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穴位按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情绪影响

徐艳

关键词:中医穴位按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焦虑症状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穴位按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进行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同时伴有焦虑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14)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基础上的中医穴位按摩和单纯常规护理治疗,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症状情况,和一般状况、情绪水平、舒适程度、症状自评量袁(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评分等4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一般状况总有效率显著升高,情绪水平和舒适程度评分均显著增高,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和SCL-90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穴位按摩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焦虑情绪患者能够显著改善其焦虑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治疗满意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检索年限至2017年4月,以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肺功能、嗜酸粒细胞计数、复发率、不良反应为效应指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研究,6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65,95%CI:1.70~4.73,P<0.00001),肺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FEV1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62,95%CI:0.32~0.92);PEF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63,95%CI(0.34,0.93),P<0.0001];嗜酸粒细胞计数前后对比明显下降[WMD=-0.04,95%CI(-0.12,0.04)],同时复发率明显下降(RR=0.19,95%CI:0.09~0.41,P<0.0001).结论:加味小柴胡汤能够有效缓解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作者:赵克明;翟亚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安脑丸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

    目的:探讨安脑丸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治疗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安脑丸联合依达拉奉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症状改善情况、神经功能、运功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语、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脑丸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脑部缺血半暗带的血液循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受损神经元,促进神经、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瑾;张新玉;伍琼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耳穴贴压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止痛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止痛的护理效果观察.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所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疼痛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对照组54例术后口服氨酚羟考酮片治疗,观察组60例术后采用耳穴贴压治疗,耳穴取神门、皮质下、交感、肾上腺、脑、枕,用粘有华佗磁疗贴的胶布贴压,所有患者均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治疗3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肿胀改善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7%,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及肿胀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健康感觉、睡眠状态、躯体感觉、认知功能、生活满足感等SF-36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止痛配合护理干预有良好效果,能明显缓解疼痛,促进术后的早期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妮;徐春静;杨春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护理用于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患者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与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用于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接受治疗的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患者55例,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与观察组29例.予以对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叶酸、铁剂等西医疗法,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以采用中药治疗.两组均实施专科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与分析两组治疗、护理前后各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Hb(98.13±14.12)g/L、HCT(0.31±005)、Scr(226.47±65.42)μmol/L、Ccr(29.65±6.72) mL/min、BUN(11.02±5.17) mmol/L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Hb(86.33±13.17)g/L、HCT(0.25±0.03)、Scr(343.18±62.47)μmol/L、Ccr(21.62±6.35)mL/min、BUN(14.42±4.96) mmol/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结合专科护理可有效提高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胡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清热凉血化瘀法配合外用熏蒸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氧化应激及t-PA影响

    目的:探讨清热凉血化瘀法配合外用熏蒸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氧化应激及t-PA的影响.方法:选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86例,随机分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及神经功能等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采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则,内服配合外用熏蒸,持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氧化应激(SOD、NO、ET-1值)和纤溶系统(t-PA、PAI-1、Fbg值),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OD、NO、ET-1、t-PA、PAI-1、Fbg值上存在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3周时、治疗6周时SOD、NO值升高,ET-1值降低,PAI-1、Fbg值降低,t-PA值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3周时、治疗6周时SOD、NO值较高,ET-1值较低,PAI-1、Fbg值较低,t-PA值较高(P<0.05).对照组有效率72.09%低于研究组有效率90.70%(P<0.05).结论:清热凉血化瘀法内服配合外用熏蒸有利于提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效果,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和纤溶系统,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何飞;吕延伟;李大勇;温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腕踝针镇痛机制探讨

    腕踝针作为一种独特的针灸疗法,因其操作简单实用易上手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痛症.其临床作用入针即效、持续性镇痛的效果一直被广泛关注,相关临床试验已证明腕踝针的疗效.但是目前腕踝针镇痛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局限在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该文介绍腕踝针对痛阈的影响,并在近年来有关腕踝针机制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医相关理论对腕踝针镇痛机制进行讨论.

    作者:张春鹏;周庆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冠脉病变相关性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冠心病非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纳入行冠脉造影检查且符合标准的冠心病高血压患者103例,冠心病非高血压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全部患者症候表现和冠脉造影结果,根据症候表现确定相应证型并评估冠脉病变情况.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痛高血压组患者冠脉病变支数以多支为主,冠脉狭窄程度以4级为主,Gemini评分亦高于冠心病非高血压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高血压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以气滞心胸证、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为主,其中气滞心胸证、心血瘀阻证与其关系密切,有统计学意义(Px2<0.01,Px3<0.01).两组患者单一证型及兼夹证型冠脉Gensini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重,中医证型以实证居多且气滞心胸证和心血瘀阻证与其关系为密切.

