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1996~1999年麻疹监测资料分析

关键词:世界卫生组织, 美洲, 麻疹监测, 确诊病例, 实验室诊断, 报告, 麻疹疑似病例, 麻疹病例, 流行病学, 国家, 临床表现, 强化免疫活动, 美国, 免疫接种率, 加拿大, 泛美卫生组织, 发病率, 地区, 巴西, 死亡病例
摘要:987~1995年,除美国和讲法语、荷兰语的加勒比海的几个岛 屿之外,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的所有国家都开展了麻疹疫苗(MV )的初始强化免疫活动。>1.46亿的1~14岁儿童接种了MV,约占目 标年龄组的93%。自1993年以来,38个国家开展了后续式MV免疫活 动,总平均免疫接种率90%。  自1990年以来,年麻疹发病率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直到1997年 主要在巴西发生的麻疹发病率的回升。随着平均接种率的上升,每年报告≤10 例的国家在稳定增加。1996~1999年,44个国家或 地区中的18个(占41%)无麻疹病例报告。  1996年,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2*!253例,其中2*!109例(17% )得到确诊。在所有确诊病例中,923例(44%)为实验室确诊或与实验 室确诊的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联系。1*!184例(56%)只根据临床 表现确诊。在每周向泛美卫生组织(PAHO)提供麻疹数据的44个国家或 地区中,24个(55%)报告无麻疹确诊病例,32个(73%)报告≤10 例。1996年WHO美洲区的大部分地区已无麻疹。1996 年,美国(48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加拿大(327例)两国的确诊病例 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别占整个西半球的39%和88%。1996年WHO美 洲区未报告与麻疹有关的死亡病例。  1997年,WHO美洲区麻疹发病数急剧回升,确诊病例总数达53*!6 83例(占105*!372例疑似病例的51%)。在确诊病例中,32*!948 例(61%)为实验室确诊或与实验室确诊的病例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联系,2 0*!735例(39%)只根据临床表现而确诊。1997年,巴西(确诊52*! 284例)和加拿大(579例)的确诊病例占WHO美洲区的99%。19 97年报告>100例确诊病例的其它国家包括:巴拉圭(143例)、美国 (138例)、阿根廷(125例)和瓜德罗普岛(116例)。  1997年,巴西圣保罗州报告了65*!540例麻疹疑似病例,其中23*! 907例(36%)为实验室确诊或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意义 的联系。18*!148例(28%)只根据临床表现确诊而无实验室诊断,确诊 病例总数达42*!055例。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相关文献
  • 江西省麻疹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江西省麻疹流行状况,以达到控制麻疹的目的,对江西省1999年至2000年1~10月的麻疹流行病学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省报告麻疹3!184例,死亡1例。麻疹发病主要在15岁以下儿童,7~10岁为麻疹高发年龄段,有免疫史的麻疹病例集中在4~10岁。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并存,局部麻疹暴发影响了全省麻疹发病强度。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是我省目前控制麻疹的基本策略。

    作者:何伟;涂秋凤;邹秋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通 告

    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投稿时应附有:①单位介绍信,证明所投稿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作者排名无争议;②每篇文章首页左下角应有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③若该项工作获得基金资助,应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④审稿费20元和文章的软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美国1999年麻疹发病情况

