38. 3%、 96. 4%; IgM-RF+IgG-RF+IgA-RF+抗 CCP 抗体为20%、100%; 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在ESR、 RF滴度值和晨僵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结论 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优于IgM-RF、 IgG-RF、 IgA-RF; 抗CCP抗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RA的病情判断和活动性的监测;4项指标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RA的诊断特异性.

    作者:韩日成;张家明;冼观秀;李艳;黄妙儿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病毒参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的研究进展

    口腔鳞状细胞癌 (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约占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0%,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比例更高, 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除了吸烟和饮酒等明显潜在刺激因素外, 某些病毒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关系密切, 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 本文就近些年与口腔癌发生相关密切的一些病毒做一综述.

    作者:王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米氮平联合不同剂量氨磺必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米氮平联合不同剂量氨磺必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120例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 (n=60) 和对照组 (n=60). 对照组给予氨磺必利 (50 mg/d) +米氮平 (15 mg/d), 研究组给予氨磺必利 (100 mg/d) +米氮平 (15 mg/d). 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 (HAMD-17) 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HAMD-1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5).对照组和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 0% ( 15/50 )、 12. 0% ( 6/50 ) ,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 05). 结论 100 mg/d氨磺必利联合15 mg/d米氮平治疗抑郁症效果优于50 mg/d氨磺必利联合15 mg/d米氮平, 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作者:温全球;郑朝盾;黄淑仪;程榕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跟骨骨质增生症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跟骨骨质增生症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跟骨骨质增生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8例, 对照组给予25 mg泼尼松龙和1 mL 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痛点注射, 观察组给予40 mg曲安奈德和1 mL 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痛点注射, 治疗4 w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AOFAS踝-后足评分. 随访1 年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 6%) 高于对照组 (81. 8%),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两组患者治疗后AOFAS踝-后足疼痛、 功能、 总分均高于治疗前,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且观察组治疗后AOFAS踝-后足疼痛、 功能、 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P<0. 05); 随访1 年, 观察组复发率为5. 4%, 对照组为7. 3%, 两组患者复发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结论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跟骨骨质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较好, 可缓解跟骨骨质增生症患者的疼痛, 复发率较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梁程亮;陈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新辅助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56例, 随机分为两组, 新辅助化疗组采用CAF方案, 术前进行2个周期化疗, 术后进行4个周期化疗. 对照组术后采用CAF方案进行6个周期化疗. 比较两组手术切除率,3年生存率,5年局部复发率,5年远处转移率,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 以及治疗前后的CEA, CA-153水平. 结果 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 3年生存率, 5年生存率, 5年无瘤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5年局部复发率和5 年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5 ).CEA和CA-153水平方面, 新辅助化疗组两种肿瘤标志物水平术后下降明显多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5. 结论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术后辅助化疗, 值得推广.

    作者:高勇;张春梅;李治国;张迪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β2 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疗法, 用于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以及护理注意事项. 方法 将60例确诊为轻、 中度儿童哮喘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患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及沙丁胺醇雾化溶液混合后用射流雾化方式雾化吸入治疗, 并且在雾化治疗的前、 中、 后予以具体的护理指导;对照组患儿用常规剂量氨茶碱及地塞米松静脉点滴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疗效, 包括咳嗽、 喘息、 呼吸困难、 肺部哮鸣音及大呼气峰流速 ( PEFR) 的改善情况. 结果 两组患儿与治疗前相比, 均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 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P<0. 05). 两组间比较, 除咳嗽症状的改善两组无显著差异 (P>0. 05) 之外, 其余对比项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P<0. 05). 结论 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体征及患儿肺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护理指导, 能够提高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 快速缓解病情.

    作者:任晓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愈创木酚甘油醚缓释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的考察

    目的 研制愈创木酚甘油醚缓释片, 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 方法 以愈创木酚甘油醚为模型药物, HPMC为骨架材料, 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处方; 以水为释放介质,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考察愈创木酚甘油醚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 结果 缓释片处方为: 愈创木酚甘油醚40 g, HPMC 11 g, 微晶纤维素15 g, 聚维酮乙醇浓度为20%, 硬脂酸镁1%; 药物含量和体外释放度均符合规定. 结论 本品处方和工艺设计合理, 样品释放度12 h累积释放率达到了90%以上, 符合缓释片的释药要求.

    作者:路楠;田晶晶;胜芙蓉;陈一波;赵宏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CT灌注成像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应用在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资料选取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肺癌患者为研究的对象, 对所选患进行放化疗前后的CT扫面, 之后对治疗有效及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相关的灌注参数分析. 结果 治疗后, 有效组灌注值、 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低于治疗前 (P<0. 05); 但无效组治疗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 ( P>0. 05 ); 且有效组BV、 BF、 PS低于无效组 ( P<0. 05 ); 有效组 MTT高于无效组 ( P<0. 05). 结论 肺肿瘤CT灌注能够有效反应患者血流供应、 肿瘤周边的高灌注区和肿瘤的生物行为,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雷苑麟;刘红艳;陈建初;曾庆千;赖碧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对产后盆底肌肌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对产后盆底肌力变化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医院分娩的产妇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0例为阴道分娩, 120例为剖宫产, 产后3个月和6个月行骨盆底肌力评分系统 ( Oxford) 评分, 记录产后6 w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结果 剖宫产分娩组产后第3个月、 第6个月Oxford评分>3分的几率分别为55. 0%、 80. 0%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36. 67%、 56. 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阴道分娩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2. 5%较剖宫产组5%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与阴道分娩相比, 剖宫产对盆底肌肌力的损伤较小, 可降低阴道前后壁脱垂的几率, 但不可将此作为剖宫手术指征, 临床可通过加强产后盆底功能训练促使盆底肌力恢复.

    作者:罗丽娟;侯岩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锦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