    作者:纪德凤;郑文娟;张春芳;王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柴胡白芍药对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柴胡-白芍药对的化学成分.方法:对柴胡-白芍药对的正丁醇萃取组份进行分离.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芍苷(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没食子酸乙酯(3),柴胡皂苷b2 (4),香叶醇-β-D-葡萄糖苷(5),5-methyl-2-(1-methylethyl)phenyl β-D-glucopyranoside(6),芍药苷(7),柴胡皂苷d(8),柴胡皂苷a(9),山奈酚(10),马钱苷(11),3β,1β,29-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3-O-β-D-葡萄糖苷(12),旱莲苷Ⅰ(13).结论:化合物2、6、11-13为首次从柴胡-白芍药对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洪财;王文姌;陈雁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杠柳苷元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目的:考察杠柳苷元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探讨杠柳苷元可能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Hypersil ODS2(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为固定相,乙腈-水(29∶71)为流动相,流速1mL·min-1,于220 nm波长测定灌流液中杠柳苷元的含量.结果:杠柳苷元不同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在考察浓度范围内(1.25、5、20μg· mL 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存在浓度依赖性.结论:杠柳苷元的肠吸收机制除被动扩散外,可能还涉及主动转运.

    作者:尹通;王晓明;潘桂湘;郭亚卿;王献瑞;吕弘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胆碱能抗炎通路及其在中医药抗炎效应中的研究进展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神经-免疫调节通路,其以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及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为基础,可迅速对机体的炎症反应做出调控.研究发现,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激活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对其报道诸多,尤其是在中医药方面的研究,现就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定义、抗炎机制及中医药治疗对其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项水英;丛文娟;刘自兵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慢性湿疹作用机制研究

    慢性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经查阅文献,发现“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可通过亲水高分子溶蚀材料携药效成分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阻断IgE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Ⅰ释放组胺而解痒,调控炎性细胞因子以抗炎,抑杀皮肤微生物,该剂型起到保湿修复、屏蔽致敏原的作用.以上研究证实,藏药可通过多途径和多环节外治慢性湿疹,实为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慢性湿疹的多重作用机制.

    作者:伍筱铭;王思农;王磊;王永慧;刘青;肖佼;顾召;古常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化痰降脂方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面积及血脂代谢影响

    目的:探讨化痰降脂方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面积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04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给予抗凝、降血脂等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加用化痰降脂方.比较两组冠脉斑块面积、血脂代谢及相关炎性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MLA、p-CSA、PB水平显著降低,也低于同期对照组,呈逐渐降低趋势,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也低于同期对照组,呈逐渐降低趋势,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HDL-c水平升高,也高于同期对照组,呈逐渐升高趋势,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CRP、IL-6水平显著降低,也低于同期对照组,呈逐渐降低趋势,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化痰降脂方对冠心痛患者临床效果佳,其可有效降低冠脉斑块面积,改善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王海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药人中黄药性功效考析

    目的:梳理古籍中有关“人中黄”的记述,查阅其应用功效,为恢复和改善人中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查阅历代古籍医书及本草著作中有关“人中黄”的应用记载,载述总结其药性功效及应用.结果:“人中黄”是由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段时间后的制成品.有关详细炮制方法的记载,较早出现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其性寒凉,味甘、苦、咸,归心、胃经,主要具有解毒辟瘟、清热透疹的作用,古代医家多用于大头瘟、天行热、痘疹、白喉等.人中黄的临床应用经历了元明时期发展,到明清时期成熟的一个过程,清代留存有大量的临床医案记载,临床配伍十分的丰富,药性功效认识深刻,但是近现代以来人中黄的使用研究已淡出临床.

    作者:王胜超;张振凌;黄亚森;李柯柯;刘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1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其中53例患者单纯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3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8、IL-10以及CRP水平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RS、ADL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5%、9.43%,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效果较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张丹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有无胸痛之胸痹分型方法研究

    目的:从临床文献角度,探讨建立以有无胸痛为分型基准的胸痹临床分型新方法可能性,为统一胸痹临床分型建立理论基础,提供新思路.方法:搜集1987-2017年胸痹诊治文献进行症状条目疏理,并以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相关信息进行计算分析.结果:①胸痹治疗文献涉及多种西医疾病,其中心系疾病诊断为胸痹范畴的多,占全部统计文献的98.35%,其次是消化系统的反流性食管炎1.18%,末是呼吸系统的慢性支气管炎0.47%.②胸痹在临床表现上共有症状52种,在聚类分析明确主症为胸痛、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后,明确胸痹可以胸痛或胸闷伴见气短、心悸、乏力为诊断依据,即可分为胸痛型胸痹诊断依据为胸痛、气短、心悸、乏力,及无痛型胸痹诊断依据为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结论:对胸痹以有无胸痛作为分类基准进行临床分型的新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丁然;陆小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脑血疏口服液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及对预后影响

    目的:探讨脑血疏口服液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接受非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量、血压、心率、NHISS评分、TNF-α以及炎症因子IL-4、IL-6表达,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量均有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的DBP、SBP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的HR都有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以及TNF-α均有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的IL-4、IL-6水平表达均有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1.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以及头晕等不良反应,安全有效.结论: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疏口服液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作者:周林裕;代永庆;包志军;胡骁;包春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细胞注射法及组织块移植法在构建异位妊娠动物模型比较

