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莉;温宁
目的评价江西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对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江西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238例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1例临床符合脊灰,未发现本土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16/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0.67%.结论为了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应加强对县级及以下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和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同时加强对薄弱地区的主动搜索和常规免疫接种管理,保持口服脊灰疫苗高免疫接种率.
作者:涂秋凤;郭世成;刘丽萍;王东海;周顺德;王飞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 尼日利亚消除脊髓灰质炎(脊灰)的新进展在因谣言说口服脊灰疫苗(OPV)不安全而暂停接种近1年后,2004年7月31日尼日利亚北部卡诺州州长决定重新开始OPV接种工作.尼日利亚2004年9~11月重新开始国家免疫活动的障碍已全部清除.另外,尼日利亚联邦政府还为居住在边界主要交通要道上的居民开展OPV强化免疫活动.
作者:马丽莉;周玉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甲型肝炎(甲肝)灭活疫苗在2℃~8℃保存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在2℃~8℃保存条件下,用不同批号的甲肝灭活疫苗免疫动物,检测血清抗体效价,进行效力试验评价;按2000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测定pH值变化情况,进行异常毒性试验和无菌试验.结果 5批甲肝灭活疫苗在2℃~8℃保存42个月半数有效量(ED50)无明显变化,无菌试验阴性,异常毒性试验合格,pH值变化<0.2,不同抗原含量保存在2℃~8℃30个月也无明显变化,批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的甲肝灭活疫苗2℃~8℃条件下可保存3年,其免疫原性无明显变化,其它理化指标均符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要求.
作者:邵聪文;刘建生;徐冬蕾;王晓辉;庞伟;阳选祥;金炜翔;侯宗柳;陈统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杭州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医院产房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4 362名新生儿进行调查.结果医院产房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5.87%、95.76%,母亲HBsAg阳性率7.83%.结论杭州市医院产房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较好.
作者:黄利明;许二萍;杨洛贤;陈月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某男,18月龄,2004年8月14日8:00左右,在当地医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了第4针精制百白破联合疫苗(DPT,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040412,失效期为2006-04-20)0.5ml.注射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按无菌操作规程在左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当天下午,注射部位出现轻微红肿,初时以注射部位皮肤为主,未作特殊处理,晚上红肿范围逐渐扩大,经热敷症状无改善.于2004年8月15日10:00到当地医院就诊,收住院治疗.
作者:温建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考核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通过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系统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获取乙肝疫苗接种率和乙肝发病率,抽样调查≤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同时采集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 1991~2001年潍坊市≤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0.28%~86.68%,乙肝发病率6.78/10万~1.85/10万,乙肝发病率与乙肝疫苗接种率呈负相关,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0.9333,P<0.01).抽样调查≤14岁儿童1 178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10%、71.14%、8.15%,未开展接种乙肝疫苗前的1993年抽样调查≤14岁儿童756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3.17%、12.98%、10.05%,开展接种前后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0.52、624.00,P均<0.01).结论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作者:王桂爱;刘冬莹;徐相凯;陈作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2年7~8月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全省分4层共抽取12个县,24个村,3 864人作为研究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甲型肝炎(甲肝)病毒(HAV) IgG、抗-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 IgG、抗-戊型肝炎(戊肝)病毒(HEV)IgG;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全省抗-HAV标化流行率69.04%,乙肝病毒(HBV)标化流行率68.94%,抗-HCV标化流行率2.25%,抗-HEV标化流行率7.29%.甲、乙、丙肝标化流行率城市低于农村,戊肝标化流行率则城市高于农村;甲、乙、戊肝标化流行率都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甲肝标化流行率男性(50.92%)低于女性(58.73%)(P=0.000),乙、丙、戊肝标化流行率男、女性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各型肝炎有混合感染:双重型混合感染占37.78%,3个型别、4个型别的混合感染分别占3.55%和0.14%.结论揭示了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1~9岁儿童HBV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广东省属甲肝中度流行区,提出全省甲肝的免疫控制策略建议.