    1999年美国各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共向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 DC)暂报100例确诊麻疹病例,与1998年报告的病例数相等。自199 7年以来美国麻疹发病率一直维持在≤0.5/100万水平。  1999年报告的100例病例中,33例为输入病例,67例为本土病 例(指在美国本土感染的病例)。67例本土病例中,33例与输入有关,3 4例不知病毒来源。尽管一些与输入有关的病例有病毒学证据,但没有只依靠 病毒学证据进行分类的报道。  输入病例占全部麻疹病例的33%,延续了自1992年以来输入病例所 占比例增长的趋势。输入病例中14例为国际旅行者,19例为美国居民在国 外旅行期间感染。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区域划分,这些输入麻疹病例有10例来自西 太平洋区,东地中海、欧洲、东南亚区分别有6例,美洲区有2例,非洲区有1例, 有2例不知来源。  输入病例将麻疹病毒传播给了33个输入相关麻疹病例。每1例输入病例 平均传染了1例输入相关病例(范围:0~14)。在7个传播链中发现了输 入的病毒学证据,包括7个输入病例和26个输入相关病例。每个链中,分离 出的病毒的基因型与输入病例所在国正在循环的病毒基因型一致。与从英国、 意大利、瑞典输入病例,分离出了一个新的麻疹病毒基因型。与WHO麻疹病毒中心数据库 比较将这个基因型定为D7。  1999年,分类为不明来源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34%,自1995年 以来这个比例一直在降低。在34例不明传染源的病例中,10例为孤立病人 ,与其他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意义的联系,其余的24例发生在4起暴发中。  1999年,3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报告无确诊麻疹病例,10个州报告 的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86%,9个州报告了不明传染源病例。33周内所有 报告的麻疹病例均为输入相关病例(未报告不明传染源病例),其中包括连续 12周(第19~30周)报告的病例。  在美国3*!140个县中,16个(占0.5%)报告了不明传染源病例。 在这些县中,有10个县第1周内发生不明传染源病例,第2和第4周之间有 5个县发生了不明传染源病例,1个县在不连续的11周发生不明传染源病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接种率监测中差值评价法有关问题的探讨

    差值评价法已广泛运用于儿童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价,但多数地区的报告接种率被评价为“不可信”。为探讨其原因,分析了接种率监测报告质量及人口因素。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均对差值评价结果有一定影响。建议进一步提高监测报告质量,并对差值评价法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校正,或用其它方法加以补充。

    作者:张双一;吴振华;田美成;栗凤琴;赵玉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山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低的原因与对策

    自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洪江市乙肝疫苗接种率一直很低,据1999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全程合格接种率仅为24.5%。为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我们对乙肝疫苗接种率低的原因作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1 接种率低的原因1.1 乡村缺乏宣传 据调查,有61.5%的儿童家长不知道要接种乙肝疫苗。所有乡、镇无一做过正式的深入广泛的宣传,只是在村防疫员会上或接种现场讲一讲。当见到来接种者寥寥无几甚至无人接种时,也就不再宣传。1.2 接种对象难以承受接种费用 村级3针乙肝疫苗接种费用30~40元,而常规的预防接种只需1~2元,洪江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对乙肝疫苗费用难以承受,不愿接种。1.3 村级未开展乙肝疫苗接种服务 村级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不统一,300多个村大多数无冰箱,不可能随时提供接种服务。再者,山区住户分散偏远,村防疫员不愿因一两个儿童接种而去乡、镇卫生院领疫苗上门接种。1.4 乡级人为改变乙肝疫苗免疫程序或对程序理解错误 洪江市计划免疫冷链双月运转一次,与乙肝疫苗0、1、6个月免疫程序的时间不同步。有些乡、镇卫生院的防疫专干为节省时间,人为改变第3针接种时间;而有些乡防疫专干对免疫程序理解错误,以为只要第1针与第3针间隔5个月,第2针与第3针间隔1~4个月都可以,影响了乙肝疫苗的合格接种。1.5 接种工作不规范,接种未登记卡、证 洪江市乙肝疫苗接种缺乏规范化管理,业务指导不到位。接种时忽略使用接种证和免疫卡,出现接种无证无卡现象,导致调查时无据可查,使接种率降低。2 对策2.1 抓好宣传 可采取下村巡回宣传和发放宣传材料相结合,有线电视与广播相结合,同时村级也要利用有效的宣传方式。

    作者:周长清;胡永红;何召璋;肖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接种不同针次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临床反应观察

    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DPT)的接种反应较为常见,我们对乳山市满3月龄儿童进行了接种不同针次DPT临床反应的观察,现简报如下。1 疫苗和方法 DPT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按要求于臀部肌内注射DPT0.5ml,接种后于不同时间观察有无局部、全身反应和硬结、化脓等发生。2 全身反应 全身反应发生率为20.99%,中、强反应率为7.85%。全身反应发生率随针次增加而升高,各针次反应率和中、强反应率的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3.26,102.85;P<0.01)(表1)。

    作者:孙小丽;陈卫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患慢性肺病的老年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的健康和经济效益