    目的:比较滋养细胞悬液注射法与绒毛组织块移植法在异位妊娠动物模型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宫内妊娠绒毛标本30例,其中20例培养成滋养层细胞,并将传代细胞分别植入BALB/c裸鼠腹部皮下(A组)、腹壁下(B组)、宫角(C组);另外10例绒毛组织块分别植入裸鼠盆腔内(D组),每组6只.观察种植后第7天、第15天肿块大小的变化;第7天,各组随机选取2只成瘤裸鼠处死,解剖、切取瘤体,形态学检测并免疫组化检测;第15天处死全部裸鼠,解剖、切取瘤体,形态学检测并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第7天:①瘤体观察:A组有2只裸鼠未见瘤体形成;B组有1只未见瘤体形成;C组全部未见瘤体形成;D组全部见瘤体,组织块瘤体与机体部分融合.②形态学检测:A组:皮下囊肿,包膜完整,内部可见移植的细胞;B组:皮下可见移植的细胞;C组:未见种植细胞;D组:边缘绒毛滋养细胞细胞核清晰.③免疫组化:A组:CK18在滋养细胞胞浆呈阳性表达,滋养细胞细胞核不清或消失;B组:CK18在滋养细胞胞浆中呈阳性表达,滋养细胞细胞核不清或消失;C组:未见种植细胞;D组:CK18在滋养细胞胞浆呈阳性表达,边缘绒毛滋养细胞细胞核清晰.第15天:①瘤体观察:A组:有2只分别在第8天、第10天死亡,剩余2只,未见瘤体形成;B组:有1只在第8天死亡,剩余3只,有1只未见瘤体形成,另2只瘤体较前增大;C组:剩余4只,全部未见瘤体形成;D组:剩余4只,全部见瘤体,组织块瘤体增大明显;②形态学检测:A组:未见移植的细胞:B组:皮下可见移植的细胞;C组:未见种植细胞;D组:边缘绒毛滋养细胞细胞核清晰;③免疫组化:A组:未见种植细胞;B组:CK18在滋养细胞胞浆中呈阳性表达,滋养细胞细胞核不清或消失;C组:未见种植细胞;D组:CK18在滋养细胞胞浆呈阳性表达,边缘绒毛滋养细胞细胞核清晰.结论:细胞注射法难以建立可靠、稳定的异位妊娠动物模型;组织块移植法可以建立较可靠的动物模型.

    作者:徐娟;邓高丕;郜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凋膜止崩液对人离体子宫内膜增生症腺上皮细胞PTEN、 Rb2/p130表达影响

    目的:通过凋膜止崩液对人离体子宫内膜增生症(EH)腺上皮细胞PTEN、Rb2/p 130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EH的治疗机理.方法:分离、培养30例原代人子宫内膜增生症(EH)腺上皮细胞并采用CK-19鉴定,将纯化后的腺上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凋膜止崩液大剂量组(50μg/mL)、凋膜止崩液中剂量组(25μg/mL)、凋膜止崩液小剂量组(12.5μg/mL),分别于用药24、48、72 h观察下列指标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噻唑兰(MTT)法检测3个时间点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实时定量聚合酶连反应(RT-PCR)以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PTEN、Rb2/p 130 mRNA及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凋膜止崩液各组腺上皮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5);凋膜止崩液组EH腺上皮细胞中PTEN、Rb2/p130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凋膜止崩液能明显抑制EH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与上调细胞抑癌基因PTEN、Rb2/p130的表达有关.

    作者:严谨;王芙蓉;贺丰杰;张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结甲平”膏外治良性非毒性甲状腺结节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以化瘀散结法为主的“结甲平”膏外治良性非毒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的良性非毒性甲状腺结节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中药“结甲平”膏外敷联合“结甲汤”内服,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加“结甲汤”内服.两组连续用药6个月后,统计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结节恶性风险积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73%(16/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91%(9/22),两组间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恶性风险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的恶性风险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的恶性风险积分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甲功、血常规、肝肾功未见异常(P>0.05)、结论:以化瘀散结为治法的“结甲平”膏外治良性非毒性甲状腺结节,在改善症状体征和降低结节恶性风险方面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婷婷;张宛月;柳红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麦冬总糖提取工艺考察

    目的:优选麦冬总糖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麦冬总糖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高碘酸钠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通过正交设计实验法优化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因素的佳条件.结果:麦冬总糖提取的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次数3次,麦冬总糖约占生药材的52.5%,对比原药材的总糖含量,转移率为93.75%.结论:佳工艺条件经过验证证明该工艺合理可行,总糖提取率较高,可用于麦冬总糖的提取.

    作者:王彤;李德坤;周大铮;鞠爱春;叶正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