作者:罗耀星;张吉凯;李建基;李辉;蔡汉港;方苓;陆碧如;阳文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几年来,虽然北京市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增加了乙脑发病的潜在危险.因此,有计划地开展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是必要的.北京市朝阳区外来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卫生条件较差,发病危险高.为此,于2003年6~7月对北京市朝阳区不同年龄段的外来人群随机抽样进行乙脑血清抗体水平的监测,旨在掌握外来人群乙脑抗体水平,为制定乙脑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汪滢;张菁;葛申;贾滨;陈天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评价甲型肝炎(甲肝)灭活疫苗(L-8株)不同途径接种Bal b/c小鼠所诱导产生的免疫效应.方法将320EU/0.5ml的实验疫苗1次口服及腹腔注射免疫实验动物,于2周、4周时收集血液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抗体反应,同时动态检测免疫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结果不论是腹腔注射或是口服免疫均能诱导产生良好有效的体液免疫效应.腹腔免疫后CD+4T细胞百分比轻微下降,而CD+8T细胞百分比上升趋势及幅度明显,CD+4/CD+8比值明显下降;而口服免疫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持续上升,CD+8T细胞百分比亦同步升高,两者上升幅度基本一致,CD+4/CD+8比值无明显改变.另外,两种途径免疫接种均可诱导产生高滴度的内源性IFN-γ.结论有必要对甲肝灭活疫苗口服免疫的机制及其开发利用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刘建生;徐冬蕾;孟明耀;庞伟;马进;陈统球;侯宗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被病兽咬伤而感染,多见于犬、猫、狼等肉食动物.狂犬病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疾病,即使在科学比较发达的今天,提起狂犬病也会让人毛骨悚然,当今病死率高的疾病就是狂犬病.狂犬病一旦发作,在症状出现后病死率几乎是100%.人对狂犬病无自然免疫力,被疯动物咬伤、抓伤后的发病率为10%~70%.伤口的正确处理,马抗血清或人免疫球蛋白和高效价狂犬病疫苗的使用可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本文就有关抗狂犬病血清或人免疫球蛋白的正确使用、制品的安全性等问题探讨如下.
作者:董关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 狂犬病诊断实验室的安全措施在一般的实验室条件,技术人员有暴露于以下传染的危险:--野生狂犬病毒(即街毒),当实验室对接收到的动物标本进行尸体解剖或对标本进行加工(悬液制备,离心)等,这一类操作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在P3以上条件的专业实验室中进行.
作者:徐葛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3年5月27日9:00许,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油坊沟村村医误将卡介苗作为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卡介苗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02040602,有效期2003-06-26.接种对象为散居儿童,男,2002年8月1日出生.
作者:马国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人兽共患病,该病是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种传染病,病死率100%.狂犬病在我国的流行曾几度起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几年来,病例飚升,死亡数增加,对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又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
作者:郝永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标志的分布情况.方法 2003年11月在山东省济阳县开展了15~40岁人群HBV感染标志分布的横断面调查,共采集合格静脉血1 994人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均用固相放射免疫(SPRIA)法检测.结果 15~40岁人群HBsAg、抗-HBs、抗-HBc和HBV感染率分别为6.52%、24.77%、30.99%和43.63%.HBsAg流行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男女性别之间HBsAg流行率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次调查正值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之际,此调查可为之提供本底资料,并为进一步探讨乙肝疫苗扩大免疫策略提供参考.
作者:庞志钊;宋立志;刘桂芳;张济;董微;吴秀峰;何坤芳;张勇;曹惠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好发于冬春季的呼吸道传染病,在使用疫苗前,呈周期性流行.开展疫苗接种后,由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广泛应用,使流脑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控制了A群流脑的流行.近年来,国内不断有C群流脑爆发的报道,为了解潍坊市人群C群流脑抗体水平,于2003年8~10月,选取3个县(市、区,下同)开展了人群抗体水平调查,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作者:李林;于海波;徐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不同年龄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1 100人为调查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V感染的五项标志.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8%,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率为31.9%,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29.5%,HBV总感染率为47.4%.结论石家庄市居民HBV感染率在下降,乙肝疫苗接种率有待继续提高.
作者:周吉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农村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方法选择离县城>40km的乡,随机分成3个组实施不同的策略:第1组用瓶装乙肝疫苗、自毁型(AD)注射器在冷链内使用;第2组用瓶装乙肝疫苗、AD注射器在冷链外使用;第3组用预充式乙肝疫苗(HB-UnijectTM),在冷链外使用.实施前后,分别开展了接种率基线和终期调查以及血清学终期调查.结果不同策略对提高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住院分娩儿童的首针及时接种率影响不大,但第1、2、3组儿童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由基线调查的8.1%、13.0%、10.0%提高到终期调查的57.9%、70.9%、72.1%,其中在家出生儿童的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由4.0%、4.3%、1.6%提高到40.0%、60.4%、64.7%,各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出生后24h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完成3针后1个月的儿童中,各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为90.6%,在抗-HBs阳转的儿童中,有86.6%产生了保护水平(≥10mIU/ml)的抗体.各组之间、冷链内外、使用AD注射器和使用UnijectTM之间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冷链外存放的乙肝疫苗,由村医及时接种的策略可以安全、有效地提高边远山区儿童,特别是在家出生新生儿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UnijectTM比AD注射器更容易被村医掌握和接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作者:张建斌;邹革;董金昌;张孝洪;刘昌瑜;张孝明;陈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在1988年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O)理事会决定于2000年在全球范围内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目前消灭脊灰的目标已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年底报告系统的数据显示,在215个国家中只有6个(3%)仍有脊灰流行,脊灰病例数从1988年的35万例下降到2003年的<800例,下降了99%.仍有脊灰流行的国家对终消灭脊灰形成挑战.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为停止使用口服脊灰疫苗(OPV)时代的到来做准备的工作上.
作者:马丽莉;温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