    为评价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对患慢性肺病的老年人健康上的益处和经济上的效益,对确诊患有慢性肺病并享有医疗管理服务的老年人中进行了一项2年的回顾性间接群体研究。评价了两年(1993年11月15日~1995年11月14日)间患肺炎和流行性感冒(流感)的入院、死亡病例及其住院费用。利用多种变数模型控制受试者年龄与健康的基线使用行政系统的数据去比较疫苗接种者与非接种者的研究结果。在两个流感流行季节中评估联合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的叠加效益。  此次共调查了1*!898名受试者。结果显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以明显降低肺炎住院(调整后的危险比例为0.57;95%可信度0.38~0.84;P=0.005)和死亡(调整后的危险比例为0.71;95%可信度0.56~0.91;P=0.008)。至于非肺炎引起的住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调整后的危险比例为0.91;95%可信度0.77~1.07;P=0.24)。在两个流感流行季节的观察表明,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的效益是可以叠加的。比较接种两种疫苗和未接种任何疫苗的人群得出的结果显示:接种两种疫苗的人群可以减少肺炎和流感引起的住院率,调整后的危险比例为0.28[95%可信度(0.14-0.58);P<0.001],而调整后的死亡比例为0.18[95%可信度(0.11-0.31);P<0.001]。两年的研究证明了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可以减少直接的医疗开支。结论是:对患有慢性肺病的老年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可以减少肺炎引起的住院,减少死亡和节省直接的医疗开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江苏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观察

    为了解江苏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的免疫状况,进行了0~2月龄婴儿口服脊灰疫苗(OPV)免疫成功率监测,6月龄~、1岁、2岁、3岁、4~9岁儿童脊灰抗体水平监测。1996、1997、1999年儿童OPV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是:Ⅰ型94.6%~98.2%,Ⅱ型98.2%~100.0%,Ⅲ型92.9%~100.0%。1995~1999年健康儿童脊灰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是:中和抗体阳性率Ⅰ型为92.3%~100.0%,Ⅱ型94.2%~100.0%,Ⅲ型94.2%~100.0%;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Ⅰ、Ⅱ、Ⅲ型分别为1∶55.6~1∶359.2、1∶110.2~1∶188.0、1∶70.8~1∶108.4。说明通过OPV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江苏省儿童对脊灰已形成了牢固的免疫保护。

    作者:汤奋扬;冯永庄;冷红英;陆培善;严旭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崇明县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控制效果分析

    崇明县自1993年起认真抓紧了计划免疫工作中的质量控制,以《上海市街道医院、乡卫生院计划免疫工作规范》为标准,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除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外,又注入了适合本县实际情况的新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督促检查制度,从而使各项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全面提高。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业务技术日趋成熟的计划免疫专业队伍,全面实现了计划免疫接种门诊规范化,各种生物制品坚持按正常渠道运作,冷链运转质量进一步提高。经过多年努力,学龄前儿童建卡率持续保持在98.29%~100%,1993年以来各种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9.21%~99.98%,加强(复种)免疫接种率在1999年达97.32%,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98.58%~100%,及时率已达97.23%。自1973年以来已连续2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自1983年以来已连续17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麻疹发病率控制在0.28/10万以下(自1986年以来已连续14年无本县麻疹病例发生),百日咳发病率控制在0.75/10万以下。儿童、学生凭证入托入园入学执行率保持在100%,凭证入学建卡率达97.81%,其中新生凭证入学建卡率为99.78%,卡片填写完整率达90%。自1994年以来杜绝了托幼机构、中、小学校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使计划免疫工作始终保持良好态势,与上海市先进区、县差距正进一步缩小,在疾病控制、计划免疫门诊规范化、凭证入学、计划免疫保偿制等领域处于先进行列,已进入历史好时期,为今后计划免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康生;郑志刚;曹卫中;徐芳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克拉玛依市1~17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

