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杰;高显会;冯柏秋
目的利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延髓内微血管的形态、走行、分支及血管吻合等情况.方法新鲜儿童尸脑2例,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预聚合体经椎动脉和及颈内动脉插管注入,盐酸腐蚀后取材.结果延髓微血管内存在大量的直角及钝角分支,以及许多螺旋形波纹状走行血管.结论延髓内存在确切无疑的血管吻合及吻合而成的血管网眼.
作者:李德华;冯晓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nal injury,DAI)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危重,治疗困难,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关于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疗法的佳时间,多数学者都主张在超急性期进行[1].但也因梗塞部位不同,侧枝循环以及局部脑血流量的不同,脑内动态变化不一,而存在争议,尤其是超时间窗脑梗塞是否进行溶栓治疗还不能确定.我院于1998年1月~2002年3月,使用介入治疗超时窗脑梗塞7例,效果较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毅;王丹;汪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龋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WHO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龋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能发展成为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甚至形成口腔病灶,从而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影响牙颌系统,如颌骨畸形,甚至危害全身健康.
作者:高秀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临床工作中,因病人个体差异,单个上前牙缺损或缺失患者经常出现缺牙间隙过宽或过窄的现象.按常规牙齿形态完成修复,不易取得满意的美观效果,在患者不愿或不能接受正畸或手术整复的方法改变间隙时,我们采用在制作义齿时利用视觉错误,达到既修复间隙,又恢复美观的较理想效果.
作者:汤立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儿男,10岁,因双耳听力差、耳鸣10天入院.患儿10d前两侧腮腺区肿胀疼痛,12h后双耳听力下降,伴高调、持续性耳鸣,同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经静点病毒唑0.3g,1次/d,治疗10d后,腮腺区肿痛逐渐减轻,但听力及眩晕症状无好转.入院检查:患者神志清,心肺无异常,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无压痛,双侧腮腺区无红肿及压痛,双耳鼓膜正常.纯音测听:双耳4KHz、6KHz、8KHz听阈分别为50dB、60dB及65dB,其他频率上听力正常,气骨导曲线无分离,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给予静滴低分子右旋糖苷250ml、辅酶A100u、三磷酸腺苷60mg、Vc2.5g、654-25mg 1次/d;高压氧治疗10次;而后复查纯音测听,听力无改变.
作者:李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简称(ANFH),特别是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发于中青年[1],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尽管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因不同,但却有相似的病理过程及结果,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如不经治疗,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股骨头塌陷.
作者:魏晓松;孙树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凋亡与β1-整合素作用的关系.方法人乳腺癌细胞SK-BR-3在培养中以不同浓度的抗β1-整合素单克隆抗体的作用下,观察其对TNF-α诱导的凋亡并计算凋亡率.结果加入凋亡诱导剂后,凋亡细胞由正常生长的2.85±0.41增加到25.62±1.41(P<0.01);而加入抗β1-整合素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且随加入抗体浓度的增加而再度减少.结论TNF-α对SK-BR-3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可能是由β1-整合素参与的介导作用实现的,且存在着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的量、效依赖关系.
作者:王莹;许德顺;刘延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QT间期校正方法和心率、QRS时间、描记纸速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1)对比分析50例纸速25m·s-1和50mm·s-1描记时QT间期和QTd;(2)对比分析5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时和发作前QT间期,并比较QTc、QTLC、QTFC三种方法校正结果;(3)对比分析50例SVT发作时与发作前QTd;(4)对比分析20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消融旁路前后QTd.结果(1)在SVT时QTc出现假性延长,QTLC、QTFC有助克服上述假象;(2)25mm·s-1与50m·s-1纸速QTd、SⅥ发作时与发作前QTd、显性预激射频消融前后QTd,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QT间期受心率影响,但QTd不受心率影响;对QT间期校正建议应修改QTc,试用QTLC或QTFC.
作者:周红丽;刘仁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通过系统的、具有眼科特点的健康教育活动,传播有关眼病的科普知识,倡导科学的用眼卫生,促进人们有能力应对眼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对于增强人们的爱眼意识,预防眼部疾病和配合其治疗与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肖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服用川乌、草乌浸泡药酒后15分钟出现双眼视力模糊,四肢乏力,半小时后突然意识不清摔倒,约2min清醒,清醒后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既往:无心脏病史,本次因关节疼痛服用川乌、草乌各15g浸泡于500ml酒中.