    为进一步掌握克拉玛依市1~17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加速控制麻疹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1999年10月对482名1~17岁健康人群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进行了麻疹IgG抗体水平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调查1~17岁健康人群482人,抗体阳性者(≥1∶200)442人,阳性率为91.70%,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814.60。其中抗体阳性者属低抗体者(1∶200)115人,占调查人数的23.86%;中抗体者(1∶800~1∶3*!200)306人,占63.48%;高抗体者(>1∶3*!200)21人,占4.36%。1 不同年龄组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 附表显示各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范围为72.31%~100.00%,GMT范围为1∶261.10~1∶1*!354.41。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阳性率和GMT呈现波状起伏,即1岁、7岁、14岁的抗体阳性率和GMT呈高峰,3~4岁、9~12岁、16~17岁人群的阳性率和GMT呈低谷,这与本市现行的2针麻疹疫苗(MV)的免疫程序,即8月龄和7岁各免疫1针相符。

    作者:王永兵;李景挺;李君梅;黄玉莲;林彬;石峰;孟伟;唐新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种国产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学效果比较

    为考核并比较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肝疫苗)的免疫学效果,对314名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种市售昆明、杭州、长春3个厂家生产的甲肝疫苗,免疫后21、34天采血检测抗-HAV。结果显示:免疫后21天3个厂家甲肝疫苗抗-HAV阳转率分别为61.9%、60.9%和80.0%,免疫后34天分别为71.6%、66.7%和44.9%,国产高滴度甲肝疫苗安全性好,但疫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以获得更好的免疫学效果。

    作者:张世勇;刘新力;丁月新;夏建玲;侯通;张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基层计划免疫接种门诊的现状与对策

    为使规范化接种门诊能快速有序发展,笔者对全县基层接种门诊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本次共发出调查表36份,确认有效表35份。结果如下。1 接种门诊用房严重不足 在调查的35个接种门诊中,房屋使用面积≥50m2的只有2个,占5.7%;有31个用房面积<30m2,占88.6%;其中有11个用房<15m2,占31.4%。60.3%的接种门诊未与医院的门诊用房分开,71.4%的接种门诊只有1间房,既是办公室、资料室,又是预诊室、接种室。2 冷链不完整 按照规范每个接种门诊必须有1台正常运转的冰箱,配置≥5只冷藏包,≥40只冰排。调查显示,在35个接种门诊中,有17.1%无冰箱,冷藏包、冰排均未达到要求,目前拥有的冷藏包、冰排分别只有标准的34.3%和18.4%。3 接种器材、药品配备不足 有71.4%的接种门诊无汤匙、茶杯或数量达不到要求,11.4%无急救药品、镊子、体温表,22.9%无听诊器,48.6%无压舌板,51.4%只有1~2块压舌板,不能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4 消毒、保暖、降温设施不足 有20%的接种门诊无电风扇,22.8%无取暖设备,5个无紫外线消毒设施。

    作者:林成巨;刘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现场流行病学监测与质量评价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是现场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内容,是评价AFP病例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基础和前提。据此,对山西省1993~1999年AFP病例监测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山西省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从1995年起已>1/10万,1999年为1.51/10万;现场监测的5项指标,从1996年起都达到了规定的要求,1999年都>96.0%。后1例病毒学确诊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发生于1992年4月。1993~1999年697例AFP病例,临床诊断以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多,占43.33%;其次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占27.12%。表明山西省AFP病例监测的质量是好的。

    作者:梅志强;张俊书;范富云;徐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1996~1999年麻疹监测资料分析

    987~1995年,除美国和讲法语、荷兰语的加勒比海的几个岛 屿之外,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的所有国家都开展了麻疹疫苗(MV )的初始强化免疫活动。>1.46亿的1~14岁儿童接种了MV,约占目 标年龄组的93%。自1993年以来,38个国家开展了后续式MV免疫活 动,总平均免疫接种率90%。  自1990年以来,年麻疹发病率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直到1997年 主要在巴西发生的麻疹发病率的回升。随着平均接种率的上升,每年报告≤10 例的国家在稳定增加。1996~1999年,44个国家或 地区中的18个(占41%)无麻疹病例报告。  1996年,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2*!253例,其中2*!109例(17% )得到确诊。在所有确诊病例中,923例(44%)为实验室确诊或与实验 室确诊的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联系。1*!184例(56%)只根据临床 表现确诊。在每周向泛美卫生组织(PAHO)提供麻疹数据的44个国家或 地区中,24个(55%)报告无麻疹确诊病例,32个(73%)报告≤10 例。1996年WHO美洲区的大部分地区已无麻疹。1996 年,美国(48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加拿大(327例)两国的确诊病例 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别占整个西半球的39%和88%。1996年WHO美 洲区未报告与麻疹有关的死亡病例。  1997年,WHO美洲区麻疹发病数急剧回升,确诊病例总数达53*!6 83例(占105*!372例疑似病例的51%)。在确诊病例中,32*!948 例(61%)为实验室确诊或与实验室确诊的病例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联系,2 0*!735例(39%)只根据临床表现而确诊。1997年,巴西(确诊52*! 284例)和加拿大(579例)的确诊病例占WHO美洲区的99%。19 97年报告>100例确诊病例的其它国家包括:巴拉圭(143例)、美国 (138例)、阿根廷(125例)和瓜德罗普岛(116例)。  1997年,巴西圣保罗州报告了65*!540例麻疹疑似病例,其中23*! 907例(36%)为实验室确诊或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意义 的联系。18*!148例(28%)只根据临床表现确诊而无实验室诊断,确诊 病例总数达42*!055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稳定性研究

    为冻干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的生产、贮存、使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对甲肝病毒L-A-1疫苗株制备的连续多批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在放置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后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疫苗置-20℃ 28个月、2℃~8℃ 20个月、25℃ 4个月、37℃ 14天,其病毒滴度仍达到≥6.5LogCCID50/ml的合格滴度,表明此疫苗稳定性良好。

    作者:刘景晔;李光普;谢宝生;李淑焱;王美桦;刘晶;李玉红;于世伟;王鹏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崇明县儿童凭证入托入园入学制度执行情况和管理措施

    崇明县为控制和杜绝学校、托幼机构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上海市传染病防治监督处罚办法》第十四条,于1994年起,把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执行凭《儿童预防接种证》入托入园入学制度纳入卫生监督管理,每年对新生入学的凭证建卡执行情况执法检查通过“一管二帮、管帮结合”方法,不断增大监督力度,结果新生凭证入学执行率,从1994年50%呈稳步上升态势,至1998年抽查各校执行率已达100%,新生凭证建卡率1994年为60.85%,如今上升至99.03%。目前,各校凭证入托入学执行率已达100%,新生凭证建卡率为99.78%,卡片填写完整率为90%,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凭证入学工作趋向规范并良性运转。从1994年以来控制和杜绝了学校和托幼机构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由此可见,只要管理措施到位,明确工作职责,理顺各项关系,简化繁琐手续,凭证入托入园入学工作是能够落到实处,收到满意效果的。

    作者:曹康生;曹卫中;郑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鲁南地区1999年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1999年山东省临沂、枣庄、济宁、泰安市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波及19个县(市、区),历时6个月,累计报告发病1!051例,占全省麻疹病例数的66.10%,罹患率为7.51/10万,死亡1例。经调查,本次麻疹暴发在时间、地理和发病人群关系上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联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占82.02%)儿童,<7岁病例占52.61%。麻疹疫苗有效接种率低,造成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是本次暴发的直接原因,而疫情报告不及时,延误了采取应急预防措施,造成了疫情的蔓延。

    作者:许青;徐爱强;宋立志;肖作奎;张丽;王常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岱山县0~6岁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状况调查

    岱山县位于舟山群岛北部,总人口216*!158人,0~6岁儿童11*!266人。1999年12月通过工商、公安、计划生育等部门协作,发动乡(镇,下同)卫生院防疫医生、乡村医生挨家逐户开展流动儿童普查,共发现0~6岁流动儿童225人,分布于10个乡。与常住儿童比例为1∶50.07,(城镇1∶38,农村1∶76,零星岛1∶347)。流动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多以捕鱼或经商为生,散居各村,无聚居地。居住时间>1年的占68%。225名流动儿童中,外省户籍148人,来自11个省,以安徽省为多,共104人。本省外县(市,下同)户籍77人,分散来自24个县,以0~2岁比例稍高。  流动儿童的建卡、建证率和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疫苗(MV)接种率见附表。1~6岁流动儿童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66.16%,非常明显低于常住儿童的98.57%(χ2=105.82,P<0.005)。不同来源的流动儿童接种率不同,外省户籍流动儿童接种率非常明显低于本省户籍的流动儿童(χ2=27.08,P<0.005)。  198名1~6岁儿童中,四苗基础免疫不合格者67人。经调查未接种的原因是:不知道要接种占75%;不知道要接种第2、3针占16%;不知道接种地点及无人领孩子去接种占9%。不合格接种148人次,超期接种占95%。