作者:张英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传统的无痛分娩会使产力下降,第二产程延长,采用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硬膜外给药用于无痛分娩,收到满意效果,其第二产程与不用镇痛药分娩的第二产程比较无显著差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岩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整体护理是以人的整体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过去是在模式病房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所以一提到整体护理,护理人员便会想起那长长的护理病志及病志所涉及到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等.整体护理不能拘于形式,不能只体现在护理病志上,而应体现在护理人员的思想上、观念上、语言上、措施上、行动上,所以整体护理应贯穿到门诊护理工作中.门诊工作包括急诊的抢救,一般病人的诊治以及健康人的体检等.这也恰恰与现代护理模式--整体人的健康的护理相吻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也非常奏效.下面以老干部的门诊护理工作为例简要谈一下门诊整体护理模式.
作者:卢艳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大鼠急性肾缺血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后5min组、缺血后15min组.将实验组大鼠夹闭双侧肾动脉5min、15min,然后处死大鼠取肾,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检测大鼠肾组织内nNOSmRNA、eNOSmRNA、iNOS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nNOSmRNA在急性缺血后明显下降;eNOSmRNA在急性缺血后5min、15min无显著变化;iNOSmRNA在急性缺血后5min、15min表达上调.结论急性缺血可导致大鼠肾nNOSmRNA表达下调,iNOSmRNA表达上调.
作者:刘霞;穆长征;包翠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其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所突破,在治疗中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认识以及掌握一定的脑血栓形成的有关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已受到临床护理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致残程度,降低脑血栓形成的复发率,我科从2000年开始,根据脑血栓病人治疗中的健康需求内容[1]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收效显著,以下是我们的做法及体会.
作者:李霞;孙晓荣;龚丽春;李学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全国各级医院均开展了整体护理,初,按医院床位数要求开展整体护理达30%,所以各医院建立了模式病房.模式病房建立是整体护理的临床实践,它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和护理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病人问题为目标的病房.
作者:郝春艳;郝敏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一般认为输尿管结石常应停留于输尿管解剖上的三个狭窄部位,即肾盂输尿管交界处、输尿管跨过骼动脉处及输尿管膀胱壁内段.但根据我所几年来B超检查输尿管结石741例,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向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低流量紧闭麻醉(LFCCA)时安氟醚吸入浓度(Fi)与氧流量、挥发罐开启浓度(Fo)及时间(T)的关系.方法根据吸入麻醉药的摄取量=吸入浓度(%)×摄取分数(1-Fe/Fi)×肺泡通气量(ml/min);肺泡通气量≌(0.3Kg+3)×160ml/min;吸入麻醉药的摄取量=挥发器的输出量-排出气体所带走的麻醉药量=氧流量×Fo-排出的气体量×Fi=氧流量×Fo-(氧流量-氧气摄取量)×Fi;氧气的摄取量≌(0.3Kg+3)×10ml/min;得出:Fo/Fi=(3Kg+30)(16摄取分数-1)÷氧流量+1;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需气管内全麻的患者行静吸复合麻醉,麻醉开始后前10min氧流量5L/min,Fo=2%;并根据气体监测结果适当调整Fo,使Fi=2%,10min后改低流量,并按氧流量不同随机分为四组,Ⅰ、Ⅱ、Ⅲ、Ⅳ组氧流量分别为0.4L/min,0.6L/min,0.8L/min,1.0L/min,并分别于麻醉开始后10min,30min,……190min时分别监测SP,DP,HR、SpO2%,Fi,安氟醚呼出浓度(Fe),MV,PetCO2,调整Fo使Fi=2%,比较实际观测Fo和公式计算Fo.结果实际观测Fo和公式计算Fo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o/Fi=(3Kg+30)(16摄取分数-1)÷氧流量+1可以指导麻醉医师在无麻醉气体监护下施行LFCCA.
作者:丁宝纯;杨英华;杨海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致盲的四大疾病之一[1].有资料表明[2]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3.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呈上升趋势.DR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发展有所不同:发病5年后DR发生率为25%,10年为60%,15年后高达75%~80%.DR可分为非增殖型(NPDR)和增殖型(PDR)两种.目前对于DR常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及玻璃体切割治疗,但手术成功率不高,并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药物来预防或延缓DR的发生不失为一种良策.维生素C(简称VC)是人类重要的维生素之一,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且其对DR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DR发病机制中与VC相关的几个方面作一简述.
作者:黄波;刘学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82岁,脐周疼痛2年,发现双肾区可还纳囊性包块2天来诊.B超检查:双肾未见异常.坐位双肾下极下腰三角后腹壁肌肉连续性中断,左侧1.0cm,右侧O.8cm,于断端处见肠管蠕动现象,增加腹压时蠕动增强,腹腔内容物由此向外膨出,于后腹壁内形成包块,体位变为俯卧位时探头由上向下加压见膨出肠管还纳入腹腔.B超诊断:双侧后腹壁疝(下腰三角区).
作者:陈月新;王晓娟;张宁;张颖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