    作者:王达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南阳市宛城区人群HBsAg携带状况和抗-HBs水平调查

    近年来,由于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乙肝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同时,随着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乙肝疫苗的成人接种率也不断提高。为掌握全区人群的HBsAg携带状况,为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 按0岁~、4岁~、8岁~、12岁~、18岁~、25岁~ 6个年龄组,考虑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城乡的可比性抽取样本。样本大小依据河南省HBsAg阳性率11%为预期感染率p,允许误差d=0.2p,95%可信限水平t=2,计算本次调查需抽取样本809人。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实际调查921人。2 检验方法 采用河南省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立可读ELISA试剂盒”,批号990203,有效期1999年8月3日,结果判断按使用说明书。3 资料处理 采用foxpro建立数据库,计算各特征别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并对结果进行初步分析。4 结果与分析 本次共调查921人,HBsAg阳性34人,阳性率3.69%;抗-HBs阳性307人,阳性率33.33%。男性456人,HBsAg阳性24人,阳性率5.26%;女性465人,HBsAg阳性10人,阳性率2.15%,男女性别之间HBsAg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27,P<0.025)。男性抗-HBs阳性159人,阳性率34.87%;女性抗-HBs阳性148人,阳性率31.83%,男女性别之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安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全球今后消灭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技术问题与展望

    1985年,泛美卫生组织(PAHO)首先提出到1990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的目标。1991年9月,秘鲁报告了美洲区后1例本土脊灰病例。1994年8月经过国际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证实,正式宣布美洲区实现无脊灰目标。1995年2月16~17日,WHO在总部召开了全球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第1次会议,标志着全球消灭脊灰已逐步进入证实阶段。现将全球今后消灭脊灰的主要技术问题与展望概述如下。1 加速目前脊灰野病毒流行地区的工作进程  目前,脊灰野病毒流行主要集中在3个地区:南亚、西非和非洲中部。WHO 1999年报告全球共有6*!700例被确诊的脊灰病例。WHO非洲区共2*!783例,实验室确诊233例。其中安哥拉多,为1*!103例(实验室确诊53例);其次为尼日利亚967例(实验室确诊94例);肯尼亚、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等26个国家也发生脊灰流行。WHO东地中海区共787例,实验室确诊449例。其中巴基斯坦多,为466例(实验室确诊294例);其次为阿富汗141例(实验室确诊62例);伊拉克、索马里、苏丹、也门等9个国家也发现脊灰病例。WHO东南亚区共3*!129例,实验室确诊1*!073例。其中印度发生脊灰流行,为2*!645例(实验室确诊1*!042例);孟加拉为335例(实验室确诊25例);印度尼西亚、尼泊尔、泰国等国家也有脊灰病例。这些国家人口出生率高、经济贫困甚至发生战乱,积累了大量的易感人群,脊灰野病毒甚至脊灰Ⅱ型野病毒仍然在这些国家流行,因此单纯依靠目前消灭脊灰的措施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而如何加速上述地区和国家消灭脊灰工作的进程,将直接关系到全球实现消灭脊灰目标的时间表。因此,WHO就此在多次会议上反复讨论,拟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促进这些地区和国家消灭脊灰工作。这些措施包括继续开展口服脊灰疫苗(OPV)和其它疫苗的国家免疫日(NIDs)活动,专门开展补充性或选择性监测活动,派遣专业工作队具体指导工作等。同时,号召各有关国际组织,继续增加对这些地区和国家消灭脊灰工作的支持。目前,上述一些国家消灭脊灰工作进展迅速,可望在不久阻断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循环。

    作者:徐爱强;于竞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主管:中国计划免疫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